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于“从前车、马、邮件都慢”时代,如今人们领略世间,大都行色匆匆,尘土满面,焦躁不安,于是有人劝慰:“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远方的诗和田野。”可真正走向远方寻求内心宁静却很难实现,因为生活往往在茫茫人潮中任车水马龙也冲不淡孤独,在大千世界中拼尽全力后也赶不走焦虑。何况当代诗歌大都弥漫着隐秀与晦涩,既无山水之灵气,又无人间烟火气,读之无趣,何谈诗意?
幸运的是我们拥有文学的瑰宝《唐诗宋词》。“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成为国人口口相传的名句。唐诗宋词题材丰富,涉猎广泛,不仅给后人展示了千年春花秋月、高山流水、忧国忧民之百态,也勾勒了个体一生悲欢离合、矢志求索和乐观豁达之心境。故读者可在不同境遇中找到心灵相托的诗词。
国人牙牙学语时,跟着长辈不明所以地吟诵五言七律。入学后背诵课本古诗词是必备技能,但对诗词的理解限于表面,一般停留在老师对诗词本意的解释,缺少对作者曲折人生和创作心境的了解。待成年后遇到点挫折想当然地穿越到古人的诗意人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触摸田园惬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下领略边塞豪情;“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享受自由闲适;“懒摇白羽扇,裸袒青林中”宣泄豪放洒脱……而每位诗意人生的背后经历多少苦闷与彷徨,又如何在逆境中隐忍和不甘却被淡化甚至忽略掉。
偶然机会,我阅读杨雨老师的《美了千年——品读古典诗词》,始觉自己对古诗词创作背景和作者人生经历等知识匮乏,原来那些年的吟诵其实并未读懂。杨雨老师深度挖掘诗词创作之历史背景,广泛搭建作者命运之经纬,用不一样的视角展现出经典古诗词的魅力。细读之,不仅美了千年,更是醉了心田。
在杨雨老师的引经据典下,陶渊明的隐居是魏晋时代隐士的特例:家道中落,身为官宦之家的陶渊明为俸禄而苦苦奋斗:“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面对上司的贪得无厌和官场的人情世故,他不愿为五斗米折腰,退隐回家成为真正的“田园诗人”。他放下身段参与体力劳动,又能从艰苦的农业耕作中跳脱出来,用独特审美眼光欣赏田园里的清新自然,用独到的感悟抒发无拘无束的人生梦想。正是“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的率真心态,陶渊明拥有无数隔代知音。其中有两个超级“真爱粉”,一个是诗仙李白:“梦见五柳枝,已堪挂马鞭。何日到彭泽,狂歌陶令前”。没想到豪放不羁的李白连做梦都梦见自己来到陶渊明家,和偶像一起把酒言欢、痛饮狂歌。另一个“超级粉丝”是豪放词人苏轼,他宣称“独好渊明之诗”,甚至和了109首陶诗,把陶渊明当成自己一辈子努力赶超的典范。由此可见,陶渊明诗词美了千年,岂只是个人的世间领悟,更重要的是其人格风度、风骨气节,是内心真实的自然。今昔读之,更悟幸福与否并不取决于世俗的标准,而看自己能否静下来倾听本心。世间万事纷扰,无需刻意避开车马喧嚣,只需在内心修篱种菊,自然而成悠然优雅之境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在杨雨老师的旁征博引中,大唐最耀眼的明星诗人李白更加立体:《将进酒》里凸显李白个性特点三好。其一好酒,“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酷爱饮酒的李白,并非酒鬼,他心甘情愿地沉浸在极致悲喜之中大放光彩,正如杜甫所言“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其二好道,“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在李白的道士朋友圈里,岑夫子和丹丘生是神奇存在。“投分三十载,容枯同所欢。”讲的就是和志同道合的丹丘(元丹丘)相交三十年。在李白的笔下,元丹丘超凡脱俗:“我皇手把天地户,丹丘谈天与天语。”元丹丘是道士,而李白是虔诚的道教徒。李白一生最狂热的事情,除喝酒写诗之外,就是学道求仙。为了访道寻仙,李白沉迷于“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其三好侠,“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儿同销万古愁。”李白已将最好的酒菜来招待客人,依然觉得不够,那种将钱财视为身外之外的豪爽侠气在“呼儿将出换美酒”中跃入眼帘。然而放纵不羁的李白,也有柔情似水的一面“……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安里,两小嫌无猜……早晚下三巴,预将书报家。相迎不道远,直至长风沙。”此时他化身为情感细腻的女性,将一生故事与期待娓娓道来,有欢快甜蜜的爱情,有哀怨惆怅的相思,还有热烈殷切的希望,活脱脱是个“阳光暖男”。深爱自由的李白,他怎不知自由的代价是妻子无条件的付出。原来他并非无情粗率之人,以“寄书道中叹,泪下不能碱”向妻子诉说衷情。甚至以妻子的口吻给自己写诗:“妾意逐君行,缠绵亦如之”,诗名也有意思--《自代内赠》,相当于给妻子代言,这种做法历史少见,然有多少后人能曾读到李白的深情呢?
在杨雨老师的历史逻辑里,诗圣杜甫不仅仅是心系苍生、胸怀国事的悲苦形象,也曾有鲜衣怒马、年少轻狂的青春印记。年轻时的杜甫自信心爆棚:“七岁思即壮,开口吟凤凰。”但在盛唐诗坛“大咖”云集时代,想闯出一条阳光大道何其难。二十六岁的“小杜”以《望岳》名满天下:“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在众多读者眼里,这是杜甫亲临泰山后的感叹,谁知其通过这首诗表达壮志凌云。当时泰山在人们心目中至高无上,“小杜”没有惊叹其险峻秀美,而用短短五个字“齐鲁青未了”,巧妙地运用视线的遥远逼出一座青山,以横跨两个“国家”(齐、鲁国)来烘托泰山的壮观和秀美。面对磅礴神性的泰山,“小杜”生发登临绝顶的雄心。待其登顶傲视群峰之际,那一刻他的浪漫情怀和远大志向喷涌而出,以致于南宋词人刘辰翁评价“一览众山小”时说:“只五字,雄盖一世。”令人惊叹的是杜甫用一生孜孜不倦的追求和永不懈怠的创作,赢得“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的盛誉,最终成就了似泰山一样令人仰望的诗坛巅峰。
在杨雨老师的推理论证中,《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是“诗魔”白居易向友人发出最浪漫的邀请函。刚酿的新酒绿盈盈,红泥火炉烧得红旺旺,天色渐晚,非请将来的大雪令人倍感孤单寂寞冷,何不邀请老友来对饮?短短二十字,真诚的邀请令人无法抗拒,友情的温暖令人羡慕不已。“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乍看是一首新婚燕尔风情万种的爱情诗,却是一封含蓄低调且令人心旌摇荡的自荐信,那就是唐朝越州才子朱庆馀别出心裁用诗歌向上司推销自己。因为这首诗还有个题目为《近试上张水部》,在人才济济的长安,想要出人头地难度相当大,众多考生则通过“行卷”(读书人在科举之前拜访达官贵人或文坛领袖,呈现自己得意之作),借此得到重要人物的推荐。朱庆馀将此诗呈给张水部,即张籍(当时京城名气较大)。朱庆馀将自己比作天生丽质的新娘,暗示自己才华横溢;将张籍比喻为新郎,把主考官比作公婆。虽然新娘自信满满,但能够决定“她”命运是“公婆”。“新娘”的容貌、气质,品性能否得到“公婆”的认可呢?带着忐忑与不安,“新娘”巧妙地试问“新郎”,唯他有资格来回答。读到此诗的张籍,秒懂作者心用心良苦,挥笔回诗:“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是人间贵,一曲菱歌敌万金。”一封试探的自荐信,结果吃到一颗定心丸,多么奇妙的结局!
如果你没有时间去远方,也没诗歌应思量,那就不妨与杨雨一起品读《美了千年》。在杨雨老师的细致剖析下,每一首诗词都映照着现代的我们,超越时空,引发共鸣。
(此文获2024年安徽省教科文卫系统女职工“书润匠心”读书征文活动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