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哪里有弄堂,哪里就有烟纸店,这是六七十年代上海弄堂,普遍存在的一种景观。过去的烟纸店,就是设在弄堂口,或者沿马路沿通道的便民小店,性质有点像现在的便利店。但过去的烟纸店,占地面积不及便利店,所供应的东西却比现在的便利店多。现在的便利店,供应品种非常有限,可过去的烟纸店几乎什么都有,大到油盐酱醋,小到针头线脑,样样齐全。由于地方狭窄,烟纸店里面上下,全挂满了货物或商品的牌子,非常杂乱,却给市民提供了许多方便,市民可以在这里买到大商店没有的东西。过去,烟纸店最显眼的地方,就是柜子里置放的几大口玻璃瓶,里面装着各种闲食,譬如:弹子糖、话梅、盐津枣等等,五花八门,无所不有。这些食品价钱都非常便宜,而且可以拆零卖,一小包盐津枣、几颗话梅、一块硬糖都能卖。所以,烟纸店是最吸引小孩的地方,那些弄堂里的小孩,几乎所有的零花钱,都扔进了烟纸店。
烟纸店的叫法,大概来源于“胭脂”。据上一辈老人说,小店最初是买卖女人胭脂的,之后,由于社会发展,胭脂买卖锐减,而香烟和纸张的买卖逐渐增加,所以就改名叫“烟纸店”。在过去,烟纸店也叫“夫妻老婆店”,什么意思呢?意思就是这种小店,往往是夫妻俩共同经营,而妻子在其中担当了主要角色,无论是进货还是看店,都是以女人为主。
最初的烟纸店稀少,大多散落在一些民房边角,随着石库门建筑的出现,小小烟纸店,就在上海不断生根开花,大量繁衍。同时,它也经历从兴起到发展,再到衰落这三个阶段。民国时期就有了烟纸店,不过,那时候数量寥寥无几,所供货物也很有限。到了五六十年代,数量上有了很大发展,但统统被合并成集体所有制的烟杂店和食品店。改革开放后,烟纸店重归私人所有,于是它又重新焕发出青春。然而,随着城市建设不断深化,石库门逐渐消失在上海地图中,那些烟纸店自然也就消亡了。所以,小小烟纸店,也是上海这座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见证人。 二
“济仁”烟纸店,是众多烟纸店中的一个,它曾经位于上海杨浦区“斯文里”弄堂口,有着80年的历史,但它所处的位置,现在已成为国歌纪念广场一部分。当2005年5月,推土机将“斯文里”石库门弄堂口的烟纸店,全部推倒后,小店主人李建荣伤心地落下了眼泪。然后,他抱着店的牌子,跟随搬场公司的车,一家人去了新的地方。
李建荣是这家烟纸店的第三代继承人。这家店早在解放前就有了,他的爷爷李济仁1930年,从江苏盐城来上海,就落脚在“斯文里”。起初,李济仁租住在“过街楼”,“过街楼”也就是弄堂口顶上的房子。由于经济拮据,李济仁逐渐付不起房租,就与房东商量,一次性支付房东5块大洋,在弄堂口搭起了约4个平方的木板房子,这就是“济仁”烟纸店最初的雏形。
“济仁”烟纸店,起初只是用来睡觉的地方,后来李济仁一时找不到工作,便在里面做起了小生意。所谓小生意,无非就是卖个纸烟火柴之类的东西。李济仁娶妻后,见这小生意难以养家糊口,便将烟纸店完全交给了妻子看管,自己则到面粉厂做了一名工人。烟纸店生意开始兴隆,是在1935年大量犹太难民涌入提篮桥地区时。犹太人在提篮桥地区站稳脚跟后,便开始了新的生活,带动了当地的消费。但好景不长,1937年日本鬼子侵占上海,小店也连遭厄运,没法在枪林弹雨中生存,只能一关了之。只到1949年5月,上海全面解放后,“济仁”烟纸店才重新开张,但这时候小店的掌柜,成了李济仁的儿子李德平。
李德平显然比他父亲精明,他不仅将烟纸店生意做得风生水起,而且买下了“斯文里”弄堂口的“过街楼”,虽然房子不大,但让家人总算有了一个安身之处。1953年李德平结婚,于1955年生育了一对双胞胎,其中儿子李建荣,是我小学与初中的同学。
1956年公私合营,李德平的小店归集体所有,他本人成了“济仁”烟纸店的营业员,拿着统一的工资,经营着统一的商品。因为没有创意,小店的生意也一直不温不火。
1968年文革期间,红卫兵扫“四旧”,“济仁”烟纸店,被迫改成“向红”烟杂店,李德平不情愿也得服从。期间,他本人也屡次被红卫兵戴高帽子批斗,并且沿街示众羞辱。后来他患上了肺痨,经常咯血,病情逐年加重,于1973年9月不幸病逝。那年,正好是儿子李建荣,去黑龙江插队一周年,烟杂店也从此换了新的主人。直到改革开放初期,“向红”才摘牌改回了“济仁”名字。 三
上海有两处“斯文里”石库门,其中一处在静安区,现在不仅没拆,而且很早就完成了升级改造,重新塑造石库门新形象。杨浦区的“斯文里”,规模相对较小,我所在的“月华里”就在它隔壁。虽然属于两个弄堂,但彼此的建筑物之间,没有任何阻隔,弄堂四通八达,可以自由往来。
我是从三年级转校到鞍山一小,开始认识李建荣的。那时候他个子比较瘦小,却很调皮,上课时常常会捉弄女同学,下课却爱拍女同学马屁,经常带一些零食来讨好她们,譬如:盐津枣、陈皮梅、青津橄榄等等。作为回报,这些女同学也常常会给他抄作业。我那时候既馋又羡慕,找了个机会问他,这才知道隔壁“济仁”烟杂店是他父亲开的,他所有的零食,都是从店里偷拿的。有一次,他求我给他写一篇作文,给我的好处是5颗花生牛轧糖。那时候花生牛轧糖很金贵,只有春节才能吃到,于是我很高兴地答应了。然而,当我将作文交给他的时候,他却“失信”了,两手空空。原来,他父亲发现店里的零食经常短缺,就将玻璃柜台加了锁,使得他无从下手。从此以后,花生牛轧糖欠账,一直成了我调侃他的笑料。直到2019年10月,初中同学聚会,又提起50多年前“欠账”的事情,我和他都捧腹大笑。
自从得知“济仁”烟杂店,是李建荣家的后,我就经常往那里跑。原本不愿意替母亲跑腿买零星物品,我统统主动包揽了下来,为的是图个额外的奖赏。因为李建荣父亲得知我是他儿子的同学,对我特别热情,每次去买东西,他都会给我一粒粽子糖,或者一小包盐津枣等其他零食。也许是去多了,我竟迷恋起烟杂店花花绿绿的零食,看着那大口玻璃瓶盛放着的粽子糖、橄榄、话梅等东西,有时候会情不自禁地流口水。
为了经常有东西吃,我开始谋划藏“私房钱”。那时候我才11岁,哪来的钱呢?我就动脑筋收集家里的牙膏皮、橘子皮、甲鱼壳等等,凡是能卖的东西我统统收集起来,再偷偷到废品回收站去换点零钱,只到大半年后,母亲发现了我的秘密后,将好卖钱的东西统统锁起来,让我无计可施,才不得不停止藏“私房钱”。 四
李建荣读书成绩不怎样,却有着极高的“做生意”天赋,这也许像他父亲。1972年9月,他去黑龙江插队落户,1980年5月,按政策返城回沪。这时候,“济仁”烟杂店仍属于集体所有制,他干涉不得,只能另谋出路。他先摆过蔬菜摊,卖过几年蔬菜,后来觉得蔬菜生意钱不好赚,于是又倒腾起牛仔裤电子表,小有成就地赚了一笔。1990年3月,“济仁”烟杂店,按政策正式归还给李家,李建荣才算有了一份稳定的职业。李建荣的孪生妹妹李建英,因哥哥去黑龙江插队落户,替她去受苦,给她创造了留上海纺织厂工作的条件,所以,一直对哥哥怀有感恩之情,为此,她从不插手小店的经营,也放弃了对小店的部分所有权。
重新接收烟杂店后,李建荣起初并没有打算自己经营,而是将它租赁出去,坐收房租。然而,仅出租一年多点时间,房客因用“热得快”发生火灾,差点殃及周围邻居,他才收回小店,开始自己独立经营。
在小店的经营上,李建荣动足了脑筋,除了保留了一部分传统商品,譬如:零售香烟、饮料、酒类,逐步取消了一些零售食品、零拷酱油等一些被冷落的服务项目。但在居民急需的一些小商品上,他不但没取消,而且进一步扩大,譬如:灯泡、保险丝、蜡烛、文具用品等等。石库门弄堂里,有不少居民都是从五六十年代过来的,他(她)们都非常留恋计划经济年代的商品,譬如:发蜡、十滴水、蛤蜊油、百雀灵雪花膏等等,而这些东西都属于被淘汰的商品,市场上很难觅到。为了满足这些大叔大妈的需求,李建荣不惜从原生产这些产品的厂家仓库去淘货,甚至去河南湖南广西好多省市去买货,成为长阳路上老货品种最多的一家烟纸店。
“斯文里”石库门,还没有拆迁的时候,有一次,我下班路过“济仁”烟杂店,见李建荣正站在竹扶梯上,在搁板上翻找东西。而小店的墙上,贴满了各种小商品的名称,大到A4复印纸,小到女人发夹,密密麻麻的不下一百多种。小小的店堂,上下前后到处塞满货物,我便问他:“你爬上爬下的翻找东西,不嫌麻烦吗?”他笑眯眯地说:“只要居民需要,麻烦点有啥关系?”我又问他:“卖这些小东西,有多少钱可赚?”他挠着头说:“有些东西,是不能光考虑赚钱的,还得从社会大众面考虑,有时候牺牲点个人利益,也是应该的。”
为了增加小店的经济收入,也是为居民生活方便考虑,李建荣不嫌麻烦,在柜台一角,安装了一台配钥匙的机器。同时,他还申请了一部公用电话,整天忙忙碌碌,使得“济仁”烟杂店,成为多功能的便利小店,深受附近居民的欢迎。
李建荣39岁结婚,42岁时才有了个女儿。媳妇比他小10岁,是江苏盐城乡下的,知根知底。媳妇没有什么文化,相貌也属一般,但勤劳有加,成为他烟纸店生意上很得力的帮手,夫妻俩共守烟纸店,生活非常滋润。 五
2019年的那次初中同学聚会上,我曾玩笑地问李建荣:“烟纸店开了这么多年,你干过什么坏事没有?譬如:短斤缺两、出售伪劣商品。”他哈哈大笑,说:“我不仅没干过什么坏事,而且曾经获得为杨浦区见义勇为奖,你相信吗?”他见我半信半疑,于是打开手机,将收藏多年的一张奖状缩影件给我看。看罢,我不由得对他肃然起敬。
原来1995年12月的一天夜里,时间已是11点多钟,李建荣值守小店结束,正准备打烊,忽然奔进来一位女孩,满脸惊恐,乞求李建荣让她躲一躲。李建荣虽然不清楚是怎么回事,但见她脸上有伤痕,立刻明白她是遭遇到了流氓,于是迅速让她躲进了店里。并且熄灭了灯。就在他刚关上门时,从长阳路上跑来两个浑身酒气的男人,叫嚷着要李建荣开门,交出那女孩。李建荣在店里面,一边斥责流氓不要胡来,一边打电话报警。然而,两名流氓不但不听,反而捡起弄堂里的砖块,疯狂地砸小店的橱窗玻璃。就在这危急时刻,长阳路上响起一阵警笛声,两名流氓这才仓皇逃窜。虽然警察一时没抓到流氓,但由于李建荣的及时出手,保障了女孩的生命安全,而他自己不仅被碎玻璃划伤双手,且橱窗彻底被损毁。
“济仁”烟杂店有一个一直不变的传统,就是允许赊账。凡是熟悉的邻里或亲朋好友,只要钱一时没带够,或者生活上暂时遇到困难,允许先拿物后付账。听李建荣说,赊账从他爷爷开始就有了,一直传承到他这一代。父亲李德平曾经告诉他:千万不要跟欠钱的人计较,这样会伤和气的,生意场上最讲究一个“和”字。诚信为本,和字为贵,和气生财。为此,他每年都要坏账不少钱,最多一年时,要损失将近一千元。然而,良好的口碑,给他带来生意上的兴隆,不仅本弄堂的居民喜欢到他这里买东西,而且离这儿远些的“意大里”、“建新里”弄堂的居民,也常常舍近求远跑到他这里买东西。
尽管“济仁”烟纸店,仅陪伴了李建荣15年,但他对它的感情是颇深的。每年他都要带着妻子孩子,到国歌纪念馆广场走一走,讲讲当年的故事,仿佛要从中寻觅曾经的场景和情感。然而痛心的是,今年10月30日中午,李建荣因突发大面积脑出血,抢救无效,不幸去世,享年69岁。我是11月2日晚上才得知这一噩耗的,心情十分沉重,辗转反侧一夜未睡好,写此文,也算是对好友的一种悼念吧!
哪里有弄堂,哪里就有烟纸店,这是六七十年代上海弄堂,普遍存在的一种景观。过去的烟纸店,就是设在弄堂口,或者沿马路沿通道的便民小店,性质有点像现在的便利店。但过去的烟纸店,占地面积不及便利店,所供应的东西却比现在的便利店多。现在的便利店,供应品种非常有限,可过去的烟纸店几乎什么都有,大到油盐酱醋,小到针头线脑,样样齐全。由于地方狭窄,烟纸店里面上下,全挂满了货物或商品的牌子,非常杂乱,却给市民提供了许多方便,市民可以在这里买到大商店没有的东西。过去,烟纸店最显眼的地方,就是柜子里置放的几大口玻璃瓶,里面装着各种闲食,譬如:弹子糖、话梅、盐津枣等等,五花八门,无所不有。这些食品价钱都非常便宜,而且可以拆零卖,一小包盐津枣、几颗话梅、一块硬糖都能卖。所以,烟纸店是最吸引小孩的地方,那些弄堂里的小孩,几乎所有的零花钱,都扔进了烟纸店。
烟纸店的叫法,大概来源于“胭脂”。据上一辈老人说,小店最初是买卖女人胭脂的,之后,由于社会发展,胭脂买卖锐减,而香烟和纸张的买卖逐渐增加,所以就改名叫“烟纸店”。在过去,烟纸店也叫“夫妻老婆店”,什么意思呢?意思就是这种小店,往往是夫妻俩共同经营,而妻子在其中担当了主要角色,无论是进货还是看店,都是以女人为主。
最初的烟纸店稀少,大多散落在一些民房边角,随着石库门建筑的出现,小小烟纸店,就在上海不断生根开花,大量繁衍。同时,它也经历从兴起到发展,再到衰落这三个阶段。民国时期就有了烟纸店,不过,那时候数量寥寥无几,所供货物也很有限。到了五六十年代,数量上有了很大发展,但统统被合并成集体所有制的烟杂店和食品店。改革开放后,烟纸店重归私人所有,于是它又重新焕发出青春。然而,随着城市建设不断深化,石库门逐渐消失在上海地图中,那些烟纸店自然也就消亡了。所以,小小烟纸店,也是上海这座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见证人。 二
“济仁”烟纸店,是众多烟纸店中的一个,它曾经位于上海杨浦区“斯文里”弄堂口,有着80年的历史,但它所处的位置,现在已成为国歌纪念广场一部分。当2005年5月,推土机将“斯文里”石库门弄堂口的烟纸店,全部推倒后,小店主人李建荣伤心地落下了眼泪。然后,他抱着店的牌子,跟随搬场公司的车,一家人去了新的地方。
李建荣是这家烟纸店的第三代继承人。这家店早在解放前就有了,他的爷爷李济仁1930年,从江苏盐城来上海,就落脚在“斯文里”。起初,李济仁租住在“过街楼”,“过街楼”也就是弄堂口顶上的房子。由于经济拮据,李济仁逐渐付不起房租,就与房东商量,一次性支付房东5块大洋,在弄堂口搭起了约4个平方的木板房子,这就是“济仁”烟纸店最初的雏形。
“济仁”烟纸店,起初只是用来睡觉的地方,后来李济仁一时找不到工作,便在里面做起了小生意。所谓小生意,无非就是卖个纸烟火柴之类的东西。李济仁娶妻后,见这小生意难以养家糊口,便将烟纸店完全交给了妻子看管,自己则到面粉厂做了一名工人。烟纸店生意开始兴隆,是在1935年大量犹太难民涌入提篮桥地区时。犹太人在提篮桥地区站稳脚跟后,便开始了新的生活,带动了当地的消费。但好景不长,1937年日本鬼子侵占上海,小店也连遭厄运,没法在枪林弹雨中生存,只能一关了之。只到1949年5月,上海全面解放后,“济仁”烟纸店才重新开张,但这时候小店的掌柜,成了李济仁的儿子李德平。
李德平显然比他父亲精明,他不仅将烟纸店生意做得风生水起,而且买下了“斯文里”弄堂口的“过街楼”,虽然房子不大,但让家人总算有了一个安身之处。1953年李德平结婚,于1955年生育了一对双胞胎,其中儿子李建荣,是我小学与初中的同学。
1956年公私合营,李德平的小店归集体所有,他本人成了“济仁”烟纸店的营业员,拿着统一的工资,经营着统一的商品。因为没有创意,小店的生意也一直不温不火。
1968年文革期间,红卫兵扫“四旧”,“济仁”烟纸店,被迫改成“向红”烟杂店,李德平不情愿也得服从。期间,他本人也屡次被红卫兵戴高帽子批斗,并且沿街示众羞辱。后来他患上了肺痨,经常咯血,病情逐年加重,于1973年9月不幸病逝。那年,正好是儿子李建荣,去黑龙江插队一周年,烟杂店也从此换了新的主人。直到改革开放初期,“向红”才摘牌改回了“济仁”名字。 三
上海有两处“斯文里”石库门,其中一处在静安区,现在不仅没拆,而且很早就完成了升级改造,重新塑造石库门新形象。杨浦区的“斯文里”,规模相对较小,我所在的“月华里”就在它隔壁。虽然属于两个弄堂,但彼此的建筑物之间,没有任何阻隔,弄堂四通八达,可以自由往来。
我是从三年级转校到鞍山一小,开始认识李建荣的。那时候他个子比较瘦小,却很调皮,上课时常常会捉弄女同学,下课却爱拍女同学马屁,经常带一些零食来讨好她们,譬如:盐津枣、陈皮梅、青津橄榄等等。作为回报,这些女同学也常常会给他抄作业。我那时候既馋又羡慕,找了个机会问他,这才知道隔壁“济仁”烟杂店是他父亲开的,他所有的零食,都是从店里偷拿的。有一次,他求我给他写一篇作文,给我的好处是5颗花生牛轧糖。那时候花生牛轧糖很金贵,只有春节才能吃到,于是我很高兴地答应了。然而,当我将作文交给他的时候,他却“失信”了,两手空空。原来,他父亲发现店里的零食经常短缺,就将玻璃柜台加了锁,使得他无从下手。从此以后,花生牛轧糖欠账,一直成了我调侃他的笑料。直到2019年10月,初中同学聚会,又提起50多年前“欠账”的事情,我和他都捧腹大笑。
自从得知“济仁”烟杂店,是李建荣家的后,我就经常往那里跑。原本不愿意替母亲跑腿买零星物品,我统统主动包揽了下来,为的是图个额外的奖赏。因为李建荣父亲得知我是他儿子的同学,对我特别热情,每次去买东西,他都会给我一粒粽子糖,或者一小包盐津枣等其他零食。也许是去多了,我竟迷恋起烟杂店花花绿绿的零食,看着那大口玻璃瓶盛放着的粽子糖、橄榄、话梅等东西,有时候会情不自禁地流口水。
为了经常有东西吃,我开始谋划藏“私房钱”。那时候我才11岁,哪来的钱呢?我就动脑筋收集家里的牙膏皮、橘子皮、甲鱼壳等等,凡是能卖的东西我统统收集起来,再偷偷到废品回收站去换点零钱,只到大半年后,母亲发现了我的秘密后,将好卖钱的东西统统锁起来,让我无计可施,才不得不停止藏“私房钱”。 四
李建荣读书成绩不怎样,却有着极高的“做生意”天赋,这也许像他父亲。1972年9月,他去黑龙江插队落户,1980年5月,按政策返城回沪。这时候,“济仁”烟杂店仍属于集体所有制,他干涉不得,只能另谋出路。他先摆过蔬菜摊,卖过几年蔬菜,后来觉得蔬菜生意钱不好赚,于是又倒腾起牛仔裤电子表,小有成就地赚了一笔。1990年3月,“济仁”烟杂店,按政策正式归还给李家,李建荣才算有了一份稳定的职业。李建荣的孪生妹妹李建英,因哥哥去黑龙江插队落户,替她去受苦,给她创造了留上海纺织厂工作的条件,所以,一直对哥哥怀有感恩之情,为此,她从不插手小店的经营,也放弃了对小店的部分所有权。
重新接收烟杂店后,李建荣起初并没有打算自己经营,而是将它租赁出去,坐收房租。然而,仅出租一年多点时间,房客因用“热得快”发生火灾,差点殃及周围邻居,他才收回小店,开始自己独立经营。
在小店的经营上,李建荣动足了脑筋,除了保留了一部分传统商品,譬如:零售香烟、饮料、酒类,逐步取消了一些零售食品、零拷酱油等一些被冷落的服务项目。但在居民急需的一些小商品上,他不但没取消,而且进一步扩大,譬如:灯泡、保险丝、蜡烛、文具用品等等。石库门弄堂里,有不少居民都是从五六十年代过来的,他(她)们都非常留恋计划经济年代的商品,譬如:发蜡、十滴水、蛤蜊油、百雀灵雪花膏等等,而这些东西都属于被淘汰的商品,市场上很难觅到。为了满足这些大叔大妈的需求,李建荣不惜从原生产这些产品的厂家仓库去淘货,甚至去河南湖南广西好多省市去买货,成为长阳路上老货品种最多的一家烟纸店。
“斯文里”石库门,还没有拆迁的时候,有一次,我下班路过“济仁”烟杂店,见李建荣正站在竹扶梯上,在搁板上翻找东西。而小店的墙上,贴满了各种小商品的名称,大到A4复印纸,小到女人发夹,密密麻麻的不下一百多种。小小的店堂,上下前后到处塞满货物,我便问他:“你爬上爬下的翻找东西,不嫌麻烦吗?”他笑眯眯地说:“只要居民需要,麻烦点有啥关系?”我又问他:“卖这些小东西,有多少钱可赚?”他挠着头说:“有些东西,是不能光考虑赚钱的,还得从社会大众面考虑,有时候牺牲点个人利益,也是应该的。”
为了增加小店的经济收入,也是为居民生活方便考虑,李建荣不嫌麻烦,在柜台一角,安装了一台配钥匙的机器。同时,他还申请了一部公用电话,整天忙忙碌碌,使得“济仁”烟杂店,成为多功能的便利小店,深受附近居民的欢迎。
李建荣39岁结婚,42岁时才有了个女儿。媳妇比他小10岁,是江苏盐城乡下的,知根知底。媳妇没有什么文化,相貌也属一般,但勤劳有加,成为他烟纸店生意上很得力的帮手,夫妻俩共守烟纸店,生活非常滋润。 五
2019年的那次初中同学聚会上,我曾玩笑地问李建荣:“烟纸店开了这么多年,你干过什么坏事没有?譬如:短斤缺两、出售伪劣商品。”他哈哈大笑,说:“我不仅没干过什么坏事,而且曾经获得为杨浦区见义勇为奖,你相信吗?”他见我半信半疑,于是打开手机,将收藏多年的一张奖状缩影件给我看。看罢,我不由得对他肃然起敬。
原来1995年12月的一天夜里,时间已是11点多钟,李建荣值守小店结束,正准备打烊,忽然奔进来一位女孩,满脸惊恐,乞求李建荣让她躲一躲。李建荣虽然不清楚是怎么回事,但见她脸上有伤痕,立刻明白她是遭遇到了流氓,于是迅速让她躲进了店里。并且熄灭了灯。就在他刚关上门时,从长阳路上跑来两个浑身酒气的男人,叫嚷着要李建荣开门,交出那女孩。李建荣在店里面,一边斥责流氓不要胡来,一边打电话报警。然而,两名流氓不但不听,反而捡起弄堂里的砖块,疯狂地砸小店的橱窗玻璃。就在这危急时刻,长阳路上响起一阵警笛声,两名流氓这才仓皇逃窜。虽然警察一时没抓到流氓,但由于李建荣的及时出手,保障了女孩的生命安全,而他自己不仅被碎玻璃划伤双手,且橱窗彻底被损毁。
“济仁”烟杂店有一个一直不变的传统,就是允许赊账。凡是熟悉的邻里或亲朋好友,只要钱一时没带够,或者生活上暂时遇到困难,允许先拿物后付账。听李建荣说,赊账从他爷爷开始就有了,一直传承到他这一代。父亲李德平曾经告诉他:千万不要跟欠钱的人计较,这样会伤和气的,生意场上最讲究一个“和”字。诚信为本,和字为贵,和气生财。为此,他每年都要坏账不少钱,最多一年时,要损失将近一千元。然而,良好的口碑,给他带来生意上的兴隆,不仅本弄堂的居民喜欢到他这里买东西,而且离这儿远些的“意大里”、“建新里”弄堂的居民,也常常舍近求远跑到他这里买东西。
尽管“济仁”烟纸店,仅陪伴了李建荣15年,但他对它的感情是颇深的。每年他都要带着妻子孩子,到国歌纪念馆广场走一走,讲讲当年的故事,仿佛要从中寻觅曾经的场景和情感。然而痛心的是,今年10月30日中午,李建荣因突发大面积脑出血,抢救无效,不幸去世,享年69岁。我是11月2日晚上才得知这一噩耗的,心情十分沉重,辗转反侧一夜未睡好,写此文,也算是对好友的一种悼念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