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对他儿子说:“我初学诗日,但欲工藻绘,中年始少悟,渐若窥宏大。怪奇亦间出,如石漱湍濑。数仞李杜墙,常恨欠领会。元白才倚门,温李真自郐。正令笔扛鼎,亦未造三昧。诗为六艺一,岂用资狡狯?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剑南诗稿》卷七十八)
诗的意思是说:我年轻初学写诗的时候,只知道追求诗句工整,总在字句上下功夫。到中年写诗时,始所有悟,才逐渐窥察到宏大深邃的诗意境界,也就能写出一些好诗来,有如被湍流冲洗的顽石,显得奇特不俗。唐朝李白、杜甫的诗,是不可逾越的高峰,有如数仞高墙挡在眼前,我恨自己领会不深,渴望而不可及。元稹和白居易的诗,也只能说到达了高墙的门边,至于温庭筠、李商隐的诗,就不值得一提了,即使是他们的扛鼎之作,也未必能真正领会诗中三味。诗是六艺之一,哪能仅仅当作笔墨游戏呢?所以,你果真要学习写诗,不仅是字词句式,还要有更深的学问,作诗的工夫,在于诗外的历练。
不仅写诗是这样,作文也是如此。要想写出好的诗文,遣词造句,修辞华美还是在其次,重要的是诗文之外的功夫。这一点有些人并不是很了解很在意。那么如何理解这个“外”呢?我想不外乎以下几点:
读。要想写出好的诗文,多读书无疑是不可缺少的,这也是很多成功人士的共同经验。杜甫的一首诗一语道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当然这并不是说,你读了一万卷书,你就自然而然会写诗文了。关键是一个“破”字,不深刻理解,没有融会贯通,要写出好文章来是不可能的。
识。读了再多的书,也是别人的东西,如果不能结合个人的思考和实践,提出自己富有独创性的观点,那也不能说你有多大收获。用鲁迅的话说,也可能是个书橱。有个英国人叫亚克敦,就属于这种类型。他读书之多,可称世界之最。他除了读完家中的7万册藏书外,还博览群书,做了大量的笔记和校勘。可他一辈子也没有写过一篇文章,提出过一个自己的见解,终生一事无成。这说明他缺少见识。看看鲁迅的文章,不论是小说还是杂文,塑造了多少独特生动的形象,提出了多少鲜明的观点,说明他有很高的见识。毛泽东所以高于同时代的人,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他有独特的见识。邓小平说自己读书并不多,却有很多创建,如建立经济特区,一国两制,联产承包等。
行。毛泽东既倡导读有字之书,更倡导读无字之书;既主张借鉴间接经验,更主张自己的直接经验。没有自己的有价值的正确实践,既不可能深刻理解书本知识、检验书本知识,更不可能形成自己的观点、思想、理论等等。列宁没有十月革命的实践,他至多也就是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家,形成不了列宁主义;毛泽东没有农村包围城市的实践,也不可能形成毛泽东思想。大学里造就不了文学家,就是说因为只有文学理论不行,还得深入生活,挖掘生活,写出属于自己的作品。路遥就是典型的代表。
游。这不是指游山玩水的那种旅游,是孔子为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而游说各国,是毛泽东考察社会的那种游学,是司马迁为写《史记》而作的考察式旅游,是徐霞客为考察地质而作的旅游,是李白、苏轼为积累、抒发诗才而作的游览----,这种旅游是文化旅游,往往会增加见识,开阔眼界,提高能力,会有很多丰厚的回报。
悟。悟性是指对事物的感知力、思考力、洞察力。主要是指对事物的理解力和分析力。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悟性,没有破案的悟性就不要干刑侦;没有音乐细胞,就不要搞演唱和创作;没有绘画天分就不要搞美术;没有诗文才能,就不要搞创作。悟性应该是先天和后天、读书与实践、继承和创造等等的结合。天分不够的人,再努力也达不到一流。在诗文的创造上,我们再勤奋努力也达不到李白、苏轼的水平---但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悟性的着力点、兴奋点,努力到一定程度总会有成就的。
结。毛泽东说他是靠总结吃饭的。想想我军的指战员普遍文化程度低,军校毕业的就更少,但为什么却打胜仗了?原因很多,重要一点就是善于总结和上下团结。每打一次仗,指战员们都要坐下来,认真总结哪个地方打得好,哪个地方打得不好,原因是什么,经验教训在哪,谁的责任等等,时间久了,指挥和参与战斗的能力就提高了,甚至都能提出解决问题的好办法来。诗文写作也是这样,不注重总结成败得失,不注重查找成功的经验何在,失误的教训在哪,恐怕写作能力很难有大的提高。
当然还有拜、问、辩等,也属于“外”的内容。限于篇幅不再赘述。·
“功夫在诗外”是陆游在今之绍兴给他儿子陆遹写的一首诗。陆游认为:一个作家,所写作品的好坏高下,是其经历,其阅历,其见解,其识悟所决定的。当然,他所说的“诗外功夫”,也不仅仅是这些,其才智,其学养,其操守,其精神等等形而上的东西,同样也是诗人要想写出好诗的“功夫”。但陆游强调作家对于客观世界的认知能力,主张从作家身体力行的实践,从格物致知的探索,从血肉交融的感应,从砥砺磨淬的历练,获得诗外的真功夫。
2021年12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