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活随笔生活趣事
文章内容页

胡杰:功利化是教育最危险的瘤

  • 作者:小小科科
  • 来源: 手机原创
  • 发表于2024-10-04 14:24:13
  • 被阅读0
  •   当前教育的问题层出不穷,在诸多问题之间,功利化最为致命,可谓教育的百病之源,不把功利拿掉,教育就不可能有美好的明天。

      黑格尔说世人大概分两种——一种人毕生致力于拥有,另一种人毕生致力于有所作为。与之对应,教育也大致分两种——一种致力于教人索取拥有,一种致力于发展才智奉献社会。前者谓之功利教育,后者是真开发人的教育。我们的教育偏向那一种,相信大家心里有数。无利不早起,功利是推动一切社会活动的力量之源,教育也不例外。教育改变命运、改变家庭、改变社会,它本身自带功利属性,本没什么可指摘,但教育更是思想和文化的摇篮,是生长自由民主科学的土壤,是培养合格公民的主要途径,事关国家民族未来,这就要求它在追求功利的同时,必须站得更高更远,完成比眼前的功利更大的使命。如果长期囿于功利层面,就会陷入低效内卷的恶性循环中,并严重影响国家的前途命运。下面就谈谈功利教育的“几宗罪”。

      首先功利教育混淆了教育目的,使得教育生态本末倒置。教育的目的究竟是什么,无非是为了让生命更丰盈,让人生更美好,让社会更和谐,这几者之间并不冲突。但多年来我们的教育更倾向于改善个体物质生活,而且与其他目的互相冲突。孩子从小就被告知为了未来生活得更好(不一定真好,更不一定美,我们对好的理解无非当官发财),你要超过身边多数人,要在各种竞争中脱颖而出,要考出很好的分数,考进各种好学校,未来才能找到好工作。指向也非常明确——好工作,过程非常明确——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家长和老师不仅是这一观念的始作俑者和推波助澜者,也是竞争的直接参与者,他们之间的竞争并不亚于孩子。在这场声势浩大的竞争中怎么胜出,分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于是一切为了分数的狂潮就此展开,轰轰烈烈,席卷整个社会。直到今天,虽然有关部门一直想方设法为之降温,但收效甚微,教育的参与者们对分数的痴迷丝毫未减,教育各环节各时段的功利性目的性之强,罕有匹敌。分数至上的思想仍统治着当前的教育大环境,以至于很多时候我们都分不清教育究竟是为了考试,还是为了学生?一般口号喊得很响的时候,说明事实正好相反。

      分数作为测评教学效果的手段本无可厚非,但错把手段当目的则明显失当,本末倒置。但这种现象非常普遍,在一些学校,大考三六九,小考天天有的情况依然存在。笔者参加过很多教学会议,大多都在分析成绩分析数据讨论如何提高分数,鲜有分析学生身心健康、个性发展、人格养成、能力培养、交际现状及改变措施的,分数明显比人重要。很多主管的官员和校长张口闭口都是成绩,但极少提及人。郑州艾瑞德学校李建华校长在一次演讲中说道“作为一个校长,我不喜欢经常提到分数。因为眼里的分数重了,人就轻了”。有人形容我们的学校就是流水线加工厂,学生就是线上的产品,只有合格与不合格之分,合格就往下一条线送,不合格就淘汰,哪里还有人?时至今日,无论教育主管部门怎么整改,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依然是换汤不换药。选拔机制和考核方式不变,教育的这种本末倒置的情形一会儿也不会改变。

      功利教育的第二宗“罪”是令个人私欲膨胀,价值扭曲,严重拉低了国民道德水准。以拥有为目的的学习追求必将导致自私,以淘汰为目的教育思想必将令教育变味,谁都不想失败,不想被淘汰,竞争在激发学生潜能的同时也放大了人性的自私,势必会将个人利益凌驾于一切之上,影响健全人格的发展,进而导致国民道德的衰退。当人的自我意识不断膨胀时,家国情怀责任担当兴趣爱好等会被严重挤兑,统统让位,到最后牺牲者成为垫脚石沦为背景板,胜出的则成了“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多年前北大钱理群教授早就痛心疾首地指出“我们的一些大学正在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些人智商高,世俗老道虚伪,尤其善于利用体制来达到目的。如果权力掌握在了这些人手中,给国家带来的危害比一般的贪官污吏还要大”。这么多年我们培养了多少这样的人才?这些各行各业的“精英”在各自的位置上是如何表演的,大家看得清清楚楚。前段时间国足0:7惨败给日本,招来铺天盖地的谩骂。我觉得其中一个段子很清醒,他说国足的不幸不是他惨败,而是他必须拉出来在光天化日下亮相,如果其他行业都拉出来在这样公平透明的环境下溜溜,不见得比国足好,深以为然。股市就是一面很好的镜子,能反映出里里外外很多东西,这么多年了那么大的体量那么大的市场那么多精英在里面,成什么样子了?还有比这更可笑的吗?为什么会成这个样子?很遗憾,钱老的话兑现了。

      功利的教育太容易形成双面人格。当一个人把自己的利益看得特别重时,他人利益集体利益就只能退而求其次。但我们都很善于利用宏大语境和优美叙事掩盖自己的真实意图,嘴里一般都义正词严冠冕堂皇说得很好听,学生时代就这样子,长大势必成为双面人。叶圣陶先生曾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句话在当代教育中并不适用,真话真知真人已经非常稀缺。求真并不比胜利重要,真实并不比利益重要。考试为什么那么严,不用人监考你试试,也许比市场上的制假贩假更严重。这样学习的后果就是虚假伪饰,谎话横行,当前这样的风气有多严重,看看某些官员的表演,看看A股,看看体育界的几大球就知道……不要自欺欺人地说什么只是局部问题个别问题,什么树开什么花,什么花结什么果,我们的土壤怎么样大家心里有数?

      种种怪象的根子总能归到教育上,这些年培养的很多人在追名逐利上玩弄权术可是老道得很。如果说当年文革是在集体释放人性之恶,那现行教育则是用另一种方式使之缓慢释放。并非笔者夸大其词,看看这组让人大跌眼镜数据,按国际相关机构监测,我国人均受教育年限排名世界35位,但人口素质排167位,这巨大的落差怎么来的?说到此,我想起一个学者的话“如果让人们都不读书,民众的知识水平会大幅下降,但估计整体道德水平会大大提高”。知识与道德的严重错位,问题在哪儿?可以预见的是,只要教育的功利性不改变,人性也不会有多大起色。

      另外从格局上看,功利教育急功近利过于短视,无法着眼未来和世界,难以培养出伟大的个体。古语云“求其上得其中,求其中得其下,求其下者无所得也”。为了当官发财的目标怎么看也不像在求其上,甚至“中”都很难说得上。从投入和产出比看我们几乎是最低效的,我国的学生和老师在学习上付出的时间和辛劳即使不是世界之最,也非常靠前,但效果怎么样呢?除了无限卷,有多少真正称得上才?当一个人眼里只剩下对名利的渴望,你怎么指望他成大才?当一群人眼里只有名利,你怎么指望他引领世界,引领未来?我们的教育很像在一个封闭的室内飞行,天花板一眼就望得见,很难飞得更高更远,所以几十年来难有大师级人物出现也就在情理之中。

      从过程上看,为了获取分数,我们的课堂太过于重视知识传授,过于强调标准,严重制约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能力培养,也是影响大才产生的重要原因。讲授标准、答题标准、流程标准、阅卷标准、考评标准……这种标准化模式,实在看不出为学生个性发展留出了多少空间。很多孩子到后来对学习兴味索然,难以持续终身学习,再聪明也变得泯然众人。中学毕业撕书烧书,大学毕业丢书扔书的现象还少吗(顺便提一点,据说我们的理科教材落后世界70年)?对比一下发达国家教育,如美国特别强调探究质疑,特别重视发现和解决问题,强调思考的重要性,特别重视独立精神的培养,据说他们的教育与科学转化率高居世界之最,与我们有天壤之别,想来也在情理之中。世界第一的芬兰教育特别重视动手能力社会实践和均衡发展。看看我们现在的课堂,还有多少孩子在积极举手提问讨论问题?课外有多少学生主动读书?主动走进生活解决问题?大学毕业后还有多少人保持着浓厚的学习兴趣……在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今天,别人都在努力培养面向未来能解决问题的思想家科学家,我们却依旧热衷于批量制造小镇做题家。别人都在培养终身学习深度学习的能力,而我们在想方设法耗费破坏孩子的学习兴趣。该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我们到今天究竟弄明白了没有?

      标准化教育的另一大弊端是教出来的孩子都很听话很讲规矩很能服从,这在我们看来是很好的事,在多数国家却视着洪水猛兽必须避免。至于谁的观点更好,看看脊梁骨就知道,所以也别怪国足软,试问谁不软?丧失了独立精神,缺失了自由意志,我们也不过就是群工具,是提偶,试问又怎能出大才?出大师?

      从观念上看,这种强调筛选淘汰的教育无形中已经把人分成了三六九等,强化了等级观念,加大了社会分化。当不同阶段的教育都在有意无意地告知部分学生——你很笨,你在某些方面很差,你不适合学习,不适合学校的时候,我实在难以认同。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有些孩子可能这方面不行,但在另一方面很有天赋,如果有条件,他们完全可以发展得很好,甚至成为人中翘楚。但在现行教育一把尺子丈量众生的评价机制下,每一次考试每一次作业都是一次局部的打击嘲笑否定,总有部分人会受伤。学生幼小的心灵经得起多少次这样的伤害?筛选到后面要牺牲多少孩子的前途和幸福?以后会带来多大的社会负担?不仅如此,再一个倡导公平公正的时代,以高分为荣低分为耻的风气持续多少年了?以普高为荣职高为耻的选择观有多少年了?以体制为荣普通劳动为耻有多少年了?有改变吗?教育从业者们经常把心中有爱,眼中有人挂在嘴边,多少人做到了?当然小学考评早就改为等级制,但本质并未有多大改变,很多学校依然偷偷地置换回分数去考评和选拔学生。经常看见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发各种喜报,高考又上了多少“清北”“985”“211”。我想弱弱地问一句“那些没上喜报的孩子咋样了?”哪天我们的眼睛充分关注到了那些躲在阴影里的孩子,我就觉得教育是真的好了。否则依然是“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封建遗毒,有什么值得炫耀的。

      从结果看,以解决就业为终极目标的功利教育属于追逐型学习,是在追着社会的屁股跑,追着知识的屁股跑,说直白一点是在追着名利跑。学生是在现有知识过时知识的基础上不断强化,难以起到引领思想、引领科技、引领社会、引领民族的作用。为了生活更好而努力读书本身是好的,但如果只停留在这个层面就太狭隘了。个人需要内心的丰盈人格的丰满,社会需要超越当前束缚的能引领社会文化和民族品质的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国家需要解剖反思变革能力的先驱,需要引领科技浪潮的开拓创造者……这些都必须依靠教育,所以教育必须有点英雄主义、浪漫主义、理想主义,必须超越眼前的微名薄利,必须有未来视野,过于现实的教育只会将人带入死胡同,将社会带入危险区。可我们当前的教育还剩下多少理想?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导致今天这种局面有复杂的历史原因。过去教育资源稀缺,学生数量大大超过教师和学校负荷,通过分数来筛选学生实现分流是迫不得已。但是到了今天,教育资源日渐富裕,人口还不断下降,再用这种落后的思维指导教学就显得不合时宜,不仅起不到培养人才的作用,还会严重阻碍社会发展。事实上,当前教育严重陷入“电影院效应”里无法自拔,即当前排的人站起来,后排的人逼着站起来,更后面的只能站在凳子上,结果就破坏了大家本可以坐着看的秩序,最终引起恶性竞争。属于典型的产出与投入严重不匹配,严重浪费教育资源。按理随着当前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读书就是为了找个好工作的美梦早已破灭,大家都应该从对分数的迷思中清醒过来,让教育回归到“人本”的正路上。但教育的反射弧似乎太长了,末端的痛还不足以引发初端的反映,多数学校依然在历史的惯性中保持着对成绩的痴迷,依然在不惜一切代价追求那点可怜的分,实在令人担忧。

      什么样的教育培养什么样的国民,什么样的国民决定了什么样的国家。人才是一个国家最根本最重要的资源,今天的教育决定着明天国家的面貌,功利教育固可逞一时之快,但终将难以为继,于国于家于民都是弊大于利。但愿能尽快正本清源,走上正确的道路,那才是家庭之幸,国家之幸,民族之幸。

    【审核人:站长】

        标题:胡杰:功利化是教育最危险的瘤

        本文链接:https://www.meiweny.cn/suibi/shenghuoqushi/208895.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美文苑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阅读记录

          关注美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