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活随笔美文欣赏
文章内容页

粟裕的准确预判

  • 作者:美文苑
  • 来源: 原创
  • 发表于2021-10-19 00:30:38
  • 被阅读0
  •   前晚看《大决战》的第39集,讲述了粟裕是如何判断杜聿明的突围方向并集中主力歼灭之的,虽然他的意见和中央军委的意见不一致,但他仍然坚持了自己的意见,最后的实践证明粟裕的意见是正确的。这非常了不得,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就非常难得,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不动摇,尤为可贵。这同林彪坚持要打长春而对打锦州反复犹豫的情况明显不同。

      1948年11月25日,中原野战军一举把敌黄维兵团12万人马包围在双堆集。黄维跑不脱了。于是,杜聿明在徐州的兵力的下一步动向,就成为淮海大战的关键了。中央军委和粟裕都认为杜聿明会逃跑,但在突围的方向上并不一致。中央军委来电:“黄维解决后,须估计到徐州之敌有向两淮或往南逃跑可能。”判断依据是毛泽东给了一条外国通讯社的消息。但是粟裕坚持地说:不可能!

      粟裕预判断杜聿明有三个可能的突围方向:一是沿陇海路向东,经连云港海运,向南逃——这可以快速出逃,但要马上解决装载3个兵团的船只,杜聿明一时难以完成,如遭解放军尾击,他们还会陷入背海作战的境地,有被全歼的危险。二是直接往南走两淮,经苏中转向京沪——这可以避开解放军主力,但一路河川纵横,不便于大兵团、重装备行动,且两边都是老根据地,易被地方武装和民兵骚扰,也是一条难走之路。三是沿津浦路西侧,绕过山区南下——这一带地形开阔,道路平坦,便于大兵团、重装备行动,并且离黄维兵团近,还可以同另一路援军李延年、刘汝明两个兵团相呼应,南北对进,达到既解黄维之围,又集中兵力防守淮河的目的。这个西南方向,可以一箭双雕,但缺点是将遭到解放军两大野战军的强大打击。

      据此,粟裕认为,杜聿明走第三个方向的可能性最大。于是,在兵力部署上,粟裕决定把重点放在敌人向西南逃窜这个可能上。不料正在他进行部署调兵时,中央军委又发来一电报,指出杜聿明的“突围方向以两淮或连云港两处为最大”。

      但粟裕依然认为敌人不会由这两个方向逃窜,但中央军委已有明确的指示,万一自己判断失误,敌人真从这两个方向逃窜,贻误军机不说,还势必影响同敌人的战略决战。但是,粟裕就是粟裕。经过再三分析、比较,粟裕还是坚持认为,徐州之敌走两淮和连云港的可能性不大,于是下定决心,把华野北线的7个纵队部署在徐州以南津浦路东西两侧,把主力的重心仍然放在敌第三个突围方向。在他看来,杜聿明即使向两淮或连云港方向逃窜,受地形条件的限制,逃跑的速度也不会快,这样华野主力仍然到时候可以赶得上。

      杜聿明向蒋介石单独汇报,分析了三条突围路线的利弊,和粟裕的分析是一样的。杜聿明也是非常高明的,他的建议得到了蒋介石的肯定。杜聿明还计划在撤军时,先全面发动佯攻,以迷惑解放军,再以主力于当晚3时撤出徐州。杜聿明偏偏另外三个方向都不走,一头撞去粟裕的主力剑锋之上。华野大军只用区区5天时间,就把杜聿明30万人马全部水泄不通地包围在陈官庄地区。

      几十年后,粟裕谈到这次兜围杜聿明30万大军时说:“尽管我们估计到了他们的撤退方向,却没有想到他们撤得这么快。万一让他们30万大军撤到淮南,问题就大了!”但是,杜聿明再快,也没跑得出粟裕的神机妙算。这就是一代战神——粟裕的智慧。

      原上海市委书记陈丕显这样说:“历史是无情的,她会很快忘却一些人,更会严肃地批评一些人。同时,历史又是有情的,也会永远地记住一些人。我们的粟裕同志,是人民用金子铸入史册的,是人民永远记住的人。”

      毛泽东说过,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唯有“粟裕同志是立了第一功。”陈丕显接着说“历史就是历史,不能人为地歪曲事实。真理只有一个,是不能以某种‘政治上的需要’来改变的。有些同志喜欢锦上添花,或落井下石,甚至制造材料,歪曲事实。”六十万战胜八十万,奇迹,真是奇迹!斯大林认为淮海战役打得好,是中国战争史上的奇迹,也是世界战争史上少见的。这个战役值得我们学习研究。

      2021年10月15日

    【审核人:站长】
        上一篇:感受秋韵
        下一篇: 今秋很温暖

        标题:粟裕的准确预判

        本文链接:https://www.meiweny.cn/suibi/zhuantiwenzhang/4074.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美文苑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阅读记录

          关注美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