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承德避暑山庄,惊见大门上康熙皇帝题写的匾额,竟然出现了一个错字!
很明显的,“避”字的“辛”部上多写了一横。这就是著名的“天下第一错字”。
却原来,康熙是故意多写了这一横,期待他的江山更加稳固。因为他感觉到,“避”字有“逃避”的意思,很不吉利,就故意多加上一横。
由此想到,在众多名胜古迹名人题写的匾额及楹联中,如此出于某种想法特意写的错字还着实不少呢!
第一次路过济南,特意拜访了有着“天下第一泉”美誉的趵突泉。我发现,喷涌的泉中立着的石碑上,“趵突泉”的“突”字头上的一点怎么没有了?
此字为明朝山东巡抚胡缵宗手书,据说是因为石碑立在泉眼旁的缘故,泉水喷涌把它冲掉了;这趵突泉的水,一直把它冲到了大明湖里;所以,大明湖牌楼上的匾文和石碑文,所写的都是“眀”字,都是“日”字旁变成了多了一横的“目”字旁。后来笔者二次造访泉城时,还真的去大明湖实地考证了一番,果然一律变成“大眀湖”了。
在曲阜“三孔”之一的孔府,其大门两旁明柱上悬挂着一副蓝底金字的对联:“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仔细端详我又发现,上联的“富”字宝盖头怎么少了一点,而下联“章”字下“早”的一竖竟然直接通到了顶部。
这副对联是清朝纪晓岚写的,“富”字头上少一点,寓意“富贵无头”;“早”的一竖到顶,寓意“文章通天”,这两个字两相照应,相辅相成,对孔府的尊贵、显赫地位,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那日到了西安半坡,在进入展示大厅时,突然发现门上面“半坡遗趾”4个大字,怎么看都有些别扭,这个“趾”字是不是写错了。
这字是1957年末,郭沫若到遗址参观时题写的。据说写完后,就有人质疑郭沫若是不是不小心写错了,碍于其权威性,一直没有人当面指出过。但是,在郭沫若1959年给博物馆的另一幅题字中,其中有一句是“今来半坡观先民遗趾”,用的依然是“趾”,而不是“址”。两次都用了“趾”,可见不会是笔误。
却原来,“趾”是一个通假字,通“址”,《文选》中潘岳的《西征赋》中就有“擢百寻之层观,今数仞之余趾”的用法。另外,“趾”有踪迹之意,贴合遗址是遗存下来的一鳞半爪的痕或迹而不是全貌的形象。而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半坡文明是先民用脚一步一步走出来的,所以用“足”字旁的“趾”,更加生动的反映了古文明一步一步流传下来的历程,再合适不过了。
近期去了密云古北水镇,发现了一家名为“合腳”的店铺,笔者想当然地猜测这个生僻的“腳”字,应该就是大家都认识的“脚”字了,一行人为此争论不休,待一同进到店铺内,看到满屋陈列着的鞋子,又得到了店铺主人肯定的答复:“鞋子合不合适,只有脚知道吗!”
不过问题在于,这个“腳”字,为什么要把我们早已熟知的“脚”字中间的“去”字换成“谷”字呢?回到家立即请教《辞海》,才得知“腳”是“脚”的异体字,这下又“涨姿势”啦!
在颐和园的昆明湖畔,有一座四合院叫做玉澜堂。这是光绪皇帝的寝宫,戊戌变法失败后,慈禧太后曾把光绪帝幽禁在这里。
在玉澜堂的大殿上,悬挂着一块匾额,叫做“复殿留景”。上方钤有三方印玺,中间是“慈禧皇太后御笔之宝”,两边分别为“数点梅花天地心”“和平仁厚与天地同意”,合称三方佛爷宝。
仔细一看,这里也有个错别字——“景”字上面的“日”写成了“口”,而下面的“口”又写成了“日”。据说,慈禧是在警告光绪帝:“你不过是个傀儡,你这个皇帝永无出头之日。”
最后,还是以康熙大帝的一幅题字结尾吧。在河南新乡获嘉县原承恩门(东门)外,即东关路北,有一座规模不是很大的寺院“大悲院”。那年康熙皇帝游览至此,他心情颇好,打算给“大悲院”改个雅致一点的名字,便提笔一挥而就,写下了“浄云寺”3个大字。待他停笔细观,心里不由咯噔一下。原来在众目睽睽之下,堂堂的万岁爷竟然把两点水的“净”字,写成了三点水。此时站在一边的超玉和尚抚掌大赞道:“水多为净,妙哉,妙哉。”就这样,康熙的三点“浄”这个错字,便成为了“神来之笔”。
2023年10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