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篇关于四面山下坪山水库的新闻报道,不由人联想到亲眼所见的家乡人民修建双凤大堰、黄连坝、上坪山水库、下坪山水库的情景,一幕幕感人肺腑的场面俘现在了眼前。于是笔者专程去了趟四面山,看了看那里的变化,特写了这篇文章,献给当年的建设者们。
治山治水灌溉农田
黄莲坝、上坪山、下坪山三座水库和双凤大堰,修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是在柏林区委、区公所的领导下,由双凤、沙河、复兴三个公社的人民前后用15年时间修建而成的。是山区人民“愚公移山”精神的集中,很值得歌颂赞扬。
黄莲坝、上坪山水库,下坪山水库位于重庆市江津区四面山镇头道社区的黄莲坝、坪山,双凤大堰是从四面山镇头道社区下河坝到双凤,全长10多公里(以下简称“三库一堰”)。
当年修建的这“三库一堰”目的是:通过大搞农田农利基本建设,解决农业灌溉问题,扭转祖祖辈辈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确保农业旱涝保收,增加粮食产量,确保粮食安全。为加强领导,确保工程顺利进行,柏林区委、区公所先后成立了黄莲坝水库指挥部、坪山水库指挥部、双凤大堰指挥部。指挥部设指挥长和副指挥长,配有会计、保管等工作人员。指挥长和副指挥长分别由区委区公所、公社领导担任。区委书记张少科、副区长陈光德、温正国等都先后担任过指挥长。建设人员在三个公社生产队中抽调,每个队2—3人,组成了一支数百人的建设大军。指挥部下设三个连,连队是以公社为单位组建,每个连队有100多人,配连长、副连长和指导员各一人,每个连队有十余人负责搞后勤。
“三库一堰”是个艰难复杂的系列工程。1966年冬,首先从双凤大堰拉开序幕,三个公社齐上阵,1000多名民工组成浩浩荡荡的建设大军,奋战在下河坝到双凤场口的大堰工地上,打眼放炮,挖堰沟。
春节后,黄连坝水库动工,经两年多的艰苦奋战,民工们肩挑背扛,坝堤用夯墩夯,边坡用木棒锤的土办法,筑成了高达几十米,宽数米,长百米的泥质大坝。
黄莲坝水库完工后,建设者们又接受了新的建设任务,修建下坪山水库。这里地形特殊,环境恶劣,工程艰巨,又时遇“文革”,工程修修停停,前后用了近10年时间,终于在1977年建成高多达20丈,宽数丈,库水淹没9道山沟的石质水库大坝。
下坪山水库建成后,建设者们又投入到续建工程——上坪山水库的战斗中。经四年多时间的艰苦奋斗,于1982年建成了高30多米,长20多米的石质水库大坝。1981年,农村土地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建设者们都纷纷回家种包产地去了,所以坝高比原计划少了5米。
四面山“三库一堰”系列工程,是建设者们为造福子孙,不畏艰难险阻,在大山上战天斗地谱写出的英雄赞歌……
山上劳动条件艰苦
民工、石工们每月转粮45斤,国家每月补助石工每月7.2元,民工6元的伙食费,蔬菜由民工自种解决;住的是油毛毡搭的简易工棚;每顿是5两米的饭,下饭菜多为米汤煮南瓜、萝卜汤,很难吃上肉;干的是打石、抬石、搬运水泥等重体力活,报酬是工分,每天15分,搬运水泥1包12分。那时头道河(今四面山)还没有公路,工程所需的水泥、炸药等全靠人工搬运。工地上所需的水泥、炸药从复兴运上山,距离多达数十公里。因路途太远,加之多为坡度很大的山路,要经过几道转运才能到达工地。民工们先从复兴运到双凤,双凤运到徐家咀,徐家咀再运到坪山。尤其是从徐家咀到坪山的路十分难走,要下一陡坡,再上一陡坡才翻平,经堰沟匾到下河坝,再翻越“悬翻岩”才能到达工地。
环境恶劣困难重重
悬翻岩就在下坪山水库大坝前,是一座几百米高的悬崖峭壁,石壁陡到下走杵屁股,上走碰膝盖。为把水泥、炸药、河沙等货物运上山,在石壁上开凿了刚能放置一只脚的梯步,再在石壁上凿个“手爬窝”,不说负重上下这道悬崖,就是空手上下也令人胆颤心惊,笔者下力曾在这里有过多次经历。可就是在这样艰难的条件下,建设者们硬是把工地上所需的水泥、炸药一袋袋背了上去。
坪山,海拔1300多米,冬天下雪时间较长,十分寨冷,即便是大雪纷飞的日子里,建设者们也从未停工。但因地形特殊,山高路远,工程复杂,所以进展较缓慢,在三座水库中要数下坪山水库建设时间最长,也最难修,前后将近用10年时间才完工。曾在指挥部工作10年的原柏林区财政办主任岳云月,在他《蹉跎岁月》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话:“1972年冬的一天,我陪同区委书记张少科到下坪山水库检查时,发现工程进展太慢,张书记感到非常着急。为早日完成大坝突击任务,我主动请战,亲自到坪山水库担任指挥长。在张书记的支持下,为民工每天增加了半斤粮,对表现突出的给予“毛主席像章”奖励,仅用40天时间完成了大坝突击任务。”书中他还说,在指挥部工作的10年时间里,坚持每天写日记,记录了修建坪山水库的点点滴滴。
正因为下坪山水库如此艰难,工程完工时,时任双凤公社党委书记熊清泉,题写了“坪山水库”四个大字,由石工师傅何德林雕刻在石碑上。
流血流汗无私奉献
建设者们在工地上每天干的都是开山、打石、抬石等重体力活,打眼放炮更是带有危险性。当年在工地上干了12年的沙河石工连长,已是80岁的焦明仲老人说:“1972年,我在下河坝‘老虎洞’放炮时,被石头落下来把头部打成重伤,在黄莲坝指挥部治疗,刘秋培医生帮我缝了12针。”性格开朗、勤劳肯干、生活乐观、思想进步的焦老还风趣地说:“没想到这一炮没把我炸死,却把我炸成了连长。”他在回忆中说,所在的沙河连队在转咀打山和小月垭打穿洞时,有两名民工死亡,他亲自和区领导一道做家人的安慰工作,协同办理死者后事。
任务繁重生活枯燥
修上坪山水库,有300多人参加了大会战。为缩短工期,尽块把水库建成,动工前还在双凤公社礼堂举行了开工典礼。当年双凤石工连指导员冯沛清(柏林镇退休干部)清楚记得,在开工典礼大会上,他在大会上代表全连表了决心。他回忆说:“上坪山水库大坝是全石坝堤,工程修得很成功。在那艰苦岁月,成功修建那么大的水库,真是可歌可泣。回想当年在上坪山顶风冒雪修水库的日子,真是感慨万千,一是吃不饱;二是冬天太寒冷;三是正值青春的我,虽是连干部,但百分九十五的时间都是在工地上扛大锤,打大山,石头大小轻重都得抬,有吃不消的苦。在那没有人烟的大山上,精神文化生活极其枯燥,半年才看到一场由区公所背去电影机放的电影,片名叫《阿小河的秘密》,是描写发生在云南阿小河地方偷木材的故事。”令冯沛清记忆犹新的是在工地上干了半年多时间还没打过牙祭,到指挥部去开会时才吃上了区公所带去的猪头肉,他欣慰地告诉自己,今天吃上了猪头肉是因你是连干部。
四面山“三库一堰”系列工程,已经是半个多世纪的事了,而今的四面山已成为全国著名的旅游区,三座水库已成为国家风景旅游区四面山的三颗明珠,成为四面山几万人的生产生活用水来源。
四面山“三库一堰”系列工程,虽已过去半个多世纪,当年的建设者们有的已经不在人世了,人们却永远也不能忘记建设者们所作的历史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