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如水,岁月如歌。山中日子,已伴随着时光的流逝变成一段遥远的记忆,只不过,当一段历经可以再次触摸时,一份感慨油然而生。是啊,山村是快乐的,只不过,因为贫瘠,一份曾经的快乐带着太多的复杂情绪,那些肩挑手拿、跋山涉水的日子,注定在一代人的心中留下一段无法忘却的记忆。
再次回到山村,已然看不到来来往往的人们,听不到鸡鸣犬吠的声音,闻不到伴随着炊烟升腾的烟火味。空旷的山路上,清风为伴,回忆清晰而又模糊,那些曾经居住的老屋,瓦片已掉落至半,裸露着木架,让人有种时光老残的感受,哪怕是新建的楼宇,也在门户紧闭着等待着一场岁月的老去。
不知是人们遗弃了山村,还是山村遗弃了人们。我认为,没有人愿意背井离乡,只是,大山太贫穷了,人们不得不带着难以割舍的情愫,离开了祖祖辈辈生存的地方。或许,山村也在一片无助中,用最后的努力,但始终无法挽留去意已决的人们,只能送上最由衷的祝福,送走了山里的最后一批人。
桂西喀斯地貌形成的座座高山犹如一把把耸立的尖刀,割据着山中漫长而悠远的日子,每一座山都有着一个艰难的日子,比如,用攀爬的方式去征服一座山的高度,总带着一份来自大山的卑微。是啊,同样是人类,有的是诗和远方,有的是山和攀爬。所以,很多时候,我都在隐瞒着我的出身,我不愿承认我出生的地方到处是山,每天都要行走在崇山峻岭和怪石嶙峋之间。除了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座座高山,桂西的丘陵地带形成的黄土高坡也带着一路的狰狞,满身黄泥的行走方式带着同样的尴尬。所以,很多时候,山里人总在盼望着一个好天气,让泥泞的山路有可以落脚的地方。
于是,我原谅了山里人的逃离。
只是,总舍不得的山村记忆在时光的流逝中淡然和模糊。
什么是快乐?快乐那熟悉的山川和溪流总是那么亲切和真实。
每天走出和走入,似乎熟悉每一个步伐,走出的脚步是沉重的,走入的脚步是轻松的,田间地头的繁重农务和家的舒适让脚步有两种不同的行走方式,每一种行走方式都让山里人有最深切的体会。尽管很多时候人们都忽视山路的存在,这是可以理解的,越是熟悉,越是容易忽略。当每一个脚步都能熟悉地走在山路上时,山路似乎更不能引起人们的重视,甚至没有低头看她一眼。只是,当走在一条陌生的道路上时,才突感老屋前的那条路能如此从容地行走,一种亲切和舒适的感觉在大山蔓延开来。
一条路牵引着一座村庄。我的村庄有三条路,老屋后面的路走向集市,左边的路走向林地,右边的路走向高耸入云的大石山。
对于孩童来说,走向集市的路是最兴奋的。毕竟,集市的热闹带着太多的新奇。年关将近,无论如何贫穷,父母都会带着孩子到集市上购买一套新衣服和一双新鞋子,还会购买男孩最喜欢的鞭炮,女孩最喜欢的发夹,还会吃上一碗肉香飘溢的米粉。所以,每次走向集市,孩子们的步伐总是最活跃的。山村的童年,闹着去赶集一定是一份最深切的记忆。集市是交易的地方,山里的人们会把自养的土鸡、房前的芭蕉和到深山采集的药材背到集市交易,换回火柴、煤油、盐巴等,所以,走向集市的路是重要的,是大山生存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步骤。
走向林地的路是一条黄泥巴路,雨天总是泥泞不堪,平坦中有着多条变陡变小的分支,桂西的黄土高坡大多是森林,有被开垦种满油茶、杉木的经济林地,也有溪水边祖祖辈辈种植水稻的水田和无法引水的玉米地。所以,走向林地的道路是艰苦的,往往需赶着耕牛和扛着犁耙。山村的童年,走向林地放牧一定是个复杂的记忆,有牛马吃别人庄稼的担忧,有在夏日溪水嬉戏的无尽快乐。还有,走向林地的路也是打柴的路,拾油茶果的路。山村的记忆,走向林地的山路承载着大山日子的太多过往,也庆幸村庄有林地为伴,可以耕种,可以放牧,可以在山泉的哗啦声中放纵嬉戏。
老屋右侧的喀斯特地貌大石山属云贵高原延伸地带,总带着一种不容侵犯的姿态,笔直,怪石嶙峋,像一把把尖刀,纹丝不动地耸立着,山上长满着古老的树种。智慧的山里人不会轻意放弃任何一种收获方式,于是,大石山哪怕再如何陡峭险峻,也阻挡不了人们的攀爬,脚掌大的石缝和巴掌大的土地也被开垦出来,种上老玉米、南瓜、豇豆、火麻、红苋……从某种角度来说,种植脚掌大的石缝和巴掌大的土地有着更丰富的想象,收获着更多品种的杂粮杂豆。只是,手脚并用的攀爬方式带着诸多不堪回首的记忆,特别是那些生长在大石山深处值钱的中草药材,采摘时需要更矫健的身姿及最灵活的步伐。
路是村庄的构成方式,每一条都在延续着大山的生存方式和生存故事,无论如何艰辛,那些曾经走过的路,都是生存的希望,无论曾经是多么地埋怨,都无法磨灭山路在大山生存方式中的作用以及感恩。
人生的路有很多种,也有很多条,走在山村的道路上,每一步都迈得如此真实。大山的生存方式,永远没有诗人笔下的浪漫,也不允许半点忧伤,需要坚实的勇气和有力的迈动,那些飘扬过海的故事,在山村看来,应该只是个传说。
不过,山里人在寻找生存的道路中,却走出了一条带着最复杂情感的抉择。
贫瘠的大山,有限的土地,大山实在无法满足人们生存的需要。于是,走出大山成为山里人不得不面临的挑战。一代又一代的人们,过着古老的生存方式,春种秋收,年复一年,何曾想到,那条连接山外的路,变成一条改变山村面貌的最佳途径。
穷则思变。对于世代生存在大山深处的人们来说,走出大山需要克服的困难太多太多。比如,改变古老的生存方式,转变古老的生存思维,就需要作出最艰难的选择。
那些贫瘠的土地不再是惟一的生存资源,山里人走进工地、走进工厂,他们用勤劳的双手托起山村的自信和希望。
一直想不通,大山的人们从何来的勇气。在我的印象中,山里人是卑微的,他们不敢面对外面的陌生世界,害怕走出大山,总觉得大山才是安全可靠的。或许,在生存的胁迫下,无畏便是智慧,山里人选择了一条可以让生存延续的路。
小时候,山里的孩子们翻越着一座座高山,只是为了看山下那条宛如丝带的公路跑着一辆扬起漫天尘土的汽车。一辆、二辆、三辆……车辆不是连续了,总是很久才驰过一辆或拖拉机或汽车或班车,孩子们甚至不明白为什么车辆会从山下开过,只觉得每开过一辆车,就会有一种新奇,也从来没有想过有一天山村也会驰来一辆汽车。
大山卑微的一个方面是闭塞,肩挑手拿、跋山涉水的生活方式让生存在大山深处的人们始终难以收获自信,山旮旯的称谓在嘲弄中带着歧视。
然而,大山的力量是无穷的。
曾经,山里人为了一寸土和一棵树都会争得面红耳赤。何曾想到,一旦谈到修公路,家家户户赞成,这超出了我对山里人的印象和定义。或许,一条连通山外的公路对一座闭塞的村庄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是啊,除了可以改变肩挑手拿、跋山涉水的日子,或许,更能让山里人收获一份世代期盼的自信。
只是,要修通连接山外的公路谈何容易?山里人决定通过筹资的方式,按家庭人口出资。或许,山旮旯的称谓压抑了山里人太久太久了,每家每户都砸锅卖铁、卖猪卖牛,拿出棺材本也要上交公路集资款,曾经“斤斤计较”的山里人爆发出无比惊人的能量。
“过哪家的山林不得要求赔偿”,山里这个看似霸道的约定却是出于山里人实在无法拿出多余的一分钱去赔偿林地损失了,每一分钱都必须用于支付挖机费用。相对于丘陵地带用挖机开路,喀斯特地貌大石山区修公路更为艰难,他们还需要购买炸药炸开一座座巨石。
庆幸我的村庄在智慧的人们寻找下,找到一条可以不用炸开巨石的路线,但必须穿过成片的油茶林和杉木林,当木桶大的杉木被挖机拦腰折断,当成片的油茶林被挖机连根铲除时,我没有看到山里人斤斤计较,我看到了林地主人的大义凛然。
那年,山村公路修通了,那年,家家户户没有杀年猪,过年没钱燃放鞭炮。
随着国家脱贫攻坚政策的实施,山里的公路又铺上砂石、铺上水泥,大山终于收获了来自通路的自信。每次驱车回家,总在一份难以置信的感慨中感叹着山村的蜕变。
公路修通了,林地木材、自养生猪、油茶收获通过车辆一改过去肩挑手拿的运输方式,节省了几倍运输成本和大量时间;山村建房的建筑材料通过汽车运输,很快就从山外运送到山里。山村公路不仅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更是改变了大山的生产方式。
一座座楼房在村庄拔地而起,再也没有人去嘲弄和歧视山旮旯。
随着国家易地搬迁政策的实施,山里人又纷纷响应国家号召,搬到山下有便利交通、热闹集市和整齐房屋的地方,彻底告别了肩挑手拿、跋山涉水的日子。那些走过世代足迹的山路,已然变得越来越荒芜。
每次回到山村,总喜欢在那些曾经走过的山路上来回徜徉,脚步依然,甚至无需看脚下的路,亦能找到行走的步伐。
再次回到山村,已然看不到来来往往的人们,听不到鸡鸣犬吠的声音,闻不到伴随着炊烟升腾的烟火味。空旷的山路上,清风为伴,回忆清晰而又模糊,那些曾经居住的老屋,瓦片已掉落至半,裸露着木架,让人有种时光老残的感受,哪怕是新建的楼宇,也在门户紧闭着等待着一场岁月的老去。
不知是人们遗弃了山村,还是山村遗弃了人们。我认为,没有人愿意背井离乡,只是,大山太贫穷了,人们不得不带着难以割舍的情愫,离开了祖祖辈辈生存的地方。或许,山村也在一片无助中,用最后的努力,但始终无法挽留去意已决的人们,只能送上最由衷的祝福,送走了山里的最后一批人。
桂西喀斯地貌形成的座座高山犹如一把把耸立的尖刀,割据着山中漫长而悠远的日子,每一座山都有着一个艰难的日子,比如,用攀爬的方式去征服一座山的高度,总带着一份来自大山的卑微。是啊,同样是人类,有的是诗和远方,有的是山和攀爬。所以,很多时候,我都在隐瞒着我的出身,我不愿承认我出生的地方到处是山,每天都要行走在崇山峻岭和怪石嶙峋之间。除了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座座高山,桂西的丘陵地带形成的黄土高坡也带着一路的狰狞,满身黄泥的行走方式带着同样的尴尬。所以,很多时候,山里人总在盼望着一个好天气,让泥泞的山路有可以落脚的地方。
于是,我原谅了山里人的逃离。
只是,总舍不得的山村记忆在时光的流逝中淡然和模糊。
什么是快乐?快乐那熟悉的山川和溪流总是那么亲切和真实。
每天走出和走入,似乎熟悉每一个步伐,走出的脚步是沉重的,走入的脚步是轻松的,田间地头的繁重农务和家的舒适让脚步有两种不同的行走方式,每一种行走方式都让山里人有最深切的体会。尽管很多时候人们都忽视山路的存在,这是可以理解的,越是熟悉,越是容易忽略。当每一个脚步都能熟悉地走在山路上时,山路似乎更不能引起人们的重视,甚至没有低头看她一眼。只是,当走在一条陌生的道路上时,才突感老屋前的那条路能如此从容地行走,一种亲切和舒适的感觉在大山蔓延开来。
一条路牵引着一座村庄。我的村庄有三条路,老屋后面的路走向集市,左边的路走向林地,右边的路走向高耸入云的大石山。
对于孩童来说,走向集市的路是最兴奋的。毕竟,集市的热闹带着太多的新奇。年关将近,无论如何贫穷,父母都会带着孩子到集市上购买一套新衣服和一双新鞋子,还会购买男孩最喜欢的鞭炮,女孩最喜欢的发夹,还会吃上一碗肉香飘溢的米粉。所以,每次走向集市,孩子们的步伐总是最活跃的。山村的童年,闹着去赶集一定是一份最深切的记忆。集市是交易的地方,山里的人们会把自养的土鸡、房前的芭蕉和到深山采集的药材背到集市交易,换回火柴、煤油、盐巴等,所以,走向集市的路是重要的,是大山生存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步骤。
走向林地的路是一条黄泥巴路,雨天总是泥泞不堪,平坦中有着多条变陡变小的分支,桂西的黄土高坡大多是森林,有被开垦种满油茶、杉木的经济林地,也有溪水边祖祖辈辈种植水稻的水田和无法引水的玉米地。所以,走向林地的道路是艰苦的,往往需赶着耕牛和扛着犁耙。山村的童年,走向林地放牧一定是个复杂的记忆,有牛马吃别人庄稼的担忧,有在夏日溪水嬉戏的无尽快乐。还有,走向林地的路也是打柴的路,拾油茶果的路。山村的记忆,走向林地的山路承载着大山日子的太多过往,也庆幸村庄有林地为伴,可以耕种,可以放牧,可以在山泉的哗啦声中放纵嬉戏。
老屋右侧的喀斯特地貌大石山属云贵高原延伸地带,总带着一种不容侵犯的姿态,笔直,怪石嶙峋,像一把把尖刀,纹丝不动地耸立着,山上长满着古老的树种。智慧的山里人不会轻意放弃任何一种收获方式,于是,大石山哪怕再如何陡峭险峻,也阻挡不了人们的攀爬,脚掌大的石缝和巴掌大的土地也被开垦出来,种上老玉米、南瓜、豇豆、火麻、红苋……从某种角度来说,种植脚掌大的石缝和巴掌大的土地有着更丰富的想象,收获着更多品种的杂粮杂豆。只是,手脚并用的攀爬方式带着诸多不堪回首的记忆,特别是那些生长在大石山深处值钱的中草药材,采摘时需要更矫健的身姿及最灵活的步伐。
路是村庄的构成方式,每一条都在延续着大山的生存方式和生存故事,无论如何艰辛,那些曾经走过的路,都是生存的希望,无论曾经是多么地埋怨,都无法磨灭山路在大山生存方式中的作用以及感恩。
人生的路有很多种,也有很多条,走在山村的道路上,每一步都迈得如此真实。大山的生存方式,永远没有诗人笔下的浪漫,也不允许半点忧伤,需要坚实的勇气和有力的迈动,那些飘扬过海的故事,在山村看来,应该只是个传说。
不过,山里人在寻找生存的道路中,却走出了一条带着最复杂情感的抉择。
贫瘠的大山,有限的土地,大山实在无法满足人们生存的需要。于是,走出大山成为山里人不得不面临的挑战。一代又一代的人们,过着古老的生存方式,春种秋收,年复一年,何曾想到,那条连接山外的路,变成一条改变山村面貌的最佳途径。
穷则思变。对于世代生存在大山深处的人们来说,走出大山需要克服的困难太多太多。比如,改变古老的生存方式,转变古老的生存思维,就需要作出最艰难的选择。
那些贫瘠的土地不再是惟一的生存资源,山里人走进工地、走进工厂,他们用勤劳的双手托起山村的自信和希望。
一直想不通,大山的人们从何来的勇气。在我的印象中,山里人是卑微的,他们不敢面对外面的陌生世界,害怕走出大山,总觉得大山才是安全可靠的。或许,在生存的胁迫下,无畏便是智慧,山里人选择了一条可以让生存延续的路。
小时候,山里的孩子们翻越着一座座高山,只是为了看山下那条宛如丝带的公路跑着一辆扬起漫天尘土的汽车。一辆、二辆、三辆……车辆不是连续了,总是很久才驰过一辆或拖拉机或汽车或班车,孩子们甚至不明白为什么车辆会从山下开过,只觉得每开过一辆车,就会有一种新奇,也从来没有想过有一天山村也会驰来一辆汽车。
大山卑微的一个方面是闭塞,肩挑手拿、跋山涉水的生活方式让生存在大山深处的人们始终难以收获自信,山旮旯的称谓在嘲弄中带着歧视。
然而,大山的力量是无穷的。
曾经,山里人为了一寸土和一棵树都会争得面红耳赤。何曾想到,一旦谈到修公路,家家户户赞成,这超出了我对山里人的印象和定义。或许,一条连通山外的公路对一座闭塞的村庄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是啊,除了可以改变肩挑手拿、跋山涉水的日子,或许,更能让山里人收获一份世代期盼的自信。
只是,要修通连接山外的公路谈何容易?山里人决定通过筹资的方式,按家庭人口出资。或许,山旮旯的称谓压抑了山里人太久太久了,每家每户都砸锅卖铁、卖猪卖牛,拿出棺材本也要上交公路集资款,曾经“斤斤计较”的山里人爆发出无比惊人的能量。
“过哪家的山林不得要求赔偿”,山里这个看似霸道的约定却是出于山里人实在无法拿出多余的一分钱去赔偿林地损失了,每一分钱都必须用于支付挖机费用。相对于丘陵地带用挖机开路,喀斯特地貌大石山区修公路更为艰难,他们还需要购买炸药炸开一座座巨石。
庆幸我的村庄在智慧的人们寻找下,找到一条可以不用炸开巨石的路线,但必须穿过成片的油茶林和杉木林,当木桶大的杉木被挖机拦腰折断,当成片的油茶林被挖机连根铲除时,我没有看到山里人斤斤计较,我看到了林地主人的大义凛然。
那年,山村公路修通了,那年,家家户户没有杀年猪,过年没钱燃放鞭炮。
随着国家脱贫攻坚政策的实施,山里的公路又铺上砂石、铺上水泥,大山终于收获了来自通路的自信。每次驱车回家,总在一份难以置信的感慨中感叹着山村的蜕变。
公路修通了,林地木材、自养生猪、油茶收获通过车辆一改过去肩挑手拿的运输方式,节省了几倍运输成本和大量时间;山村建房的建筑材料通过汽车运输,很快就从山外运送到山里。山村公路不仅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更是改变了大山的生产方式。
一座座楼房在村庄拔地而起,再也没有人去嘲弄和歧视山旮旯。
随着国家易地搬迁政策的实施,山里人又纷纷响应国家号召,搬到山下有便利交通、热闹集市和整齐房屋的地方,彻底告别了肩挑手拿、跋山涉水的日子。那些走过世代足迹的山路,已然变得越来越荒芜。
每次回到山村,总喜欢在那些曾经走过的山路上来回徜徉,脚步依然,甚至无需看脚下的路,亦能找到行走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