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活随笔美文欣赏
文章内容页

雪夜彭城:五门雕春冯家行

  • 作者:美文苑
  • 来源: 原创
  • 发表于2023-06-11 13:11:43
  • 被阅读0
  •   我老早就发现岳父家的棋盘屋有些蹊跷:并不豪华的结构,没有雕栋画梁,甚至屋树和磉磴都显出几分寒酸,却有着非常好的雕花窗棂,那十五块雕花板的木质和艺术水平都胜过我所见过的同类许多,甚至可以说,在京城里也并没有见过比那更好的。

      问起,岳父只是凭儿时的听说,模糊了一句:雕花窗棂说是冯家行买来的。岳父两岁丧父,前辈事儿的少许信息,来自他的祖母的零碎唠叨。

      冯家行。

      这个名字于我有几分生疏几分神秘,听人说过几次,听那音,只以为是冯家巷,印象是某条古街上的巷子,里面荡漾着异样的人的苦痛和芳华,经了解,那竟然就是下里冯家,一个湖边小村。

      明清六都地面好似就三个冯家,一个在古四望山境地,两个在输湖深处的东岸。这两个,更东的为上冯,更靠输湖的是下里冯家——冯家行。

      凭想象,两个冯家的先祖该是亲兄弟,却不是,上里冯家先祖早来足足二百年。大约也是家族里的祭祖活动,时年上里冯家主事的邀请了县里有名气的冯东林到六都居住。冯东林来了,在周溪街上开烟行,烟行招牌就叫冯家行。生意做得非常好,赚了大钱。造屋定居,屋子不造在周溪街,在上里冯家西边靠湖的地方选了好大一片地,造好大的房屋,简单说,有五门朝阳,一百根屋树落磉磴。屋里有好大的雕刻世界,一个人打马观花看完木刻石雕,东道门来的阳光就换到了西边。

      来的这个人,是祖字辈,一路往下延绵,之、良、至、诚、承、家……家字辈尚有多人健在。

      哎呀,这么年轻的村呀,满村全是近亲人,再远的两家,依然掐得出血。年轻是年轻,也有二百年,今日去看,鄱阳湖支湖边的小村,没有五门、木刻、石雕的痕迹,后有冷饭咀,西有禾场山,差不多是寂寂寥寥草长莺飞的风格。

      细查全国冯家字派,五花八门,这冯家行的字派,不同于上里冯家,当然也不同于都昌以外的冯家,我倒是查出县内万户镇有个古村叫冯烈畈,确实有“良”、“承”、“家”、“训”,应该和冯家行同派了,问几个冯家行人,却不知就里。这就明显有烟火里的故事了,白雾缭绕,一眼不见,欲查无处。没有查到上里冯家和都昌任何其它冯家同字派,其倒是和广东某两地的字派同,广东那个冯姓先祖,叫七九公,七九公第十二世起,字派是:奕、世、维、焕、缉、熙、承、乾……八十一个字,如今还有续,未来派那么远,前辈派不过五、六,“奕”字辈尚有健在人。前面的字派丢到哪里去了?就说冯家行,祖字辈往上两辈之前字派也不知迷失在何方。

      早先听得冯家行人说一支冯姓渊源,司马迁被贬,其两个儿子为避难,远逃他乡,一个改姓“同”,就是“司”加一竖;一个改姓“冯”,是“马”加两点。细查,山西真有同姓古村和冯姓古村,人家家谱里载着改姓那事儿。

      冯家行人有这样的传说,方圆百十里也只听的冯家行人这么说,该是家族里口口相传的,该不是杜撰。

      字派的丢失,是不是因为避难造成的?姓都改了,只求人不知其源,也就不用字派来联系前朝。

      此冯彼冯?这个问题在弥漫的烟雾里。

      冯东林来六都的时候,六都是个非常贫瘠的地方,不知道这个人到底用了什么怪招,很快富甲一方,以致树大招风,得罪道上人,惹上官司。

      据传,一开始在南康府是轻松赢了官司的,本来就是无中生有的事嘛,后来对头把事儿闹到京城,那事儿就惊险了。

      官家审:人告尔出有双马。(马是打江山的重器,也是有身份的人才可能有的坐骑,非常珍贵,旧时赣地几无马车,至于双马并驱的“轿车”,根本不是一个商人可以享受的。)

      冯东林辩:母马带驹,是为双马。

      官家审:尔可夜宿九妻?

      冯东林辩:吾妻名叫崔九香,故曰“九妻”。

      官家审:尔五门朝南又为哪般?(莫非想抗衡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乾清门?)

      冯东林辩:五门是实,含东、西道门。

      审案者不提木雕的事,当然是因为陷害者没有艺术心,不懂得那屋里木雕的艺术价值,也就编不出艺术品对皇家威严的“伤害”。

      冯东林一时脱得身来,星夜赶回家乡。

      做生意赚了钱,不曾违法乱纪,做幢大屋,几门朝南其实不碍谁的事,但人家盯上了,凭空一场又一场官司地整,弄得人心冷意灰,冯东林就开始拆屋、卖屋。

      当然也不是把屋子全部拆掉,只是拆除一部分,只要不再“五门朝南”就行。屋子的结构破坏了,整个屋子的使用价值和寿命也就大打折扣。屋子是1807年造的,到1931年才彻底消失。

      二十多年前,我听得上里冯家近旁吴万高村的一老者说,一个叫什么垅的村,有幢棋盘屋,里面所有木雕结构全是冯家行买去的,至时年完整无缺。那时我很愚笨,竟不知死磕到底,查那屋子的真实去处。

      倒是一语点醒梦中人,我记起岳父的话:岳父祖传的棋盘屋“务滋第”里的雕花是冯家行里买来的。难怪并不豪华的屋子里有那么好的木雕,这份另类奢华,就是缘自冯家行的冯东林的家业啊!

      “务滋第”的雕花窗棂,真是值得好好考究的。务滋第第一任主人在冯东林故去后近百年才有机会购得闲置的雕花窗棂的,这当然是捡了个大便宜。一幢原本很普通的棋盘屋因为那十五块雕花窗棂品味大增。艺术有自己的生命,缘分注定那些生灵要在冯家行以东数里地再现灿烂芳华,春去秋来百个来回,又远走他方。十四块雕花窗棂一夜消失至今已过去近三十年,雕花窗棂太多的细节我确实记不起,我只是非常自责那时何以蠢得死,不知道拍下照片,幸运的是茶厅门对面东厢房门旁的一块窗棂雕花保存至今,月亮形的棂芯上,雕镂着繁华的世景,雅士打马过河上桥,听得对岸丝竹之音,岸边柳依依,神鸟栖高枝,画楼上有人伸头探看,各人自怀心思。静静赏那雕刻技艺的人,从那巴掌大的乾坤里可以品出许多画面和天籁,人世间许多纵横曲直清清楚楚地现在那里,比梦幻实在许多。

      我的没有文化的岳父母在极其困苦的岁月里把那十四块雕花卖给三汊港的古董商,得了四千块钱,得钱的时候两个老人心花怒放,没想到就那么十四块木头能值这么多,其实如今满世界找师傅,用那笔钱请不到人家雕出其中一块。要是那十四块花板还在,实在是很了不起的文物。

      这大约是缘分上的事,注定有某星在大清王朝的某段时光里从鄱阳湖北岸的上空划过,之后遁入繁复的星云里,好似消失得无影无踪。其实那光芒灿烂还在某个地方,说不定尘埃浮动,灵性又会显出来,看哪,看哪,车水星、扁担星,一颗一颗亮晶晶……眨眼又沉入沧海桑田,再见其光明,又不知何年。

      太史公之才不在于雕龙画凤,更不在赚于富可敌国之财,他所有的才能都专注于人的精神,一部《史记》被另一颗星斗赞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才能的根本单靠勤奋学习还是不够的,更在于其骨血里的基因信息。

      我是说,之所以会在大清王朝的僻壤里突然冒出一个冯家行来,有了“五门朝南”、“文心雕龙”的世景,此冯还是彼冯实在都有骨血里的事,用俗世里的话说,是家族(民族)精神的流传。

      一百根屋树落磉磴不过是财富上的事,五门朝南当然还是彰显富贵,都是云烟过眼,并不值得去过多考究。我心心念念的是一个商人是怎样弄出那许多木雕来的,总共该有近百快,一百块木雕就是一百部书,呵呵,想起来还有那一百个磉磴,这是石雕艺术,虽然磉磴的雕花内容远不能和窗棂木雕相比,但百磉不雷同,磴磴有文章。木雕、石雕,其包含的内容、体现的艺术思想是极其丰富的,总设计人冯东林对其是有宏观把握的。总体表达什么样的内容,到哪里去购买一流的材质,最难的是到哪里去请那一流的师傅。商人自己是不会去雕刻的,但他无疑懂这个,无疑因着什么样的机缘接触过、深入过木雕乃至石雕技术,知道九州地界哪里有名师,要使用怎样的路子才可以请得师傅来。要懂得怎样跟师傅交流才能让师傅明白总设计人的内心世界和精神追求。师傅故乃是不可多得的艺术家,这个全盘的设计人思路更难得,值得后人穿越着去研究的。

      这个地方古往今来很有些文脉,北去不远宋时出过满腹经纶的明相江万里,东去数里民国有过清官曹浩森,曹浩森的儿子曹艮就是一个非常不错的画家、雕刻家。就说新中国,冯家行东去两里地有过一个完全小学,后来变作高中,出了些很有才干的教书先生,每年两个班,百把毕业生,连年有人考上清华、北大、上海交大等名校,硬是把一所很小的农村中学弄成了全国名校。教书先生里很典型的吉孙先生,实实在在算得上是基础物理学教育专家,他祖父就是方圆百里出名的武师冯诚清。还有个训教先生,是吉先生的侄辈,部队当兵出来的,从赤脚老师起步做到行内名师,也是冯家行人。

      依稀记得吉孙先生的儿子小名叫小东(现在才想到这个看似流俗的名字跟其先祖的名字相关)初时只是读了师范,眼看做了小学校的教书先生,谁知这人就还是文曲星的骨骼,几路拳打下来,成了江西师范大学的著名教授。冯教授两个姐姐都是县里非常出色的中学教师。

      冯家行的名字渐渐少有人知晓,下里冯家当然还在先祖圈定的地方,根在那里,家族的血脉就在那里。一个小小的村,非常安静的地方。橡木林唱着寂寞的歌,湖草在河床上疯长,门口塘有秋冬不枯的清清水,天鹅、野鸭、江鸥在那里安闲地游。

      夜晚,橡木林的上空,能看到一颗颗流星划过。

      我写作《六都,百家卅姓不在唐》,是发现了都昌六都(鄡阳故地)地面的村庄,几乎清一色是明初相隔不远的年份里填入的,就是说那里有数朝没有人烟。写作当时我对两个村庄何时在六都发脉把握不准,就是上冯和下冯(冯家行),冯家行“五门朝南”的传奇我是知道的,失去十四块雕花窗棂的痛我却是亲身经历的,有几分疑心冯家行这个“马字加两点”的姓来得比明朝更早,那我的“不在唐”就白写了。这次回乡,考证得上冯也还是明朝填入,下冯是清朝的繁华,非常高兴,《不在唐》算是写过了门,还品味了冯家行的烟云。实在得益于老友冯木旺,这个教书先生是非常博学的,早年人称冯博士(恰才漏说了他呢),就是冯东林的八世孙。我问冯家先人何朝人,他信口答出:祖、之、良、至、诚、承、家、训,跳起来往上算只在清!看看这个“诚”和“承”,莫讶异冯家两辈字派同音,赣方言“承”音“绳”,“诚”还“成”,音、义皆异。

      写都昌六都的灵气和艺心,是真不该漏冯家行的,我写的时候,也总是思索那因着某种缘分尚在红尘里的雕花窗棂如今流落在何方。

    【审核人:站长】

        标题:雪夜彭城:五门雕春冯家行

        本文链接:https://www.meiweny.cn/suibi/zhuantiwenzhang/64166.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美文苑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阅读记录

          关注美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