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行京藏高速,从银川去西海固,到了长山头,旅客都会产生摄影留念的想法。长山头有固海扬黄工程最为壮观的建筑物,一千多米的固海扬水渡槽宛如龙头高高扬起,银灰色的管、渠在大地上仿佛一条巨龙向南匍匐而去,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下,就像一棵茂盛的大树,干、支、斗、农、毛渠仿佛枝丫叶脉生发开来,所到之处,绿意盎然,生机勃勃。伫立长山头扬黄渡槽上,远眺逶迤的管、渠,你会真正理解什么是命脉。
“扬黄”,在西海固绝对是一个显赫的词。“扬黄”,全称固海扬黄灌溉工程,由同心扬水工程、固海扬水工程、世行扩灌工程和固海扩灌工程四期工程组成,是全国扬程最高、灌溉面积最大的提水工程之一。
这是宁夏从历史中找到的出路。天下黄河不是富宁夏吗?宁夏不是号称“塞上江南”吗,怎么还有那么干旱的地方?来宁夏的人常有如此疑问。事实上黄河只富了宁夏北部的平原,“塞上江南”也只是对宁夏平原的称誉,而西海固远离黄河。
宁夏引黄灌溉有两千二百多年的历史。秦统一六国后,公元前215年在此建城置县,迁数万人至此垦殖守边,宁夏引黄灌溉得到了初步开发。汉武帝时代这里叫朔方郡,是防卫匈奴的边关重镇,汉武帝多次迁民屯垦,穿渠引河溉田,这在《史记》等历史文献中有明确记载。而秦渠、汉渠、唐徕渠……一条条以朝代命名的渠道沿用至今,引黄灌溉让宁夏因此成为西北重要的农业经济区之一,赢得“塞北江南”的美誉。地处宁夏平原的中卫市有一条最古老的渠,后来命名为“美利渠”,它引黄河水的原理是在河心筑十里引水长堤,河水撞击长堤,浪花飞溅,恰似白云翻飞,远远望去,宛如一匹白马拖着长长的缰绳驰骋在黄河之中,引水工程由此成为中卫古八景之一的“白马拉缰”。其引水原理与“都江堰”类似,在中国水利史上与“都江堰”齐名。2017年10月10日,国际灌排委员会第六十八届执行理事会上,宁夏引黄古灌区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在“九渠渠首”的宁夏青铜峡市,由郭守敬主持修建的唐正闸前,人们举行了盛大的欢庆庆典。
1958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不久,就提出了引黄河水解决西海固干旱问题的方案。然而,引水方案未能获批。往西海固引黄河水谈何容易,西海固在高处,海拔落差近千米。水往高处流,翻山越岭,提水动力无法解决,而当时国力有限。
20世纪70年代初,西海固持续大旱。1972年,周恩来总理听了西海固旱情和贫穷现状汇报,在中直机关大会上说:“西海固人民还在受苦,我这个当总理的有责任啊!”随后国务院向西海固派遣医疗队、抗旱队,周总理指示有关部门,加快引黄河水灌溉西海固的调研论证。
1973年,西海固持续大旱,人畜饮水问题越发突出。这年,西北水保会议在延安召开,宁夏再次提出引黄灌溉的建议,原水电部批准了同心扬黄方案。这年之所以能批复,是因为青铜峡电厂全面建成,几年试用已满负荷运行,可为扬黄工程提供电力支持。
1975年5月,同心扬水工程开工,三年后黄河被扬上了三百七十多米高的亘古荒原,灌溉面积达十万亩。“当时没有大型吊装设备,工程师建造缆索,渡清水河,这套吊装装置至今在西北地区也是少有的。施工中攻克了太多的技术难关,创造了许多水利工程之最。”宁夏水利厅李处长说,“这是一个典型的‘三无’工程。”
他说:“固海扬水工程是一个集机电、工程、灌溉、通信调度为一体的综合性管理工程,施工区域地质构造复杂,光渡槽就四十六座。宁夏水利施工队伍从来没有承担过这样大规模、高难度的水利工程,当时从严格意义上讲,无一名懂专业的领导,无一名机电技术专业人员,无一名技术工人,水利部负责同志不无担心,宁夏能否顺利完成这项工程。实践出真知。他们边干边学,边学边干,将职工送到区内外培训、进修,在渠道工程、机电设备和灌溉调度管理方面,形成了一整套系统的操作规程、工程运行和灌溉调度管理规章制度,蹚出了一条大型扬水工程建设运行的管理之路,培育出了大批专家,为宁夏水利奠定了实践基础。”
同心扬水工程的成功运行对宁夏意义重大。工程运行,人随水走,大量的荒野戈壁因扬黄灌溉而成为良田,宁夏开始大规模搬迁移民,扬黄灌溉成为脱贫攻坚的第一抓手。同心扬水工程竣工通水没出一个月,固海扬水工程开工,继而1988年世行扩灌工程开工、1999年固海扬水扩灌工程开工,这四大工程最后被统一称为固海扬黄工程,净扬程八百七十多米,干、支、斗渠长达四千一百多公里,组成了一个流动的生命网络,在全国创造了“五最”——扬水灌溉面积最大、扬水四级渠道最长、提水高程最高、安置移民最多、生态环境改善速度最快。黄河扬水景观从西北向东南呈梯级分布,若彩虹飞渡,雄伟壮美。“一百七十多万亩土地变成年种年收水浇田,饮水安全普及率达到百分之五十以上,八十一万人走出了‘吃粮靠返销,吃水靠拉运,生产靠贷款,花钱靠救济’的‘四靠’阴影,三十万头家畜饮水无忧……”李处长说得动情,辅助手势很多。
1988年又上马了另一扬黄工程——陕甘宁盐环定扬黄工程,这是国家“八五”重点建设项目,旨在解决革命老区、贫困地区、民族地区和氟病高发区陕西定边县、甘肃环县和宁夏盐池、同心两县部分地区人畜饮水,在有条件地区发展农业灌溉。工程于1996年竣工,从此,二十五万多人告别了饮用苦咸水、高氟水的历史,开发水浇地二十四万多万亩,是现今我国最大的人畜饮水工程之一。
沿京藏高速过金鸡沟大桥,就进入同心县丁塘镇地界了。下高速沿金鸡沟前行,沿途有一座古城——金鸡儿城,这里曾出土大量宋朝文物,据考证是范仲淹在同心县境内修筑的最北边的城堡,为了阻挡西夏军从红寺堡向西南方向的进攻。金鸡儿古城南北是两条小山梁,东西北三面临山面沟,易守难攻,现在只剩下断垣残壁勾勒出依稀城郭。
离金鸡儿古城不远,便是丁塘镇新华村,远远地就望见村部房顶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振奋精神,实干兴宁”的紫红标语。村镇屋舍鳞次栉比,宽幅林带纵横交错,松树、刺槐、漳河柳、葡萄树郁郁葱葱,浓荫蔽日。
车行驶在田间道路,明朝诗人王弘的《高桥望宁夏》在我心头萦绕:
匹马行行此极边,依稀风物似中天。
东西处处人栽树,远近家家水灌田。
雨露一般唐郡县,乾坤万里汉山川。
平生倘有安邦略,谁肯忠良秘莫传。
丁塘镇新华村可以说是宁夏扬黄灌溉第一村。
固海扬黄工程引来了黄河水,1983年同心县从王团、张家塬、预旺等五个乡镇的干旱山区搬迁四百六十多户村民组成了新华村。
20世纪80年代初,这里还是戈壁荒滩,土地严重沙化,生态恶劣,老鼠多,蛇多,人给村庄取了“老鼠沟”的绰号。在黄河水的滋润下,“老鼠沟”华丽转身,成为新华村。“自然条件”优越,还得“人为”。
说到“人为”,就得说到马家父子三人。
尽管有黄河水灌溉,然而第一年庄稼并没有收成,因为搬来的贫困户和残疾人比例高,迁来之前人们又一直种旱地,种水浇地没有经验,小麦亩产不足一百斤。人们的心拔凉拔凉的。当时采取的是吊庄移民政策,起初几年允许搬迁者两头有家,可自由来去,有些人也就回去了。当时的村支书是马全福,他着急得抠手哩,挨家挨户做工作。当时虽然有了黄河水,可是搬迁地几乎没有什么基础设施,自然条件比搬迁前的村子还差;土地沙化严重,寸草不生,比搬迁前的村子还瘠薄。马全福带着大家修路挖渠,平田整地,挖窑盖房……经过父辈艰苦改造,粮食产量稳定下来,年种年收水浇地,以前种百亩旱田养活不了一家人,现在三亩水田,一家人吃饱肚子没问题。温饱有了保障,要脱贫致富,就得培育富民产业,关键在于能否拓宽脱贫路径。抓发菜、挖甘草、打工,事多纠纷多……土地沙化严重,土壤改良周期长,需要调整种植思路。马全福老了,年迈体衰,退了下来,村民通过选举把马全福的儿子马占文选成了支书。马占文从爹的辛苦看到这支书不好当,推辞不想干。马全福说看你个囊样,大家这么信任你,高看你,你不往前走,单往后退;你当兵走南闯北,见过世面,这也是选你的理由。马占文就硬着头皮接任了。
一到刮风天气,这里白天迷得人睁不开眼;要是刮一夜,早晨出门要先从窗子翻出去,然后把门前的沙土刨开,门才能推开。
说到土地,我插话问马占武:“马占文是你啥?”
一旁的老马说:“他哥。”
新“两委”班子上任,新华村确定了发展有机苹果、育肥牛羊、输出劳务三大脱贫产业。那时我正当记者,曾经采访过马占文。“占文这个人脑子活,腿也勤,我们县政府的每个人都认识他。他一听说县上要搞什么示范项目,就会天天往来跑,非要让你把项目批给他才行。”说起马占文,新华村人都会伸出大拇指。
值得一提的是,2012年3月,我从报纸上看到一条消息,说新华村村民感念马占文带领大家致富,凑份子奖励他一辆轿车,他拒绝了,可村民很执着,他就躲起来了。我当时还打电话和他聊了聊。“那是大家的血汗钱,我哪能收?没收轿车,心里舒坦呀。说幸福感,这才有了真正的幸福感。选我当支书,就是要让我为大家办事,我给大家办事,为啥要收大家的好处?有人说遗憾,这有啥遗憾的,收了才遗憾哩。园区开始设置得小了,人们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许多人家想进入园区进不去,我跟村干部和学员做工作,从养殖园中退出来,把机会让给大家……”
昔日被村民叫作“老鼠沟”的新华村,如今跻身专业村、平安村、文明村、生态村、无毒村“五位一体”的美丽村庄,成为全国文明村镇。2016年,新华村农民人均收入达到九千二百多元,领跑同心县行政村。2017年,全村农民人均收入跨过万元大关,整体脱贫了,马占文被同心县破格提拔为丁塘镇副镇长,主抓各村的产业发展。新华村人又选举马占武为村支书。马占武不负众望,建设冷库和厂房,开启果品深加工,“没办法,压力大得很,那都是过去了,现在这村一个比一个发展得快,不上劲丢个盹就让人家赶超了。你说我们一家跟新华村的关系扯都扯不断,新华村要发展不起来,走不到人前头,我们父子三人就太对不住乡亲们的信任了。”
我们行走在村巷,碰到一个老汉:“支书,请你们到家里吃口饭。”马支书说:“不吃了。”老汉说:“支书,怕把我吃穷了?以前你想吃,没有的,现在饭吃不穷人了,添双筷子的事。吃不穷,喝不穷,谋算不到一世穷,我还想跟你讨主意哩。广播里有句广告词:你不理财,财不理你。对一个家,也是这样,脑子懒的人不行。山上叫得好,山下应得好。”支书笑着说:“改日你来找我!”
过来一个小媳妇,跟马占武打招呼,马占武问:“娃他爸干得咋样?”
“在养殖园区干得好着哩,喂羊喂牛,每班八小时,就跟城里人上下班一样。我们互相倒换班,既不耽误活儿,也能照顾家,两个劳力成了三个劳力哩。”小媳妇喜气洋洋,口齿伶俐,“以前娃他爸外出打工,我守家领娃,农闲想挣个钱没处挣去;现在可好了,一闲下来就去企业挣钱。”
小媳妇走了,马占武说:“以前见人还没开口脸先红了,在企业上班有了见识,不怯生人了。”
“新华村能有今天,有一个‘大恩人’,新华村人今生今世忘不了啊。”马占武停顿一下,扫了我们一眼接着说,“就是固海扬水工程。没有黄河水,就没有新华村的今天,新华村恐怕连‘老鼠沟’都不是了,早就消失了,被风沙彻底掩埋了。”
宁夏水利厅李处长说:“我还当你不提黄河水,不提扬黄灌溉……”
马支书对李处长说:“就像那歌儿唱的:从来不需要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咋可能不提,黄河水已经融入血液、渗入骨头里了……”
离开新华村,车在扬黄灌溉区的绿海里行进。“以前一说到西海固就是土地贫瘠,其实土地肥沃得很。在扬黄灌区,以前十年九旱的‘望天田’,大旱无虞。2006年,西海固遭遇五十年一遇的特大干旱,粮食几乎绝产,西海固老人说跟民国十八年一样,老天爷这是要收人哩。然而,扬黄灌区粮油产量达到三亿公斤,人均收入三千元,是1980年人均收入的九十六倍。同心县河西、河东移民人均占有粮食五百七十多公斤,以往靠国家救济粮度日的土地,每年向国家交售余粮二百多万公斤。灌区粮食、饲草还有力地支援了周边山区群众的抗旱自救,人不缺口粮,牲畜不缺草料,社会没有出现受灾恐慌。”李处长说,“‘三西’扶贫拉开帷幕,费孝通先生几乎年年都来‘三西’地区,费老不止一次说,黄土高原背负了骂名,必须为黄土高原恢复名誉。‘帝尧之世,天下太和,百姓无事,有老人击壤而歌。’有中国歌曲之祖之誉的《击壤歌》不就是诞生在黄土高原上?费老说黄色是绿色的底子,贫困可以征服,他希望看到黄土高原的伟大复兴。同心河西、丁塘这片土地证明了黄土高原的伟大复兴。2010年,全国玉米单产最高水平就产生在这里。玉米是扬黄补充灌溉区的主要粮食作物,占粮食总种植面积的百分之七十五。河西镇2008年被列入农业部万亩单种玉米高产创建示范点。2010年10月,农业部专家组实测验收,万亩玉米平均亩产超过一千公斤,最高亩产一千三百多公斤,创造全国玉米单产最高纪录。2012年,最高亩产再创新高。”
李处长拍着座椅说,“以前温饱都成问题,谁能有啥想法?一睁眼睛就愁吃穿,说啥都白说着哩,看不到希望。水来了,一切都活了,温饱问题解决了,人们的想法就多了,外出经商、务工的人也比比皆是。你看看水到之处,村舍错落有致,红瓦新墙,庭无尘杂,人们精神饱满,交谈中尽是脱贫致富的心劲和打算。麻雀还有瓜子大的脸。条件好了,你再活不到人前头,脸往哪里放?以前是没办法,现在是没本事。水带来最大的变化从一件事上就能看出来。”
“吃?穿?”
“你并不了解咱们老家,”他摇着头说,“学生上学呀。灌区学龄儿童的入学率达到百分之百。没水以前,辍学率居高不下,从老师到乡镇干部一条难以完成的任务就是追寻辍学的孩子。”
绕过大山梁,往下看,灌渠在大地上龙走蛇行,李处长说:“壮观不,是不是黄河远上白云间?”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水啊,命脉也!”李处长感怀!
中庄水库,澄碧如玉,镶嵌于山中。
水库边坐着一个老汉,五六十岁,眯着眼睛。我们以为他是钓鱼的,走到跟前才发现他没有任何钓鱼工具。
我笑着说:“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你更高明,连钓鱼工具都没有,只有两只手。”
老汉笑了说:“看水呢。”
王科长说:“看水库?”
他说:“是看水,不是看水库。”
老汉竟然是翻了几架山几道沟来看水的。
同行的几位听后都表示惊讶,王科长说:“在西海固生活,看水有啥稀奇的,我们都经常来看水哩,何况是这么大的一个水库,湖海一样。我经常开车来水库这里坐坐哩。”
跟老汉聊起来,老汉说:“活了一辈子,给水拉长工拉了大半辈子,吃水要去三四里地的崖下挑。泉水很小,半个时辰才能攒一桶水,每天三更就得去,去晚了排队得等半天。崖坡陡,有时候挑着水脚下打滑跌倒,水倒光了不说,水桶还滚到沟底要人下去捡。有一次我把桶踏了个扁扁子,连老天爷都骂过……有一回去城里浪亲戚,用了一回自来水,我就想哪天能这样方便地用上几天水,就把好日子过了。嘿,当时只随口说说,谁知现在还真用上了,自来水,一拧水哗哗的,那水能甜死人。”
老汉又说,“这得花多少钱!一路走来,水渠、水管的,国家还是有钱了,以前想这么造,没钱也是枉然。”
中庄水库是宁夏中南部城乡饮水安全水源工程的心脏。
中南部城乡饮水安全水源工程有宁夏版“南水北调”工程之誉,是宁夏水利建设史上迄今最大、最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经历最曲折的工程。
1972年,中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重要水源地——丹江口水库建设接近尾声,宁夏就提出了宁夏版“南水北调”即截引泾河水入清水河的构想。谁能想到这项工程从提出到实施经历了四十多年,有各种各样的原因;不过从这一工程实现后的诸多数据可以看出,潜坝截引、穿山越沟,实施这项工程的难度非同一般,仅投入整个工程就达四十亿,在当时不要说宁夏,就是国家也难以承担如此巨额投资。而通过封山禁牧、生态移民、退耕还林、大六盘生态经济圈等工程,宁夏有效涵养了六盘山东麓泾河水系,平均径流量三亿多立方米,将部分泾河水调引至中南部地区并与当地水源实现连通联调,使中南部地区城乡居民饮水的水源有了保障。
2000年,固原东山坡引水工程开工,是为“引泾济清”首期工程,解决了原州区、西吉县二十三万人口饮水和农田灌溉问题。2008年,国务院出台《关于进一步促进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指出,“中南部地区干旱少雨,自然条件恶劣,贫困程度深,是宁夏最困难的地区。加快解决中南部地区城乡饮水安全问题,‘十一五’期间,重点解决中南部地区七十五万农村人口和固原、海原、西吉等十五万城镇居民的饮水安全。”
从2009年起,数百位中国水利水电专业领域、相关部委专家来往穿梭于荒原枯岭;全国人大常委会四次将宁夏中南部地区城乡饮水安全水源工程相关建议列为重点督办建议。2010年,吴邦国委员长到固原地区视察时指出:“有关方面继续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争取用三年左右时间基本解决宁夏中南部地区城乡居民饮水安全问题,让中南部地区各族群众的生活一天天好起来。”2011年3月,“解决宁夏中南部地区城乡居民饮水问题”被写进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7月国家发改委立项批复,8月水利部审查通过。2012年6月,宁夏中南部城乡饮水安全工程在中庄水库建设现场奠基,建设拉开大幕。2016年2月,李克强总理赴宁夏考察,专门考察了这一工程,做出具体指示。
“管道一千二百二十多公里、四千五百多公里长的支管线,相当于从银川铺设到深圳一个来回……管道架设在千山万壑间进行,梁顶到沟底的最大高差超过四百米,穿越河流、铁路、高速公路、六盘山断裂地震带,是宁夏水利建设史上单体投资规模最大、技术最为复杂的系统工程。翻山越岭,过沟越上梁,没有路,管材、混凝土只能靠装载机、挖掘机蚂蚁搬家般起吊挪运至山梁。即使工人从早到晚不间断作业,一天运送至山梁的管道不过十几根,最多能浇筑二个到三个镇墩……”李处长说,“工程集合了国内技术精英专家团队,上百位中国水利水电专业专家,七十家施工、监理单位,来自全国百余家建设队伍八千多名建设者……”
2016年10月,宁夏中南部城乡饮水安全工程全线通水,西海固地区原州、彭阳、西吉、海原四县区一百一十三万多万城乡居民喝上了安全水,六个宁夏人中就有一个是工程的直接受益者,彻底突破西海固的水困。
“解放了,解放了!我给水拉了七十多年长工啊,身子常年拴在水桶上,这苦日子总算到头了。”马家庄人欢呼,老年人抹着眼泪花。
水利万物。紫花苜蓿摇曳着薰衣草般的花海,这是华润集团在脱烈村建设的万头肉牛养殖基地,“以前人吃的水都没有,哪敢多养牛羊。通水以来,全村牛羊数量翻了一番。”
这里必须说一说喊叫水水事。
到西海固的人都会提到一个地方——喊叫水,这个名字太响亮了,太震撼了,就像一声呐喊。初来西海固访贫问苦的人,都因这个名字要到这个村子去看看,讲述西海固缺水的故事,喊叫水几乎是必然要被提及的,因此它被说成西海固最缺水的地方,俨然成了西海固干旱的地标和别称。
喊叫水是同心县的一个乡(2003年划归中宁县管辖),京藏高速和109国道穿乡而过,村庄屋舍集中在向阳的山坡上,山脚下是干枯的河床,张二水、徐冰水、红城水、上流水、长流水、打麦水、海棠湖、海子、吴家河、杨家塘、长沙河、马家渠……这些行政村、自然村村名多带“水”字,强烈表达着人们对水的渴盼。喊叫水年均降水量200毫米,而蒸发量是降水量的十倍,属典型的干旱带气候。喊叫水乡地下水不但深,而且苦咸,人畜饮用主要是窖水。曾经,为争抢雨水、雪水、冰块,乡人之间斗殴是常事,致死的事件也发生过。全乡三十二个行政村中二十八个村顶着贫困的帽子。
喊叫水乡是革命老区。1936年,红二十五军经过洪岗子村,纪律严明,尊重民族宗教信仰,回族群众主动招待红军,并送了一百张羊皮给红军御寒。回族洪派掌门人洪寿林冒着生命危险,将两名负伤的红军战士藏在清真寺禁房里,躲过了搜查,红二十五军军长程子华亲书“爱民如天”锦幛送到清真寺。2002年,喊叫水遭受旱魔肆虐,宁夏军区某给水团对喊叫水五十平方公里范围内的地面水文地质进行地球物理勘探,打出一口二百六十米深的井,日出水量七百二十立方米,水质矿化度、含氟量均符合国家二级饮用水标准。
喊叫水乡处于环香山地区,因为土壤中硒含量大,是有名的塞上硒谷,驰名的硒砂瓜就出产于这里。然而,喊叫水因为缺水,上好的土地发挥不了经济效益。2017年,宁夏中部干旱带贫困片区西线供水工程规划,灌溉面积七十万亩,喊叫水迈入“喊叫水”终结倒计时阶段。2018年,工程被确定为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六十周年大庆献礼工程竣工。同年9月,我们正好有个调研去固原。喊叫水片区骨干工程已完工,容量达一百万立方米的调蓄水池开始蓄水,村支书抱来两个硒砂瓜,说:“吃、吃,明年就吃咱们自己种的硒砂瓜,保证比这甜。”
【作者简介:季栋梁,60后,宁夏灵武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宁夏作家协会副主席。发表作品五百余万字,多次被转载、入选多种选本。荣获小说选刊年度大奖、《北京文学》奖、《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奖、《朔方》文学奖等。《上庄记》获第十三届“五个一工程”奖、中国好书奖、北京市文学艺术奖。部分作品被译介国外,并改编为影视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