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活随笔生活感悟
文章内容页

我和我的文学梦

  • 作者:杨镓岭
  • 来源: 电脑原创
  • 发表于2023-11-26 11:15:24
  • 被阅读0
  •   1

      雪终于停了,皑皑白雪,压住了大地的尘埃。一切都是素白而静谧的。不知从哪飞来两只鸟,在挂满枯叶的树枝上不停跳跃,叽叽喳喳,像聊着什么悄悄话,偶尔抬头望望蓝天,然后脚一弹枝杈飞走了,只留下雪地上抖落的叶子。鸟儿是奔着梦想的高处飞去了吗?

      站在窗前,望着眼前的一切,以及地上、房顶、林草间覆盖的白雪,洁白的雪面不染纤尘。想想这些年走过的路,渐深渐浅,缺少的是高远的梦想。人应该有梦想,梦想是人生成功的舞台。梦想是什么?梦想究竟有多远。答案参差的,快的近在咫尺触手可及,而慢的千月难成一生求索。

      就梦想而言,英国哲学家席勒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要忠于少年时的梦想’。自古英雄出少年,年少的梦想,才是最真的梦想。我不知道别人最初的梦想是什么样子,但我对最初的梦想有一种崇尚的渴望,对梦想有理念上的认同,对‘梦想’一词有着天马行空的意念。

      由于喜爱文字,在笔墨拟稿的八十年代,出于对文字的垂青,我当初的怀揣梦想,就是希望文字变成铅字,看到署有自己大名的文章,登在报刊上。多年以后,在文字的田垄间辛苦耕耘,我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也就从那时起,对文字有了爱的亲近。

      2

      更多时候,我喜欢静下来,把本放在桌子上,伏案运笔,洋洋洒洒地在纸上,把情感倾注笔端,让心思在纸笺上漫步。此时仿佛一个指挥员,在笔下万千繁华,跃然纸上挥斥方遒。看江山云涌,望千峰飞雪。观海江云瀑,视花满神州。

      在本上肆意涂鸦的时候,整个世界是静的,心是快慰的。无论世界多么冰冷,唯有笔下的文字是温暖的,赋于灵性的,仿佛面对一个一吐为快的挚友知音侃侃而谈。虽然它不会表白什么,但能读懂你的心思,能包容你的一切,能接纳你的喜怒哀乐。

      记不得自己,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识字的。真正接触文字,大概是刚上小学一年级。我们这个年龄段,也就是六〇后和七〇初,当年上学都很晚,学校都是派老师入户招生。

      老师进门后,问家里有没有适龄要入学的孩子。如果有,就当着家长的面,用一个最简单直白的招生办法,就是让应入学的我们,当场背一百个数。后来上学后,有的同学说,一百个数背得真费劲,有的还背不下来。回想那年代入学,也真是难为老师。我们大多都是九岁上学,没有学前教育,未入学前,除了淘气,就是玩,背一百个数是挺勉强。不像现在的孩子,四、五岁,英文数字都可以倒背如流。

      入学后进了学校,老师就教授我们用铅笔在大田字格本上,横平竖直的写:大、小、多、少等汉字,阿拉伯数字也是满格灌,但必须工整。班主任赵老师,一项都是严厉要求我们。也就是从那时起,算是正式接触汉字了。随着识字的增多,家长给买了本《现代汉语词典》,方便快捷就能查到所需的词汇,识字多了,仿佛看到了浩瀚的海洋,感觉世界是那么近,那么亲,那么宽广。

      3

      闲暇时,一个人独对寂静的空间,思绪在笔下流淌。把心里的话付诸文字,借助文字的力量,独守一方心隅,静静地自己和心灵对话。很多时候对我来讲,文字就像故乡的热土,滋养着我追逐文学虔诚的梦。

      至于梦想,我觉得梦想是实现愿望初始的地方。

      从小学写作文时候起,我就对文字有着难以言表的情愫。那时候,谁要是拥有一本作文选,就堪比得到了绝密的‘武林秘籍’,会引来全班同学的羡慕眼神。

      那年月,我们写作文基本上是闭门造车,还不太擅长罗列文章遣词造句。全凭浅显平铺的语言叙事,加之自己的想象发挥。五年级快毕业前,语文老师也就是我的班主任,给我班学生留了一篇写物观后感。为了写好这篇观后感,还特意领我们去了一趟北山顶上的大庙,回来后,让大家写观后感。

      当时,我们简直是苦思冥想,躺在学校操场斑驳的水泥讲台上,手举着作文本,搜肠刮肚地对着蓝天畅想。想怎么去的大庙,庙的形态以及庙的建成年份等等。当时的那座庙,还没有修缮,还是以前的那个样子。至于庙的建成年份,那就是一个猜,没有准确的概念。

      同学们一下午两节课时间,用枯竭且华丽的语言,惟妙惟肖把对这座庙的印象,夸述了出来,算是写完作文,近乎膜拜地交给老师,如释重负地完成了一项宏大的‘政治任务’。

      好像那次的作文,我写的那篇,竟然受到了老师的表扬。记得当时用了一个很好的名词‘颇为感动’,就是很受感动的意思。这个新词‘颇’字,用的好,用的恰如其分。尤其是用在这篇作文里,绝对是锦上添花,也不知道自己当时是怎么想出来的。在那个以记叙文为主的年级段,作文多是以写实为主,运用一些具体的想象词汇,加以描述写就而成。

      初、高中的时候,改成了说明文和议论文。议论文夹叙夹议的文体,是我很喜欢的,论点、论据、论证。学生时代的作文,倒是没愁过,不说写多好,至少认为大抵还算可以,在写作文方面,没挨过老师的训。或许,课外书看得多些的缘故,对文字还是有感情上的青睐。

      参加工作后,在办公室给厂长当秘书,抄材料的时候多些。为了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特意订了《秘书工作》杂志,参加了江西省速记研究会文秘新闻函授,和河北新闻刊授学院举办的文学专业刊授。虽说是刊授,但教材还是挺正规。多多少少对自己文笔的提高,促进了很多。

      我对文学最初的印象是,八七年的时候,自己的一篇文章,曾被《黄河》杂志拟采用,着实高兴了一阵子。这也是我对《黄河》杂志的最深印象,权且算做走上文学之路的启蒙。

      紧接着〇四年参加《青少年文学》杂志举办的全国性征文,我写的一篇童话《小刺猬历险记》被选中,进入决算资格。当时是手写稿,投出后也没留底稿。但至今保留着当初杂志社寄来的决赛资格证书通知信笺,这也是第一次参加全国性的征文大赛。

      最早知道稿费,是八八年的时候,自己的一篇小通讯稿,被我们当地报社采用,那时候脑海里,还没有稿费这个概念。起初并不知道这篇小稿登报。

      有一天,收发室的陈姐,给各办公室送报纸的时候,顺便递给我一张汇款单,上面是稿费一元,下面是报社名称,备注里标注着该文发表在某日某栏的版面上。我看到汇款单后倍觉惊喜。于是,赶紧去办公室查找这期报纸。见到这篇通讯稿后附有自己的大名,兴奋劲甭提多美,那是带有自己署名的文章第一次见报。

      虽说是一元,但这是第一次得稿费,高兴够呛。后来几天,也没好意思去邮局取。紧接着报社接二连三寄来催款单。但最终我还是没取,再以后,就不是这张汇款单跑哪去了。

      后来的稿费,高一些的是《经济日报》,记得当时收到的汇款单是十五元。一篇小稿,国家级大报的稿费,比我们地方报纸高出不少。再后来有段时间,我们地方的晚报登稿,都是把稿费装到制作好的信封袋里,一般都是崭新的八元人民币。我的一些小散文刊载其中。

      一段时间特爱看报刊,每天上午九点多,估计到接收报刊的时间了,我就早早地到收发室或办公室,去翻看邮递员送来的报刊,如《市场报》《人民日报》《中国青年》《辽宁青年》《黄金时代》等等,各版面都如饥似渴地看。

      周六、日的时候,去图书馆,不加选择地逛览。《中国青年》是我们团支部专属刊物,每期必看。九六年有一封写给团博士专栏的信,还被当做范文,登载在刊物上。

      报刊不能粗枝大叶地看,对个别版面还要细细地品。看的同时,把投稿地址记下来,看看哪个版面,需要什么内容的稿件。我也偶尔投稿,不过都是豆腐块,篇幅太大的不多。时不时的《市场报》《经济日报》《兴安日报》《中国青年》《幸福》《中国电视报》《中国散文大系》《中国国土资源报》等书报刊陆续发表了一些作品,自己的名字也屡屡露诸报端,圆了自己的文学梦。

      最痴迷的还属写歌词那阵儿,床边总是放着笔和本。半夜来灵感了,不敢开灯怕影响家人休息。拿起笔闭着眼睛在本上写,第二天早晨起来,拿过本一看,两行字都并在一块了,不过还好自己能辨认清。想想写词那段时间,蛮有意思。

      怀揣梦想与未来相约。俞敏洪说过:一个人要实现自己的梦想。最重要的是要具备以下两个条件:勇气和行动。

      第一个梦想实现了,我不知道离第二个梦想还有多远,但自己既定的目标,一定会加倍努力。人要实现自己的价值,与树立的梦想须臾不离。但梦想绝不是虚无缥缈的空想,有梦想至少能看到希望,就像满头大汗朝山顶攀登一样。登一段,就擦擦汗,抬头看看高峰的目标。累了就停下来歇歇,然后不倦地攀登。梦想就是坐标,就是前方闪亮的灯塔,努力再努力。

    【审核人:凌木千雪】

        标题:我和我的文学梦

        本文链接:https://www.meiweny.cn/suibi/shenghuoganwu/117949.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美文苑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阅读记录

          关注美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