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活随笔美文欣赏
文章内容页

“立冬”之际话节令

  • 作者:闻博
  • 来源: 电脑原创
  • 发表于2024-10-14 16:54:44
  • 被阅读0
  •   2024年11月,我们将迎来24节气中的一个重要节令,这就是大家了解和熟悉的“立冬”。从“立冬”开始,就拉开了冬天的序幕,顾名思义,将进入气象意义上的冬季,但实际情况却有一些差异,因为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的纬度和气候情况差异较大。因此,虽说已到“立冬”,但各地真正进入冬天的时间前后不一,南北相差较多。就长江中下游而言,真正意义上的冬天需到“冬至”前后,偶尔也有例外或特殊情况,提前来临,但这种情况比较少见。

      作为传统的国度,中华儿女一直对节令普遍关心,尤其是具有人文气息的古城扬州,他们对节气习俗更为关心,其中还有许多传统或民间习俗。因此,从这个角度讲,扬州人的节令情结是存在的,不因时间、环境和习俗的改变而变化,尤其是许多上了年纪的人,他们重视节令,喜欢谈论节令,节令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有一定的地位,也为他们增长知识、了解气候特点提供了帮助。但是,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传统的节令内涵或知识普及并不够,许多人往往一知半解,也谈不上学习或了解、掌握,相当一部分人,只是到了“清明”、“冬至”等节令时才有意识,并按传统习惯做事,这本无可厚非。但节令有二十四个,不能只了解或关心少数几个,而应当全面了解,尤其是每年立夏、立冬等节令,更应当关心。值此“立冬”即将来临之际,借助于节令这个平台,趣话“立冬”,增添谈资,适时普及相关知识,让市民从中了解“立冬”特征和常识,不仅需要,也有必要,且也符合规律和特点的,且有趣味和文化气息,真是一举多得。闲话“立冬”,增长见识,颇有趣味,也有意思。

      “立冬”其实是个并不特别但大众关心的节气,一般情况下,基本都在每年11月7日或8日,我国古时民间习惯以“立冬”作为冬季的开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立,建始也”,又说:“冬,终也,万物收藏也。”其实,我国幅员广大,除全年无冬的华南沿海和长冬无夏的青藏高原地区外,各地的冬季并不都是于立冬日同时开始的。按气候学划分四季标准,以下半年候平均气温降到10℃以下为冬季,则“立冬为冬日始”的说法与黄淮地区的气候规律基本吻合。

      我国古代将“立冬”分为三候:“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冻;三候雉人大水为蜃。” 此节气水已经能结成冰;土地也开始冻结;三候“雉人大水为蜃”中的雉即指野鸡一类的大鸟,蜃为大蛤,立冬后,野鸡一类的大鸟便不多见了,而海边却可以看到外壳与野鸡的线条及颜色相似的大蛤。所以古人认为雉到立冬后便变成大蛤了。

      对“立冬”内容的基本理解,由于水平和认识等原因,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但基本理论和常识大致相同,我们不仅从理论上理解,还要根据各地不同的情况和气候特点加以考虑,同时还要结合历史、现实和民间的许多经验等综合考虑,正确分析并充分认识,这样才能对“立冬”有全面和正确的理解,追根溯源,古人对“立”的理解与现代人一样,是建立、开始的意思。但“冬”字就不那么简单了,在古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对“冬”的解释是:“冬,终也,万物收藏也”,意思是说秋季作物全部收晒完毕,收藏入库,动物也已藏起来准备冬眠。看来,立冬不仅仅代表着冬天的来临。完整地说,立冬是表示冬季开始,万物收藏,归避寒冷的意思。

      立冬时节,太阳已到达黄经225°,北半球获得的太阳辐射量越来越少,由于此时地表夏半年贮存的热量还有一定的剩余,所以一般还不太冷。晴朗无风之时,常有温暖舒适的“小阳春”天气,不仅十分宜人,对冬作物的生长也十分有利。但是,这时北方冷空气也已具有较强的势力,常频频南侵,有时形成大风、降温并伴有雨雪的寒潮天气。从多年的平均状况看,11月是寒潮出现最多的月份。剧烈的降温,特别是冷暖异常的天气对人们的生活、健康以及农业生产均有严重的不利影响。注意气象预报,根据天气变化及时搞好人体防护和农作物寒害、冻害等的防御,显得十分重要。

      2024年10月05日

    【审核人:站长】

        标题:“立冬”之际话节令

        本文链接:https://www.meiweny.cn/suibi/zhuantiwenzhang/211565.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美文苑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发布者资料

        闻博闻博
      • 会员等级:文学童生
      • 发表文章:3篇
      • 获得积分:65分
      • 访问Ta的个人空间
        给Ta留言 加为好友
          【闻博】发布的其他文章:
        • 回母校10-14

        阅读记录

          关注美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