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地沟子位于小河东村西北部,离村子不到一公里。过去是一片沼泽地,后来村里把这片沼泽地开垦成了耕地,因离乌裕尔河较近,河水出槽时,耕地就被淹。为了防止水灾,村里围着耕地修了一圈堤坝,哪成想堤坝刚修完,老天就接连下了几场大雨,河水猛涨,愣把一米多高的大堤给淹没了,那年地里种的是亚麻,村民们眼巴巴看着即将到手的果实被洪水给吞噬了。后来水就不走了,在这里安了家,因此而得名“麻地沟子”。
麻地沟子的堤坝被淹没以后,水就成了这里的常客,从来没有干涸过。为了充分利用水源,70年代初,村里修了一条水渠,安装了两台水泵,把麻地沟子里的水牵到了附近的耕地里,让它灌溉农田。有一部分耕地还改种了水稻,从此村民们就吃上了自己种的大米。好景不长,没种几年就遇见了枯水年,沟子里的水不足,水稻无法栽种了。
为了保证有充足稳定的水源,村里又挖一条水渠,把麻地沟子与乌裕尔河接通。乌裕尔河的水像母亲的乳汁一样,天天喂养着麻地沟子,从此麻地沟子就成了有妈的孩子,丰富的水源不断的流向田地,滋润着那里的禾苗,村民们再也不为缺水而发愁了。
麻地沟子里的水得到了充分利用,麻地沟子里的泥土也是宝贵的资源。该土是属于泥炭土性质,虽然在肥力方面不如肥沃的土壤,但它有巨大的持水和吸水性能,用它改良风沙地可以提高土壤的保水性,可以改善农作物的生长环境。
1974年冬天,第一生产队先在村子东边的大弯垄地里搞了试验。这片地改土后土壤的保水能力增强了,粮食产量也大大提高,成效特别显著。
第二年冬天,全村四个生产队都效仿着行动起来,到麻地沟子刨泥炭土。由各小队队长带队,社员们都拿着冰窜和镐,还打着红旗,像出兵打仗似的,轰轰烈烈地开展了改良土壤大会战。
一个生产队挨着一个生产队,一个人或几个人合伙刨一块地方,各自为战。先把冰刨开,在刨冰底下的土,整个麻地沟子成了一个大战场。窜冰声、刨土声如同枪炮声响彻云霄。冻土从冰底下刨了出来,再搬到冰面上,一块块堆的像一座座小山似的。
那年我正在龙安桥镇中学读书,正好放寒假,也参加了第一生产队的大会战。因为年龄小,干不了重活,队长就安排我赶牛车拉土。
大弯垄地在村子东侧,离麻地沟子有三公里多远,牛车一天能拉四趟,马车一天能拉六趟。把泥炭土拉到地里,顺着垄一堆挨着一堆卸,堆与堆之间相隔有十几米的距离。种地之前,再把一堆堆泥炭土用敲撒在地里,一个生产队,一个冬天能改土近百亩。一块块跑风漏雨不打粮的风沙地都变成了肥沃的良田。
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土地承包到户,由于各家各户势单力薄,改土的念头就没了。
麻地沟子自从和乌裕尔河接通后,沟子里的水丰盈而充沛,各种水草都长了出来。让人惊喜的是,沟子里边长出一片片菱角。
菱角的叶子呈菱形,表面有一层像蜡质一样的保护层,富有光泽。菱角的叶柄和花茎都是中空的,这使它在水中飘浮着。
菱角花是白色的,花瓣点缀着淡淡的粉色,散发出淡雅的香气。
菱角的果实呈绿色,有坚硬的外壳,身上长出像针一样尖锐的角,有两个角的,也有四个角的,形状呈菱形,因此人们都习惯地叫它“菱角”。
俗话说“七月菱角八月藕”,每年到农历的七月份菱角就成熟了,正是收获菱角的大好时机,村民们都撑着船到麻地沟子里去采菱角。每个人一天都能采两大筐,把采到的菱角放到锅里用水煮,煮熟的菱角外表的颜色就变成了黑褐色,用刀剁开,里边的果实是乳白色的,吃到嘴里又甜又面,好吃极了。
菱角不仅可以食用还可以治病,据《本草纲目》记载,菱角具有止消渴、解酒毒、利尿、通乳等功效。麻地沟子里的菱角成了村民们最爱吃的美味佳肴。
麻地沟子里的鱼成群结队,各种水鸟多如繁星。记得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第二年,我在乡政府工作,新调来的党委书记到我们村检查工作。那个年代村里的办公室是两间土平房,没有灶房,上边来人都是吃派饭(挨家挨户轮流吃饭),在村书记家吃的时候是比较多的。
快到中午了,村书记家没什么像样的菜。书记和我说:“乡党委书记第一次来到我家,咱们两出去弄点菜吧。”说着就把屋内挂在大山墙上的猎枪摘了下来,书记是村里的老猎手,枪法特别准,只要他举起枪来扣动扳机,猎物基本上就是没命了。
我们很快来到麻地沟子附近。沟子旁边有一艘小船,书记让我撑船,他端着枪坐在船头,两只眼睛紧紧地盯着周围的草丛。船刚进麻地沟子,就看到一群野鸭子突然从船的前方不远处飞了起来,他抬手就是一枪,就看到两只野鸭子从空中翻着跟头掉了下来,我把船撑到猎物跟前,书记把两只鸭子捡到船上,很高兴地和我说:“一枪就收获了两只,够咱们吃了吧!”
接着我们又来到沟子边水浅的地方,寻找捕鱼的花篮,不一会儿,就找到几个花篮得了几斤鱼,这是书记二叔下的花蓝。我和村书记说:“咱这不是偷人家的鱼吗?”书记和我解释说:“没事的,回家我和二叔说一下就可以了。”
书记又让我把船撑到沟子边的苇草里,没多长时间就找到了四个鸟巢,这是水鸡子(水老鸹)筑的巢,最多的一个巢里有九枚卵,最少的有四枚,我们没连窝端,书记说:“每个巢里边留下一枚,水鸡子看到巢里边还有卵,它就不会弃巢。”
那天中午的菜很丰盛,村书记在酒桌上和党委书记许愿说:“以后你要是想吃野味了,和我说一声。”他手指墙上挂着的猎枪说:“我拿上这家伙,到麻地沟子去一趟就有了。”
那个年代,人们对野生动物没有保护意识,随便猎杀。自从1988年《野生动物保护法》发布后,人们对野生动物不敢轻易扑杀了。后来猎枪也都上缴了国家,野生动物确实得到了保护。但村民们每到春天种完地,农活不忙了,就到河套或麻地沟子里去捡鸟蛋,有的还把鸟巢给毁坏了,造成了水鸟一年比一年减少。
近些年,麻地沟子纳入了乌裕尔河湿地自然保护区,在沟子东侧,建一座瞭望塔,塔上安装了监控设备,防止人们再毁鸟巢和猎杀水鸟。
去年初夏,我回到家乡,在麻地沟子附近的一个小水泡子里,看到有四艘小船并排停放着,我知道这是村民们捕鱼用的船。
正巧遇见多年不见的老乡,他叫吴福常,在河套捕鱼已经有三十多年的历史了,算是个老鱼翁。见面微笑着和我说:“你想到河套里转转吗?”我回话说:“河套就不去了,想到麻地沟子里去看看。”
吴福常用船杆把自己的船撑了出来,我登上了他那只用铁皮制作的小船,晃晃悠悠地驶向麻地沟子。当船穿过一片苇草进入麻地沟子那一瞬间,让我惊呆了,有几百只水鸟都展开了翅膀,脚掌拍打着水面,像飞机在跑道上滑跑似的,发出哗啦啦哗啦啦的响声,留下一片白花花的水花起飞了。瞬间,鸟的翅膀把天给遮住了一大块,像天上的乌云飘走了。
老吴和我说:“近几年村里加大了保护水鸟的力度,随便捡鸟蛋和毁鸟巢都是不允许的,现在的水鸟们可以自由自在地在这里嬉戏了。”不一会儿,有几只水鸟又飞了回来,在我们头上盘旋着。老吴手指那几只水鸟和我说:“附近一定会有它们的巢啊!”
说着就把船撑到一片苇草里,没走多远就发现一个鸟巢。鸟巢是用一根根枯苇筑成的,圆形的,有一尺多高,上边有个大碗口那么大的小窝,窝是用绒草续的,里边平躺着七枚卵,绿褐色的,上边带有黑色的斑点,比鸡蛋小一点。老吴告诉我这是水鸡子的卵,我用手摸了摸,还热乎着那。老吴说:“水鸡子正在抱窝啊,看到咱们来了,它就躲藏了起来。”
听老吴这么一说,我细心观察着鸟巢的周围,看看有没有水鸡子。果真,我们刚要走,一只水鸡子从草丛中钻了出来,来到一块有两间房子那么大的小水泡里,两只脚掌拍打着平静的水面,发出一连串的响声飞走了,这响声似乎在央求我们不要动她的卵,不要毁她的巢。我后悔地和老吴说:“知道人家在抱窝,咱们俩不该来打扰啊!我目送它飞走的身影,自言自语地说:“你不要害怕,我们不会动你的卵的,我们可是你的朋友啊!”
往回走时,老吴又和我说:“我天天捕鱼,行走在麻地沟子里,看着水上的花草,还有水鸟在陪伴着我,感觉很快乐、很幸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