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活随笔美文摘抄
文章内容页

诗词写作技巧五题

  • 作者:旭明
  • 来源: 手机原创
  • 发表于2024-10-30 23:45:25
  • 被阅读0
  •   A:用比较法品诗

      欣赏诗词,有时候采用比较法。从诗人对于同类事物的描写,发现各自的匠心,比如发愁的“愁”,历代诗人几乎都写上它,但由于他们运用的手法互不雷同,“愁”的形象,也就千姿百态。且看李欣诗:“清量东海水,看联浅深愁。”“愁”有了深度。

      李清照:“一恐负溪舴船舟,载不动,许多愁”“愁”,有了重量。

      秦少游词:“无边丝雨细如愁。”愁的是形状。

      赵古叚诗:“夕阳楼外山重重,衬衣惆愁一俉多。”“愁”有了倍数。

      李文昱词: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愁有体积和长度。

      至于“撩乱春愁和柳絮,悠悠断崖无寻处(写辽阔产生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雨黄时愁。“(贺铸词),则把春愁䵭䵭恍惚,迷离之状,更是写得如在目前。

      莎士比亚说过,诗人的“想象”为从来没人知道的东西构织成形体,他笔下对描出它们的状貌,使虚无缥缈的东西有了确切的寄寓和名目。由于诗人对客观景物有深入的体察,而且以情注景,使外观和内感融身无痕,因而能产生这样形象感人的艺术效果。

      经过这样集中比较,我们自可以悟出一些道理,在提高欣赏水平的同时,还得学习诗人巧妙的表现手法。

      B:发掘意外意

      宋代词人姜白君说:“句中无余字,篇中无长语,非善之善者也;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善之善者也。”这“余意”之所以产生,是由于诗人做到了“意在笔先,神余言外”。因此,我们在欣赏吟咏时,就要注意去领略这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如杜甫的《春望》开头两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如果平平读去,只是觉得诗人安史之乱中身困长安,眼见国难当头,因而春愁萦怀,但若读读司马光的评点,对这两句诗的深刻含义进一步了然于心;“山河在,明无余物矣。——昔日繁华的长安,已经被叛军糟蹋得疮痍满目。“国破山河在”,说明只有山河依旧,而楼阁亭台,典章文物等等,均已荡然无存。而且“山河在”,也是从自然地理角度讲的;言外之意是,政治上早已江山易主了。“城春草木深”,长安城的春天原是很明媚,很热闹的:“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车水马龙,鲜花着锦;但失陷以后,长安却只剩下丛坐的草木,满地的血泊,门巷萧条,人烟冷落。这样领会,就可能更接近诗人的原意。

      温庭筠的《商山早行》也是脍炙人口的名作。实颔联是:“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这十个字,分别为六个名词: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中间没有任何动词、连词等加以连接。也就是说,诗人只是把许多物象堆在一起,让读者去想,展开想象的翅膀,眼前就可能出现这样的画面:秋末冬初,霜露既降,草木凋零,一个风尘仆仆的诗人,为了实现政治抱负或谋取生活出路,也茅檐低小的客栈里,听到几声鸡鸣,就轻轻拉开茅店的柴门,背上简易的行装,趁着天明前的朦胧月色,怀着空虚而无所着落的心情,踏上了迷茫的旅途。跨河的小桥桥板上铺满了白霜,诗人在霜桥上留下了一个个脚印,奔向那廖廓的远方……这些言外之意,自然是读者想象出来的,但却不是强加给诗人的;它是在诗人给我们提供的那些物象的诱导下顺乎情理的产物。

      思想隽永的诗人,总是突破语言的外壳,留一点余地给读者用自己的经验和想象去填补,做到“意外浅露,词不穷尽”;我们在欣赏诗词时,就要善于做这种填补工作。

      C:典型的瞬间

      高明的摄影艺术家在拍人像的时候,总是善于捕捉最能揭示人物精神状态的那典型的瞬间。善于刻划人物的诗人和作家又何尝不是这样。杨孟载有一首《春绣》诗,描写的是一个深阁待字的少女为自己刺绣嫁妆时的情景。可是作者在诗中并没有去描述她那飞针走线的全过程,而是捕捉了她停针凝想的刹那。写了这样两句:“闲情正在停针处,笑嚼红绒唾碧窗。”

      这一特写镜头,把少女脉脉含情、偶涉遐想时的意志,刻划得入微入理,妙趣横生。“闲情”上心头,“针便不自主地“停”了下来,“笑”也自然浮上了双颊;“嚼红绒唾碧窗”则更是凝眸遐想时一种下意识的动作。这个少女此时几乎忘记了一切,深深沉浸在未来新婚生活的憧憬之中;而这种憧憬又是由“春绣”引起的,大概她也是在绣鸳鸯戏水吧!当绣到这对象征恩爱夫妻的水鸟,两情欢洽的微妙动作时,她神往了,停针了,笑了,并娇羞着把红绒唾向碧窗。

      一些妙笔生花的诗人,还把这些手法由描绘单一形象扩大到人物相互关系的表现方面,把人物的对话、表情和动作容纳在廖廖几字中。如诗评家赞不绝口的唐人所写的故人久别重逢的诗,就十分善于捕捉那常见于生活中的剪影。郎君胃在旅途中偶然碰到一个阔别多年的老友,双方在马上对视良久,觉得似曾相识,最后终于认出来,于是两人不约而同地下马,拍肩大笑道:“要是在人群中走过,真认不出来了!”这样集中呈现在短时间内的一连串动作和对话,作者只用了十个字就形象地再现了当时的画面:“马上相逢久,人中欲认难。”李益的《喜见外弟又言别》,也有这种细腻的描写。他和表弟从小生活在一起,十年离乱,天各一方,有一天,表弟突然出现在他面前,他不认识了,只当是素不相识的来访者;当表弟说出名字后,他才恍然大悟,于是儿时记忆一齐涌上心头,这一刹那之间的复杂变化,包括内心和外貌的变化,诗人也只用了十个字,就绘声绘色地全部摄入了镜头;“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客。”其它如司空曙的“乍见疑是梦,相悲各问年”等等,也显示了类似的情景。这些“能传久别初见之神”的名句,我们读后想而味之,确实会感到“情融神会,久别倏逢之意,宛然在目”(范景文:《对床夜语》。

      陆游在《志学庵笔记》中讲过一些故事,说明文艺作品反映生活有一种方法,即描写最有表现力的片刻。这个片刻,既没有冗长的过程交代,又没有解决矛盾,但却引人入胜,启人联想。这就是诗人从纷繁化生活素材中提炼出来的最能表情达意的珍品,我们在欣赏诗词时,注意到这些地方并加以发掘自能更深刻地领会作品的丰富内容。

      D:生活的片断

      有些诗,只是生活的切片。尤其是短小精悍的绝句,更只能截取生活中最富于包孕的片断,向读者输出有限的信息,作为读者定向联想的导线。试看刘禹锡的《阿娇怨》;

      望见葳蕤举翠华,试开金屋扫庭花。

      须叟宫女传信来,言幸平阳公主家。

      阿娇原来被汉武帝贮以金屋,恩宠有加,后来,武帝又看上了平阳公主家的歌女卫子夫,就把她弃之如草芥,打入冷宫。这四句诗写的就是这样一个生活的片断;阿娇远远望见翠花摇摇——汉武帝的仪仗队来了,她人心深处腾起了熊熊的希望之火,忙叫人开金殿一扫庭花,又派宫女去打探消息;准备接驾,可是刹那间宫女回报说,皇帝到平阳公主家去了。

      诗到这里戛然而止。阿娇得知驾幸平阳的消息后,是怎么想的,有什么表情,说些什么,诗人一字未提。但是这一切,读者似乎可以思而得之。不仅如此,诗人借咏阿娇的情事抒发自己的身世之感,读者也可以从这一生活切片中领会出来。

      韩渥的《已凉》,则《阿娇怨》这样的片断情节也没有,只艺术地描绘出一个非常精致的所在,使人觉得生活在那里就非常舒适而清凉,引起人们对那种生活的羡慕;

      碧栏杆外绣帘垂,猩血屏风画折枝。

      八尺龙须方锦褥,已凉天气未寒时。

      在历代诗人给我们留下的大量佳作中,有许多精湛的艺术技巧供我们发掘、借鉴,读时,切不可等闲视之。

      E:“蒙太奇”手法

      中国诗人戴权伦《除夜宿石头驿》诗中的“一年将尽 夜,万里未归人”。原来被认为是“客中改岁之绝唱”(胡震京《唐音癸签》,其实,它一字不易地取自梁武帝的《子夜冬歌》梁诗的原句是“一年夜将尽,万里人未归。”戴叔伦只是将词序颠倒了一下,但这一颠倒,却点铁成金,结果知流传,而它的出处而几乎被人遗忘了。

      戴诗后来居上的奥秘在哪里呢?我们只要将两联诗作一比较,就不难找到答案。梁诗重在叙事,两个完整的句子叙述了两件互相关联的事。一年的最后时光快结束了,但羁旅天涯的游子还没有回到故乡,言尽意止,读者一目了然,戴诗重在表象,两个名词性词组描绘了两个形象——除夕之夜的形象和此时客居天涯的游子形象,意在言外,要求读者发挥想象,联想事补充。

      “一年将尽夜“,廖廖五字,可以唤起读者对除夕的一连串想象;灯红酒暖,爆竹声声,笑语温存,家人团聚,一片节日的欢乐气氛。“万里未归人”,又使读者想象到旅馆寒灯,游子悄然独处的形象。这两个形象一组合,立刻使人感受到一个新的意义;“每逢佳节倍思亲”,抒情主人公在乐景与哀情的鲜明对比中,神弛故里,乡思难禁。

      英国十八世纪的美学家休姆说:“两上视觉意象,构成了一个视觉和弦,它们的结合,暗示一个崭新面貌的意象。”这就是电影艺术中的“两个镜头并墨”,产生画面与画面之间的,在质上区别这两个分镜头的“第三个意义”,即所谓“蒙太奇”手法。“崭新面貌的意象”,“第三个意义”,在我国古代诗论中称之为“意外之象,言外之意”。它是通过读者各自的生活经验,文化素养,美学趣味等等而产生的,是读者”思而得之”的再创造。因此,这种意象,比原来的分镜头画面更亲切动人,含有无穷余味。

    【审核人:站长】

        标题:诗词写作技巧五题

        本文链接:https://www.meiweny.cn/suibi/jieriduanxin/216901.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美文苑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阅读记录

          关注美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