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优美散文心情散文
文章内容页

沈益亮:清明时节,再忆双亲

  • 作者:沈益亮
  • 来源: 手机原创
  • 发表于2024-04-02 17:46:00
  • 被阅读0
  •   春风摇落了一地白色梨花,迎来了伤感的清明节,又是一年清明时。每年这个时节,我总会想起已故的双亲。

      ——题记

      梨花落后即清明,三月时节思故人。时间过得真快,又一年清明节将要来临。每当清明临近,我们都会想起远在天国的父母,想起他们含辛茹苦把我们七个子女养大成人,想起他们起早贪黑的为我们整日操劳,想起他们曾为子女所做的一切。

      母亲去世已经两年了,父亲去世也整十年了,我们兄妹七人也已从青春年少步入到两鬓染霜的花甲之年。现在我们姐弟七人,大姐快要八十了,最小的弟弟也五十有六。

      每年清明那天,我们姐弟及其家人都会集中去为父母祭奠,我们各自拎着祭祖的物品去往墓地,一路上姐弟边走边聊着父母的恩情、聊着我们儿时的喜怒哀乐,那种亲切、亲情是世间最真城、最淳朴的感情。我们走近父母的墓碑前,默默看着父母的遗像,将墓碑擦拭干净,摆上洁白的菊花、苹果、香蕉等贡品,那种思念、思亲之情无以言表,泪水随之也湿润了我们的双眼……我们依次向天堂的父母大人行孝礼,诉说哀情,祈求平安。在心中默默地问:爸、妈,在天堂过得好吗?

      父亲出生于1923年农历十月初四。父亲11岁,二叔才3岁祖母就去世了,父亲和爷爷共同承担起教育二叔的义务,吃尽生活的苦,受了许多的磨难,年少的父亲与读书擦肩而过。但父亲懂得读书的重要性,所以十分支持比自己小8岁的弟弟(二叔)读书。四十年代中期到五十年代初,每逢春寒去射阳八大家一带耕棉花条(垄)挣钱,供二叔上学。父辈姐弟5人中,二叔是唯一上过学的人,通过刻苦求学,毕业于滨海县初级中学,在当时实属了不起。父亲感念手足之情,尽显兄弟的责任担当。

      1944年父亲曾跟随时任区长唐克多年,担任区乡交通员,淮海战役期间送过军粮,抬过担架,足迹遍及苏、鲁、豫、皖几个省。1956年,被区领导介绍参与滨淮初中的筹建工作,先后在滨淮、东尖等几所中学任后勤工作。1969年起,被滨海县文教局抽用,先后负责县电影院、二实小等几家单位的建筑材料管理工作长达十年之久。父亲一生大公无私,敦厚崇德,从没占过公家的便宜,令后辈敬仰,一直到1979年光荣退休。在我们的心目中,父亲是一个宽厚慈祥而伟大的人。

      母亲出生于1927年农历五月十七。七岁丧母,兄弟姊妹四人,靠外祖父含辛茹苦养大。由于家境贫寒,没有进过学校门。

      母亲和父亲结婚以后,养育了我们姐弟七个。母亲虽不识字,但深懂道义,忍辱负重,是一个和蔼可亲、正直善良、吃苦耐劳的人。母亲克勤克俭,为了一家子的生活真是操碎了心。

      我们小时候,父亲在距家几十里外工作,照顾姐弟七人的“吃、穿、缝、洗、浆”全由母亲操持。母亲没有任何怨言,悉心养育着我们,可想而知该是何等的艰辛。从物质匮乏的年代到解决温饱再到小康生活,一步步艰难走过来,母亲脸上写满了岁月的沧桑,却依然把会心的微笑留给我们。年幼时,母亲的一颦一笑刻印在我们生命的轨迹,一言一行给了我们最准确的阐释,一粥一饭给予我们身体的能量。而今,父母亲待人接物的方式和生活智慧,都深深地烙印在我们心灵深处,对我们为人处事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所有的衣服大到棉衣,小到内衣裤都需要母亲一针一线亲手缝制,那时凭布票供应买生活用品,可不像现在随处可买。但我们从没有因为姐弟多而缺失母爱,穿破衣烂衫或邋里邋遢。不禁想起“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的诗句,感受到浓浓的母爱……

      父母亲非常关注我们的成长。70年代末,我刚参加工作时,父母亲用最简单而又富有哲理的话语对我说:“你踏进社会,走上工作岗位,成为一个国家工作人员,一定要记住,年轻人要虚心好学,做事要勤快……对待任何人都要有礼有节。”我谨记父母亲这番谆谆教诲的话语,在工作中谦卑做人,谨慎行事,处处与人为善,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几十年来,在同事中一直有着较好的口碑和好人缘,融洽的人际关系使我在工作中少了烦恼和挫折,生活上过得平静、幸福和快乐。

      在父母亲的呵护下,我们姐弟七人都能健康成长,先后都成家立业,也有了自己的子孙后代。多年来,我们兄妹几家人虽不算富有,但有着不怕吃苦的精神和毅力,通过勤劳的双手和不懈的努力,和左邻右舍同龄人相比,也算是略胜一筹,令人刮目相看。我们一贯秉承着“团结、和睦、相互帮扶”的原则,一路走来每家都有了宽敞舒适的住房,儿女个个孝顺,且人丁兴旺。看到这些,相信父母在天有灵,一定会含笑九泉。

      父母亲虽然与我们阴阳相隔了,但他们的智慧和美德像是一本珍贵的书传给了后辈,从一个艰难的逗号开始到句号的圆满结束,从一个问号的经历到惊叹号最后的惊喜,每一张每一页都充满了浓浓的爱与深深的情。这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无形的“传家宝”,我们将世世代代赓续传承下去。

      父母亲一生,从度日如年的童年,到艰难困苦的少年,从自强奋进的青壮年,到幸福舒适的晚年,总是那么坚强,凡事自力更生。2002年,我们姐弟商量将父母亲从老家农村搬进县城生活,享受和城里人一样的晚年生活。每当逢年过节,子孙们不约而同来到父母亲的身边,此时此刻,父母亲看到几十个子孙总是眉开眼笑,一家人其乐融融地忙着做丰盛家常菜。虽时隔多年,每当想起那些家常菜,总会忆起父母亲的笑容,那份亲切与温暖仿佛还停留在唇齿之间。二老那沧桑的脸上总是露出欣喜的微笑。儿女们的成长和幸福是他们最大的精神寄托,看到他们脸上露出满足的笑容,我们都能感到无限的幸福。

      其实“清明”的意义并非是让你花多少钱讲多大的排场,做多少道场,而是提醒后人要知道珍惜生命,懂得如何去爱。真心感谢我们的父母活着的时候对我们的教育,让我们懂得怎样去做人,怎样去爱自己的亲人。

      早在十多年前,大哥从领导岗位退居二线的时候,盐城市教育局想高薪聘请他,考虑父母年岁已高,去了照顾二老就不方便,他和嫂子商量后,果断决定放弃高薪。

      三弟早在多年前年轻气盛,也想出去打拼挣得一桶金,想到父母年老在家有诸多不便,也没有出去就在滨海县城谋个职业,既照顾了自己的小家庭,又照顾到父母大人,两全其美。由于我工作在八滩,离东坎30公里,加之那时信息和交通没有现在发达,对照顾父母晚年生活带来不便,所以他们兄弟两都放弃外出的念想,留在家里为的是好照顾二老。常言道:“父母养我们小,我们养父母老。”这句话诠释了生命的轮回和亲情的传承。

      正如去年他们兄弟二人南通之行,闲谈中媳妇顾香香说的那样:老沈家,家风、人的品行都很好,尤其三叔三婶对爷爷、奶奶的孝顺,让她们都看在眼里,铭记于心。所以,今天在这里我们也衷心希望:晚辈们为了自己的小家庭幸福地生活,远离了老家父母,去了自己繁华的城市打拼,这是好事也值得提倡,但是日常也要抽出时间关心远在千里之外生你养你的父母生活及身体状况。在这世上,最幸福的事莫过于喊声爸妈有人应答,而父母最幸福的事莫过于逢年过节儿女常回家看看。人们啊,幸福就是如此简单。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在我们这个大家庭显得尤为突出。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感谢我们的祖先给后人留下了这个传统节日,更感谢我们的父母养育、教育了我们。我真诚地希望普天下的儿女都懂得呵护亲情、孝敬父母,让自已的双亲永远幸福安康。愿天下父母都健康长寿,愿天下的人们互相珍爱。

      時光流淌,岁月荏苒。抚今追昔,感慨良多。当我写着父母,想着父母,我的眼泪又忍不住涌满眼眶。对父母的情感依然根植于内心,思念依然不尽……“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心痛楚,轻触笔,思念融汇笔尖,写下段段往事,化作我对父母的无尽的思念。放心吧,父母亲大人,我们姐弟都过得很好,我们平安、健康、团结、恩爱。

      春雨霏霏思绪浓,又是一年清明时。谨以此缅怀我的父母大人!愿岁月无恙,天堂安好!

    【审核人:凌木千雪】

        标题:沈益亮:清明时节,再忆双亲

        本文链接:https://www.meiweny.cn/sanwen/xinqing/152785.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美文苑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阅读记录

          关注美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