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优美散文抒情散文
文章内容页

徐能荣:寻梦古徽州

  • 作者:徐能荣
  • 来源: 手机原创
  • 发表于2024-03-14 18:05:30
  • 被阅读0
  •   “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这是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留下的千古绝唱。是他对徽州的仰慕之情而发出的赞叹,表达的是人们对徽州之美的向往与期盼,描绘的是人们仅凭想象是难以抵达的梦中家园。

      徽州之行,我们曾几度在梦中呢喃、在脑海中浮现。在一个细雨霏霏的清晨,在若云若雾的弥漫中开始了古徽州的寻梦之旅。

      作为生在江南,住在皖南的我们,对徽州并不陌生,在多次的旅途中,在视频、在画册上以及在梦境里都沉淀过"一半人间烟火,一半诗情画意"的徽州模样……

      我已不知是第几次踏上古徽州大地了,可是每次来都能被惊艳到,感觉徽州大地如梦一般的存在。在这里,每当看到一座马头墙就像翻开的一页历史,走进一个古村落就像穿越了一个朝代,还有那高耸的牌坊、威严的祠堂和那青石长巷连着的烟火人家,每每相见,总有"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的激动。

      寻梦古徽州,必须从欣赏古村落开始,就象欣赏一个人,先看他俊美的容颜和华丽的衣着一样,然后才触及他的灵魂之美。座落在徽山徽水中的古村落,大多有千百年的历史,无论岁月如何侵蚀,时代如何久远,仍芳华依旧风韵犹存。这是古徽州美的最显著特色,也是最吸引游人的魅力所在。当你一踏上徽州大地,那些撒落在白云间青山下峡谷中的古村落,没有繁华闹市的喧嚣,没有车水马龙的嘈杂,只有宁静的小桥,清澈的流水和安逸的人家,这种浓缩了山水精华之美,是天人合一理念的长情依托,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人、理念、自然三维空间的完美融合,是山川与文脉齐秀,造化之美与人文之盛的相得益彰,更是一种营造方式,也是一种文化心理。

      古徽州人在建设家园时,十分讲究对山水灵气的吸收,对自然风貌的揉合,把建筑学与风水学诠释得尽乎完美,堪称建筑史上的奇迹。古徽州人十分注重地形地貌,风水方向的考究。所建村落,不是蛰伏于云雾缭绕的深山,就是滨临于波光潋滟的湖水之畔,或掩映在翠竹与秀林之中,把方位学、光学和美学完美地统一起来,以艺术再现的形式让每一村落都成为一首凝固的音乐,只要你置身其中,仿佛与大自然联系在一起,每当呼吸到房宅中透出的林木气息,看到村畔清波滟滟的湖水,就能感受到大自然的亲和与关爱,仿佛似在人间仙境。同时,还对不同村落赋于他不同的个性和意境。如宏村,被称为"中国画里的乡村",呈坎,冠名为"中华风水第一村",万二衔,有皖南布达拉宫之美誉。徽州的建筑,塑造出了自己独特的文化韵味,也成为独树一帜的营造体系。无论天清气朗或烟雨朦胧,一踏上那片温润如水、意境如诗的土地,凝望那片从水墨画中走出来的亭台楼阁、轩榭廊舫,那韵律之美会让你怦然心动,不知不觉中你会陶醉其间一醉千年……

      这时,你如果是位诗人,不须等待灵感的出现,就能写出与唐诗相媲美的诗篇,因为你面对的是无数个诗语诗境;你如果是位山水派画家,一定能成为第二个黄宾虹,因为展现在你眼前的就是一幅幅水墨丹青,无须创作,只需临摹。

      寻梦古徽州,你不能只做驴友,当个过路客,要像徐霞客一样,去溯源它的人文历史,去考察它的山川地貌,就像待嫁的新娘,不去挑开她的盖头,你就识不得芳容,只有身临其境,才能洞见一方天地。

      徽州,简称“徽”,古称歙州,⼜名新安,脱胎于隋⽂帝开皇九年(公元589年),直到宋徽宗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才由歙州定名为徽州。府治所在为歙县,下辖歙县,绩溪,休宁,黟县,祁门,婺源共六个县,形成⾃唐代以来千余年的稳定格局,历经唐宋元明清五代,直到现今行政区划才发生变化,歙县、黟县、休宁、祁门现属黄山市,绩溪属宣城市,婺源划到江西上饶市。这样也好,一个徽州囊括了两个省的秀丽山川,松风水月,占尽了天时地利,值得称慕。

      徽州大地,群峰叠翠,山丘屏列,谷岭交错,沟壑纵横,有着山无三分缓,地无三分平的独特地理风貌,祖祖辈辈的徽州人一直在这里躬耕劳作繁衍生息,一直在与自然的搏斗中催生了徽文化与徽经济的崛起。其中最赋盛名的就是"徽商"。"徽商"是中国商史的一个里程碑。是"徽商"让世人了解了徽州,也让徽州走出了大山。徽商,又名新安商人,俗称"徽帮",是徽州府籍商人集团的总称,明清时期与晋商齐名,纵横商界500余年,有"徽商遍天下之说",在我国经济发展史上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以胡雪岩为代表的红顶商人,堪称商界标竿,他曾名噪一时,有"为官须学曾国藩,经商必读胡雪岩"的赞誉,他因助力左宗棠收复新疆而名垂青史。

      而徽商的崛起与兴盛,完全得益于博大精深“徽文化″的支撑。寻梦古徽州,你只有了解了"徽文化"的精髓,才算找到了寻梦古徽州的钥匙。

      我们不凡先将"徽"字拆开看,寓意就十分清晰:一个"徽"字含有山、水、人、文。人,是徽文化与徽经济的活动主体。山,代表了徽州的山川地貌。文,指的是丰富的文化内涵与历史底蕴。糸,是河流交汇与丰富的水资源。一个"徽"字,融入了众多徽元素,每个部分都反映了徽州的独特之处,使其成为一个集自然美景、丰富文化和高尚人文精神于一体的地域标识。

      勤劳的徽州人亲手所创造的"徽文化",其内容极其广博、深邃,包含了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民间经济、社会、生活与文化的基本内容,被誉为是后期中国封建社会的标本,在中华文明史上独树一帜,彪炳千秋。是中原文化(徽州人祖辈为中原人,他们为躲避战乱而定居在徽州大山深处)与本土文化的完美融合。它自成一家,独成学派。它以"崇文重教的儒家传统,砥砺有为的进取意识,向外拓展的开放风气,勇于吃苦的徽骆驼精神"等理念,内化为徽州人的精神内核,从而奠定了它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不可忽缺的历史地位。在"徽文化"的熏陶中,走出了一批批杰出人才和优秀代表,他们独领风骚,群星闪耀,其突出代表古代有程朱理学集大成者朱熹;近现代有"当代孔子"之称的文化巨匠胡适,有人民大教育家陶行知,有"中国工程之父"詹天佑,有山水画一代宗师黄宾虹。等等等等。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字,一个个旷古烁今,光耀史册。

      徽文化的代表人物群星璀璨,徽文化的内容更是极其丰富和广泛,它体系完整,门类齐全,涵盖了儒家思想、程朱理学、宗族文化、饮食文化,有商学、新安医学、建筑学、美学、光学,有戏剧艺术、雕刻艺术和新安画派等等,堪称一部百科全书,其中最广为流传让人津津乐道的,应首推"商学",他是中国三大地域文化之一,与敦煌学、藏学一同齐名于世。徽菜,是我国八大菜系之一,臭鳜鱼、毛豆腐是舌尖上的美食;徽戏,由徽帮进京后,成为中国国粹京剧的前身;徽雕,分为木雕、砖雕和石雕,素有三雕三绝之称,徽州建筑“无宅不雕花”,凡有建筑处,都可看到三雕艺术的再现。三雕与建筑的巧妙融合,形成一种技艺高超、气韵生动、自成一体的建筑风格,使整个建筑精美如画,浪漫如诗。与"徽雕"相媲美文房四宝中的三宝:"徽墨、宣纸、歙砚″均出自徽州,名誉天下,被称之为文化的载体。无论当今传播文化工具如何先进发达,而文房四宝的地位从未发生动摇。徽州文化不愧为中华文苑中一块瑰宝,像星星一样始终闪烁在灿烂的中华文明史的长河中。

      寻梦古徽州,还有一个绕不开的群体,就是"徽州女人"。"前世不修,生存徽州",这句话道出了多少徽州女人命运的坎坷与无奈。

      最近在抖音上看到淄博市写给山东大学学子的一段话"……有情,有义,有爱,有光…凡我在处便是山,待你来时就是家……"。如果把这段话引用到徽州女人身上到有几分贴切。徽州女人用一生把"有情有义有爱有光"八个字诠释得淋漓尽致。徽州的男人大多远离故土经营四方,而无数的徽州女人就挑起了一切男人在家的重担。她们赡老育小献出爱,开山植茶发着光,像"山"一样撑起"家,像水一样传递爱。然而,在她们操守家庭付出爱和光的同时,还要歇尽情义,恪守三从四德,坚守七贞九烈。最悲催的若是夫君客死他乡,女人从此孤苦伶仃,寡守终生,最后落的是享一座冰冷贞节牌坊的凄凉下场。在徽州棠樾牌坊群看到那些“立节完孤”、“节劲三冬”之类“守贞、守节"的牌坊,看似给徽州女人戴上了一顶顶光环,实际上却是一副副沉重的封建枷锁套在徽州女人的脖子上。千百年来,由于古徽州属“程朱阙里”之地,封建条规对女子制约更为苛刻。据记载,在古徽州有所谓的贞节烈妇65708名,民国初《歙县志》16部,“贞节烈妇”类占了6部,可见程朱理学集大成者朱熹“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之说,浸淫之久毒害之深。

      然而,在徽州女人凄惨的另一面,也闪耀着她们多彩人生的光茫。由于徽州地域一向崇文尚学民风淳厚,徽商的兴盛又给女性的潜能发挥有了相对宽松的环境。因此,数百年来,徽州女性在封建重压的缝隙中如野草般艰难地生长,竟然出现了许多能文能武的巾帼英雄、多才多艺的奇女子。如参与方腊农民起义的方腊妹妹方百花,有民族大义的郑彩云,即赛金花,在八国联军战乱之时,她出面保护北京文物,救护部分同胞,并说到“国家是人人的国家,爱国是人人的本分”,身虽卑微境界却高。张大千为其作画,刘半农为其传书。

      同时,徽州的才女名媛众多,灿若星河,有巧制柳叶诗的程璋,“海内闺阁第一”的休宁曹贞秀、名医汪瑞英,有七岁能赋《春雪》诗,人称“小谢道韫”的黟县汪端,有被称为“清女史第一”的歙县吴正肃、女小说家邵振华、鲁迅先生笔下的“真猛士”——烈士刘和珍,还有民国初教育家革命家舒畅予、表演艺术家舒绣文,著名京剧演员洪雪飞等等。正是这些在各个领域引领风骚的徽州女性奉献的聪明才智,才使徽州文化有今天的异样璀璨。徽州女人成为了繁荣徽州文化历史长廊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寻梦古徽州,实际上是寻一部徽州男人的奋斗史,徽州女人的奉献诗。徽州女人留守本地撑起半壁江山,而徽州男人远离故土打拼天下,才成就了徽州发迹数百年的史诗绝唱。

      由于“徽州地处万山之中,地狭人稠,"耕获三不赡一"。在生存危机的被逼无耐下,徽州男人只有背井离乡走出大山讨生活谋生存。于是就有"十三四岁往外一丢”一说。小小年纪便踏上了学徒学做生意的自力征程,去经受风雨的考验,去接受生活的磨历。有的为了出外谋业,早早地便成了婚,“十三爹来,十四娘”的现象非常普遍。绝大部分婚一结之后便外出谋生计了,自此很少能回家,一对夫妻一辈子待在一起的时间总共加起来也就三四年的样子。男人外出经商,妇女留守家庭。在徽州流传甚广的有个叫《记岁珠》的故事。故事讲述的是歙县有一位十八、九岁的年轻媳妇,新婚才一个月,丈夫就匆忙出远门做生意去了。小女子在家孤苦伶仃,靠做女红刺绣换点粮食过日子,独守空房,艰难度日。每到大年三十她都站在村口大路傍望眼欲穿,聪慧贤淑的小女子不见夫归,只有把如潮的思念压在心底,用自己的劳动所积买来的珍珠,取一粒放在床边的小坛子里,盘算着丈夫的归期。就这样,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当年的小伙子风尘仆仆地赶回家时,迎接他的不是那娇小可人的娇妻,而是长满荒草的孤坟,其妻已经郁郁而终故去三年了。这位徽商伤心地整理妻子留下的遗物时,发现小坛子里媳妇用彩丝系着的珍珠已有二十多颗!诗人汪于鼎在诗中写道:“几度抛针背人哭,一岁眼泪成一珠”,“珠累累,天涯归未归?”字字泣血声声含泪,如今读来仍令人痛切心扉。

      这就是徽州人一再感叹"故乡路总是那么遥远"的缘由吧。故乡安不下肉身,他乡容不下灵魂的悲剧,早在古徽州就一幕幕凄凉上演。徽州一梦,声声故里,烟火依旧,乡情长存。

      如今的古徽州已焕发出勃勃生机,当年徽商的奋斗史仍闪耀着时代的光芒熠熠生辉激励后人……

    【审核人:凌木千雪】

        标题:徐能荣:寻梦古徽州

        本文链接:https://www.meiweny.cn/sanwen/shuqingsanwen/146416.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美文苑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阅读记录

          关注美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