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今日校园大学生活
文章内容页

【家园】泾河岸 一轮旭日(散文) ——豳风 公刘的五段“微视频”

  • 作者:秦力
  • 来源: 原创
  • 发表于2023-09-26 00:00:00
  • 被阅读0
  •   泾河岸,一轮旭日

      ——豳风•公刘的五段“微视频”  豳风•公刘脉络:公刘是周部落的杰出首领。公刘传为不窋之孙,鞠之子,他率部由北豳(今甘肃庆城县一带)迁豳(陕西彬州市一带)。公刘的先祖名弃,弃爱好耕作,民众都向他学习,尧帝知道此事后,便提拔他当农师。舜帝时,将弃封在邰地,称为后稷。后稷之子继续主管农业,即公刘的祖父不窋。不窋晚年夏朝太康废弃农官,不窋于是迁到戎狄地区。不窋死后,他的儿子、公刘的父亲鞠即位。鞠死后,公刘即位。因长武彬州旬邑宁县一带山水相拥,水土适宜,便在此创建了豳国部落。  一、王应涛

      王应涛是位激情四射的彬州活字典。这不,天才麻麻亮呢,他就把我和郭伟荣催了起来。自己开车载着我俩,滔滔不绝地谝起了公刘传说。

      到了泾河太极湾,太阳还没有升上东山顶,深深浅浅的薄雾微岚笼罩着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山峦丘壑。王应涛一番负阳抱阴、藏风聚气的说辞,一下子勾起了我和郭伟荣的兴趣。他见我俩求知若渴的样子,故意卖个关子:

      听说你是历史学科班出身,你也给我谝谝公刘嘛,不要让我唱独角戏么。

      好啊,我和王应涛两人像喇嘛辩经似的说了起来,郭伟荣很有眼色,立即录起了视频。

      走到断泾村,太阳从塬畔露出了笑脸,于是泾河峡谷的草木动物,人员车辆都沐浴着暖暖而柔和的朝晖。我背诵教科书似的,把当年在历史系背诵的课文转交给了王应涛。

      王应涛说:不容易么,夏后期,游牧部落不断侵扰,渭北平原农业生产遭到破坏,周人受到严重影响,首领不窋率众北迁,在泾河两岸坚持农业生产。商初,公刘部落在豳地兴盛起来,他们扩大耕地整治农田,很快成为富裕之邦,为后来周人社会发展奠定了基础。

      是啊!周道之兴自此始。我们三人沐浴在朝晖之中,王应涛又讲起了猪王、牛王争斗的故事。其实质就是公刘部落驯化了野猪。相传公刘外出狩猎,将一只野猪围进了土洞,洞口太小抓不到野猪,于是用石块堵住洞口。后来看管的人给野猪扔草,把野猪引到洞口,抓住了活野猪。公刘发现这只野猪没有了之前的野性,就命人圈养起来,从此有了家猪。

      望着泾河对岸土崖上的窑洞群,郭伟荣问这些窑洞是不是公刘修的呢?

      那是修枣渠电站时民工住的地方。我觉得当年电站的修建和公刘一样,靠艰苦奋斗呢!有人说是发扬了公刘精神。不过我要给你们说的是:窑洞也是公刘发明的呢!

      原来窑洞的历史也可以追溯到公刘时期,当时的人们利用沟壑地形凿洞而居。有了窑洞民众安全有了保障,成为豳人的幸福家园。这种有着居住价值和文化内涵的窑洞,直到现在还使用着,成为零排放绿色建筑。

      我们别咬文嚼字了,望着渐渐升起的朝阳,戴上草帽,王应涛领着我们走进断泾村,继续走访公刘的后代们,听他们讲述蛇头岭的故事。  二、洪东海

      非遗专家洪东海涉猎广泛,他是我遇到的学人中最为突出的一位。

      新冠疫情正猛的时候,我困在了长武县方庄村村委会。那天晚上大风大雪,停电停网,我和衣躺在床上,盖了两床被子仍瑟瑟发抖,心情简直到了最为萧瑟的时候。所幸洪东海出现了,他带来了食品和应急灯。看我情绪低落、垂头丧气的样子,他执意留了下来。我们拥着厚被子坐在床上,听着屋外风雪怒号,聊得却是热火朝天。

      得知我想实地踏勘公刘遗迹,他先给我科普起来。

      先说公刘祭祀。和陕西长武县一样,甘肃庆城县老公殿每年农历三月十八也要祭奠公刘。届时,要郑重其事地给长武下帖子。接到帖子,长武庙官准备礼物,撰写祭文……正祭日上午,庆城县鼓乐仪仗在大路等候。长武县客人在鼓乐声中进场。奠仪开始后,长武人耍狮子、献社火、发祭蜡、致祭文……好不热闹!

      次说丧葬礼仪。长武人对待先人总是祭之以礼,礼尽其诚。从寿终到三年除服,有择吉、大殓、成服、献奠、宴酬、归窆等仪式,讲究“礼行三献,乐奏五章”。献奠当晚先“奠酒”,后“行礼”。礼规有“十拜”“四头八拜”等。仪式前要写好祭文。祭文以不同人物身份,追念亡者生平,纾解生者哀思。

      秦力你看看,这和古文献里描述的公刘时代丧葬礼仪如出一辙么。

      诚哉斯言!我把被子又裹紧了一些。

      再说长武方言。长武方言相当一部分来自《诗经》《尚书》,跟公刘时代有直接关系。比如,《公刘》中有“乃积乃仓,乃裹糇粮”,糇就是干粮的意思。长武方言中说“莫餱餱了”,还是这个意思,现在引申义是“没有办法了”。《七月》有“蚕月条桑”,“条”是名词动用,修剪枝条的意思。如今,长武方言一点没变,说“条树”就是修剪树枝的意思……

      洪东海谈兴很浓,一晚上给我科普了十几个问题。好几次把我从打盹中叫醒过来。

      次日早晨,风住雪停,天空晴朗。我陪洪东海踩着厚厚的积雪,参观了我力主修建的长武方言碑廊,看着魁星亭上的楹联,他连夸我写得好。我说方言里藏着古人密码呢,你这位非遗专家要呼吁保护啊!

      是啊,我明白,保护豳地方言就是保护公刘时代的密码呢!此时,一轮红日带着泾河水汽升了起来,照着洪东海冻红的脸庞和皑皑白雪,好像给他的身影和整个村子镶了一圈金边。  三、文杀马

      早年间,在彬县师范学校工作时,我养成了疾步走的习惯。那时若逢星期天,我会步行到长武亭口镇,一路上先谋划好下周工作,再给一两篇文章打好腹稿,来回80里走得轻松自如。

      今天适逢大暑节气,长武县气温37℃。我打算趁着天还未亮,从长武县彭公镇步行到甘肃省宁县长庆桥,一路上思考思考陕西省作协“走近中华文明”文学主题实践活动咸阳市的落实问题。

      刚刚走上长宁公路,黎明前的黑暗中跑来了文杀马。文杀马姓文,小名杀马,他爷爷当年参加过中条山抗战,目睹了血腥的战争场面,所以非常厌恶战争,给孙子命名杀马是说把马杀了吃肉,也不要去打仗了。最近两年我在长武县包村抓点,和文杀马几乎每天见面,而文杀马的故事牛毛多,讲了三年六个月,才能讲个牛耳朵。

      今天遇上文杀马了,我们就跑着谝着吧,我把话题引到了公刘身上。

      虽然彬州、旬邑等地竖起了公刘雕像,但其实啊,文杀马顿了一下,公刘是我们长武人嘛!

      文杀马脸上露出了一丝半缕的狡黠笑容:公刘的“京师”在我们长武的岐原谷哩,他岳父家在彭公镇马坊村呢,前几天我还领你去马坊村实地采访过嘛,难道这么快你就忘了?

      没有忘啊,你说公刘的“京师”定在长武县后,借此地灵气发展农业,使得百姓安居乐业。有一天,公刘在熟睡中做了一个好梦,梦见自己忙碌奔波中饿昏在黑河边,一个神仙姐姐救了他,给他做了美味饭食,公刘尝过大赞好吃!

      后来,公刘按照梦里方法制作美味。他用彭公镇的清澈泉水,配上最好的粮食,尝试多次终于作出了和梦里一样美味的饭食。看着晶莹剔透、美玉一般的美食,公刘命名为玉面。后来民众感恩公刘,将玉面称为御面。

      我们越过青龙山,或走或跑到了长武县芋元村塬边。一轮大大的旭日从泾河那边甘肃地界慢慢升了起来。

      坐在沟边蒿草上,擦了把满脸满脖子的汗水。这时旭日光辉洒满泾河两岸,反射着道道金光,好像佛光普照着古豳大地,爱抚着脚下的一草一木。

      其实,公刘的功绩不仅仅在物质方面,他在精神方面的贡献也不小哩!文杀马望了我一眼,公刘“立鸿猷”,于是一整套礼乐制度,包括饮食起居、巡狩祭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纳入了礼的范畴,使其成为系统化的典章制度和行为规范。

      以后在豳地,每个人的婚嫁和丧葬,公刘都会让群臣入席见证。他们酿造美酒,宰猪做菜,制作玉面,迎接众人见证。这种礼仪成为周礼的奠基之作。

      我微微点点头。文杀马继续说:

      还有最重要的一点,都说周人“五迁”,为啥要迁移呢?文杀马若有所思地停顿了一会儿,自问自答了他的问题:

      公刘和我爷的思想一样啊,他们“五迁”就是为了避免争斗、避免战争么!

      莫不是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么?

      起来,继续跑,不到长庆桥誓不罢休。文杀马微笑着催促我,他的笑声似乎激起了朝晖中泾河的阵阵涟漪,于是在河面上我看到了五颜六色的光晕。  四、杨军龙

      杨军龙是位虔诚坚定淳朴善良的年轻人。小暑节气,旬邑县城异常燥热。他执意邀我去公刘雕像前欣赏汃河日出。

      我们站在雕像正面深深地鞠了三躬。杨军龙是位诗词高手,鞠躬完毕他面向公刘背对朝阳,朝晖为他画了红彤彤的光晕,越发显得他的脸庞坚毅刚健。他仰视着公刘雕像,徐徐地吟诵起了自作诗歌:

      尝苦志犹忱,一襟风雨吟。

      呼民挽起袖,耕种国家心。  此段总青春,翻来一口津。

      豳风嗅过去,都是礼仪人。

      吟诵完毕,杨军龙依然是那个姿势,眼神却明显地告诉我:你也来一首。而我并不擅长格律诗,只得诵读了陆游的《读豳诗》:

      我读豳风七月篇,

      圣贤事事在陈编。

      岂惟王业方兴日,

      要是淳风未散前。

      屈宋遗音今尚绝,

      咸韶古奏更谁传?

      吾曹所学非章我读豳风七月篇,圣贤事事在陈编。

      岂惟王业复兴日,要是淳风未散前。

      屈宋遗音今尚绝,咸韶古奏更谁传。

      吾曹所学非章句,白发青灯一泫然。

      边吟边走,不知不觉到了泰塔跟前,我们登上泰塔顶层。哎呀!朝霞染红了旬邑县城,也染红了东边塔窗里的杨军龙。他赞叹一声,司马迁是高人啊!他用散文形式概括诗经中的公刘内容:

      公刘虽在戎狄之间,复修后稷之业,务耕种,行地宜。自漆沮渡渭,取材用……周道之兴自此始,故诗人歌乐思其德。

      朱熹也是高人啊!他在《诗集传》里写道:乃相土地之宜,而立国于豳之谷焉!

      秦力你看看,朱熹说的豳之谷就在我们旬邑张洪塬啊!杨军龙倚在塔窗前继续说道:我们旬邑当时土肥水美,是繁衍生息的好地方。周族经历九世,到古公亶父时期已经300多年了。但是,戎狄侵凌,要皮帛,给了;要犬马,给了;要土地,豳人当然发怒要战。但是古公亶父说他不愿以养人之地而害人去打仗送死。他时时记着先祖公刘避桀迁豳的良愿。于是,他带着族人离开故土,到岐山脚下另建家园。豳人深受感动,于是“举国扶老携幼,尽复归古公于岐下”。

      公刘迁豳是为民,古公亶父离开古豳也是为了豳人安康啊!这和文杀马他爷一样,不愿意看到战争祸害人啊!我望着朝阳映照下的黄河象陈列馆赞叹着。

      所以旬邑人把最大的雕像立给了公刘。杨军龙捋了捋他的长发,十分自豪的样子。随后,他飘动的长发折射朝晖,照亮了泰塔西面的阴影部分。  五、任致远

      他不是清朝的训诂先生,他不喜欢铜钟石磬,他鄙夷民间传说,他言必有据……和我说起公刘,他张口就是:

      笃公刘,匪居匪康。迺埸迺疆,迺积迺仓;迺裹餱粮……

      他的吟诵如泣如诉,能瞬间将你拉进公刘时代。我的脑海出现了公刘手执耒耜身披蓑衣,迎着朝阳挥洒汗水的经典形象。

      此刻,彬州市土陵村,泾河岸公刘陵前,任致远盘腿而坐,膝上的五弦琴发出悠悠远远的声音,合着清晨鸟鸣,伴着我“以瓦为框,以革为两面”的土鼓铿锵,极似秦腔大师任哲中的余音缭绕,让我们历经沧桑而不能忘却。

      我折了两根酸枣枝,伴着任致远的琴声,敲打着舒缓的鼓点,回想着公刘开疆的艰难,在心里描绘着公刘的英雄形象:他的辛劳,他的笃厚,他的睿智……不仅在民间传说里,更在任致远心心念念的《公刘》篇里啊!

      《公刘》在移步换景中,在动态描写中层层展示社会风貌,在具体场景中刻画人物形象,朴素,实在,高,实在是高!我不由自主赞叹一声。

      任致远的琴声戛然而止,他起身盯了我一眼,然后左手搭在额头,望着冉冉升起的半轮朝阳,真好像在张洪塬率众劳作的公刘远望东边野鸡红(地名)朝阳的样子啊!他脸上的汗水反射着淡淡的阳光,幻化出五颜六色的微芒,他薄薄的嘴唇依稀动了一下,莫非他又要吟诵《公刘》了吧。

      还没等我阻挡哩,陵前走来一队小学生,他们奶声奶气地朗诵着:

      忠厚我祖好公刘,不图安康和享受。划分疆界治田畴,仓里粮食堆得厚,包起干粮备远游。大袋小袋都装满,大家团结光荣久……

      任致远和我静静地听着,直到孩子们走远了,他才回过神来:

      秦力,等到今年冬至,我想在石龙窝采来冰块,斫冰成琴,做成七弦。到时我抚琴,你诵《公刘》。

      好,就在朝阳下,就在泾河边。叫上陈旭、成辉他们如何?

      对,让成辉在天寒地冻中讲《公刘》;让陈旭泛舟泾河,在船上讲古豳历史。

      从有邰出发讲起,讲到日悬中天。

      从庙嘴坪讲起,讲到月挂柳梢……  跪拜、匍匐公刘陵下,我感慨万端。先周时代,公刘聚族的豳地:彬州龙高、旬邑野鸡红、长武马坊、宁县庙嘴坪……处处散发着中华农耕文明的曙光,传承着中华礼乐文明的精粹。像我写的《秦氏赋》里说的那样:裔脉归宗,多民族何分夷汉;人心所向,普天下皆谓炎黄。是啊,公刘在彬州,公刘在旬邑,公刘在长武,公刘在宁县……公刘更在炎黄子孙的心中,他的精神至今仍在规范着我们的衣食住行,影响着我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

      现在,泾河岸,一轮旭日将他的光辉洒满了我的身体。我呼吸着青草、露水和公刘蓑衣的气息,不觉神清气爽,其喜洋洋者矣!

      

    【审核人:站长】

        标题:【家园】泾河岸 一轮旭日(散文) ——豳风 公刘的五段“微视频”

        本文链接:https://www.meiweny.cn/xiaoyuan/daxueshenghuowenzhang/101823.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美文苑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阅读记录

          关注美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