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数次地走在龙泉路上,不管是上班还是上街,龙泉路几乎是步行小城店埠必经之地。
龙泉路大概是小城最古老的城内道路之一吧。翻查县志得知此路扩建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而初建年代则更为久远,几乎与共和国同龄,七十多年了。少年时第一次从乡下踏进这个令人神往的小城到现在也有四十年之久了,除了断断续续的拓宽和修补外,印象中,这条路的线型从来没有改变过。龙泉路从东到西长约五公里,平均宽约二十多米,两侧人行步道各有约五米,横穿整个县城,是妥妥的老城中轴线。从地图上看,因为道路中段曲线隆起,两头下沉,自然弯曲成了一个弧度,像一根扁担,一头挑起了这座城市的历史,一头担起了百姓的未来。
小城店埠作为新中国肥东县的县治所在地,义不容辞地担负起全县发展的首善之责。七十多年来,城市规模及人口总量是几何级数增长,而真正蝶变起于改革开放后的三四十年城市化进展。城市的变化是伴随人口增长而逐渐加大基础设施的投入,其直接反应往往是道路的拓宽和新建,以及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
龙泉路共有三段,但宽度不一,中间窄些,两端略宽,足以证明此路修建是以中段为根,两端为芽的。附在中段的业态以现在的眼光来看,无疑是“老”字号为标签。比如至今人气犹旺的老街,曲曲弯弯的南巷,曾经盛名的老酒厂、老纱厂等等,无不承载着小城历史的记忆。犹记三十多年前,老街的铺子从门店伸到檐下,又逐渐塞满了街面,挤挤攘攘的人流摩肩接踵,络绎不绝。小喇叭广告直刺耳膜,小广告塞得满眼放光,收录机播放声流淌半条街,那是时代的烟火气。曾在老街买过衣服,配过眼镜,只可惜从来不会还价,却以为自己过得很潇洒。当年的那些老字号在时代的大潮下,多数淹没在市场的浪涛里,唯有那条数百来长的老街象条柔软的丝带,牢牢地系在龙泉路的腰上,在岁月的长河里不离不弃。
大概二十多年前,县城只有三所公立中学,分别是肥东一中、二中、城关中学,而这三所学校却全部集中在龙泉路沿线,彼此相隔两公里左右。可以说,自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以来,这三所中学走出去的人才数以万计,为如今的教育大县之誉作出了历史性贡献!肥东一中初办于1956年,是县城历史最为久远的中学,初创时名为店埠中学,而今已是省级示范高中。如果说肥东一中当年是全县教育的一粒种子,龙泉路就是培育种子肥沃的温床。从肥东二中、城关中学布局龙泉路以后,逐渐向外拓展壮大,而今城内中学已超过十所,在校生由当年的几百人发展到几万人。一条路擎起了三所中学,孕育了时代芳华。
许多年前,小城只有一盏交通信号灯,被老百姓称为“红绿灯”。当年的人们只要说红绿灯,都很清楚那就是指龙泉路与撮镇路交口处。当年的信号灯调节车辆和行人作用发挥有限,因为车流量不大,而行人则根本不看信号是什么颜色,只管自顾自走着,仿佛这灯与他压根就无关。走着走着,小城也走进了新时代,龙泉路上的那盏“红绿灯”依然高悬,但也只是小城数百个道口中最为平凡的信号灯之一,车辆和行人已经是流动的城市风景,看灯而行是共同的规则。
一条大河从北向南穿城而过,流向巢湖、汇入长江。据史志所载,很多年前,大河常在雨水季节泛滥成灾,两岸百姓饱受水患,于是一座跨河之桥应运而生。这座桥名曰“通济桥”,是沿龙泉路而修建,初建于明嘉靖年间,是地方豪绅独资捐建,据今已跨越四五百年风雨。后虽经多次维修、扩建,但几百年来原址从未改变。大河两岸的第一次牵手,是从跨越通济桥开始的。从那时起,通济桥像是一位智慧老人,目送龙泉路走向远方,与外面的条条大道息息相通。古人言“通一衢之桥,济一方百姓”,千百年来,无数跨越通济桥,趟过龙泉路而来往奔波者,无疑催生了小城的蝶变。如今城内跨河大桥已有六座,为小城发展插上了更多的翅膀,但我们当永远记住以“通达、济世”为己任的通济桥历史之功。
不论你从哪一段看龙泉路,最先扑入眼帘的可能是两侧阔大而威武的梧桐树。这些梧桐树主干多在四米以上,然后齐刷刷地向四面八方伸出五六个侧枝来。这伸展的树枝犹如人之手掌呈扇形张开,五根手指恰似五兄妹,又在空中开枝散叶,共同构筑成一个庞大的树族系统。春天的梧桐在一段时间内会飘起毛绒绒的黄絮,与杨树飞起的白絮纠缠在一起,旁若无人地在龙泉路的上空漫舞,那是梧桐树唯一的撒娇,你可千万不要反应过敏哦。盛夏之日,行走在龙泉路步道上,阔大而浓密的梧桐树叶为你撑起了一条长长的绿荫隧道,再酷的阳光也只能望叶兴叹,此时的梧桐家族送来的清凉是分文不取的。深秋时节,寒意渐浓,有道是“凉风敲落梧桐叶,片片飞来尽是秋”,满树的黄叶争先恐后地扑向大地,一夜之间为龙泉路铺了一层厚厚的金色地毯。落净繁华后,梧桐的大小枝干展示了坚韧的气质,疏朗的外表下尽显力量的曲线,仿佛是为春天的来临而编织着美丽的摇篮。
四季精彩的龙泉路在光影中书写着岁月之美,也记录下了芸芸众生之间的温暖传递。十年前,龙泉路某金店遭遇持枪抢劫,四名路人听到金店员工呼救后,迅速冲向金店,不惧生命危险与犯罪分子展开搏斗,成功地阻止了一起抢劫案件的发生。去年的今天,龙泉路某公交站台附近,某男子不慎将装有数千元现金和若干票据的塑料袋掉落在路上,塑料袋被来往车辆碾破后,现金随风飘荡,很快散落一地,一干素不相识的群众快速上前拾起,然后又迅速集中清点交给民警,最后分文不少归还失主。见义勇为也好,拾金不昧也罢,龙泉路在文明之风的沐浴下温润如玉。
我一直很好奇,龙泉路的名子颇有些文艺范,因何而得的呢?距小城二十公里外有座龙泉山,山里深藏一座千年古刹龙泉寺。那里山形蜿蜒,泉水长流,古寺香火缭绕,晨钟暮鼓。联想到城内与“山”相关的路名,还有浮槎山路、四顶山路、白马山路等,很显然都源于境内同名的山。如此,答案已有。
龙泉路因山而名,小城店埠也因龙泉路而具有古意和诗意。但龙泉路更是充满暖意的,它的每一个脉络都流淌着时代的气息。我站在龙泉路最东段的一座巨型雕塑下,默默仰望。这是我的老乡,北宋名臣千古廉吏包拯包大人,正以他那深邃的目光眺望东方。世界包公,故里肥东。面对包大人,凝望龙泉路,我唯有弯下腰深深一拜!
龙泉路,引领小城走向美好明天的通途,也曾留下我深痕浅印的半生旅途。转身之际,眷恋之情犹如一团浓浓的雾将自己紧紧包围,挥之不去。我如一只乌鹊绕树三匝,寻找可依之枝。龙泉路,我多想把你的四季装在行囊里,从此相伴天涯呀!早生华发的我,如果还有泪,那一定是为你而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