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岁,对于一般的孩子而言学习只是玩乐和游戏中顺带的内容,认识一些基础的汉字,记背一些简单的儿歌、诗词,或是计算最基本的加减运算就已经足够,但四岁的魏永康已经学完了初中课程。八岁,当其他孩子还在读小学时,魏永康已经进入重点中学读书。十三岁,魏永康考入湖南湘潭大学物理系;十七岁,魏永康考取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硕博连读。当地岳阳晚报在1996年8月31日做了了长篇报道,标题叫《“奇童”魏永康》,从此魏永康在通化市家喻户晓。在华容县城,也许不知道领导叫什么的,但提起魏永康,“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就在大家都期待着魏永康博士毕业后的锦绣前程,继续创造他的“神奇”人生时,魏永康的“神奇”却消失了,他最终被中科院劝退。更遗憾的是,魏永康在38岁时就因病离世,对于魏永康“神奇”人生的跌落转折,魏永康的母亲悔恨自责地说:都怪我。
一天,魏永康在自己的房间里学习,母亲曾学梅则在厨房忙活着一家人的晚饭,饭菜快做好准备开饭时,瘫痪在床的父亲魏炳南喊儿子去厨房拿碗筷,结果母亲曾学梅却疾言厉色地对丈夫说:儿子的手是拿笔杆子的,不是用来拿这些的!
魏炳南则说:小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对他有好处。于是,曾学梅和魏炳南吵了起来,由于曾学梅的坚持,最后魏炳南退让了,而魏永康则从此没有做过任何家务。
无论魏永康上初中、高中还是大学曾学梅都申请了陪读并照顾儿子的生活起居。魏永康的饮食起居都是曾学梅一手包办的,穿衣打扮也都是曾学梅在打理,为了让魏永康多看点书,曾学梅甚至会喂他吃饭。2000年,魏永康收到了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硕博连读录取通知书,一切的努力,似乎都在那一刻有了回报。只是这一次,曾学梅无法再继续陪读,魏永康第一次离开母亲,开始独立面对自己的生活,然而那时的魏永康并不知道等待他的将是他人生中最大的一次危机。如今没有母亲打理自己的生活,让魏永康一时间很难适应,魏永康的生活开始失控。中科院的老师和同学们都发现了魏永康的问题,他连最基本的生活技能都没有,甚至不懂调闹钟,也不懂得与人沟通,交际能力接近于零。在北京呼啸的冬天,魏永康还穿着一件单衣在外面行走,引起了路人的侧目,被看作是怪物。没了曾学梅在身边,魏永康竟然连什么季节穿什么衣服都不知道,足以可见其自我生活能力多么缺乏。2003年6月,魏永康被中科院劝退回家,理由是生活自理能力差和不适应中科院的知识结构。魏永康经常一个人窝在寝室看书,忘了要写毕业论文和参加考试,导致一门功课记零分。没有毕业论文也就拿不到硕士学位也不能继续攻读博士。但根据魏永康后来的回忆,他的各科成绩都很好,最后却卡在了毕业论文这一关——由于和指导老师缺乏交流,他的论文最终不能通过。
被劝退回家的魏永康经历了他人生中最难过的一段时间。38岁那年他因心肌梗塞死于外乡简陋的宾馆里。
魏永康的问题主要出在两个方面,一是缺少自理能力;二是缺少社交能力。如果再加点问题,我想就是他的心理素质差,不注重身体锻炼。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是曾学梅的人生信条,在这套理论的驱动下,除了学习之外,她几乎不让魏永康做任何事,魏永康除了没有自理能力,也没有正常的社交,极少和同学们来往,与同龄人也没有太多共同话题,渐渐地也没人愿意和他做朋友了。
更过分的是,魏永康从小就被灌输“女生是妖精,是美女蛇”这样的奇葩言论,甚至在读大学时,有女同学主动与他接触,都会被曾学梅横加阻止。正是从小接受这种教育,使魏永康渐渐变成一个“高分低能”的人,这种教育的失衡最终酿成了苦果。
儿子的被辞退和早逝,让母亲终于意识到,自己以前的教育方式是错误的,过分强调成绩,不注重人格的塑造,最终只会害了儿子。缺失了17年的人格塑造,最终还是要再用20年来完成。
魏永康被退回家里后,华容县人大的领导了解到魏永康的情况后,便联系了曾学梅,提议让魏永康到县人大去上班,也让他多接触人,希望能锻炼他的社交能力。从此魏永康便每天步行到县人大去上半天班,虽说是“临时工”,却负担起县人大的电脑维修工作。当年帮助过魏永康的人大副主任王佩群,评价魏永康说,他很聪明,但是最大的问题是不知道如何与人交流。不能与人交流,就无法融入集体,融入社会。父母培养孩子的目的,是融入社会,并且能够独立生存下去。没有哪位父母培养孩子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取得好成绩,拿来欣赏就满足了的。
心理咨询师沉默认为,魏永康不是个别现象,缺少自理能力和社交能力的学生不在少数。他说,如果你的孩子初中以上,假设父母不在家,他能照顾好自己吗?26岁小伙,不上班,在家打游戏,中午吃饭要等妈妈下班送饭回来。23岁大姑娘,所有衣服都要妈妈洗,自己从来没洗过衣服。这样的教育就是失败的教育,和名牌不名牌大学无关。我很同意沉默的分析,我身边的朋友当中就不乏这类人。子女都十多岁了,父母得每天晚上陪着读书,须臾不能离开。其实这并不是子女的过错,而是父母造成的。这样的结果就造成了子女对父母的依赖,就必然缺少自主独立性。毛泽东从小就不是要我学,而是我要学,有着学习的强烈内动力。父亲让他继承家业,做账房先生,他不干,非要上学,最后留下一首诗便离家求学去了,需要父母看吗?还有些女同胞,结婚后连饭都不会做,父母是怎么教的?
再谈与人交流的能力。不少家庭,父母下班回家,各忙各的,与孩子几乎是零交流。父母不与孩子交流,孩子交流的能力从哪里来?上课说话会被老师骂的,下课吵闹是要扣分的。不会交流等于自我隔离。24岁女大学生毕业后,准备回家躺着,为什么?害怕与人交流。很多父母不会平等与孩子交流,说出来的话,不讲道理就是批评,培养的孩子就不喜欢与人打交道,内心恐惧多,被训多了。为了不让儿子早恋影响学习,曾学梅从小给他灌输:女孩子是妖精,是美女蛇,招惹不得,万一招惹了,一生的事业就毁了。一次,有女同学找他玩,被曾学梅知道了,曾学梅把魏永康狠狠骂了一顿。曾学梅这样的干预之下,到了中科院,魏永康连和导师正常交往的能力都没有,导致课题无法继续下去。在那些年里,魏永康就像一台机器人,听从母亲的指令学习和生活,根本没有自我意识。
看看当年的毛泽东和周恩来,不仅功课好,而且注重社会活动,署寒假出外搞社会调查,参加各种进步社会团体,锻炼和提高自己的社会交往能力和领导能力,这些都为他们参加社会后承担重任,奠定了重要基础。
最近,听来某学院院长的一次演讲“扯蛋!我们恰恰走了相反的路”。他激烈批评了两句话:“决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强化学生的学前教育”。他认为,就不应该有什么学前教育,学生从小就“被别人玩,没有玩,不允许玩”,这个时候孩子就开始受伤了,以补习为荣,重利重名,不尊重生命,成人后就不愿意学了,就全不行了。现在校园里的大学生愿意读书吗?看看外国的学生,充分地尊重他们的天性,让他们尽情地玩,18岁以后不再玩了,学习特别地认真,做事特别地投入,对女性特别地尊重。我们从小给学生那么大的压力,逼着学生学,可是,长大后为什么获国际大奖的那么少,自然科学的诺贝尔奖几乎没有,只有一个医学的屠呦呦,我们不应该反思我们的教育体和教育方式吗?
魏永康的问题应当还出在心理素质上和缺乏身体锻炼上。被辞退后,他心里一直是很压抑的,虽然他后来到深圳做了微机软件的工作,也结了婚,育有一对儿女。虽然他的家庭生活压力很大,但心理压力更大。他的心愁烦恼并没有得到纾解,长期的心理压力对身体的危害是巨大的。加上本身就是易胖体质,由于平时缺少运动,到了30岁之后,身材也变得很肥胖,这都对健康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他的早逝有他的必然性。
现在想想毛泽东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思想还是对的,学习固然是主要任务,但不知道为什么而学,没有了正确的方向,学得再好也会走向反面。没有创新能力、交往能力、耐挫能力、自我负责、自我纠错、自我肯定,就会成为畸形的、不完善的、片面的人,走向社会也难以承受重任。这里我既为魏永康感到惋惜,也为再出现魏永康这样的人感到担忧。
2021年12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