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同学大勇教授任教于外地,难得回来一次,趁暑假回乡省亲之机,我们重逢。睽违已久后的交谈甚欢,彼此十分开心。
翌日,大勇邀我去无为市西乡蜀山镇拜访另一位老同学丁华,我很乐意,欣然一同前往。
天气晴好,万里碧空中不见云彩。时值盛夏,气温却并不甚高。一路上,风由车窗吹进来,亲切地拂我们的脸,抚我们的身,再加上宽阔的道路两旁五色缤纷的花草相伴,我们的心情很舒畅,丝毫没有旅途中的寂寞与枯燥。
车子疾驰。窗外,风景美丽如画,我们惊叹今日乡村道路的宽阔与整洁,惊叹美好乡村建设的巨大成就,更惊叹无为大地城乡面貌的日新月异。
一个多小时后,我们到达了久闻其名的蜀山街道。老实说,身为曾经的无为人,却从未涉足过众人赞不绝口的蜀山镇。它位于无为西南部,距离市中心有四、五十公里之遥,紧邻庐江县白湖镇。据说翻过境内的周家大山,那边就是合肥市庐江县地界了。
老同学见面,自然高兴无比。一阵寒暄后,丁华简单安排了一下手中的工作,便很热情地要带我们去颇负盛名的天井山国家森林公园。他说天井山又名周家大山,是一座有故事的山,值得去欣赏去转转。寥寥数语的介绍,使我们既感激又心动,于是驾车急往。
约莫十多分钟,车子到达了目的地。这是一座令人不胜景仰的山,虽不甚高大,海拔不过千尺,但在我们眼里却感觉十分伟岸、峭拔,需身子后仰,才可见它的真容。
景区入口处——牌楼之上,写有“天井山国家森林公园”几个苍劲雄浑的大字。谓之森林公园,我深以为然。远处观瞧,但见整座山被重重林木覆盖,遮天蔽日,郁郁葱葱,了无缝隙。近了,也是满眼翠绿,难见赭石。有些乔木,高大得几乎插入云霄。虽炎炎夏日,山间却不觉燥热,反而有阵阵凉气不时随风袭来,顿时消弭了浑身热汗。我们在此尽情享受难得的夏日清凉。
距入口不远处,有一座寺院,金黄色的外墙立面崭新,明艳,看样子正在重新装修。庙宇高大,透出威严,给人以庄重、肃穆之感。我对寺庙向来心怀虔诚与敬重,此时我小心翼翼,连说话的声调也陡降了几度,生怕打扰了清净之地,搅乱参禅入定之心。
最吸引我们的,当属寺旁的双泉。距禅寺数十米,藏在一片密密匝匝的茂草之中。老同学丁华说,此处有两个泉眼,分两路通过山石的缝隙汩汩地流淌下来,然后汇入寺旁泉池里。我很奇怪泉池的设计,三口方形泉池逐层下跌,口口相连,形似梯田,最后汇聚到最下层的大池里。而最下层的那口大池,似一汪碧潭,水清澈得照见人影。立于池旁,我们都情不自禁地俯下身子来亲近池水,洗洗手,拨弄几下,或掬一捧上来净脸、醒目。不愧为山泉,水很清凉,近乎冷,亲手,有彻骨的感觉。而此时,我更有喝一口的冲动。这样澄澈、清明之水就在眼前,俯身可触,轻易错过,岂不可惜。我们生活的周围,何曾见过如此干净之水?
我惊诧于庄严的寺庙和近旁的清泉竟如此紧紧相邻,天意还是人为,不得而知。相信每一位怀着虔诚之心来此敬香礼佛的善男信女,他们净的不仅是五尺肉身,更是积垢多年的心灵。
寺为“双泉寺”,泉为“双泉”。泉,因寺得名;寺,因泉而旺。两者如此亲近,彼此映衬,藏迹于深山之中,实在耐人寻味。
别泉。沿山道拾级而上。转角处,一棵古木,浓荫蔽日,我们四人同时驻足仰望。这棵古木甚是高大,蓬勃于庙宇一侧,形似一把撑开的巨伞,托起一片绿色的天空,为身旁的寺庙遮风挡雨,保护着这座古刹,使其终年香火不断,佛音袅袅,木鱼声声。
我从未见过如此高大之木,细细端详,高约数丈,因长得太过茂盛,不见其顶,只能估算。树冠约二三十米见方,足有一亩田地的大小。树身极其粗壮,或因时间太久,明显分成数根枝干,仿佛连理,需七八个人合围才能抱得过来。我和大勇教授仔细阅读着铁牌子上的介绍,两人都被惊得目瞪口呆。这是一棵青檀古木,树龄已逾一千七百年了。
我素不知道天下竟存有时间如此久远之木。去年游连云港云台山时,也是在一座寺庙旁,看到一棵古木,树龄一千二百年,当时我以为它应该是天下最古之木了。拍了照,回来后忍不住向同事们介绍,炫耀。现在,我才知晓我的见识短浅。《孟子尽心上》中有“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之说。我今天,可谓是登天井山后,而知天下有更古之木也。
向上追溯,这棵古木,该是西晋时期栽种的吧?不知出自哪位先人之手,也许是他当年无意间的一个小小举动,想不到日后竟然撑起一片天,给后人留下了一道独特的风景。它历经千余年风雨,犹如一位饱经沧桑的老者,记不清遭受过多少次打击和磨难,却依然坚强地活了下来,彰显出生命的坚韧与不屈。如今它虽苍老,但数代同堂,子孙繁多,生生不息,每逢春夏依然开枝散叶,焕发出勃勃生机,不禁让人唏嘘、惊叹。历史风云变幻,折戟沉沙也好,人事代谢也罢,皆成过往,唯有它依然在惯看时代更迭、岁月变迁。它称得上是历史的见证者,一块不容忽视和小觑的活化石。某种意义上说,它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是反映无为地方历史的一张珍贵名片,艰难存世一千七百余年,料想,这样的古木在全国范围内也不多见。昔日芦苇丛生的无为之地,竟然在人类文化史上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真心希望无为市政府能善待它,好好保护。
人生不过百年,这棵长寿树却历经千载而不衰。时至今日,一旦逢春,依旧焕发出勃勃生机,展现生命的活力。我们不约而同移步树下,亲手摸摸这棵古树,与它合影留念,沾沾仙气,期以永年。
游兴不减,我们想继续登山问道。但时近正午,加上山高路陡,又因林木蔚然深秀而致光线明灭不定,老同学丁华催我们回去吃午饭了。我们不便坚持,只好割爱,但仍旧频频回首,依依不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