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活随笔美文摘抄
文章内容页

叶梅:探梅

  • 作者:美文苑
  • 来源: 原创
  • 发表于2022-05-23 11:05:29
  • 被阅读0
  •   叶梅,土家族,多年从事文学写作、编辑,现为中国散文学会会长,中国国际笔会中心副会长,近期作品有长篇人物传记《梦西厢 —— 王实甫传》、长篇报告文学《大对撞》(《粲然》)、小说集《玫瑰庄园的七个夜晚》、生态散文集《福道》等。有多部作品被翻译成英、法、日、韩、蒙古、阿拉伯、印地语、保加利亚、俄罗斯等文字。

      探梅

      叶梅(土家族)

      她从远古走来

      很久很久以前,一位美丽的仙子飘落人间,她飘飘荡荡,喜欢上了那片有山有水的地方,然后落地生根,每年只有一次,也就是到了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时节,她才露出俏丽的容颜。

      一年又一年。

      不知道过了多久,也许是一千年,也许是上万年,也许更久,人们惊喜地发现了她,不由赞叹她的美,品尝她的果实。给她取名“梅”。还给了她好些别称,有枬、枕、憭、春梅、青梅、于支梅、酸梅和红绿梅等。

      梅,最早生长于中国。据河南新郑裴李岗遗址考古发现,并经专家们考证推断,在中华大地上,梅的栽培时间已有7000年以上。

      以上 —— 是多久?所有的植物发源都早于动物,梅比人类的生命应该要长很多很多。她是大自然的杰作,天地间的精灵。

      7000年以前,中原大地上是什么情景?

      那里有一条古来叫洧水的河,绕过小山岗,由北向南,最终向东而去,形成一道秀美的河湾,湾里的土地植被丰茂,生活在那里的人们已经会打制细石器,他们狩猎、砍柴用的石斧、石刀已很锋利,甚至还烧制出一个个适用的陶器,并且这些器物上还有一些率真、简明的花纹,好看,但主要用来装清水和食物。他们开始寻找时机,饲养牲畜,栽种养活自己的粮食,还要栽种那些看上去漂亮,且能采摘果实的树木。梅便是其中之一。

      最初,人们真的是被梅的果实所吸引的,那梅原是随性长在山林之间的野梅,开出花来,然后结了果,青涩的皮,渐渐黄去,在山野之中散发着好闻的清香。自有好奇的人摘下小小的果子,大胆地尝了又尝,却是酸甜酸甜的,没有太多的汁,但在嘴里的回味让人久久难忘。

      这已经足够了。可以想像那味道,耐人咀嚼,回味无穷,采摘的人自然是兴奋的,他们身旁欢跳的孩儿雀跃着,抢着要争先一尝。

      于是,人们将它放入了陶器,存放着,天长日久,这酸甜的味道给平日朴素的食物增添了极大愉悦。甚至,他们都想为它唱一首歌。

      那条叫洧水的河后来叫双洎河,但洧水永远活在古老的《诗经》里:

      溱与洧,方涣涣兮。

      士与女,方秉蕳兮。

      女曰观乎?士曰既且。

      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于且乐。

      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

      这首《溱洧》描写的正是洧水河边,春意浓时,三月三日民间上巳节,溱洧河畔男女青年游春相戏,互结情好的动人情景。要说中国情人节古已有之,即农历三月三。它称为上巳节。又称女儿节。上巳节的风俗,是借着春光男女聚会,祭祀高媒和祓契于水滨,并以求子。

      “溱与洧,方涣涣兮。”透着欣喜、兴奋和欢乐!春日河畔,男女邂逅,眉目含情,女子悄问,一起去看看好吗?男子傻呼呼地说,已经去过了。女子嗔道,再去看看嘛。男子这才恍然,去过又何妨?和你在一起,再远的道路都觉得浅近,再长的时光都觉得短暂。

      于是沉醉不知归路,摘一朵花儿赠于情人。

      洧水的山岗上有梅,广袤的华夏大地,神奇的西南横断山麓的大小山脉里,也有梅。我国目前许多山区仍有一片片年代长久、处于自然生长的野梅群落,垂直分布多在海拔2500米左右,最高达海拔3300米。西自西藏,东至台湾,南自广西,北至湖北等地,共有15个省、市、自治区、野梅的生长均有自然分布。

      从远古到今天,发现保存完好的梅核不止一处,除了中原大地,在江苏吴江梅堰镇新石器时代遗址中。也曾有发现,如今保存在南京博物院中。

      中国最古老的奇书 —— 先秦古籍《山海经》里就有“灵山有木多梅”的记载。灵山在人们的传说里,是与天相连接的山,日月可入,居住着一群大巫,他们拥有大智慧、大功德,而很多的梅树也在此生长。可见梅在3000多年前已经进入人们的视野,并得以青睐。

      长江之畔的湖北江陵城市前身为楚国国都“郢”,从春秋战国到五代十国,先后有34代帝王在此建都,历时500多年,后人在此发掘的战国时期古墓出土文物中,惊讶地发现了完好的梅核,这些宝贵的梅核,如今安心地保存在湖北省博物馆里。显然,梅受到的喜爱非同寻常,与那些颜色绚丽,绣有金黄、草绿、赭、绛红、深褐、靛蓝的花纹和龙、凤、虎的精美丝织品一样,被人们当作珍爱之物,始终相伴。

      梅从远古走来,中国是梅的故乡。

      有梅

      中国古老的梅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诗经》中的许多歌都是在春夏之时唱出来的,“山有佳卉,侯栗侯梅”(《诗经·四月》)。而许多美好的事物又是借着男女的恋情唱出来的,酸甜的梅,如此美妙的滋味,当然也在《诗经》的恋歌里 —— 《召南·摽有梅》:

      摽有梅,其实七兮。

      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摽有梅,其实三兮。

      求我庶士,迨其今兮!

      摽有梅,其实三兮!

      求我庶士,迨其今兮?

      摽有梅,顷筐塈之。

      求我庶士,迨其谓之?

      召南,《诗经》十五国风之一。召南指周朝召公统治的南方地域,暖风和畅,年轻的南方女子急于求嫁,在春光明媚的节令聚会里,女子用新熟的果子,掷向她所属意的男子,对方如果同意,并在一定期间送上礼物来,二人便可结为夫妇。而这首《召南·摽有梅》便是描绘了一个急切寻婿的女子,站在梅树下,委婉而大胆的求爱。

      可知已是暮春,梅子黄熟,纷纷坠落,女子观此情景,倍感时光无情,青春如树上的梅子即将掉落,而嫁娶无期,不由发出声声呼唤,有心求我的小伙子啊,请不要耽误时辰。

      她一咏三叹,眼看树上的梅子从七成掉落到只有三成,最后全部滚落在地,要用簸箕一一收拾起来,女子急不可耐,不由催促有心求爱的男子,快快开口啊,莫要迟疑。

      《摽有梅》循序渐进,三章重唱,一层紧逼一层,生动有力地表现了女子情急意迫的心理过程,真情毕露,三复之下,闻声如见人。

      作为先民对爱情的首唱之作,《摽有梅》质朴清新,明朗深情,引来后人无数点评。汉代卫宏《毛诗序》:《摽有梅》,男女及时也。召南之国,被文王之化,男女得以及时也。

      宋代朱熹《诗经集传》:赋也。摽,落也。梅,木名,花白,实似杏而酢。庶,众。迨,及也。吉,吉日也。南国被文王之化,女子知以贞信自守。惧其嫁不及时,而有强暴之辱也。故言梅落而在树者少。以见时过而太晚矣。求我之众士,其必有及此吉日而来者乎。

      清代牛运震《诗志》:三章一步紧一步。

      清代陈奂《诗毛氏传疏》:梅由盛而衰,犹男女之年齿也。梅、媒声同,故诗人见梅而起兴。

      看来古时,梅早早地就与人间最为美好的情感相系在一起了。

      于是,人们投向梅的目光有了更多的爱意。史料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对梅的喜爱已成风气,人们不再是只是采摘梅果,那梅树枝头的朵朵梅花,那一片片清新淡雅,吸引了人们更多的注意。

      汉初,人们便开始大量地栽种梅花,从南北朝起,梅被人栽种于居室附近,甚或特地建成梅园,“梅始以花闻天下”。《西京杂记》记载:“汉初修上林苑,远方各献名果异树,有朱梅、胭脂梅”。又云:“汉上林苑有侯梅、同心梅、紫蒂梅、丽友梅”。由此可见,梅花用于城市美化,专供观赏,也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

      而《蜀都赋》中也有记载,形容道路两侧“被以樱梅,树以木兰”,可以想见,距今约2000年前,美丽的梅花已然一株株俏然而立于城市及宅第府院之间。-

      梅逐渐成为中国著名的果树和花木,她色美、香浓、富有韵致,花如人,人如花,梅与中国人心心相印,为中华大地创造了独有的梅文化。

      若作和羹,尔惟盐梅

      梅树最早的作用是产梅子,而梅子最早的用途是调味。酿造食醋发明之前,它是烹饪中酸味的来源。《尚书》中有一个流传至今的记载,武丁曾把贤相傅说比作盐与梅:“若作酒醴,尔惟曲檗;若作和羹,尔惟盐梅。”

      《尚书》之所以为“尚”,即有至高无上和崇尚之意,与《诗经》并论。“若作和羹,尔惟盐梅”正是来自这部伟大的著作,《尚书》经历了无数劫难,遗失残破都无可考,但这几句话却刀刻斧记地留了下来。

      《尚书说命下》:“若作和羹,尔惟盐梅”,为殷高宗武丁所说的话,此话说在任命中国刑法的鼻祖傅说时。当时,商朝将商都从盘庚迁至殷墟以后,国力式微,商高宗武丁决定振兴朝纲,但朝中却找不到一个能协助他改革国政的大臣。有一天夜里,武丁梦见了一个叫说的圣人,此人看上去如囚徒模样,却口称腹有良谋。武丁醒后暗暗称奇,即命人按梦中模样画成图像,四处寻访,结果在傅岩的地方找到一个叫说的奴隶,跟武丁梦见的人分毫不差。说被带回朝中,果然提出了不少治国方略,武丁任命说为宰相。说执政以后,修政行德,使商朝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都得到了迅速发展。武丁在位五十九年,在说的辅佐下,商朝后期达到了极盛。

      古人早已认识到盐的重要,而梅子与盐齐名,“盐梅”便成了重臣辅佐的代名词。

      《礼记·内则》载:“桃诸梅诸卵盐”。

      《诗经·周南》云:“摽有梅,其实七兮!”。

      《秦风·终南》《陈风·墓门》《曹风·鸬鸠》等诗篇中,也都提到梅。古书的记载表明,古时梅子在重要的祭祀中不可或缺,烹调、馈赠等更是奉为上品。

      梅子还有多种药用,在此书的写作中,不能不研习古人的一些记载,每每读到会心处,觉得实在有益并有趣,很想借古论今,与读者们一起分享古人的发现和智慧。比如明代的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对“梅”就有详细的记载,并对“梅”字的来由做了分析。他写道:“梅古文作呆,象子在木上之形。梅乃杏类,故反杏为呆。书家讹为甘木。后作梅,从每,谐声也。而梅字亦从某也。”

      又云:“陆佃《埤雅》言梅入北方变为杏,郭璞注《尔雅》以为梅,皆误矣。即木,荆人呼为梅,见陆玑《草木疏》。【集解】《别录》曰:梅实生汉中山谷。五月采实,火干。颂曰:今襄汉、川蜀、江湖、淮岭皆有之。时珍曰:按陆玑《诗疏》云:梅,杏类也。树、叶皆略似杏,叶有长尖,先众木而花。其实酢,曝干为脯,入羹齑中,又含之可以香口。子赤者材坚,子白者材脆。”

      时珍曰:“梅,花开于冬而实熟于夏,得木之全气,故其味最酸,所谓曲直作酸也。肝为乙木,胆为甲木。人之舌下有四窍,两窍通胆液,故食梅则津生者,类相感应也。故《素问》云:味过于酸,肝气以津。又云:酸走筋,筋病无多食酸。不然,物之味酸者多矣,何独梅能生津耶?

      梅的全身都是宝,梅子分青梅、乌梅、白梅又称盐梅、霜梅,取大青梅以盐汁渍之,日晒夜渍,十日成矣,久乃上霜。另有花、须、根,均具药效。

      梅子的做法大同小异,名医张仲景曰:用须去核,微炒之。时珍曰:取青梅篮盛,于突上熏黑。若以稻灰淋汁润湿蒸过,则肥泽不蠹。梅子的味道酸,温、平,涩,无毒。主治下气,除热烦满,安心,止肢体痛,偏枯不仁,死肌,去青黑痣,蚀恶肉。去痹,利筋脉,止下痢,好唾口干。

      水渍汁饮,治伤寒烦热。止渴调中,去痰治疟瘴,止吐逆霍乱,除冷热痢。治虚劳骨蒸,消酒毒,令人得睡。和建茶、干姜为丸服,止休息痢,敛肺涩肠,止久嗽泻痢,反胃噎膈,消肿涌痰,杀虫,解鱼毒、马汗毒、硫黄毒。

      白梅治刀箭伤,止血,研烂敷之。乳痈肿毒,杵烂贴之,治中风惊痫,喉痹痰厥僵仆,牙关紧闭者,取梅肉揩擦牙龈,涎出即开。又治泻痢烦渴,霍乱吐下,下血血崩,功同乌梅。

      仲景曰:生梅、乌梅、白梅,功应相似。好古曰:乌梅,脾、肺二经血分药也。能收肺气,治燥嗽。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时珍曰:乌梅、白梅所主诸病,皆取其酸收之义。惟张仲景治蛔厥乌梅丸及虫方中用者,取虫得酸即止之义,稍有不同耳。

      《医说》载:曾鲁公痢血百余日,国医不能疗。陈应之用盐水梅肉一枚研烂,合腊茶,入醋服之,一啜而安。大丞梁庄肃公亦痢血,应之用乌梅、胡黄连、灶下土等分为末,茶调服,亦效。盖血得酸则敛,得寒则止,得苦则涩故也。其蚀恶疮肉,虽是酸收,却有物理之妙。其法载于《刘涓子鬼遗方》:用乌梅肉烧存性研,敷恶肉上,一夜立尽。

      《圣惠》用乌梅和蜜作饼贴者,其力缓。按:杨起《简便方》云:起臂生一疽,脓溃百日方愈,中有恶肉突起,如蚕豆大,月余不消,医治不效。因阅本草得此方,试之,一日夜去其大半,再上一日而平。乃知世有奇方如此,遂留心搜刻诸方,始基于此方也。

      梅花气味微酸,涩,无毒。时珍曰:白梅花古方未见用者。近时有梅花汤,用半开花,溶蜡封花口,投蜜罐中,过时以一两朵同蜜一匙点沸汤服。又有蜜渍梅花法,用白梅肉少许,浸雪水,润花,露一宿,蜜浸荐酒。又梅花粥法,用落英入熟米粥再煮食之。故杨诚斋有“蜜点梅花带露餐”及“脱蕊收将熬粥吃”之句,皆取其助雅致、清神思而已。

      梅树叶可煮浓汁饮之,嵩阳子言,清水揉梅叶,洗蕉葛衣,经夏不脆。有验。时珍曰:夏衣生霉点,梅叶煎汤洗之即去,甚妙。

      梅树根也有妙用,初生小儿,取根同桃、李根煮汤浴之,无疮热之患。煎汤饮,治霍乱,止休息痢。

      ……

      身在21世纪,拥有无数先进科技制作的各类药物,人们或许并不需要再去煮梅根,熬树叶,但千万不要丢弃了这些偏方奇方,古人的发现之中一定还藏有许多我们未曾领略的秘密,屠呦呦的青蒿素只是其中之一罢了。

      所以,说梅者也顺便道之。

      安宁的元梅

      梅是长寿的,梅也是安宁的。她静静地站立着,在风寒中,在朝代更迭,世事变幻中,在战火纷飞,生生死死中,她只管安宁地扎根于山野,以淡雅、从容的花枝朝向天空。

      与日月对话。与永恒对话。

      很巧的是,有一个地方就叫作安宁,那里有一株古梅,从元代至今,经历了近千年的春夏秋冬。

      2019年的10月下旬,我去到了那里,本不是为了这株梅而去的,是为了一群热爱文学的青年,与他们交流了一个话题:“有一些善恶,终将由文学流传”。我始终相信,无论时代如何发展,但人性对善和美的追求会永存,而丑恶的人性也会同时存在,文学面对善恶,不能失语。

      面对眼前烟云氤氲的青山,心底更生出百般对美的惊异。

      清晨便依山而行,草木荫翳,山色空蒙,满目清新秀逸。住的地方在安宁的汤泉小镇上,距昆明不足百里。安宁自汉代开始置县,设盐官,唐代便称为安宁,被誉为“螳川宝地,连然金方”。安宁的螳螂川峡谷间自古以来便有温泉,古称碧玉。泉水自螳螂川东岸岩壁流出,有泉眼九个,水温高达42~45℃,可直接作饮料,更可治疗多种疾病。泉在山腰,宛如若玉带揽山,被世人称作“天下第一汤”。

      登岩漫步,不觉来到龙山之上的曹溪寺前。这寺始建于宋代(大理国时期),四合院式,主殿宝华阁为全国罕见木质殿宇。殿内供奉的观音、文殊、普贤三圣像,为宋代造像。

      曹溪寺内有圣水延流,明嘉靖年间,五叶禅师道成重修寺宇后,请留居寺内的杨慎写了《重修曹溪寺记》,后又写下古色古香的辞赋体《宝华阁记》,刻碑于寺内,两碑现存后殿和碑廊。杨慎记录此寺是佛教禅宗六祖惠能的道场,和惠能驻地的曹溪水借喻“法流”一脉相承,并说寺附近有小泉,每日三次来潮,后人在泉下凿池蓄水。相传来潮时,“泉神金酴”蟾蜍会在池中现身。杨慎叙述了寺的兴衰,并说到以上这些“异境”。

      崇祯年间,徐霞客曾游曹溪寺,在大门口见杨慎两碑并立,就忙着入寺觅纸抄碑。二日清晨,又找到山下大树根脚向南流入石质月池的“圣水”,后来在《游记》中写道:他来时“早潮已过,午潮未至。此正当缩时,而其流亦不绝。”泉畔建有“问潮亭”。四海之水,皆日夜再潮,独此寺有小泉,一日三潮。

      还有“天涵宝月”的奇观,传说每隔60年的中秋时分,月光从大殿前檐的窗上直射入殿内释迦牟尼的前额,并一直从前额照到肚脐,然后渐渐消失。届时满堂生辉,人人称奇。

      与我同行者,有云南当地的两位朋友晓梅与小吴,一路历数曹溪寺的种种异境,又道,寺内还有元代所植的昙树和梅树,更值得一看。

      进得寺内,一种清幽弥散在周围,心中的敬意油然而生。相对这两株古树,人们一直似乎更重视昙花,或许是因为它难得一见的开放,让人倍感珍惜,还有一旦开放就带有吉祥的喜庆热闹,逗引得人们兴奋不已。不像梅花,年年无怨无悔地开放,哪怕一片清冷,默默无闻。这寺里,原有专为昙花所修建的“旁花楼”,还有历朝历代的官员为它题词修赋;而这株古梅,只是静静地活着,那些显赫的名声都给了昙花。

      我听说了这些,更加想走近她,这株元代的古梅。沿着长满苔藓的小径,远远地看见她,没有我想像中的高大,瘦小的枝干,执拗地伸展着,硬撑起大大的一篷,像一顶大伞。

      再走近些,便为那树下的梅根而深深震撼了。只见细而坚硬的枝条之下,盘根错节的树蔸如虬龙稳扎,延伸数米,再发枝权,未曾舒展又迂回冲突,造化出各种自由而别致的形状,说不尽屈曲盘旋、纵横交错、错落有致。这一看,那梅树就是一部历史。

      想她竟然走过了千年岁月,越加忍不住要细细端详,想揣摩她的心情,她的话语。而她自然是沉默的。但看她的身躯,已然经历无数次风刀霜剑,那树皮皆枯黄陈腐,一片片呈脱落状,树身又满覆苔藓,老成褐色,新则鲜绿;枝干拐折处满是疤痕纠结,却于累累疤痕处又冒出点点青枝嫩叶,便知她其实是无限活力,均潜藏在古老的身躯里。

      我们去的这时节,正是天高气爽的秋日,等不到这元梅的花开,但却从她的肌体里嗅到了一股股清香。她正在养精蓄锐,等待着严寒,预备着那时的花儿怒放。

      在那杨慎所写的《重修曹溪寺记》里可知,曹溪寺全盛时期楼殿矗立,僧俗诵经之声此落彼起,寺管田产片片相连,每年的田租收入可观,寺里供应的斋饭,一顿几乎有千人就食。但后来因兵燹破坏,寺宇多次塌毁,又多次翻修,僧众星散,经籍碑刻荡然无存,曹溪寺几度由盛转衰,又由衰转盛。

      唯有这梅树,任凭风吹雨打,烟火盛衰,她自独立于世。

      同行三人在梅树前久久伫立,我突然想知道,这梅花开时,是什么颜色?晓梅和小吴均难作答,他们都是云南人,从前也曾到这梅树前,但都未逢花开时。小吴说,我一定要在她花开之时再来看一看。

      后来,小吴想起这事,竟作诗一首。我从他发来的短信中读到,不由又勾起对安宁元梅的怀想。

      曹溪元梅

      吴兴葵

      螳螂川畔曹溪寺,

      唐琢宋举成佛诗。

      元梅一株宫粉冠,

      今日相对岁月痴。

      阅历风霜,问尔几生修到此

      然而,中华大地上的古梅何止一二。

      有五大古梅之说:即楚梅、晋梅、隋梅、唐梅、宋梅。她们皆早于云南安宁的元梅。

      楚梅在湖北沙市章华寺内,相传为楚灵王时所植,至今已历2500余年,人称天下第一古梅。

      楚灵王六年,也就是公元前535年,这位特别喜好女子细腰的君王在南方丰饶的平原上建起了宫殿章华台,又称章华宫。这座宫殿的奢华一直被后人议论,就连苏东坡也曾写过《渚宫》一诗加以嘲讽:“当时楚人架宫殿,意思绝妙般与垂,飞楼百尺照湖水,上有燕赵千娥眉。”楚灵王不理朝政,昏庸奢迷,满天下挑来几千名细腰女子,在章华宫中日夜轮舞,章华宫因此又叫细腰宫。据说腰粗的宫女会被赶去做粗活甚至加以囚禁,宫女们不得不忍饥挨饿勒紧腰带,饿死者不足为奇,真所谓灵王好细腰,国人多饿死。但天道轮回,楚灵王的荒淫最终导致了灭亡,他的兄弟公子比发动政变,坐上了楚国王位。楚灵王如丧家之犬只身逃至野外,求食不得而饿死于荒郊。随着七国争雄,楚国遭到灭亡,章华台也被掩没于茫茫衰草之中,苏轼的诗里描写道:“池空野迥楼阁小,唯有深竹藏狐狸。”美妙的宫殿章华台几成废墟,只有那棵梅树悄然而立。

      白云苍狗,几经改朝换代,到了元朝泰定年间,人们在古章华台遗址上建起了一座庙宇,初名章台寺,后叫做章华寺。寺内金碧辉煌,装饰典雅,曾遭遇多次战乱中的破坏,但又得一次次重新修葺。清光绪年间,由一高僧净月大师做了章华寺的方丈,他禅净双修,可谓福慧兼备,使得章华寺名声大振,一直传到了清廷。光绪皇帝下旨将净月大师召进京都紫禁城,亲自听他讲经说法,并赐《龙藏》一部,銮驾半副,龙椅三把,还赏赐了黄缎五龙袈裟,旗伞、如意等宫中珍品,给了净月大师极大的殊荣,钦封为四品大僧正和钦命方丈,管辖荆州、宜昌、恩施、郧阳等地所有寺庙。从此,章华寺成为长江流域最有影响的寺庙之一。

      章华寺三字由当年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所题,而那棵于楚国时期栽种的梅花,就立于大雄宝殿之前,她不知冷眼观看了多少人间纷争,热闹之极,又寂寞之极,而她只是花落花开,一年又一年。

      2500年,该是经历了多少朝代。

      这楚梅是一株黄梅,在这寺内与她相伴的还有一株唐代的银杏树,可称是她的小妹妹。那棵银杏树显得粗壮沧桑,一直享受着人们的膜拜,每一根树枝上都飘扬着写有祈福话语的红布条,那是无数人虔诚的的祝福和祈盼。这些红布条让银杏树多了人间的喧哗,而楚梅却是朴素无华地悄然站立于在大雄殿前,显得与世无争。

      从她的视野看去,正是寺内那座观音甘露宝塔,供奉观音菩萨甘露主尊,塔身内外都绘有观音壁画,显示出汉、隋、唐、宋、元、明、清各个朝代的不同风格,也似乎记载着悠远的历史,仿佛只有此,才能与楚梅相伴。

      塔身石栏玉柱上刻有飞龙、白象、麒麟、雄狮、白鹿等500余个形态各异的精美石雕,古人匠心独具,在那塔上造有56个飞龙挑角,一条条飞龙口中垂含纯铜风铃,随风敲荡,那铃声从古到今,有几人听得明白?

      当地史志有记载,抗战时期,日本侵略军强行驻扎于章华寺,野蛮毁坏了寺院里的多尊佛像,寺僧们奋不顾身地上前阻止,日本军队则要放火焚烧,当时章华寺的方丈为本一法师,经他一番殊死交涉,才使寺院免于大劫难。如今无法将当时的情景一一还原,但可以想见面对那些刺刀相逼,手持火把的凶狠侵略者,法师该是何等的正气凛然。

      或许,本一法师的凛然正是来自于这座古老寺庙的凛然,当然也有相伴古寺的楚梅,那一腔清冷凛然之气,让那些日本军人面对这两千多年的厚重历史,不得不赧然而退。

      那株晋梅是在湖北黄梅江心寺内。

      诗人李白曾云游到此,写下一首即令天上人也惊惜交加的诗,即《江心寺》:“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读这首诗的时候,或许许多人都是小心翼翼,轻声细语的,真的唯恐高声惊动了天地。那楼一定是很高的,尤其又建在江心的一座孤峰蔡山之上。

      《方舆纪要》载:“春秋传大蔡,盖以山得名,蔡即龟,故名蔡山。”古代的蔡山位于大江中心,山上有寺,名“江心古寺”。后因长江改道南移,蔡山在北岸江堤以内,距大江去隔十几里了。

      蔡山与庐山隔江相望,江影相连,站在庐山北望蔡山,“插向江天此一峰”;站在蔡山南望庐山,“一山飞峙大江边”。庐山雄伟壮丽,蔡山纤巧秀丽,两山各具特色,相映成趣,引得无数侠士高人游览于此。晋时便有一位名叫支遁的高僧,访名山,作佛场来到这里,据说他在此修建了寺庙,还在山的顶峰建了座摘星楼,并亲手栽下梅树一棵,从此孤峰之上有了点点幽香。

      据清光绪二年(1976年)版《黄梅县志》载:“蔡山寺在邑西南江畔古名江心寺……有支遁手植梅树一株,尚存,亦邑之名胜也。”清代杨自发的《江心寺》题壁诗,亦写了这高僧支遁植梅和李白题诗之事:

      孤峰一角水之涯,

      灵鹫飞来立浅沙。

      浪打山唇潮欲上,

      天低楼角月初斜。

      谪仙泼墨还留石,

      支遁栽梅尚著花。

      却忆曹成谈往事,

      纪宫碑字绾龙蛇。

      自晋代以来,那梅至今有1660余年寿龄。

      奇的是那晋梅,开花时间从冬及春,久艳不凋,是为二度梅。花为白色,花蕊粉红,十分娇艳。

      她却是饱经风霜,皮褐纹绉,根部已被蚁虫蛀空,透着光亮,让她赖以生存的恰是那完好的树皮,她的主干仅存一些残留的断枝,但却努力地分杈,向北而倾斜生出另一大侧枝,渐成新的主干,在其顶端又长出新枝,构成树冠。每年大寒至雨水期间,便白花吐蕊,幽香四溢,让人叹息,好一株铁骨洁面,素质冰心。

      新中国建立以来,政府加以重视保护,晋梅的根基得到稳固,上个世纪60年代,又先后对晋梅采取种子育苗、剪枝分插的办法,成功繁育于黄梅县城、五祖寺、五祖林场、县博物馆等地,现已多处生根开花。

      黄梅建县于隋开皇十八年(598年),因域内有黄梅山、黄梅水而得名。而在此之前的200年,已有了晋梅。是越来越茂密的梅树给这地方带来代代相传的文脉,据此有了县名,还有了发源于此的中国黄梅戏。

      隋梅,则在浙江天台山的国清寺大殿东侧小院中。

      这寺始建于隋开皇十八年(598年),相传是由天台宗创始人智者大师亲手所绘的样式。但他画了图之后,却因没钱而抱憾未能动工,临终前留下一份遗书,写道:“不见寺成,瞑目为恨”。后来,这遗书及图被隋炀帝杨广得知,他即批出银钱,并派司马王弘监造,由智者大师的弟子们按照那张图纸建起了寺庙,初名为“天台寺”,后改为“国清寺”。

      所谓“寺若成,国即清”,此言有说出自天台山上一老和尚定光之口,智能曾拜他为师,在天台弘扬佛法,而定光和尚指点他找一处山环水绕的地方建寺,并说,当今世道多年战乱,百姓苦不堪言,若是建成寺庙,或可求得世间清平,百姓亦可安居。这国清寺建成之后,果然是香火兴隆,高僧智者、智越在此创立天台宗,致使国清寺成为中国佛教天台宗的发源地,传播海内外。鉴真东渡时也曾朝拜国清寺。而日本留学僧最澄曾亲临天台山取经,从道邃学法,回到日本后创立了日本天台宗,尊浙江天台山国清寺为祖庭。

      历代有许多有名高僧将国清寺作为驻锡之地,唐代可称为天文学家的一行法师,著名高僧寒山、拾得、丰干号称“国清三隐”,都曾长住于此寺幽窟中。还有南宋时期的济公和尚最初便是在国清寺出家,他举止癲狂,却是一位学识渊博,扶危济困,彰善罚恶的得道高僧。如今在国清寺后那座重檐挑角的碑亭额上,有着“法乳千秋”四个金色大字,昭示着这座名寺的千古功德。

      国清寺内的观音殿西侧,立有一座报恩塔,黄铜宝顶,盖有紫铜瓦,仰头望去便觉那塔顶熠熠发光,自是灵光闪现。这塔由日本莲宗信徒捐赠所建,只因天台山为日本高僧最澄大师曾经留学过的灵址,故而受到日本信众的敬仰,特恳求修建此塔,表达“感恩报恩”之意。

      千年以来,这国清寺几度或毁于战火,或摧于风暴,但人们对这名寺的景仰从未中断,寺宇规模在屡次重建中得以扩展。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国务院总理周恩来曾亲自下令敦促对国清寺加以修缮,并特意从北京调运了一批珍贵的佛像、法器到此,便得古寺越加佛光普照,格外生辉。

      而那株建寺之前便由智者大师所植的梅树历经岁月,见证了所有的变迁,却是距今已有1300多年,她也曾几度枯萎,又几度复苏,终究仍是花开满枝。她迎送过无数文人墨客、佛徒高僧,人们为她留下了一个个美妙的传说,也留下了一首首诗文。郭沫若有诗道:

      塔古钟声寂,

      山高月上迟,

      隋梅私自笑,

      君梦复何痴。

      邓拓也曾为此树写下《题梅》一诗:

      剪取东风第一枝,

      半帘疏影坐题诗。

      不须脂粉绿颜色,

      最忆天台相见时。

      中国五大古梅之唐梅、宋梅均在超山。

      浙江超山是一座风光绮丽、古迹众多、传说迷人的平原小山,为著名的天目山余脉,位于浙江余杭的塘栖镇,距杭州近在咫尺,却是以梅景而出名,为江南三大探梅胜地之一。

      超山的梅花素称“古、广、奇”三绝,“古”指唐、宋二梅;“广”指梅树满山遍野,达数万株,每当二月,花蕾爆发,白花平铺散玉,数十里遥天映白,蔚为壮观。“奇”则指超山梅花品种多样,白梅、红梅、绿萼、腊梅争奇斗艳,且多有一般少见的“六瓣梅”。

      这山不在高,但从山脚至山巅,也有石阶1200余级,沿途多弯,俗称十八只香蕉湾。勉力登上山巅,便可凭台远眺,自有一番好风景。晴日里可望至钱塘江,虽看不清那潮起潮落,但耳旁呼呼的风声也恰似那潮水涌动的轰响,让人心向往之。远眺之时,方圆数十里尽收眼底,烟雾朦胧中掩映着塘栖数万人家,水乡湿地,田垅井井,河港如织,还有数百个大小不一的池塘,犹如盘盘明镜。

      超山北麓的大明堂为山峦环抱,白墙青瓦。那堂前的宋梅从前恰似一位风烛残年的老人,树身已半枯,中空,只剩半片树皮,古干诘屈,苔蟠其身,但逢开花时节却仍有蓓蕾冒出,那花却是少见的六瓣。老干新花,让人不得不惊叹她的生命力之顽强,后来又经有心人加以嫁接,居然长出数枝新芽,继而伸展为生机盎然的大树,当是宋梅,又可算是她的儿孙,总得血脉延续,枯木逢春。

      古语有云:“六出为贵”。世上梅花花瓣多五瓣,超山梅花却以居多,这宋梅的花瓣,也是六瓣的。

      那唐梅深藏不露,得穿过大明堂的月洞门厅,进一庭院,石径两旁数十株白梅与红梅,只是点缀陪衬,但往前去,走到石径尽头,便可见一石坛,坛壁上刻有“唐梅”二字,抬首仰望,那株苍老的梅树也如微微颌首,面对来客。

      所谓唐梅,相传种于唐朝开元年间,但也另有一说法,是为纪念宋代义士唐珏而命名的。即使如此,那梅也至少是在宋代前后。花开时白若釉瓷,心叶五枚,数枝翘然于超山梅海之间,一派仙风。最盛花期时,那唐梅花开万朵,香飘数里,是为万众瞩目的“超山之宝”。

      超山多梅,山上的建筑也多有因梅而兴,唐梅身后有一座朱色柱梁、花窗堂门的楼宇浮香阁,无疑是为这棵老梅树。另一处则有一座翘角飞檐的石亭,名曰宋梅亭,匾额由著名书法家余任天所题。亭四周的石柱上,刻有七副楹联,都出自雅士之笔。这亭也来自一帮风雅之人对梅的珍惜,据说是在1923年仲春,吴兴书画家周庆云,受本乡亭趾人,书画家姚虞琴所邀,与塘栖文人王绶珊等人共游超山,见报慈寺香海楼(现大明堂)前老梅树数十株,苍苔鱼鳞,虬曲如龙,心甚奇之。遂与友人约定,在宋梅树旁构筑小亭。又寄书大书画家吴昌硕,邀其做宋梅图。众擎易举,这梅亭竟在当年底就筑成。

      人们环绕唐梅和宋梅,以江南水韵为核心,再现水域曲折,河道迂回,泛舟寻梅之间,可见“十里梅花香雪海”,也可见林中隐匿着的亭台楼榭,粉墙黛瓦。历代文人墨客前来赏梅,留下大量诗文书画、摩崖石刻。“白花平铺散玉,十余里遥天映白,如飞雪漫空,天花乱出”正是来自前人。

      江南人赏梅又分探梅、观梅、寻梅。

      探梅时,梅花尚含苞待放,让人殷勤期待;观梅时正值梅花怒放,呈现出一片胜景;寻梅时,梅花落英缤纷,但给人回味无穷。唐、宋二梅更是芸芸众树中最为杰出者,她历经沧桑,坚忍不拔,给前来赏梅的人们带来多少激励。

      古梅,每一株都是一本大书。

      她们静静地度过那些悠远的岁月,历经枯荣,仍生生不息,却将无数故事埋在心底。她们生长在圣洁之地,风雅之所,幽静之处,身处万变之中却不改一身清丽高洁。

      或者正是因为有梅,这地方便才有了清雅,有了高洁。

      寒冬时节,万物凋零,她怒放满树繁花,散发淡淡幽香,傲然斗霜雪,任由群芳妒。至初夏,树冠之上,青叶嫩枝交织,洋洋洒洒,青梅随意点缀其间,如翠珠,生机无限。

      中国大地上,还有许多超过200年以上的古梅,她们分布甚广,浙江、湖北、云南等地均有。清代诗人窦居炎曾对云南的“元梅明茶”作下一副对联,被爱梅赏梅之人传诵:“阅历风霜,问尔几生修到此?传来锦绣,有谁千载艳如斯?”

      是啊,相对古梅,人的一生实在单薄,如一现即逝的昙花,怎能不羡慕和敬畏那阅尽风霜的古梅?她的生命似乎早已跨越时光的阻绊,也无视任何枯荣、孤独坎坷,以看似柔弱之躯,面对天下风云。眼见那些帝王将相、达官贵人来来去去,那些文人墨客,笔墨浓淡或遗留,或了无痕迹,那些咏叹她、从她身旁走过的男人女人,随风而来,又随风而逝。对梅而言,一切都如过眼云烟。

      一步步走近古梅,会感觉一步步走进历史,牵引灵魂的升腾,无形中挣脱开一层层束缚,用一种别样的目光去审视从前。

      从前的从前。

      即便惊诧于曾经没有的发现,但也不是孤独的,伴随你的,有梅的气息,那一种纯净的幽香,会让人呯呯的心跳变得平静、悠长,她的柔弱和她的坚强同在,她的短暂与她的长久同往。

      在我的家乡三峡,古来民间便有一种说法,活在世上的每个人在另外一个世界都有一棵属于他的花树,或桃李杏樱,玉兰海棠,或丁香木槿,桂花紫荆,或这幽香阵阵的梅花……花树的命运映照着人的命运,而人的所有行为和德性都遥遥地令这花树枯萎还是葱茏。

      那古梅当是谁的花树?有谁历经千年,依然鲜活美貌如你?

    【审核人:站长】

        标题:叶梅:探梅

        本文链接:https://www.meiweny.cn/suibi/jieriduanxin/19717.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美文苑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阅读记录

          关注美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