一
母亲的一本《红楼梦》,是母亲的父亲我的外公送给的。母亲珍惜它,爱护它如眼珠子一般,总是用厚厚的纸包着,又用红布一包一裹的,再用塑料袋装起来。拿我姥姥话来说,就是纸包纸裹的,珍爱得了不得呢。
我知道,母亲是怕被我们这些顽皮有不懂事的小孩子撕了卷了弄坏了,就寻摸着不易够到的地儿,家里一共就是三间半屋,一明两暗,加上一个小厨房,我们叫它半间屋。哪里去藏起来好呢?母亲思来寻去,走进来仓房,抬头一眼看见就家里的最高处,对了,就这吧。
于是,选来选去的,就选在了仓房里,仓房的顶棚没有吊顶,房棚高高的,露出屋梁,小孩子们够不着。母亲想着,就用一只篮子放上《红楼梦》挂到了顶棚上的屋梁上。母亲挂上去,还要踩着高高的梯子,这梯子是家里摘果子用的,不用时,就倚在仓房的一角。我们都知道,母亲告诉过我们,说:都听好了呀,那里边放着我的《红楼梦》,谁也不许动的,谁要是乱动,偷偷拿下来,给我弄撕了弄坏了,小心我就揭了谁的皮呐。母亲指着棚顶上的《红楼梦》,把我们一个个叫到一起,嘱咐着我和哥哥和弟弟。
听着怪吓人的,真要是谁去动了,估计母亲最多说几句,也不会真的揭谁的皮的,嘻嘻。听到母亲嘱咐我们的话,我就暗自想一下:看看谁有胆量,去碰那本《红楼梦》吧。一直相安无事,没有谁去试过,因此相安无事的。因为一本书总不是一块糖,一块糕点什么的,小孩子记吃,很少记读书吧。何况《红楼梦》里的文字还是读也读不通顺的,我们那时才识得几个字,读不懂的。每次,都是母亲喜欢读,喜欢读给我们听。冬季里,母亲借着灯光,围着炉火,放下手里的针线活儿,给我们读到:“只因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时有赤瑕宫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草始得久延岁月……”母亲读到这里,就将书合一下,很细声细语地说:“这里说的就是林黛玉与贾宝玉,知道了吧!黛玉和宝玉一个是绛珠仙草,一个是神瑛侍者,他们彼此有灌溉之缘,他们是有前缘的。”
母亲声音甜美,话语轻柔,入在耳里,一种难得的享受呢。母亲稍一停顿,看看我们,让我们认真听,说不定要提问的。然后,又开始读着:“只因尚未酬报灌溉之德,故其五内便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 二
一本红楼,母亲总是断断续续读给我们听,大概意思也听出来差不多什么意思,宝玉黛玉痴痴念念,爱爱怨怨,总是在拌嘴。一会儿好了一会儿恼了,一会儿又惹得黛玉流泪了,一会儿又千方百计去哄转黛玉开心。
母亲说,红楼呀,讲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的事儿。看似讲了些家庭琐事、闺阁闲情。其实呀,这里的故事迷离曲折,起起落落,正邪两赋穿插而来,故事很有看头的。渐渐的,我大概也听出来的,红楼里面,尊贵的老太太只一个,她拥有着家族里至高无上的地位。小姐真不少,黛玉宝钗探、迎、惜……好多个。太太好几位,丫鬟婆子一大堆人,媳妇婆婆的人也不少,公子小姐更是多故事也多。只是,公子也有几个,出场最多的是宝玉,还有环儿,贾琏、贾蔷的,其余的记得不太清呐,那些个人情世故弄不太懂,生生死死,爱恨情仇的,也弄不太明白。
当时,很小,只是听着好玩罢了。母亲说听着好玩,就很不错了,好玩,就好好听,认真听哈。
记得我总是喜欢听有林黛玉在场的章节,她在场,书有滋味。只要没有林黛玉感觉就很没意思,很无聊了。而哥哥呢,反而喜欢有王熙凤的章节,没有王熙凤准是没劲儿。都夸王熙凤很能干,也会算计,谁娶了她,准过好日子。其实薛宝钗也很不错的,体贴的很呐,大家闺秀嘛,美丽又大方,将来做谁家的媳妇,也是位贤惠懂道理的好媳妇儿。母亲解释着,也不知为什么,母亲担心我们对薛宝钗有偏见。
那么弟弟呢,属他最小,他却是最喜欢刘姥姥和老太太,感觉两位老人家,会说故事,挺好的。尤其是刘姥姥说起故事来,一个接一个的,又很幽默,真是好呢。
我喜欢听黛玉,喜欢她写诗,喜欢她诗意的生活,比如葬花,比如饮酒作诗,幽默风趣,更喜欢她娇嗔的一面。再就是晴雯,她撕扇子一节,也挺有趣的,那么任性,宝玉也不管一管,任由着她糟蹋东西。母亲问我们,有没有人喜欢妙玉,宝琴,平儿的?再有袭人,麝月,鸳鸯,小红……什么的?
我们一起摇头,说:不喜欢她们。甚至分不清她们,母亲就就很耐心地,把一个人物挑拣出来,专门只读这一个人物,让我们增加记忆。让我们先把丫鬟小姐给分开,名字记住了,小姐的名字什么元、探、惜春一大串儿,丫鬟更是多紫鹃、晴雯、袭人、斯琪、莺儿……再把谁是谁的丫鬟分清楚,比如紫鹃是黛玉的丫鬟,莺儿是宝钗的丫鬟,鸳鸯是老太太的丫鬟,晴雯、袭人是宝玉的丫鬟……再有小斯们,什么茗烟、锄药、墨雨……还有那个老奴叫焦大的。
母亲会读着读着就提问我们的,因此,要认真听,不能溜号的。
大概读薛宝钗读了好几个晚上,我才开始有点喜欢薛宝钗了,不像从前那么对她有反感了。我说:“妈妈,我错了,一直怪罪薛宝钗抢了林妹妹的贾宝玉,其实,好似不是这么回事呀。”母亲点着我的脑门,说:“你知道什么?胡说起薛、黛、宝三人错综复杂的爱情来,这可是一个说也说不完的话题呢。”
已经开始读高中的哥哥说:“妈妈,无论你咋读薛宝钗,我也不喜欢薛宝钗,认为她很虚伪,对人都是虚情假意的,不踏实的。扑蝴蝶那一章里,小红和坠儿在格子里说话,宝钗故意陷害黛玉呢。”
“有吗?”
“当然有了,她咋不说别人,单单说黛玉呢?这不明摆着陷害嘛,看着人家黛玉没爹没娘的好欺负,这呀,黛玉还一点也不知道呐”。
“我咋没看出来?”弟弟不高兴地说。
“你要是看出来了,你就不是弟弟了,你还小呐,能知道什么?”
母亲却看看哥哥,瞪大了眼睛,惊奇地说:“哟,很有想法,挺好呀,读书就是该有自己的想法嘛。”
弟弟说:“我听别人说,小孩子不宜读《红楼梦》的。”母亲就笑了笑,说:“这些都是名著,早读早受益,咋不好?不要听别人瞎说。这是一部百科全书呢,建筑、美食、音乐、园林、诗词、音乐、戏曲……” 三
哥哥却说:“我听人家说,少不读红楼,老不读三国的。”
母亲说:“书什么时候读都好。开卷有益,没什么不好,所谓学坏了,都是自己的事,就算是不读红楼,不读三国,照样有学好的,也有学坏了的,该书什么事儿。书上可没有叫你去学坏的,总是让人明事理,多行善事的。书是不会误人子弟的,误人子弟的都是因为不好好读书的缘故呢。”
我们听了母亲的话,感觉很有道理,一个个点着头。我们相信妈妈的话,一定是对的。
家里有一部《红楼梦》放着,真是不错呢。尤其是,母亲经常取下来,给我读一读,真好。因为父亲母亲都在忙,春夏秋冬很少有闲着的时候。父亲母亲不仅要种着家里几分地儿,还要去工作的。每天都很忙碌,很少有休息的时候。只有夜晚,才得闲的,一家人围在一起,冬天守着炉火,夏季乘着凉,母亲就给我们读一读书。
冬天夜长,早早吃完饭,母亲边做针线活边说着书里的故事。星星在眨眼睛,月亮依着窗户口,往里望着我们,母亲劳累了一天,此刻闲下来。就去将顶棚上的红楼拿下来,借着灯光,读几页。一个个孩子好似一只只小燕子一样,偎依在母亲身边,小小的火炕上,挤得满满的,哥哥弟弟都喜欢在母亲火炕上玩耍,下棋猜谜语讲故事,最是喜欢听母亲读红楼,一个个问题很多,越来对书中的人物越感兴趣,记住的人物场景也就越多起来。
母亲也故意读着读着就提问:林黛玉第几章进的贾府呀,当时她为什么要离开家乡来到贾府呢?那一年,她有几岁了呀?
一个问题没有回答完,母亲又问:贾母有几个儿子?都叫什么呀?宝玉是贾母哪一个儿子的儿子?为什么老太喜欢宝玉,而不太喜欢环儿?王熙凤帮助了哪一位姥姥呀?那位姥姥后来过得咋样了?巧姐是谁的女儿?谁给她取了巧姐的名字?板儿和巧姐互换了什么水果?黛玉和宝钗谁更讨贾母喜欢?黛玉和宝钗谁喝了谁的半盏茶?元妃,也就是宝玉的姐姐省亲时命人赋诗,宝玉忘记了什么典故?
母亲一连有好几个问题。
因此,母亲读红楼时,我们都很认真听的,不然一个问题也答不上来。因为谁答对了问题,母亲会分给糖果吃的。一颗糖果也分不到,吃不到糖果事小,答不出问题,很没有面子,脸上不光彩哟。
母亲不仅给我们几个孩子读,也给来我们家玩耍的老人们读着听,或是讲一讲红楼梦,这才知道,红楼梦的版本不仅一种,好几种呢。
邻居和村人家里也有红楼梦的,也拿来读一读,比较一下,各种版本的不同。我家的红楼有两套呢,一套是仅仅八十回的,是《脂砚斋评石头记》,共两册。另一套是四册,共计一百二十回的。
十几岁时,母亲打算把我送到离家很远的县城里去读书。我临走,看看也没有什么可带走的东西,就从顶棚的篮子里拿出来那两册《脂砚斋品评石头记》悄悄藏在行李里面。父亲给我扛着行李,我跟在后面,我对父亲从不撒谎的,就说:“爸,我把顶棚上的红楼梦拿了两册,就是红皮的,上边写着脂砚斋什么的。”
父亲听了,看了看我,说:“你妈知道了,会着急的,还是尽快还回去吧。”
我说下次回家我带回去吧。父亲却说,他这就给带回去,留在你身边看再弄坏撕了咋办?
于是,喜欢的《红楼梦》又还回到了顶棚。我只有回家时,才得以拿出来翻一翻,看几页。字越来识得越多了,里面的诗词人物景色描写是我最喜欢的。
脑海里,一直荡漾着黛玉葬花、写诗、饮酒、猜谜的情景,再就是黛玉说话的语言,和她的一举一动都是我反复阅读的重点;其次,贾宝玉,这位公子哥,与众不同呢,发生在他身上的事,总是稀奇令人玩味;再其次喜欢王熙凤,辣辣的凤辣子,风风火火,很是招人喜欢的。那位刘姥姥,看似乡下的一位普通老妇人,其实她还真是一位了不起的外交家呢。再有薛宝钗、探春、妙玉、晴雯、袭人……一个个的鲜活,曹雪芹赋予了她们生命,活在每个读了红楼人的脑海,心底里。
这红楼越读越有趣,越读越放不下的。每一遍读感觉都不相同,每一遍对书里的人和事都有新的认知和感悟。
长大了,那些大家们各自评论《红楼梦》,鲁迅说新鲜,胡适说红楼读着好玩。而书里母亲反复读到的曹雪芹却是这样写到“看官你道此书从何而起?说来虽近荒唐,细玩颇有趣味。”一句趣味,令人陡升兴趣,值得一直不断地反复读下去,并且常读常新,总也不会厌倦,也总有新的发现。
以后,搬家了,离开了老屋。
搬家时,母亲从顶棚上取下来《红楼梦》,反复看了再看,郑重地放在我手里,说:“玉儿,给你了,可要好好读哈。”
从此,我家顶棚上的《红楼梦》,成了我独有的了。我一路读书工作,一直都带在身边……
母亲的一本《红楼梦》,是母亲的父亲我的外公送给的。母亲珍惜它,爱护它如眼珠子一般,总是用厚厚的纸包着,又用红布一包一裹的,再用塑料袋装起来。拿我姥姥话来说,就是纸包纸裹的,珍爱得了不得呢。
我知道,母亲是怕被我们这些顽皮有不懂事的小孩子撕了卷了弄坏了,就寻摸着不易够到的地儿,家里一共就是三间半屋,一明两暗,加上一个小厨房,我们叫它半间屋。哪里去藏起来好呢?母亲思来寻去,走进来仓房,抬头一眼看见就家里的最高处,对了,就这吧。
于是,选来选去的,就选在了仓房里,仓房的顶棚没有吊顶,房棚高高的,露出屋梁,小孩子们够不着。母亲想着,就用一只篮子放上《红楼梦》挂到了顶棚上的屋梁上。母亲挂上去,还要踩着高高的梯子,这梯子是家里摘果子用的,不用时,就倚在仓房的一角。我们都知道,母亲告诉过我们,说:都听好了呀,那里边放着我的《红楼梦》,谁也不许动的,谁要是乱动,偷偷拿下来,给我弄撕了弄坏了,小心我就揭了谁的皮呐。母亲指着棚顶上的《红楼梦》,把我们一个个叫到一起,嘱咐着我和哥哥和弟弟。
听着怪吓人的,真要是谁去动了,估计母亲最多说几句,也不会真的揭谁的皮的,嘻嘻。听到母亲嘱咐我们的话,我就暗自想一下:看看谁有胆量,去碰那本《红楼梦》吧。一直相安无事,没有谁去试过,因此相安无事的。因为一本书总不是一块糖,一块糕点什么的,小孩子记吃,很少记读书吧。何况《红楼梦》里的文字还是读也读不通顺的,我们那时才识得几个字,读不懂的。每次,都是母亲喜欢读,喜欢读给我们听。冬季里,母亲借着灯光,围着炉火,放下手里的针线活儿,给我们读到:“只因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时有赤瑕宫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草始得久延岁月……”母亲读到这里,就将书合一下,很细声细语地说:“这里说的就是林黛玉与贾宝玉,知道了吧!黛玉和宝玉一个是绛珠仙草,一个是神瑛侍者,他们彼此有灌溉之缘,他们是有前缘的。”
母亲声音甜美,话语轻柔,入在耳里,一种难得的享受呢。母亲稍一停顿,看看我们,让我们认真听,说不定要提问的。然后,又开始读着:“只因尚未酬报灌溉之德,故其五内便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 二
一本红楼,母亲总是断断续续读给我们听,大概意思也听出来差不多什么意思,宝玉黛玉痴痴念念,爱爱怨怨,总是在拌嘴。一会儿好了一会儿恼了,一会儿又惹得黛玉流泪了,一会儿又千方百计去哄转黛玉开心。
母亲说,红楼呀,讲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的事儿。看似讲了些家庭琐事、闺阁闲情。其实呀,这里的故事迷离曲折,起起落落,正邪两赋穿插而来,故事很有看头的。渐渐的,我大概也听出来的,红楼里面,尊贵的老太太只一个,她拥有着家族里至高无上的地位。小姐真不少,黛玉宝钗探、迎、惜……好多个。太太好几位,丫鬟婆子一大堆人,媳妇婆婆的人也不少,公子小姐更是多故事也多。只是,公子也有几个,出场最多的是宝玉,还有环儿,贾琏、贾蔷的,其余的记得不太清呐,那些个人情世故弄不太懂,生生死死,爱恨情仇的,也弄不太明白。
当时,很小,只是听着好玩罢了。母亲说听着好玩,就很不错了,好玩,就好好听,认真听哈。
记得我总是喜欢听有林黛玉在场的章节,她在场,书有滋味。只要没有林黛玉感觉就很没意思,很无聊了。而哥哥呢,反而喜欢有王熙凤的章节,没有王熙凤准是没劲儿。都夸王熙凤很能干,也会算计,谁娶了她,准过好日子。其实薛宝钗也很不错的,体贴的很呐,大家闺秀嘛,美丽又大方,将来做谁家的媳妇,也是位贤惠懂道理的好媳妇儿。母亲解释着,也不知为什么,母亲担心我们对薛宝钗有偏见。
那么弟弟呢,属他最小,他却是最喜欢刘姥姥和老太太,感觉两位老人家,会说故事,挺好的。尤其是刘姥姥说起故事来,一个接一个的,又很幽默,真是好呢。
我喜欢听黛玉,喜欢她写诗,喜欢她诗意的生活,比如葬花,比如饮酒作诗,幽默风趣,更喜欢她娇嗔的一面。再就是晴雯,她撕扇子一节,也挺有趣的,那么任性,宝玉也不管一管,任由着她糟蹋东西。母亲问我们,有没有人喜欢妙玉,宝琴,平儿的?再有袭人,麝月,鸳鸯,小红……什么的?
我们一起摇头,说:不喜欢她们。甚至分不清她们,母亲就就很耐心地,把一个人物挑拣出来,专门只读这一个人物,让我们增加记忆。让我们先把丫鬟小姐给分开,名字记住了,小姐的名字什么元、探、惜春一大串儿,丫鬟更是多紫鹃、晴雯、袭人、斯琪、莺儿……再把谁是谁的丫鬟分清楚,比如紫鹃是黛玉的丫鬟,莺儿是宝钗的丫鬟,鸳鸯是老太太的丫鬟,晴雯、袭人是宝玉的丫鬟……再有小斯们,什么茗烟、锄药、墨雨……还有那个老奴叫焦大的。
母亲会读着读着就提问我们的,因此,要认真听,不能溜号的。
大概读薛宝钗读了好几个晚上,我才开始有点喜欢薛宝钗了,不像从前那么对她有反感了。我说:“妈妈,我错了,一直怪罪薛宝钗抢了林妹妹的贾宝玉,其实,好似不是这么回事呀。”母亲点着我的脑门,说:“你知道什么?胡说起薛、黛、宝三人错综复杂的爱情来,这可是一个说也说不完的话题呢。”
已经开始读高中的哥哥说:“妈妈,无论你咋读薛宝钗,我也不喜欢薛宝钗,认为她很虚伪,对人都是虚情假意的,不踏实的。扑蝴蝶那一章里,小红和坠儿在格子里说话,宝钗故意陷害黛玉呢。”
“有吗?”
“当然有了,她咋不说别人,单单说黛玉呢?这不明摆着陷害嘛,看着人家黛玉没爹没娘的好欺负,这呀,黛玉还一点也不知道呐”。
“我咋没看出来?”弟弟不高兴地说。
“你要是看出来了,你就不是弟弟了,你还小呐,能知道什么?”
母亲却看看哥哥,瞪大了眼睛,惊奇地说:“哟,很有想法,挺好呀,读书就是该有自己的想法嘛。”
弟弟说:“我听别人说,小孩子不宜读《红楼梦》的。”母亲就笑了笑,说:“这些都是名著,早读早受益,咋不好?不要听别人瞎说。这是一部百科全书呢,建筑、美食、音乐、园林、诗词、音乐、戏曲……” 三
哥哥却说:“我听人家说,少不读红楼,老不读三国的。”
母亲说:“书什么时候读都好。开卷有益,没什么不好,所谓学坏了,都是自己的事,就算是不读红楼,不读三国,照样有学好的,也有学坏了的,该书什么事儿。书上可没有叫你去学坏的,总是让人明事理,多行善事的。书是不会误人子弟的,误人子弟的都是因为不好好读书的缘故呢。”
我们听了母亲的话,感觉很有道理,一个个点着头。我们相信妈妈的话,一定是对的。
家里有一部《红楼梦》放着,真是不错呢。尤其是,母亲经常取下来,给我读一读,真好。因为父亲母亲都在忙,春夏秋冬很少有闲着的时候。父亲母亲不仅要种着家里几分地儿,还要去工作的。每天都很忙碌,很少有休息的时候。只有夜晚,才得闲的,一家人围在一起,冬天守着炉火,夏季乘着凉,母亲就给我们读一读书。
冬天夜长,早早吃完饭,母亲边做针线活边说着书里的故事。星星在眨眼睛,月亮依着窗户口,往里望着我们,母亲劳累了一天,此刻闲下来。就去将顶棚上的红楼拿下来,借着灯光,读几页。一个个孩子好似一只只小燕子一样,偎依在母亲身边,小小的火炕上,挤得满满的,哥哥弟弟都喜欢在母亲火炕上玩耍,下棋猜谜语讲故事,最是喜欢听母亲读红楼,一个个问题很多,越来对书中的人物越感兴趣,记住的人物场景也就越多起来。
母亲也故意读着读着就提问:林黛玉第几章进的贾府呀,当时她为什么要离开家乡来到贾府呢?那一年,她有几岁了呀?
一个问题没有回答完,母亲又问:贾母有几个儿子?都叫什么呀?宝玉是贾母哪一个儿子的儿子?为什么老太喜欢宝玉,而不太喜欢环儿?王熙凤帮助了哪一位姥姥呀?那位姥姥后来过得咋样了?巧姐是谁的女儿?谁给她取了巧姐的名字?板儿和巧姐互换了什么水果?黛玉和宝钗谁更讨贾母喜欢?黛玉和宝钗谁喝了谁的半盏茶?元妃,也就是宝玉的姐姐省亲时命人赋诗,宝玉忘记了什么典故?
母亲一连有好几个问题。
因此,母亲读红楼时,我们都很认真听的,不然一个问题也答不上来。因为谁答对了问题,母亲会分给糖果吃的。一颗糖果也分不到,吃不到糖果事小,答不出问题,很没有面子,脸上不光彩哟。
母亲不仅给我们几个孩子读,也给来我们家玩耍的老人们读着听,或是讲一讲红楼梦,这才知道,红楼梦的版本不仅一种,好几种呢。
邻居和村人家里也有红楼梦的,也拿来读一读,比较一下,各种版本的不同。我家的红楼有两套呢,一套是仅仅八十回的,是《脂砚斋评石头记》,共两册。另一套是四册,共计一百二十回的。
十几岁时,母亲打算把我送到离家很远的县城里去读书。我临走,看看也没有什么可带走的东西,就从顶棚的篮子里拿出来那两册《脂砚斋品评石头记》悄悄藏在行李里面。父亲给我扛着行李,我跟在后面,我对父亲从不撒谎的,就说:“爸,我把顶棚上的红楼梦拿了两册,就是红皮的,上边写着脂砚斋什么的。”
父亲听了,看了看我,说:“你妈知道了,会着急的,还是尽快还回去吧。”
我说下次回家我带回去吧。父亲却说,他这就给带回去,留在你身边看再弄坏撕了咋办?
于是,喜欢的《红楼梦》又还回到了顶棚。我只有回家时,才得以拿出来翻一翻,看几页。字越来识得越多了,里面的诗词人物景色描写是我最喜欢的。
脑海里,一直荡漾着黛玉葬花、写诗、饮酒、猜谜的情景,再就是黛玉说话的语言,和她的一举一动都是我反复阅读的重点;其次,贾宝玉,这位公子哥,与众不同呢,发生在他身上的事,总是稀奇令人玩味;再其次喜欢王熙凤,辣辣的凤辣子,风风火火,很是招人喜欢的。那位刘姥姥,看似乡下的一位普通老妇人,其实她还真是一位了不起的外交家呢。再有薛宝钗、探春、妙玉、晴雯、袭人……一个个的鲜活,曹雪芹赋予了她们生命,活在每个读了红楼人的脑海,心底里。
这红楼越读越有趣,越读越放不下的。每一遍读感觉都不相同,每一遍对书里的人和事都有新的认知和感悟。
长大了,那些大家们各自评论《红楼梦》,鲁迅说新鲜,胡适说红楼读着好玩。而书里母亲反复读到的曹雪芹却是这样写到“看官你道此书从何而起?说来虽近荒唐,细玩颇有趣味。”一句趣味,令人陡升兴趣,值得一直不断地反复读下去,并且常读常新,总也不会厌倦,也总有新的发现。
以后,搬家了,离开了老屋。
搬家时,母亲从顶棚上取下来《红楼梦》,反复看了再看,郑重地放在我手里,说:“玉儿,给你了,可要好好读哈。”
从此,我家顶棚上的《红楼梦》,成了我独有的了。我一路读书工作,一直都带在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