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活随笔美文欣赏
文章内容页

读苏轼的《超然台记》有感

  • 作者:美文苑
  • 来源: 原创
  • 发表于2021-11-07 20:44:50
  • 被阅读0
  •   苏轼反对王安石变法,为新党所不容,被排挤出朝廷,先任开封府推官,继任杭州通判。后改任密州太守。第二年,政局初定,他便开始治园圃,洁庭宇,把园圃北面的一个旧台修葺一新。他的弟弟苏辙给这个台取名叫“超然”。故此,苏轼写了这篇《超然台记》。

      《超然台记》是一篇很有思想的文章,写出了自己既有与物质生活相联系,又超然于物质之上的快乐。财富不能动其心,爵禄不能夺其志,生死不能阻其行。

      《超然台记》写道:任何事物都有可观赏的地方。如有可观赏的地方,那么都可使人有快乐,不必一定要是怪异、新奇、雄伟、瑰丽的景观。吃酒糟、喝薄酒,都可以使人醉,水果蔬菜草木,都可以充饥。以此类推,我到哪儿会不快乐呢?

      人们之所以要追求幸福,避开灾祸,因为幸福可使人欢喜,而灾祸却使人悲伤。人的欲望是无穷的,而能满足我们欲望的东西却是有限的。如果美好和丑恶的区别在胸中激荡,选取和舍弃的选择在眼前交织,那么能使人快活的东西就很少了,而令人悲哀的事就很多,这叫做求祸避福。追求灾祸,躲避幸福,难道是人们的心愿吗?这是外物蒙蔽人呀!他们这些人局限在事物之中,而不能自由驰骋在事物之外;事物本无大小之别,如果人拘于从它内部来看待它,那么没有一物不是高大的。它以高大的形象横在我们面前,那么我常常会眼花缭乱反复不定了,就象在缝隙中看人争斗,又哪里能知道谁胜谁负呢?因此,心中充满美好和丑恶的区别,忧愁也就由此产生了;这不令人非常悲哀吗!

      我从杭州调移到密州任知州,放弃了乘船的舒适快乐,而承受坐车骑马的劳累;放弃墙壁雕绘的华美漂亮的住宅,而蔽身在粗木造的屋舍里;远离杭州湖光山色的美景,来到桑麻丛生的荒野。刚到之时,连年收成不好,盗贼到处都有,案件也多不胜数;而厨房里空荡无物,每天都以野菜充饥,人们一定都怀疑我会不快乐。可我在这里住了一年后,面腴体丰,头发白的地方,也一天天变黑了。我既喜欢这里风俗的淳朴,这里的官吏百姓也习惯了我的愚拙无能。于是,在这里修整花园菜圃,打扫干净庭院屋宇,砍伐安丘、高密的树木,用来修补破败的房屋,以便勉强度日。在园子的北面,靠着城墙筑起的高台已经很旧了,稍加整修,让它焕然一新。我不时和大家一起登台观览,在那儿尽情游玩。从台上向南望去,马耳、常山时隐时现,有时似乎很近,有时又似乎很远,或许有隐士住在那里吧?台的东面就是卢山,秦人卢敖就是在那里隐遁的。向西望去是穆陵关,隐隐约约象一道城墙,姜太公、齐桓公的英雄业绩,尚有留存。向北俯视潍水,不禁慨叹万分,想起了淮阴侯韩信的赫赫战功,又哀叹他不得善终。这台虽然高,但却非常安稳;这台上居室幽深,却又明亮,夏凉冬暖。雨落雪飞的早晨,风清月明的夜晚,我没有不在那里的,朋友们也没有不在这里跟随着我的。我们采摘园子里的蔬菜,钓取池塘里的游鱼,酿高粱酒,煮糙米,大家一边吃一面赞叹:“多么快活的游乐啊!”

      这个时候,我的弟弟苏辙字子由恰好在济南做官,听说了这件事,写了一篇文章,并且给这个台子取名“超然”,以说明我之所以到哪儿都快乐的原因,大概就是在于我的心能超乎事物之外啊!

      这篇文章说明超然于物外,就可以无往而不乐。即把一切事物都置之度外,无所希冀,无所追求,与世无争,随遇而安,就不会有什么烦恼,能成为二个知足者常乐的人。这是用庄子“万物齐一”的观点来自我麻醉,以旷达超然的思想来自我安慰。不管祸福,美丑,善恶,去取,通通都一样,自己屡遭贬请,每况愈下,也就不足挂齿,可以逆来顺受,无往而不乐了。其实,这是置无限辛酸、满腹怨愤而不顾的故为其乐,有其形而无其实,犹如酒醉忘忧之乐,并非敞怀舒心的快乐。全文以“乐”字为主线,贯穿始终,被称为“一字立骨”的典范文章。以议论和记叙相结合的方法,从虚实两个方面阐明了主旨。游于物外,就无往而不乐。

      苏轼是主张“超然于物外”的,“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一切物品都有可以满足人们欲望的作用,假如有这种作用,都可以使人得到快乐,不一定非要是怪奇、伟丽的东西。但有人不这样认为,在他们看来,物有美丑、善恶之分,爱憎自有不同,人各有所求,其选择、去取也不能一样,所以很难“皆有可乐”。苏轼是以“游于物外”的超然思想看待事物,他写道:“哺糟啜醨,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是说物各有用,都可以满足欲求,给人快乐。推而广之,人便可以随退而安,无处不快乐了。

      反过来讲,不超然必会悲哀。求福辞祸是人之常情,因为福可以使人高兴,祸会令人悲伤。但是,如果人不能超然于物外,任随欲望发展,必然陷人“游于物内”的泥潭。物有尽时,很难满足无止境的欲求。而且事物往往被某些现象掩盖着本来的面目,美丑不一,善恶难分,祸福不辨,取舍难定。事物的假象常常令人头昏目眩,什么也看不清楚,不超然于物外,就会盲目乱撞,结果必然招来灾祸,造成绝顶的悲哀。苏轼通过一正一反,正反对照,有力地论证了只有超然于物外,才能无往而不乐;如果超然于物内,则必悲哀的道理,从理论上为《超然台记》的事实奠定了基础。

      继之,通过叙述移守胶西,生活初安,治园修台,游而得乐的情景。用具体的事实说明了超然于物外,必得其乐的道理。“予既乐其风俗之醇,而其吏民亦安予拙也。”自己爱上了胶西,百姓也爱戴太守。官民相爱,必然官民同乐。由苦变乐,真是无往而不乐。生活初安,就有余力洁庭治园,为寻乐作些事情。待台修好,登台四望,触目感怀,见景生情,浮想联翩,所表现的感情十分复杂。时而怀念超然于物外的隐君子,时而仰慕功臣建树的业绩,时而为不得善终的良将鸣不平。这正表现了作者想超然于物外,而实际上又很难完全超然处之的矛盾心情:有怀念,有羡慕,有不平。因此,予与客不管“雨雪之朝,风月之夕”,都时常登台游乐,亲手做菜做饭,饮酒欢歌。这种游玩,确实是很快乐的。

      结论就是“以见余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有的人之所以乐少悲多,就是因为“游于物之内,而不游于物之外”。这样就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见出两种人不同的思想境界,令人回味无穷。

      在《资本论》的开头,马克思引用一位作者的话说:“欲望包含着需要,这是精神的食欲,就像肉体的饥饿那样自然。-----大部分‘物’具有价值,是因为他们满足精神的需要。”马克思认为人的需要可分为物质需要、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其中,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都是提高人的生活质量的需要。人的精神生活的需要是人的高级需要,在马克思看来,它部分是属于享受需要,更多的属于人的发展需要。人的精神生活需要包括“对科学的向往,对知识的渴望,他们的道德力量和他们对自身发展的不倦的追求”,对美的需要,对生活意义的追求,对理想信仰的探索等等,诸种需求达至真善美的和谐,正是人的精神生活的最高价值意义。

      可见,对吃穿住的需求,改善物质条件,使人的生活有物质保障,这是必要的,也是最基础的。但只追求物质生活,没有更高的精神追求,那也是片面的,层次不高的。马克思讲“人和绵羊不同的地方只是在于:他的意识代替了他的本能,或者说他的本能是被意识到了的本能。”我们现在有些富起来的人,没有精神生活和精神追求,这样就使他们的物质生活失去了意义。有些为富不仁的人,富起来后,把钱花在吃喝嫖赌上,挥霍享受,不肯赞助公益,不带动后富,那么金钱在他们那里已没有正面意义。像徽商老板娘那样,财大气粗,口出狂言,只会招来民众的愤恨,将自己打回到了原点。

      最近看热剧《突围》,荣成钢铁集团的钱荣成说过这样一句话,很经典:经济脚步太快,灵魂跟不上。看看一些搞企业的,不论是搞国企的还是民企的,利用权力,利用制度的漏洞,都干了多少侵吞国有资产、利益输送、违法乱纪的事,在他们的眼里,物质的追求,对金钱的贪婪,超过了党纪国法,超过了道德的底线,最后结果怎样呢?林满江脑癌死于监狱,石红杏自杀,钱荣成被人推向了铁轨,王平安溺水而亡,李顺东被判刑----都没有好结果,连老百姓起码的天伦之乐都失去了,何谈苏轼的十六乐?

      2021年11月4日

    【审核人:站长】

        标题:读苏轼的《超然台记》有感

        本文链接:https://www.meiweny.cn/suibi/zhuantiwenzhang/4903.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美文苑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阅读记录

          关注美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