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要读书?因为知识改变命运,教育成就人生。因为“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因为对于贫寒子弟,只有读书学习才是改变命运的唯一出路,才能实现“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人生理想。
我们为什么要读书?诸葛亮《诫子书》:“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如果不学习就无法增长自己的才干,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逐渐消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困守在自己穷困的破舍里,到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我们为什么要读书?苏东坡:“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为人应当忠厚修德,饱读诗书,不断学习,这样的家族才会繁荣兴旺,长久不衰。《朱子家训》:”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朱熹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无论后代是否聪明,教育都是必不可少的。只有通过教育,后代才能获得知识、技能及良好的道德修养。
我们为什么要读书?刘向:“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杜甫:“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苏轼:“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于谦:“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我们为什么要读书?《曾国藩家训》:“穷不读书,穷根难断。富不读书,富不长久。读书,起家之本”。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还是读书。一家不读书,一屋都是猪。
我们为什么要读书?黄庭坚:“一日不读书,尘生其中;两日不读书,言语乏味;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一两天不读书,可能不会有什么感觉,当你很长时间没有认真读书时,就会发现自己语言的匮乏和认知的局限。年龄越大,经历越多,就会越加明白;读书是改变自己最好的方式。
如今的人们都说自己忙,没时间学习,其实时间就像是吸了水的海绵挤一挤都会有。看看北宋欧阳修是如何挤出时间学习的?欧阳修曾经说过,我平生唯独爱好读书,坐着读经书、诗书,睡着则读先秦百家,如厕则读小令,所以从未把书放下片刻,甚至有人说,欧阳修如厕的时候,读书之声清脆响亮,远近都能听见,好学到了如此地步。欧阳修在和谢绛的谈话中说过,我平生所做的文章多半是在三上做成的,即马上、枕上、厕上。想象一下欧阳修在马上驰骋时,不知有多少灵感涌现,在枕头上躺着,又有多少奇思妙想,甚至如厕时又有多少金句产生。欧阳修的好学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只要我们用心学习,无论在什么时候都有收获。
如今很多人未老先衰,总觉得自己年龄大了,不想读书学习彻底躺平。让我们看看两千六百年前的古人如何学习的?春秋时期的晋平公问自己的盲人乐师师旷:“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秉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晋平公七十岁还想学习,担心自己年龄大了,恐怕太晚了,可是盲人乐师师旷却告诉自己的国君晋平公,少年好学,如同早晨的太阳,壮年好学,如同正午的阳光,老年好学,如同夜行照亮的火烛,有火烛照亮,难道不比一团漆黑好吗?晋平公认为,师旷说得好。可见,人生在每一阶段读书都是有意义的。
清代张潮:“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浅深为所得之浅深耳”。年少时读不懂的,到了中年晚年,突然就豁然开朗了,因为人生的阅历帮助了我们。
读书有三味指的是“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这句话是对读书体验的一种比喻,其中“三味”分别代表了三种不同的读书体验:读四书五经等经典书籍如同品尝稻粱,是食之本;读史记等历史文献则如同享用佳肴美酒;而读诸子百家的学说则如同品尝鱼肉做成的酱,好比烹饪中的佐料。
民国时代张元济说得好:“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可是如何才能读好书?“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广博地学习,详细地询问,慎重地思考,明白地辨别,切实地力行。别人学一次就会,我就学一百次;别人学十次就会,我就学一千次,果真能够做到这些,即使愚笨的人也一定会聪明起来,即使脆弱的人也一定会坚强起来。
朱熹说过:“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岁月让我变成了一名妇女,读书让我成为一名富女。如果一个女人喜爱读书,那么老去的是年龄,不老的是气质。若有诗书藏在心,岁月从不败美人。你读过的书、学过的知识,就在你的气质里、谈吐里、胸襟里、也在你未来的路里。知识,可以让你有更多的选择机会,让你的人生有更多可能性。
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人若读书,风雅自来。当我沐浴在春天的暖阳下,卷不释手、墨香沁脾,最是书香能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