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有十分漫长的精神生活史。早些年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描写了一个个极其野蛮残暴、极其冷酷无情时代精神造成的压制狂、迫害狂、被压制狂、被迫害狂,直至当今国人极其普遍地仍然存续一种极其承压、极其包容、极其忍让、极其迂腐、极其漠视、极其无知与被无知的被压迫狂,被奴役狂,以至于奴性心理太过普遍。这些精神与精神状态在中国众多文学作品中体现得十分充分。
无论是中原崛起封建王朝帝制统治,还是北方反叛入主中原的北方部族统治,以及后来军阀割据、资产阶级革命所谓民主萌芽发端权利争斗乃至所谓共和执政,都是以各种王权霸权统治剥削、歧视、奴役为本质的统治狂、歧视狂、虐待狂、奴役狂、腐败狂、愚弄狂而形成的被统治、被歧视、被虐待、被压榨、被剥削、被奴役、被迂腐、被无视、被不平等,以至于后来向往精神上引进西方自由民主平等博爱、以及所谓的资本主义实质性绑架汇融控制的所谓“互惠互利、共赢、共生、共存”,实质上都没有绝对的自由、平等、民主。
当然《黎家弯》也就同样也算是当地人真切实际的风俗史、生活史、命运史,自然同时也就透视着一部分文人的情感状态与个性脸谱。我想从作者写作的初衷来说,《黎家弯》这三部长篇记传性历史小说应该说也算是三部诊断国人往昔精神状态的病案史。但这里,我不从严格的社会分析学探求与讨论社会病、精神疲劳、精神疾病,因为这个事儿早已有太多的社会学界病理学界专家学者涉及或者从事职业研究。
中国人文风格与风骨最典型的就是自律与济世意识,这一点几乎就是中国人文的根性。深刻反思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历来凡是能够称得上“文人”、“知识分子”的人,基本都是“能严格自律的人”,这是中国人界定人群的习惯尺度。
千百年年来,中国文人、或者所谓文化人、文明人的精神追求都是崇尚“齐家治国平天下”精神,自古就有“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基本格局。纵观古今,为数不少的作家、著述者都有官商尚医尚道精神。何有清先生也不例外,而且他们至少两代人都有过不太短暂的“赤脚医生”阅历,包括我们这代人也都是在赤脚医生做全科医生的时代出身成长起来的。因此我们这代人心理准备、心理阴影都是具有心仪医生、心意医生的人。
中国人习惯把人简单分为未成年人与成年人两大类别,无论是法律层面还是社会意识层面与角度,人的生命从成年开始,从精神生活层面,近代中国人最深刻的生活都是指精神层面的。即使是物质层面的生活都要一一印射到精神层面,都要在精神层面认知体悟出来,除非是认知有障碍的人。
真正的自律,是能够严格要求自己,都是自定或被界定一个目标,必然要一生不遗余力地去努力完成;才能不一定很高,但要力求尽量减少自己的过失与过错。所谓“明哲保身”、“但求寡过”,“但求无过”看起来简单,但彻底做得到却并不容易。因为这不仅需要一个人精神自律,还要行为举止自律,所谓知行合一。首先强调的是三观正确,中国人历来讲求“三代精神”,尤其是文人取仕制度下的传承精神格局、精神素养、精神修为、精神格调、精神体魄,其实尤其是更注重精神格调。自律不力、自律不强,则难免小错不断,过失不断;而三观不正,则不知什么方向自律,容易犯下没意识到的错误。严格意义上,精神疾病是指在各种生物学、心理学以及社会环境因素影响下,大脑功能失调,导致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精神活动出现不同程度障碍为临床表现的疾病。一般意义上,我觉得过分自律反而会引起精神疲劳、神经衰弱、精神萎靡、精神幻想、精神抑郁……
何有清先生这一代与共和国同龄人可以说就是很自律的一代人,如果比起他们的上一代人,他们的上一代也就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出生的人,那一代人是完整经历了世纪动荡不安与社会变革的成年人,他们最深刻的经历可能最多就是“担惊受怕”共性特征的精神恐惧症、精神抑郁症、精神恍惚症、精神压迫症、精神疲劳症、精神懈怠症、精神退化症、精神萎缩症、精神猥琐症、精神分裂症,与之对应的就是精神暴力症、精神躁狂症、精神敏锐症、精神控制症等等,据说世界六十多种精神病可能是中国人在独特时代普遍遭遇而饱受磨难的最典型病症。所谓的棍棒精神、棍棒飞舞、狂魔乱舞,只要有一点不自律到家或者被坏人、被仇家、被嫉妒、被比对,就时刻潜伏着迟早被人盯梢,跟踪,被人盯上或者顶着被时刻等待,动辄就会有乱扣帽子、乱打棍子,乃至被恶意“批评与自我批评”、“批评教育”、“提意见”、投毒、递条子、投状子、进学习班、关禁闭、进班房子、……,当时作为一代领袖的毛泽东有诗句“金猴奋起千钧棒”“百年魔怪舞翩迁”,其实这两句诗歌正是那个时代的另类精神写照。
其实无论上世纪最初的伤害文学,还是所有“解放思想”之后的老干部回忆录、部分历史小说都贯穿了所谓伤害、伤痕,其实都是那个时代的伤病记录。时代关乎人生,时代关乎人民,时代关乎民生,时代关乎人命,时代需要保健,时代需要医护,时代需要警惕、时代需要觉悟,时代需要反省,时代需要自律,时代也需要自制。伤痕文学根本就是出于新时代觉醒、觉悟、解冻、解放、思辨、思变,然后以文人意识医世立场而生发的一场非常深刻的文学变革。
历史是有得失的,无论古今,不论成败。历史是有文脉的,所以历史不仅需要思辨,历史也更需要思变。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滥觞发端伤痕文学文学活动其实至今仍在延续。因为中国近代以来最让人头疼就是所谓政治生活。因为好几代人精神生活中的烙印就是所谓的“政治三观”引发的一切政治经济、政治文化、政治文明、政治根本、政治至上、政治智商、政治能力、政治特长、政治手段……,即通俗意义上一系列的”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方法、政治素质、政治素养、乃至政治出身、政治地位、政治生命、政治经历、政治待遇、政治享受……”,其实根本就是一系列的精神之苦乐,一切都是源之于政治智库、政治桎捁、政治压迫、政治牢笼、政治制约、政治方略、政治制策,政治统治。尤其在各种政治运动频繁时期,国人经历和备受了无数煎熬,深深影响了好几代人,所谓文革就算是达到了峰巅,然后才有了所谓精神解放与改革开放。
先生的孙子何啸天对《黎家弯》 有一段非常贴切的概括性述评“日暮乡关处处是,烟波江上人莫愁。黎湾一如托尔金笔下霍比特人的小曲温婉细腻,细细读来如饮甘露,将一幅故园与少年的美丽图景徐徐铺展,让读者在时光的回音中求索旅途开始的日暮屋檐、叮咚泉涌;黎湾二又如麦田里的守望者用悠扬的提琴奏响了一曲关于奋斗、求知、自我定义的热烈乐曲,乐符流淌间满是迷茫与果敢、懦弱与坚韧、幻灭与梦想,让读者感受到“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的少年英气,这是带着家的期许踏出故园的号角,亦是黎湾水声在奋斗岁月的奏响;然而,我们的旅途终于要步入下一个篇章,清冽的溪流也必将汇入时代的滚滚洪流,我们追求美好、我们热爱家乡,但是没有谁能避免个人的命运、故土的温情在时代烙铁的敲击下镌刻新的含义,这是历史唯物主义,更是我们深爱这个世界的闭环逻辑,有阳光的地方就有阴影,阴影里是我们探索处世真谛、寻求思想解放的第二故乡,黎湾三就像尼伯龙根的指环,就像宝剑淬火的热浪,将亲情、故园、理想、执着编织成无限风光在险峰的鼓瑟齐鸣,让我们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回味这征途,处处可顽味”。单从其受祖父的言传身教几十年的影响而言,这段述评的确言简意赅,高度、深度、乃至另有深意。这段述评字字精到,字字珠玑,字字点到为止,而且真的非常人所为。当然这是与其成长与不懈奋进更为高端的成熟无可分割。
《黎家湾》是一部典型的回忆录,也是一部以上个世纪轰轰烈烈的所谓“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运动”为主线而铺陈的自传性故事集,当然也一位清矍老人的故事集,包括了他的烟云过往,他的太多联想,攒拢起来一如璀璨夺目的贝壳海螺成串……,
《黎家湾》是一部从山乡走出来的处子,它以山乡的素颜,饱含着山乡人的良善,散发着山乡野味儿的泥土清芬,闪现着山花烂漫的天真无邪,闪现着山乡巨变的曙光惊艳,第一部,第二部,第三部,……,一如山乡夜色中的社火次第花开花落,一层层翻新姿容展露……
山里人的故事,山里人的情愫,山里人的风彩,山里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山里人清矍硬朗的身影,山里人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悲欢离合,山里人山花山果的别有滋味,风味……
《黎家弯》从滋味、从某种风味中一路走来。其实人生就是在不经意的生活品味中品味生活,就是在有意无意中品味人情冷暖人情世故,无论见识,无论情愫,都是人生初见,管它秋风画扇,管它山雨欲来,管它春夏秋冬;在《黎家湾》中无论蹦跶的跳跃,无论坚实的步履,无论趔瘸柺绕,还是风雨飘摇的梦幻,都有山里人的朴实包括一些简陋刁钻,不比城里人真会玩而且玩得一些过头的圆滑世故与街头码头之刁蛮阴险……
文如其人,《黎家湾》最有领略趣味的还是它的精神贯穿,它的历史性滋味与风味,无论对于故去者还是过往者,无论后来者,也许都有一些启迪,发人深省,最有看头的还是洋溢着的一些精神状态,各种生活与生命历练中的勇毅,更重要的是一如既往地矜持不苟的自律与坚守,奋力前行……
时事翻新,韵味翻新,白露过来,从当地农家生活而言,当地大部分人最有精神享受的莫过于“白面饭”,《黎家弯》犹如当地人最盛意的最舒适可口的“浆水饭”,有时来不及品味就一碗下肚了,还想再来一碗。相信大家都会有这种感味。跨年度生长周期的冬小麦即将播种,据说何老先生尚有新作孕育,我很期待!感觉这就是新年期待,新年应有新想法,新年应有新思路,新年应有新步子,更应有崭新的精神气象,新年不只是期待,新年也不应只是说说而已。
——原创作者:刘全有
作于:2024年初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