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耸立在山谷上的石头,充满历史内涵、巴人血性、童话色彩,似笋似塔,若竹若柱,如诗如画,一支支、一丛丛、一座座地排空而起,刺向云天,像一片斑驳的船桅,更像一座斑斓的森林……
“走进梭布垭石林,就相当于是回到了神秘的奥陶纪。”
说此话的决非我一人,而是大众的共同感受。
奥陶纪,是一个地质年代名称,属古生代的第二纪,也就是指4.85亿年至4.43亿年前的这个时期。在那个遥远漫漶的年代里,地球是纯蓝色的。彼时,气候温和,浅海广布,罕见陆地。一眼望去,天蓝蓝、海蓝蓝、水蓝蓝,梦也蓝蓝,一片蔚蓝。彼时,人类尚未出现,但生命已极为繁盛,海洋生物空前发展。它们叫广翅鲎、三叶虫、海林檎、笔石、苔藓虫、海星、星甲鱼、无颚鱼、鹦鹉螺……全是现代动物的最早祖先。其中直壳鹦鹉螺,身长六米,重达半吨,体态庞然,仗着三角锥般的坚硬直壳、巨大头部以及多条敏捷的触手,让所有生物心惊胆寒。它能通过喷水驱动带来极快的游速,性情凶猛,终日吹着大螺号,盘在浪花上云游四海,视海族若肉丸,遇啥吃啥,通吃海洋,是当时的海洋巨霸。
在茫茫宇宙中,地球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星球。
时间到了4.49亿年前的某一天,在距地球6000光年之外的某个地方,一颗中子星与黑洞不幸邂逅而剧烈爆炸,产生了几束强烈的毁天灭地的伽马射线暴。据说,伽马射线击中地球的概率仅为亿分之一,微乎其微。也许是命中注定,流浪的地球在劫难逃。其中一束射线,犹如一根从李寻欢袖管里飞射出来的绣花针,直穿大气层,不偏不倚地就扎在了地球碧莹莹的眼珠子上。紫红色的射线击碎了气体分子,大气顿时变得四分五裂,地球陷入了史上第一次物种大灭绝。这场浩劫整整持续了40万年方告结束,造成了56%的物种绝灭。但直壳鹦鹅螺却奇迹般地苟活了下来,它发生了基因突变,体型缩小至2米。灾难之后,其地位很快就被新生代的板足鲎取而代之,沦为一只遇到风浪就“滴滴”吹的小螺号。
大海茫茫,时光悠悠。
大海下面有神奇的迷宫。迷宫里面有老实的石头。海底世界,幽暗无光,寂寞无边。海水是柔软的,石头是坚硬的。在特定的环境里,柔软和坚硬也是会惺惺相惜,摩擦出绚烂火花的,就像千年的铁树也会开出艳丽的颜色一样。漫漫海水,黑暗漫漫,爱之火不灭不休。那是一场多么奇妙的恋爱啊!多少年来,水与石就那样默默地坚守在海底的迷宫里,朝夕依偎在一起,不离不弃,生死相恋,把普天下最为缠绵不朽的爱情故事埋在深深的海洋之中。直到有一天,随着陆地上升和全球大海退的到来,这个由海水与石头谱写而成的美丽神话,才被阳光轰轰烈烈地晒出水面,真真切切地展示在人们的眼前。
现在,这个神话就被岁月之笔书写在鄂西北的青山绿水间。而那些活泼在奥陶纪的生灵儿,则活生生地被镶嵌在了那些石头的森林里。 二
梭布垭石林位于恩施市太阳河乡境内,总面积21平方公里,由青龙台、莲花寨、磨子沟、九龙汇四大景区组成,是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从空中俯瞰,它颇似一只巨大的彩色葫芦,四周彩屏环绕,群峰竞秀。葫芦里面,长满大大小小、高高矮矮的林木。那些林木,不是一般的植物,而是古老的石头。石头一棵棵的,把根深深地扎在地下,嶙嶙峋峋地往天空生长。这样的石头太多了,便成了石头的森林。它们与纵横遍布的溶洞、溶孔、溶纹、溶沟、溶丘、石芽、石幔、石盾、石钟乳、漏斗、暗河等岩溶景观,组成了一幅幅巧夺天工妙趣横生的山石画卷。
石林,属岩溶地质学术语,意指由林立的锥状、柱状、塔状石炭岩体组合成的自然景观。它的杰出代表是云南的昆明石林。以前,我一直以为始于寒武纪(2.7亿年前)的它是石林界的老大了,想不到在梭布垭石林面前,它的辈份比曾孙的曾孙还要低。据考证,梭布垭石林形成于奥陶纪,迄今已4.6亿年了,是“世界第一奥陶纪石林”。
在我之前,莫言先生曾来此读石留墨,称其为“石头天书”。
今天季夏中旬的一日,我特地前来拜访这个老得不能再老的“石林老祖”。不为别的,就是想去逛一逛这个远古的海底迷宫,去读一读那本厚重的石头天书。那一天,天气晴好,风和日丽。早上八点,我们驱车从恩施市区出发,不到一个小时,便到梭布垭石林了。
一到景区,领队徐兄便去找导游。很快,导游怯怯而至。是个“走穴”的“小阿可”,姓名忘了,惟记得他尚在恩施学院读大一。他一袭黑衫,一头乌发,五官端正。脑袋以下长得又瘦又长,脖子瘦长,身材瘦长,手脚瘦长,像一头营养不良的少年长颈鹿。他趁学校正在放暑假,到景区淘金来了。
我朝徐兄悄悄道:“你咋找头长颈鹿来了呢?”徐兄说:“咱们到了这里,就相当于是回到奥陶纪了,叫头长颈鹿给咱们领路,绝配。” 想想也是,置身于奥陶纪的世界,能够让一头鹿为我们开路,还真是有趣。长颈鹿稚气未脱,腹部瘦扁扁的,比带鱼还薄。他墨水有限,酒量却大得出奇。中午我们请他喝啤酒,他居然像一头到涧边饮水鹿,一连喝了十二瓶,而且连酒嗝都不打一个。我问他最多喝过几瓶?答是十八瓶。蚯蚓的身坯海的酒量,真是人不可貌相,肚子不可斗量。
长颈鹿领着我们先看莲花寨。我伫立在神石广场,仿佛听闻到了“对歌台”上觅知音,“情人伞”下诉衷肠。极目四望,莲花寨上长莲花,但不是寨,寨里没有房子,没有人烟,只住石莲花。莲花不是一枝,是一丛一丛,一簇一簇,一层一层的,错落有致,有的完全绽放了,有的才露尖尖角,在淡雾里忽隐忽现。长颈鹿告诉我,要看莲花寨,最好的角度是从天上往下看,那是一轴石莲为花、绿树为水、花开碧池的画面。”我说:“人又不是鸟,身无双翘,焉能飞天?”他说:“身无翅膀但心有翼啊!”此话一出,我不禁对他仰视,好感倍增。他不仅是头鹿,还是一块精妙的石头。望着满目的石莲花,我浮想联翩。一直认为海洋深处只有鱼虾螃蟹和珊瑚,却原来,水生不息的迷宫里居然有个莲花池。我猜测,这些莲本来也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后来,她们浮出海面,便叶枯而落,蓓蕾不放,连花色都被太阳晒黑了。
莲是水中花,离开了水,焉能活?她们死了,凝固成了化石,但仍不失君子风范,坦荡荡的,盛开在奇石上,栉风沐雨,看岁月流转,与风云心语。她们都说什么?我问长颈鹿,他说不知道。他问我知道不?我说也许只有老天知道,因为她们是天书中的一幅插图。
莲花寨是一个景区,主要由铁甲寨、独行峡、犀牛沟、傩公山、群蛙啸天、巴王椅、占将台、白虎含珠等等景点组成。
沿着石阶,拾级而上。大地成了一个天然博物馆,四亿多年前的溶岩异景便裸露在我的眼前。遇到了一块叫“钟磬石”的石头。长颈鹿说:“这是块会唱歌的石头。”我用手往石头上拍了拍,果然石头就咚咚地响了起来,声音甚是清脆。石径弯弯,蜿蜒向下。未走几步,人就陷入了一条的石缝里,这便是独行峡了。路如古蟒,曲在隙底,踏石逶逦,凉风习习,呜呜作响。通道狭窄暗淡,人行其中,充满压迫感。两旁是壁立的峭崖,壁面上螺纹密布,呈流线型,一道道、一叠叠的,刀雕一般,从崖脚直至崖顶。是直壳鹦鹉螺的化石吗?我抬头细读它们,好像是,又觉得不是。
于是便想:早先这两面粗旷的悬崖,应该都是喜欢纹身的顽主。彼时它们极崇拜海上的一代枭雄鹦鹉螺,遂请海水女神用雪色的神刀,在身上刺满了雄鹦螺的条纹,以显示自己的强大。谁能想到呢?老实的石头,却长有狐狸的心脏,也会搞狐假虎威的伎俩。我在心里笑。 三
小路似游龙,两拐三曲,前面又是一条狭窄的石缝。其实,从地质术语上说,它是一条溶沟。但我是俗人,不懂“美声”惟擅“通俗”,它是一条缝,长在石头间,干脆就叫它石缝了。
在梭布垭石林,有很多这样的石缝,它们有长有短,有窄有宽。这条石缝是条怪缝,属特殊对象,特殊对就要特殊对待,所以我就要浓浓地给它写上一笔。它长达里许,里面细沟小壑纵横交错,绰号“地下迷宫”,正名“犀牛沟”。因石缝的半腰上有一块凌空凸的石角,形似犀角,故名。犀牛是土家人古老的图腾信仰,象征着吉祥如意,人们之所以把民族的图腾冠在这条石缝的头上,是有理由的。其一,这里气候宜人,冬暖夏凉,是人们避暑防寒的逸境。其二,这里奇花争艳,异草芳菲,是个草药丛生的宝地。据说,在这条夹缝的绝壁上,长有30多种神木仙草,其中最为名贵的,是名列我国四大名药之首的“七叶一枝花。”
看了犀牛沟,我对水有了新的认知:都说水是上善的,殊不知,它居然长有一口锐利的隐形锯齿,但凡有点空闲,它就扛着巨锯去锯石头。叽叽叽,潺潺潺,它不断地在拉锯,从春花锯到秋月,从盛夏锯到隆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岁岁年年,锯得石屑如白雪纷飞,锯得石血如碧泉流淌,不知锯了多少年,便锯出了这条幽深的犀牛沟。
来到“青蛙啸天”,我的思绪竟穿越了亿万年。一个小谷地上,坐着几个墨石,头尘臀圆,像一群仰天长啸的青蛙。幻觉是从一阵雨开始产生的。蓝蓝的天空,莫名其妙地就飘来了一阵雨。雨不大,细细斜斜的,顷间即逝,未湿衣发,却把我的心淋湿了,思绪顿时像炊烟般疯长,先是飘上天空,随之又沉入海底。我看见,迷宫一隅,竟潜伏着一片碧叶金穗的稻田。青蛙在欢叫。龙虾以钳代镰忙收割。海龟背着厚厚壳,在运送稻子。大力的海马在打稻。一派丰收景象。田野旁边是柔蓝的海水,一只号称海上”最强大脑”的奇虾,伫立在红珊瑚上高声吟颂:“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稻花香里话丰年,听取蛙声一片。”青蛙说:“奇虾兄,你背错了。”奇虾道:“你们这些井底之蛙,懂个屁。”它还说:“四点亿年之前,一个诗人会把我的诗词复制出来,而且还弄错了。”
如此想像,开始感到滑稽,但结合当下的形势又觉释然。现在,玄幻和穿越蔚然成风,我玄穿一小下又何妨呢?穿越是件十分玄幻的事,它可以从无知的远古穿越到未知的未来,自然也可以从未知的未来穿越至无知的远古。
一路行去,奇岩怪石,琳琅满眶,目不暇接。那些石头,或嶙峋,或峥嵘,或纤秀,或狂野,或豪放,或婉约,千姿百态,美不胜收。它们把语言锁在亿万年的时光宝匣里,虽然默默无语,却个个都是大名鼎鼎,一听它们的名字,便知全是有灵性,有故事的石头。你看——“镇龙玉珠”,一颗圆滚的石头,压在弓着的龙脊上,推得动,就是掉不下,一听就那么形象。它当然是有传说的。说是当年咿罗娘娘为助癝君,不惜代价,投入一颗随身携带的玉珠子,把一条祸害人间的恶龙给镇住了。现在,珠与龙皆化为石头,然龙牙、龙爪、龙鳞依然清晰可见。又看——“巴人残卷”,一闻就显得那么人文。它是一叠石书,岁月久了,字已模糊,色亦斑驳,故曰残卷。再请看——三王沉舟石、祈福石、癝君靴、莲花阁、千佛岩、南门关、井底之蛙……那一个不是维妙维肖,栩栩如生,让人遐想啊!
风景映入眼帘,三个问题浮上心头:咿罗娘娘是何方神圣?癝君是谁?巴人又是什么人?
我没有问长颈鹿,直接去请教万能的百度先生。百度上知天文,下晓地理,古今中外多少疑难事,一度必解。他自诩百度,谦虚了,要我说,他应该称“亿亿度”才是。先生朗声告诉我:咿罗娘娘乃类似于女娲的土家族造人女神。女祸用泥土造人,而咿罗娘娘则用竹子做骨架,荷叶做肝肺,红豆做肠子,葫芦做脑袋,最后在葫芦上剁七个孔,吹口仙气,人就做成了。巴人即巴族人,属一个古老的族群,栖息地以川东、鄂西为中心,北达陕南,南及黔中和湘西。《山海经·海内经》载:“西南有巴国。太皞生咸鸟,咸鸟生乘厘,乘厘生后照,后照是始为巴人。”巴人源自五帝时代,共分两支,中一支就是清江流域的瘭君蛮。
癝君是清江巴族部落的首个酋领,他魄略过人,精于造船,英勇善战,一手创立了与蜀国齐名的方国,被鄂西南土家族人奉为人文始祖。相传他去世后,魂魄化成了白虎。于是,白虎就成为清江流域土家族人世代祭祀的祖宗神灵。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也养一方石头。梭布垭石林,不仅是一种被海水浸泡出来的浪漫,更是一种被民族文化滋润而成的奇葩。它既是历史的,又是人文的,历史与人文的融合,那就是不朽的完美。 四
“流水桃花世已非,石林烟草尚芳菲。”
石林自从出水的那天起,其实就已经死了。然而,在梭布垭,它们分明又活着,四亿年的那些古生物,也还活着。它们是有灵性的,深知虽然离开了大海,但石头也还是那个石头,阳光的影子仍然像海水那么长,故乡并非远离。现在,它们换了一种生存状态,化作化石,钻到石头里,固化着活,默默地活着。石头因为它们的存在,活泼而生动,纵然是缄口不言,亦是无声胜有声。
耸立在山谷上的石头,充满历史内涵、巴人血性、童话色彩,似笋似塔,若竹若柱,如诗如画,一支支、一丛丛、一座座地排空而起,刺向云天,像一片斑驳的船桅,更像一座斑斓的森林……
“走进梭布垭石林,就相当于是回到了神秘的奥陶纪。”
说此话的决非我一人,而是大众的共同感受。
奥陶纪,是一个地质年代名称,属古生代的第二纪,也就是指4.85亿年至4.43亿年前的这个时期。在那个遥远漫漶的年代里,地球是纯蓝色的。彼时,气候温和,浅海广布,罕见陆地。一眼望去,天蓝蓝、海蓝蓝、水蓝蓝,梦也蓝蓝,一片蔚蓝。彼时,人类尚未出现,但生命已极为繁盛,海洋生物空前发展。它们叫广翅鲎、三叶虫、海林檎、笔石、苔藓虫、海星、星甲鱼、无颚鱼、鹦鹉螺……全是现代动物的最早祖先。其中直壳鹦鹉螺,身长六米,重达半吨,体态庞然,仗着三角锥般的坚硬直壳、巨大头部以及多条敏捷的触手,让所有生物心惊胆寒。它能通过喷水驱动带来极快的游速,性情凶猛,终日吹着大螺号,盘在浪花上云游四海,视海族若肉丸,遇啥吃啥,通吃海洋,是当时的海洋巨霸。
在茫茫宇宙中,地球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星球。
时间到了4.49亿年前的某一天,在距地球6000光年之外的某个地方,一颗中子星与黑洞不幸邂逅而剧烈爆炸,产生了几束强烈的毁天灭地的伽马射线暴。据说,伽马射线击中地球的概率仅为亿分之一,微乎其微。也许是命中注定,流浪的地球在劫难逃。其中一束射线,犹如一根从李寻欢袖管里飞射出来的绣花针,直穿大气层,不偏不倚地就扎在了地球碧莹莹的眼珠子上。紫红色的射线击碎了气体分子,大气顿时变得四分五裂,地球陷入了史上第一次物种大灭绝。这场浩劫整整持续了40万年方告结束,造成了56%的物种绝灭。但直壳鹦鹅螺却奇迹般地苟活了下来,它发生了基因突变,体型缩小至2米。灾难之后,其地位很快就被新生代的板足鲎取而代之,沦为一只遇到风浪就“滴滴”吹的小螺号。
大海茫茫,时光悠悠。
大海下面有神奇的迷宫。迷宫里面有老实的石头。海底世界,幽暗无光,寂寞无边。海水是柔软的,石头是坚硬的。在特定的环境里,柔软和坚硬也是会惺惺相惜,摩擦出绚烂火花的,就像千年的铁树也会开出艳丽的颜色一样。漫漫海水,黑暗漫漫,爱之火不灭不休。那是一场多么奇妙的恋爱啊!多少年来,水与石就那样默默地坚守在海底的迷宫里,朝夕依偎在一起,不离不弃,生死相恋,把普天下最为缠绵不朽的爱情故事埋在深深的海洋之中。直到有一天,随着陆地上升和全球大海退的到来,这个由海水与石头谱写而成的美丽神话,才被阳光轰轰烈烈地晒出水面,真真切切地展示在人们的眼前。
现在,这个神话就被岁月之笔书写在鄂西北的青山绿水间。而那些活泼在奥陶纪的生灵儿,则活生生地被镶嵌在了那些石头的森林里。 二
梭布垭石林位于恩施市太阳河乡境内,总面积21平方公里,由青龙台、莲花寨、磨子沟、九龙汇四大景区组成,是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从空中俯瞰,它颇似一只巨大的彩色葫芦,四周彩屏环绕,群峰竞秀。葫芦里面,长满大大小小、高高矮矮的林木。那些林木,不是一般的植物,而是古老的石头。石头一棵棵的,把根深深地扎在地下,嶙嶙峋峋地往天空生长。这样的石头太多了,便成了石头的森林。它们与纵横遍布的溶洞、溶孔、溶纹、溶沟、溶丘、石芽、石幔、石盾、石钟乳、漏斗、暗河等岩溶景观,组成了一幅幅巧夺天工妙趣横生的山石画卷。
石林,属岩溶地质学术语,意指由林立的锥状、柱状、塔状石炭岩体组合成的自然景观。它的杰出代表是云南的昆明石林。以前,我一直以为始于寒武纪(2.7亿年前)的它是石林界的老大了,想不到在梭布垭石林面前,它的辈份比曾孙的曾孙还要低。据考证,梭布垭石林形成于奥陶纪,迄今已4.6亿年了,是“世界第一奥陶纪石林”。
在我之前,莫言先生曾来此读石留墨,称其为“石头天书”。
今天季夏中旬的一日,我特地前来拜访这个老得不能再老的“石林老祖”。不为别的,就是想去逛一逛这个远古的海底迷宫,去读一读那本厚重的石头天书。那一天,天气晴好,风和日丽。早上八点,我们驱车从恩施市区出发,不到一个小时,便到梭布垭石林了。
一到景区,领队徐兄便去找导游。很快,导游怯怯而至。是个“走穴”的“小阿可”,姓名忘了,惟记得他尚在恩施学院读大一。他一袭黑衫,一头乌发,五官端正。脑袋以下长得又瘦又长,脖子瘦长,身材瘦长,手脚瘦长,像一头营养不良的少年长颈鹿。他趁学校正在放暑假,到景区淘金来了。
我朝徐兄悄悄道:“你咋找头长颈鹿来了呢?”徐兄说:“咱们到了这里,就相当于是回到奥陶纪了,叫头长颈鹿给咱们领路,绝配。” 想想也是,置身于奥陶纪的世界,能够让一头鹿为我们开路,还真是有趣。长颈鹿稚气未脱,腹部瘦扁扁的,比带鱼还薄。他墨水有限,酒量却大得出奇。中午我们请他喝啤酒,他居然像一头到涧边饮水鹿,一连喝了十二瓶,而且连酒嗝都不打一个。我问他最多喝过几瓶?答是十八瓶。蚯蚓的身坯海的酒量,真是人不可貌相,肚子不可斗量。
长颈鹿领着我们先看莲花寨。我伫立在神石广场,仿佛听闻到了“对歌台”上觅知音,“情人伞”下诉衷肠。极目四望,莲花寨上长莲花,但不是寨,寨里没有房子,没有人烟,只住石莲花。莲花不是一枝,是一丛一丛,一簇一簇,一层一层的,错落有致,有的完全绽放了,有的才露尖尖角,在淡雾里忽隐忽现。长颈鹿告诉我,要看莲花寨,最好的角度是从天上往下看,那是一轴石莲为花、绿树为水、花开碧池的画面。”我说:“人又不是鸟,身无双翘,焉能飞天?”他说:“身无翅膀但心有翼啊!”此话一出,我不禁对他仰视,好感倍增。他不仅是头鹿,还是一块精妙的石头。望着满目的石莲花,我浮想联翩。一直认为海洋深处只有鱼虾螃蟹和珊瑚,却原来,水生不息的迷宫里居然有个莲花池。我猜测,这些莲本来也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后来,她们浮出海面,便叶枯而落,蓓蕾不放,连花色都被太阳晒黑了。
莲是水中花,离开了水,焉能活?她们死了,凝固成了化石,但仍不失君子风范,坦荡荡的,盛开在奇石上,栉风沐雨,看岁月流转,与风云心语。她们都说什么?我问长颈鹿,他说不知道。他问我知道不?我说也许只有老天知道,因为她们是天书中的一幅插图。
莲花寨是一个景区,主要由铁甲寨、独行峡、犀牛沟、傩公山、群蛙啸天、巴王椅、占将台、白虎含珠等等景点组成。
沿着石阶,拾级而上。大地成了一个天然博物馆,四亿多年前的溶岩异景便裸露在我的眼前。遇到了一块叫“钟磬石”的石头。长颈鹿说:“这是块会唱歌的石头。”我用手往石头上拍了拍,果然石头就咚咚地响了起来,声音甚是清脆。石径弯弯,蜿蜒向下。未走几步,人就陷入了一条的石缝里,这便是独行峡了。路如古蟒,曲在隙底,踏石逶逦,凉风习习,呜呜作响。通道狭窄暗淡,人行其中,充满压迫感。两旁是壁立的峭崖,壁面上螺纹密布,呈流线型,一道道、一叠叠的,刀雕一般,从崖脚直至崖顶。是直壳鹦鹉螺的化石吗?我抬头细读它们,好像是,又觉得不是。
于是便想:早先这两面粗旷的悬崖,应该都是喜欢纹身的顽主。彼时它们极崇拜海上的一代枭雄鹦鹉螺,遂请海水女神用雪色的神刀,在身上刺满了雄鹦螺的条纹,以显示自己的强大。谁能想到呢?老实的石头,却长有狐狸的心脏,也会搞狐假虎威的伎俩。我在心里笑。 三
小路似游龙,两拐三曲,前面又是一条狭窄的石缝。其实,从地质术语上说,它是一条溶沟。但我是俗人,不懂“美声”惟擅“通俗”,它是一条缝,长在石头间,干脆就叫它石缝了。
在梭布垭石林,有很多这样的石缝,它们有长有短,有窄有宽。这条石缝是条怪缝,属特殊对象,特殊对就要特殊对待,所以我就要浓浓地给它写上一笔。它长达里许,里面细沟小壑纵横交错,绰号“地下迷宫”,正名“犀牛沟”。因石缝的半腰上有一块凌空凸的石角,形似犀角,故名。犀牛是土家人古老的图腾信仰,象征着吉祥如意,人们之所以把民族的图腾冠在这条石缝的头上,是有理由的。其一,这里气候宜人,冬暖夏凉,是人们避暑防寒的逸境。其二,这里奇花争艳,异草芳菲,是个草药丛生的宝地。据说,在这条夹缝的绝壁上,长有30多种神木仙草,其中最为名贵的,是名列我国四大名药之首的“七叶一枝花。”
看了犀牛沟,我对水有了新的认知:都说水是上善的,殊不知,它居然长有一口锐利的隐形锯齿,但凡有点空闲,它就扛着巨锯去锯石头。叽叽叽,潺潺潺,它不断地在拉锯,从春花锯到秋月,从盛夏锯到隆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岁岁年年,锯得石屑如白雪纷飞,锯得石血如碧泉流淌,不知锯了多少年,便锯出了这条幽深的犀牛沟。
来到“青蛙啸天”,我的思绪竟穿越了亿万年。一个小谷地上,坐着几个墨石,头尘臀圆,像一群仰天长啸的青蛙。幻觉是从一阵雨开始产生的。蓝蓝的天空,莫名其妙地就飘来了一阵雨。雨不大,细细斜斜的,顷间即逝,未湿衣发,却把我的心淋湿了,思绪顿时像炊烟般疯长,先是飘上天空,随之又沉入海底。我看见,迷宫一隅,竟潜伏着一片碧叶金穗的稻田。青蛙在欢叫。龙虾以钳代镰忙收割。海龟背着厚厚壳,在运送稻子。大力的海马在打稻。一派丰收景象。田野旁边是柔蓝的海水,一只号称海上”最强大脑”的奇虾,伫立在红珊瑚上高声吟颂:“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稻花香里话丰年,听取蛙声一片。”青蛙说:“奇虾兄,你背错了。”奇虾道:“你们这些井底之蛙,懂个屁。”它还说:“四点亿年之前,一个诗人会把我的诗词复制出来,而且还弄错了。”
如此想像,开始感到滑稽,但结合当下的形势又觉释然。现在,玄幻和穿越蔚然成风,我玄穿一小下又何妨呢?穿越是件十分玄幻的事,它可以从无知的远古穿越到未知的未来,自然也可以从未知的未来穿越至无知的远古。
一路行去,奇岩怪石,琳琅满眶,目不暇接。那些石头,或嶙峋,或峥嵘,或纤秀,或狂野,或豪放,或婉约,千姿百态,美不胜收。它们把语言锁在亿万年的时光宝匣里,虽然默默无语,却个个都是大名鼎鼎,一听它们的名字,便知全是有灵性,有故事的石头。你看——“镇龙玉珠”,一颗圆滚的石头,压在弓着的龙脊上,推得动,就是掉不下,一听就那么形象。它当然是有传说的。说是当年咿罗娘娘为助癝君,不惜代价,投入一颗随身携带的玉珠子,把一条祸害人间的恶龙给镇住了。现在,珠与龙皆化为石头,然龙牙、龙爪、龙鳞依然清晰可见。又看——“巴人残卷”,一闻就显得那么人文。它是一叠石书,岁月久了,字已模糊,色亦斑驳,故曰残卷。再请看——三王沉舟石、祈福石、癝君靴、莲花阁、千佛岩、南门关、井底之蛙……那一个不是维妙维肖,栩栩如生,让人遐想啊!
风景映入眼帘,三个问题浮上心头:咿罗娘娘是何方神圣?癝君是谁?巴人又是什么人?
我没有问长颈鹿,直接去请教万能的百度先生。百度上知天文,下晓地理,古今中外多少疑难事,一度必解。他自诩百度,谦虚了,要我说,他应该称“亿亿度”才是。先生朗声告诉我:咿罗娘娘乃类似于女娲的土家族造人女神。女祸用泥土造人,而咿罗娘娘则用竹子做骨架,荷叶做肝肺,红豆做肠子,葫芦做脑袋,最后在葫芦上剁七个孔,吹口仙气,人就做成了。巴人即巴族人,属一个古老的族群,栖息地以川东、鄂西为中心,北达陕南,南及黔中和湘西。《山海经·海内经》载:“西南有巴国。太皞生咸鸟,咸鸟生乘厘,乘厘生后照,后照是始为巴人。”巴人源自五帝时代,共分两支,中一支就是清江流域的瘭君蛮。
癝君是清江巴族部落的首个酋领,他魄略过人,精于造船,英勇善战,一手创立了与蜀国齐名的方国,被鄂西南土家族人奉为人文始祖。相传他去世后,魂魄化成了白虎。于是,白虎就成为清江流域土家族人世代祭祀的祖宗神灵。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也养一方石头。梭布垭石林,不仅是一种被海水浸泡出来的浪漫,更是一种被民族文化滋润而成的奇葩。它既是历史的,又是人文的,历史与人文的融合,那就是不朽的完美。 四
“流水桃花世已非,石林烟草尚芳菲。”
石林自从出水的那天起,其实就已经死了。然而,在梭布垭,它们分明又活着,四亿年的那些古生物,也还活着。它们是有灵性的,深知虽然离开了大海,但石头也还是那个石头,阳光的影子仍然像海水那么长,故乡并非远离。现在,它们换了一种生存状态,化作化石,钻到石头里,固化着活,默默地活着。石头因为它们的存在,活泼而生动,纵然是缄口不言,亦是无声胜有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