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商办鞋城,在1996年前后一度风靡津城。如果说“第一个吃螃蟹者”那是颇有眼界的话,那么稀里糊涂跟风者就是名副其实的低智商。对此,笔者发表了两篇评论,前后因果有着必然联系。
1996年10月23日,笔者在《天津青年报》新视野专栏发表《不要总是一窝蜂》:
时下经商啥最火,处处争相办鞋城。
自打闹市中一家鞋城独树一帜、独领风骚,带来源源客流、可观效益后,好像一夜之间商家们都明白了,只有这生活中人人难离的鞋子,才是淘金的好地方。于是乎,东西南北中,平衡又对称,一家家鞋城开张纳客。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市各类鞋城已超过20家,且仍有一些在酝酿筹办之中。
诚然,经商要由市场来导向,适时调整经营项目是必须的。群众需求无疑是客观存在,能独具慧眼及时摸清消费者的心态,方显商家的经营本领和本色。从这一点来看,第一个策划开办鞋城者,真正值得称道。
然而,长期以来,人们似乎总是脱离不开固有的思维定势,不善于开拓进取独辟蹊径,习惯于亦步亦趋仿效别人。因此多年来才接连出现了饭馆酒楼热、歌厅舞厅热、装饰商店热、家具商城热,一直到如今的鞋城热,等等等等,不一而足。
要说鞋城也仅仅是个表面形式,微利经营、让利于消费者才是其根本内涵。原本我市鞋城就不少,且大型百货商场又都设有鞋类专柜,人们只要在经营策略及规模上加以考虑就足够了,没有必要大动干戈非办鞋城不可。
有鉴于此,特提醒商家,不要总是一窝蜂。
笔者这篇评论发表不足两个月,一家跟风开办的鞋城就难以为继了!1996年12月23日,我在《今晚报》今晚谈专栏发表了《这家鞋城果真黄了》:
自打闹市中一家鞋城独领风骚,引来源源客流、可观效益后,好像一夜之间众多商家都恍然大悟:原来这生活中人人离不开的鞋子,也是淘金的好地方。于是乎,东西南北中,平衡又对称,争先恐后呼啦啦冒出一批鞋城来。
笔者家门口一颇具规模的百货商场终于耐不住寂寞,将大半场地腾出,投巨资装修,日夜兼程争分夺秒,急急火火加入鞋城行列。开张那日,尽管嘉宾云集恭贺,顾客盈门购货,但不知怎地,在接连不断进进出出的人流中,我似乎预感到这仅仅是一种假象,背后隐藏着一种莫名的萧条。果不其然,没出三月,传来效益不佳、难以为继的消息。眼下,它不得不偃旗息鼓了。
我并非先知先觉,而是诸多瞎跟风致碰壁之事例教训使然。长期以来,人们总是脱离不开固有的思维定势,不善于开拓进取独辟蹊径,习惯于亦步亦趋效仿别人。因而才接连出现了饭馆酒楼热、歌厅舞厅热、装饰商店热、家具商城热,一直到如今的开办鞋城热。
诚然,经商要由市场来导向,适时调整经营项目也是必须的。群众需求无疑属客观存在,能够独具慧眼及时掌握消费者的心态,方显商家的经营本领和本色。要说开办鞋城不过只是个表面形式,微利经营、让利于消费者才是其根本内涵。原本我市鞋城就不少,且百货商场又都设有鞋类专柜,商家只需在经营策略及规模上加以考虑就足够了,根本没有必要大动干戈非办鞋城不可。
这家鞋城果真黄了。但愿人们能够从中获得一些有益的启示。
2024年9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