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村,是浅山,不是深山;是小山,不是大山,山不高,也不远,月牙一样的环形状;不远,就在附近,一会儿功夫就到了。
通往村子的路打了水泥,平坦宽敞,很好走,路两边是大片的土地,种了菜蔬,有娃娃菜、小油菜、包心菜等等好多种类,满地的菜蔬叶翠翠绿绿,恰似一副小清新田园画卷,看一眼让人心旷神怡。
沿着水泥路缓步往里走,往庄子里面走去,边走边欣赏路两边的景色。
路边栽了白杨树,枝繁叶茂,整整齐齐排了两行。合着微风继续往前走,脚步散漫,浑身轻松自如。天气超级给力,天空瓦蓝瓦蓝,丝丝缕缕的云层慢条斯理游来荡去。
这样的天气,其实刚刚好,云遮住了午后的阳光,晒的不强烈,暖暖的舒服。村子不大,也就三四十户人家,摆布的错落有致。
风轻轻吹过,村庄安静的有些出奇,看不到一个人影。地里的菜长势旺盛,油绿油绿,菜叶儿扑簌簌向风吹的方向倾斜过去。我蹲下身子,轻轻地抚摸,一片片菜瓣水嫩水嫩,手感极好,不由得掐了一截,塞进嘴里,就想尝一下它们的味道,到底是怎样的一种味道?是甜的透彻?还是鲜嫩的无法言表?刚把一片菜叶放进嘴里开始咀嚼,突然一个声音从身后传来。“哎吆,吃不得啊”,我惊了一下,抬头望去,是一位约莫七十多岁的老奶奶,她双手背着,略微有一些驼背,不过一点也不影响她走路的敏捷,奶奶一边向我走来,一边又重复道:“那可不能吃的哟,前两天刚刚喷洒了农药,药劲还在呢,吃了会中毒的”。我起身说:“我尝了不多,就一小截截,应该不会有事吧,再说了我没有吃出农药的味道来,不过我也没有吃出向往日的鲜嫩和甘甜来,差不多是索然无味吧”。奶奶呵呵笑道:“药喷洒的时间太短了,再过个七八天药劲才能散去,菜的味道也就有了”。我问奶奶:“这菜种植过程中必须要喷洒农药吗”,“可不是了,现在啊不像以前,不喷药不行,还得要好几次地喷,不喷药菜会连根带叶的坏掉,虫子也多,多的能把菜啃光了。”我说:“是不是土壤被化肥农药污染了的原因。”奶奶应道:“估计就是,你看啊,以前地用的是农家肥,土质松松软软,从未见过菜连根带叶的坏掉过,拔下来,土抖了,洗都不用洗就能吃 ”。那这土壤真的给污染坏了,我自言自语。
这样的话题多少有些沉重,我不想讨论,因为所有事务都有其两面性。有好有坏,就如人一样,有优点也有缺点。以前是以前的种植方式,现在是现在的种植方式,有些传统的东西要保留,而有些我们必须要毫无条件地放弃掉,放弃和保留由不得个人,得要跟着大趋势走,就如给土地使用化肥农药,不用不行啊,不用庄稼不长啊。我不是种地的专业人士,更不懂怎么去伺候庄稼,奶奶也只知道以前的农耕办法,我俩就算讨论也无非是另一种家长里短,所以我有意别过这个话题。
南山村,天空蓝的清澈,云朵雪白,像极了盛开在田间的棉花,一朵紧挨一朵,徐徐蠕动,变幻莫测。风依然轻轻吹着,路两边的杨树枝条随风摇摆,树叶儿沙沙作响。
村子的水泥路上只有我和奶奶的影子,有些孤寂,但不失温馨。对,一定是一副温馨的画面,一老一少,并肩而行,我们是从未谋面的陌生人,我不知道奶奶是谁家的,奶奶也不知道我从哪里来,但我们聊得投机,就像老熟人一样。奶奶说:“她的三个子女都进城去了,两个闺女在机关单位上班,儿子和儿媳干点小生意,日子过的都不错。她和老伴在村里种点地,主要是以菜蔬为主,还养了鸡啊鸭啊的,逢年过节娃娃们来了宰了吃”,奶奶边说边乐呵呵地笑,幸福和喜悦堆满脸颊。“娃娃们也想带他和老伴进城住,可他们不习惯城里的生活,也舍不得农村的院落,不过每年总会去城里住些日子。”从奶奶娓娓道来的言语中,我能听出,她的子女们都很孝顺。
我和奶奶一路边走边聊,不知不觉到了她家门口,她让我进去,我没有推辞。进了庄门,院子不大,铺了红砖,打扫的干干净净,奶奶让我进屋里去歇歇喝口水。房子不是新盖的,是旧式老房屋,很有年代感,但收拾的干净利落。盘了土炕,铺在炕上的花炕单充满温暖。我跨坐在炕沿,炕中间放个小方桌,小方桌油了紫红色油漆,桌子边边角角的油漆有些褪色,这是岁月洗礼后的陈旧,和老房一样满满的都是年代感。我是个爱怀旧的人,见了往年的东西有一种说不出的亲切。我情不自禁的伸手抚摸小方桌。
奶奶端一盘切成块的锅盔放在炕桌上,然后给我倒了一杯水,她拿起一块锅盔,放到我手里,使劲儿让我快吃,我接住,“这锅盔烙的真好,油糊卷(俗名),卷了胡麻粉,黄脆脆的,看着都香,是您烙的吧”?我问奶奶。“有点像我外婆的手艺。小时候,外婆也经常烙这样的锅盔,不过我外婆做的比您这厚,也比这大,外婆称它为焐锅盔。”奶奶激动的接过话茬说:“我知道的,你外婆那是大锅灶烙的,用麦秸干烧火,慢慢的,温火烧,也就是你外婆说的焐,一天最多能焐二到三个,那锅盔吃起来才叫个香呢,我这是在煤炉上烙的,不能太厚,厚了怕烙不熟。”我吃了一口说:“您烙的也香啊,真有些我外婆的味道”奶奶呵呵笑道:“看看,这锅盔吃的还想起外婆来了。”是啊,外婆慈祥的面孔清晰地浮现在我眼前,那遥远的大锅灶焐锅盔香味弥漫脑际。
锅盔吃了,水喝了,天也聊过了。我说:“奶奶,我得回去了”,我起身准备出门,奶奶拽住我:“等等,给你带些锅盔,看你吃的香。”她用食品袋把盘子里的锅盔全部装上,塞到我手里,我推辞了半天,奶奶不肯,一定我要带上。我说:“那您也不能装完啊,装完了您没有了”,奶奶说:“这碍什么呀,我明天又烙上了,方便的很。”此刻, 她太像我外婆了。小时候去外婆家,外婆也用布袋子装上锅盔让我带回家。多么一样的情景啊,我差点红了眼圈。或许盛情难却,又或许我真把她当成外婆了,我再也没有推辞,听话的拿上装满锅盔的食品袋出了门。
一股子暖流涌上心头,鼻子酸酸的。
我回头看去,奶奶还站在门口,我朝她挥挥手,突然我意识到,都这时了,我还不知道奶奶是谁家的,她也没有问我从哪里来,我大声喊过去:“奶奶,进屋里去吧,我走了,到县城,不远”。
(原创首发)
通往村子的路打了水泥,平坦宽敞,很好走,路两边是大片的土地,种了菜蔬,有娃娃菜、小油菜、包心菜等等好多种类,满地的菜蔬叶翠翠绿绿,恰似一副小清新田园画卷,看一眼让人心旷神怡。
沿着水泥路缓步往里走,往庄子里面走去,边走边欣赏路两边的景色。
路边栽了白杨树,枝繁叶茂,整整齐齐排了两行。合着微风继续往前走,脚步散漫,浑身轻松自如。天气超级给力,天空瓦蓝瓦蓝,丝丝缕缕的云层慢条斯理游来荡去。
这样的天气,其实刚刚好,云遮住了午后的阳光,晒的不强烈,暖暖的舒服。村子不大,也就三四十户人家,摆布的错落有致。
风轻轻吹过,村庄安静的有些出奇,看不到一个人影。地里的菜长势旺盛,油绿油绿,菜叶儿扑簌簌向风吹的方向倾斜过去。我蹲下身子,轻轻地抚摸,一片片菜瓣水嫩水嫩,手感极好,不由得掐了一截,塞进嘴里,就想尝一下它们的味道,到底是怎样的一种味道?是甜的透彻?还是鲜嫩的无法言表?刚把一片菜叶放进嘴里开始咀嚼,突然一个声音从身后传来。“哎吆,吃不得啊”,我惊了一下,抬头望去,是一位约莫七十多岁的老奶奶,她双手背着,略微有一些驼背,不过一点也不影响她走路的敏捷,奶奶一边向我走来,一边又重复道:“那可不能吃的哟,前两天刚刚喷洒了农药,药劲还在呢,吃了会中毒的”。我起身说:“我尝了不多,就一小截截,应该不会有事吧,再说了我没有吃出农药的味道来,不过我也没有吃出向往日的鲜嫩和甘甜来,差不多是索然无味吧”。奶奶呵呵笑道:“药喷洒的时间太短了,再过个七八天药劲才能散去,菜的味道也就有了”。我问奶奶:“这菜种植过程中必须要喷洒农药吗”,“可不是了,现在啊不像以前,不喷药不行,还得要好几次地喷,不喷药菜会连根带叶的坏掉,虫子也多,多的能把菜啃光了。”我说:“是不是土壤被化肥农药污染了的原因。”奶奶应道:“估计就是,你看啊,以前地用的是农家肥,土质松松软软,从未见过菜连根带叶的坏掉过,拔下来,土抖了,洗都不用洗就能吃 ”。那这土壤真的给污染坏了,我自言自语。
这样的话题多少有些沉重,我不想讨论,因为所有事务都有其两面性。有好有坏,就如人一样,有优点也有缺点。以前是以前的种植方式,现在是现在的种植方式,有些传统的东西要保留,而有些我们必须要毫无条件地放弃掉,放弃和保留由不得个人,得要跟着大趋势走,就如给土地使用化肥农药,不用不行啊,不用庄稼不长啊。我不是种地的专业人士,更不懂怎么去伺候庄稼,奶奶也只知道以前的农耕办法,我俩就算讨论也无非是另一种家长里短,所以我有意别过这个话题。
南山村,天空蓝的清澈,云朵雪白,像极了盛开在田间的棉花,一朵紧挨一朵,徐徐蠕动,变幻莫测。风依然轻轻吹着,路两边的杨树枝条随风摇摆,树叶儿沙沙作响。
村子的水泥路上只有我和奶奶的影子,有些孤寂,但不失温馨。对,一定是一副温馨的画面,一老一少,并肩而行,我们是从未谋面的陌生人,我不知道奶奶是谁家的,奶奶也不知道我从哪里来,但我们聊得投机,就像老熟人一样。奶奶说:“她的三个子女都进城去了,两个闺女在机关单位上班,儿子和儿媳干点小生意,日子过的都不错。她和老伴在村里种点地,主要是以菜蔬为主,还养了鸡啊鸭啊的,逢年过节娃娃们来了宰了吃”,奶奶边说边乐呵呵地笑,幸福和喜悦堆满脸颊。“娃娃们也想带他和老伴进城住,可他们不习惯城里的生活,也舍不得农村的院落,不过每年总会去城里住些日子。”从奶奶娓娓道来的言语中,我能听出,她的子女们都很孝顺。
我和奶奶一路边走边聊,不知不觉到了她家门口,她让我进去,我没有推辞。进了庄门,院子不大,铺了红砖,打扫的干干净净,奶奶让我进屋里去歇歇喝口水。房子不是新盖的,是旧式老房屋,很有年代感,但收拾的干净利落。盘了土炕,铺在炕上的花炕单充满温暖。我跨坐在炕沿,炕中间放个小方桌,小方桌油了紫红色油漆,桌子边边角角的油漆有些褪色,这是岁月洗礼后的陈旧,和老房一样满满的都是年代感。我是个爱怀旧的人,见了往年的东西有一种说不出的亲切。我情不自禁的伸手抚摸小方桌。
奶奶端一盘切成块的锅盔放在炕桌上,然后给我倒了一杯水,她拿起一块锅盔,放到我手里,使劲儿让我快吃,我接住,“这锅盔烙的真好,油糊卷(俗名),卷了胡麻粉,黄脆脆的,看着都香,是您烙的吧”?我问奶奶。“有点像我外婆的手艺。小时候,外婆也经常烙这样的锅盔,不过我外婆做的比您这厚,也比这大,外婆称它为焐锅盔。”奶奶激动的接过话茬说:“我知道的,你外婆那是大锅灶烙的,用麦秸干烧火,慢慢的,温火烧,也就是你外婆说的焐,一天最多能焐二到三个,那锅盔吃起来才叫个香呢,我这是在煤炉上烙的,不能太厚,厚了怕烙不熟。”我吃了一口说:“您烙的也香啊,真有些我外婆的味道”奶奶呵呵笑道:“看看,这锅盔吃的还想起外婆来了。”是啊,外婆慈祥的面孔清晰地浮现在我眼前,那遥远的大锅灶焐锅盔香味弥漫脑际。
锅盔吃了,水喝了,天也聊过了。我说:“奶奶,我得回去了”,我起身准备出门,奶奶拽住我:“等等,给你带些锅盔,看你吃的香。”她用食品袋把盘子里的锅盔全部装上,塞到我手里,我推辞了半天,奶奶不肯,一定我要带上。我说:“那您也不能装完啊,装完了您没有了”,奶奶说:“这碍什么呀,我明天又烙上了,方便的很。”此刻, 她太像我外婆了。小时候去外婆家,外婆也用布袋子装上锅盔让我带回家。多么一样的情景啊,我差点红了眼圈。或许盛情难却,又或许我真把她当成外婆了,我再也没有推辞,听话的拿上装满锅盔的食品袋出了门。
一股子暖流涌上心头,鼻子酸酸的。
我回头看去,奶奶还站在门口,我朝她挥挥手,突然我意识到,都这时了,我还不知道奶奶是谁家的,她也没有问我从哪里来,我大声喊过去:“奶奶,进屋里去吧,我走了,到县城,不远”。
(原创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