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校八十周年校庆即将来临,特向广大校友征集旧物件,在母校工作或学习时的校牌、教材、荣誉证书、纪念品、照片等均在征集范围内。虽然没有成为母校的骄傲,但是一名不文的我也想为母亲的生日出一份力。下班后,我便回家翻箱倒柜。
翻着,翻着,惊喜接二连三。2003年入学时的录取通知书被翻出来了,学生证、毕业证被找出来了,佩戴了三年的校牌竟然也被折腾出来了。此外,我还找到了几张大头贴,看当年的我是多么清瘦!多么有朝气!难掩内心的激动,我立马掏出智能手机,借助高清像素的镜头让青春定格。按捺不住手痒,拍照完毕三秒后我就发了朋友圈。
才几分钟时间,微信好友们通通赶来点赞并留言。出现最多的评论是:“太珍贵了。”“太会收藏了。”“怀念我们共同的青春。”还有朋友留言说:“我的毕业证、学生证都找不到了。更别提入学通知书。好羡慕你的收藏能力啊!”不知哪儿来的灵感,我竟然给出了诗一般的回复:“青春正在和你玩躲猫猫,玩着,玩着,说不定惊喜就自己跳出来了,带着你一起哭,陪着你一起笑。”老物件勾起了一波波回忆,如今已是中年人的我不禁开始追忆似水流年。
2003年9月,怀揣着入学通知书,拎着大包小包的行李,我在二伯母的陪同下,来到一中报道。校门口拉着鲜艳的横幅,上面写着:“欢迎新同学!”进入校门后,几张大大的分班名单映入眼帘,再往前走几步,看到小广场上整齐地摆放着三排桌子,每个桌子前面立着班级名牌,桌子后面坐着一位老师。我轻而易举地找到了我所在的班级,顺顺利利地见到了我的班主任,我简简单单地向二伯母道别。迎接新生的开学第一课便是军训。那年夏天真热啊!我们班上有七八名同学都中暑了。那时的教官真严厉啊!轻伤不下火线。被子也得叠成豆腐块。汇报演出时到底得了几等奖,我已经记不清了。我只记得我太紧张了,以致于迈正步时出错了脚。一个大写的尴尬开启了我的高中生活。
住校生活实在是艰苦。食堂师傅的手艺发挥不稳定。有时菜淡的一点儿味道没有。有时菜咸的似乎买盐不花钱。阿姨打饭,纯看心情。菜多菜少,全凭手抖。家里条件好的同学,手头宽裕,可以去吃小炒肉,肠胃没有闹过革命。我是个家境贫寒的农村娃娃,一个星期才能吃一次肉,其余时间每顿都是素菜加大米饭。每次月底放假,回到家后,我的肠胃都经不起“油水”宠爱。习惯了日日清汤寡水,突然被鱼肉青睐,肚子难受,最后不得不进了诊所。比吃饭更艰难的是住宿条件。我住过八人间、十人间、十二人间的宿舍。拥挤倒是其次。有些宿舍连个厕所都没有。每次洗漱都得飞奔着去抢公共澡堂和公共卫生间。去晚了,等待我的将是排列的长长的队伍。尤其是开水房前面,中午放学和下午放学简直是人挤人,没有可以转身的空间。
日子虽苦,我们学习的劲头却高。白天在教室里专心致志,下晚自习后在宿舍里也是分秒必争。上课时虽然偶尔也会打瞌睡,但如果遇到没有听懂的知识点,下课后同学们就会争先恐后地追着老师问问题。上晚自习时,老师走进教室后基本没机会安静地批改作业,围着老师问问题的同学络绎不绝。不懂就问,及时巩固,学习氛围相当浓厚。十点钟下晚自习,回到宿舍的我们仍然不知疲倦地学习。天冷了,同学们就裹着被子在走廊上看书。天热了,同学们就一边摇着扇子一边看书。走廊上有光源的地方有限,不少同学就在宿舍里打着手电筒看书。21年后,回过头看当年的我们,的确当得起十六字赞美——崇拜知识,尊敬老师,勤学好问,刻苦上进。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那个时候的我们铆足了劲儿读书,想要靠知识改变命运。有的人幸运地挤过了独木桥,进入了理想的大学;有的人高考没能正常发挥,选择了复读,决心再战;有的人直接进入社会,为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光阴像长了脚一样,偷摸着溜了一年又一年;长大了,长大了,奋斗的青春身影在脑海里挥之不去。 年轻,真好!青春,万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