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优美散文抒情散文
文章内容页

苏立敏:小曲儿

  • 作者:慈禧
  • 来源: 手机原创
  • 发表于2023-07-28 23:26:07
  • 被阅读0
  •   夏天是说小曲儿的季节。

      小时候,走到哪儿也能听见老人给孩子们说小曲儿的声音,坐在门墩儿上说:“小小子儿,坐门墩儿,泣哭麻哭想媳妇,想媳妇干啥?点灯,做鞋,做袜;吹了灯,说话。”坐在饭桌旁说:“好凉快,好凉快,大豆米饭就咸菜;好热乎,好热乎,大豆米饭就豆腐。”那时候的孩子不像现在的孩子可以从电视上认识世界,没培训班可上,都是从小曲儿里感知人生的。我非常喜欢听小曲儿,但凡看见大人有心情,就磨嚷着让说小曲儿,让奶奶说,让姥娘说,让母亲说,现在,早不确定哪个小曲儿是谁教给我的,可小曲儿的内容就是忘不了,特别是到了相近的情境中,小曲儿就打着节拍从脑海里跑出来。

      故乡村南有一座石桥,石桥两旁种的都是杨树,风一吹,杨树叶子哗啦啦响,在石桥上乘凉的大人不由自主就给孩子说这样应景的小曲儿:“杨嘎嘎叶,水里漂,谁和姐姐一般高,我和姐姐一般高。姐姐骑着大红马,我就骑着树柯杈。姐姐戴着金锥锥,我就戴着麦穗穗。姐姐抱着金娃娃,我就抱个癞蛤蟆,扔哩井里它不死,扔哩河里它咕呱。”讲完了小曲儿,大人还要逗孩子,是不是姐姐拥有的东西好?是不是大人最疼姐姐?那听曲儿的孩子就羞涩地低下头笑了。

      小曲儿的画面感都很强,把它写出来的时候,会发现不多字的小曲儿用到的修辞可不少,它们真是孩子们最早接触的无字的书,那书珍藏在大人心里,从先辈那儿诞生的时候起,就以轻快的带着韵脚的旋律开始流转,教给孩子们真善美,或以诙谐的口吻,或以夸张的方式。

      每个小曲儿都有朗读它的时间段,比如清晨醒来,孩子们若是缠着大人说小曲儿的话,大人说的小曲儿内容不由自主就与清晨场景有关:“更更更,天明了,老鼠上了棚了,雀儿吃了米了,大姐二姐都该起了。大姐起来扫院子,二姐起来擀面子,三姐起来拐线子。谁来了,张姐夫,带着一眼赤麻糊,我说给他抠了吧,他说留着回家糊窗户。”每听这个小曲儿,我会把这个场景放到村南一户人家的院子里想象,仿佛可听到张姐夫推门进来的声音,可看到大姐二姐三姐放下活计围上去开玩笑的情形。旧时,婆婆把儿媳妇依大到小称为大姐二姐三姐的,有个典故说的是,婆婆想让儿媳妇吃饼子,就说:“大姐,给你个饼子吧,刚蒸出的饼子好吃。”儿媳妇自然是不愿意吃饼子的,就回应婆婆说:“大卷也不难吃,我就吃大卷吧。”

      似乎从古至今,老人们都是喜欢闺女多过喜欢儿媳妇的,嫁出去的闺女回娘家的那天,不光是闺女着急回来,父母同样是着急迎接的,关于这种心情的描述在小曲儿里也可找到:椿树椿,槐树槐,槐树底下搭凉台,人家的闺女都来了,俺那闺女还不来。瞅瞅,不来;瞅瞅,不来。一瞅,来了!骑着驴儿,拿着鞭,穿着小鞋露着尖。爹爹看着抱包袱,嫂嫂看着扭一扭。你甭扭,你甭瞅,俺当天来哩当天走,不吃你家饭,不喝你家酒。

      是吧,旧时的村庄树种不多,除了杨树就是槐树与椿树了,编小曲儿的先辈自然会把土生土长的树搬到小曲儿里。小曲儿里的故事跌宕起伏着,家家都一样,小矛盾是有的,可只要日子过得去就行。这个小曲儿里的闺女过得还不错,骑着毛驴回娘家,脾气也耿直,决不低三下四看嫂子的脸色,看看爹娘安好就走。小曲儿是在真实地反映生活,是教育人怎么待人处事。

      有的小曲儿需要动作配合才有趣,像这个去姥娘家的小曲儿,每次都是和亲人手拉手慢悠悠表演出来的:“拉锯,扯锯,姥娘门啊唱大戏。叫谁去,叫俺去。去的时候没啥拿,门仡佬里有个大西瓜,打开,红瓤黑籽,拨拉波拉小妮儿。”我很喜欢小曲儿里的“俺”字,原汁原味,特别亲切。大人哄孩子最容易用到这个小曲儿,若是姐姐打了弟弟,小曲儿内容就稍有变化,会说叫弟弟去,不叫姐姐去,弟弟拉着大人的手就破涕为笑了。

      奶奶在小曲儿里一直不是特别和蔼的角色,像这个“小蔓菁,是红哩,俺娘打俺可疼里,俺奶奶,不管事,咯吱咯吱不管事。”还有这个“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咯吱咯吱叫奶奶,奶奶不肯来。”旧时家家孩子一大群,奶奶也顾不过来,对孩子们都是训斥多于轻声细语的,奶奶是烧香磕头祈祷一大家子平安的人,从孩子们摞板凳过家家的小曲儿里可看到奶奶虔诚的影子:板凳板凳摞摞,里头住着哥哥,哥哥出来买菜,里头住着奶奶,奶奶出来烧香,里头住着姑娘,姑娘出来磕头,里头住着黄鼬,黄鼬出来拉鸡,里头住着骚鱼儿(蚂蚁),骚鱼儿出来下蛋,喷拍两半,你一半,我一半,留下一半做菜饭,做不中,点着灯,点不着,薅你婆婆那老白毛。

      夏夜,大人带着孩子去房顶上睡,凉风一吹,满天繁星,是讲小曲儿的好时机。“星星,挎着一篮子烧饼,你上哪儿呀?我去看看俺公公。吃的啥饭哎,吃的凉水,馏的冻凌。吃饱了吗?吃了个响饱,饿哩腰疼。”好幽默的小曲儿,星星成了夜间行走的人,带着烧饼那么好吃的东西去串亲,还一问一答地和旁人开着玩笑,孩子们在那样祥和的氛围中入梦,就像去姥娘家一样开心,真是好。

      “门墩墩,镣铞铞,开门来,娘到了。你不是俺娘,你不是俺娘,俺娘脚短你脚长。”这样的小曲儿就是教育孩子们不要轻易相信陌生人吧?“麻野雀,尾巴长,娶了媳妇忘了娘,把媳妇背到炕头啊,把娘背到村南沟......”诸如此类的小曲儿,都隐藏着先辈对后辈的殷殷期望,把道理娓娓道来,教后人怎样做人。

      有的小曲儿唱出来才能把感情表达到透彻,像这个“小白菜呀,心里黄呀,三岁两岁,没了娘呀,跟着爹爹,三年整呀,娶了个媳妇,是后娘呀,生了个孩子,叫孟良呀,孟良吃稠哩,俺喝汤呀,端起碗来,泪汪汪呀”,每听母亲唱这个小曲儿,我的泪就会掉下来,那应该是最早唤醒骨子里悲悯的小曲儿了,不经意的故事,讲述了做人要仁慈的道理。

      仔细想来,就是这些小曲儿,在潜移默化中教会了孩子们为人处世的道理,就是这些小曲儿传承着乡土文化,是最早的最朴素的诗,是孩子们认识这个世界的钥匙。像我们从乡村走出并轻吟小曲儿行走天下的人,感染了小曲儿的质朴文化,想来是多么的幸运。

    【审核人:凌木千雪】

        标题:苏立敏:小曲儿

        本文链接:https://www.meiweny.cn/sanwen/shuqingsanwen/78743.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美文苑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阅读记录

          关注美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