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优美散文名家散文
文章内容页

陈利国:爵誉古风•庐陵魂

  • 作者:陈利国
  • 来源: 手机原创
  • 发表于2022-11-07 16:37:39
  • 被阅读0
  •   年轻时候就听说过爵誉,当时只知道爵誉村是我们乡镇一个名气很大的村庄,民风纯朴,尚武。家家户户都练武,拳术、刀术、棍术,都有家传绝学。年轻人练武防身,以武会友,中老年人也以此强身健体。爵誉村习武之风代代相传,名闻遐迩。

      由于农村的闭塞和当年整个社会对传统文化的漠视和破坏,以致我一直以为爵誉只是一个以武闻名的村子而已。直到改革开放几十年之后,各地发思古之幽情,觅祖上之荣光,挖掘传统文化,爵誉村才得以大加宣传,显露峥嵘。拂去荒诞年代喧嚣的尘埃,我才知道这个和我们同一个乡镇的爵誉村,原来赫赫有名,历史久远,有极其厚重的文化底蕴。但那时依然没有引起我的关注,在我们当地,有渊源典故的村庄多了去了,就连我们陈氏的祠堂,大门牌匾之上也大书“百人科第”。

      直到前几年我们七九届高中同学毕业四十周年聚会,有一个活动内容就是参观爵誉,我才第一次探访这个古村。我们百余位同学分乘两辆旅游大巴,在那金秋十月,迎着那灿烂的骄阳,来到爵誉村。

      车停村边,我们甫一下车,就远远看见气势夺人的爵誉康氏宗祠总祠孝德堂。我们踏过青石板前坪走进祠堂,便看到大门入口的地方立着一对古朴的汉白玉抱鼓石。据村民介绍,这抱鼓石是明朝的一位进士、兵部尚书送给岳父家族的礼物。祠堂里面,房梁高挂“两派十进士,一门五贡士”的牌匾。两边墙壁上贴满爵誉历史上先贤的简介及近代名人的诗文题字。我们逐一观赏品读,大量的史事记载和历史人物的事迹深深震撼了我,我这才真正认真审视这个千年古村了。

      我们参观了几个祠堂,穿行在古色古香的古建筑中。十月的和风吹过纵横交错的古巷道,青砖黛瓦弥漫着历史的韵味。爵誉村是一座历史文化的富矿,这里有解读不尽的文化宝藏。一次短暂的探访走马观花,完全不能了解她的全部。由于活动还有其他行程,我们逗留了一会,只好带着未尽的兴致依依不舍地上车离去。

      活动结束后回到家里,我迫不及待地上网查找资料,想要了解爵誉的前世今生。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原来爵誉大有来头。

      据泰和县志记载,爵誉村原名“龙源村”,始建于南唐。村里重农重儒,耕读之风极盛。不但尚武,更加崇文,以致人文鹊起,文人义士,忠臣良将,科举蝉联,人才辈出,被宋仁宗御赐“爵崇誉隆”。后来龙源村便演变成爵誉村,村名自明朝起沿用至今。

      爵誉村是庐陵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而庐陵文化是江南地区最著名的地域文化。作为庐陵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文之地的最好代表,爵誉村历代中进士者有42人。宋时,康友政是赫赫有名的护国大将军,被封为“大司马”。明朝时,“四朝元勋”康奎,历任四朝官职,服务过三位皇帝,是明宪宗的老师,有“国师大夫”牌匾,被后世尊称为“帝师康奎”。康奎还把自己的四个儿子培养成“贡士”,留下了“一门五贡士”的佳话。

      爵誉周氏始祖周矩,五代后唐进士,官至右监察御史。公元930年,周矩为避唐末战乱,随时任吉州刺史的女婿杨大中自金陵迁至龙源村。他看到当地干旱频发,民不聊生。为解群众干旱之苦,他沿村后的牛吼江溯江而上几番考察勘探,经过缜密选址,精心筹措,最后独家出资,在牛吼江畔槎滩村边,以木桩、竹筱、土石压为大陂,横遏江水,开洪旁注,创筑槎滩和碉石二陂。这座水利工程建成后,周矩规定二陂为公陂,不得专利于周氏。当清澈的河水沿着沟渠流入干涸的稻田时,乡民们高兴得敲锣打鼓,载歌载舞。从此,这座被誉为“江南都江堰”的槎滩陂,惠及千万农民,使旱灾频发的高行(今禾市)、信实(今螺溪)两乡,变成了早涝保收的鱼米之乡。这座水利工程,虽然已经历了千年风雨,至今仍灌溉着泰和、吉安两县近六万多亩粮田,在江南地区的水利建设史上,谱写了辉煌的篇章。周矩父子善莫大焉,功莫大焉!

      我不禁深深折服周矩这位先贤的崇高品德。在那战乱频仍的五代十国时期,士大夫大多明哲保身,而周矩时已赋闲,身处江湖之远,但仍念念不忘庙堂之高。以独家之财力,解万民于倒悬。“不为己利,乐为民役”,泽被苍生,造福后世,这种高风亮节,胸怀气度,真是感天动地。千百年后的今天,人们都还感念他的恩德,都为有这么一位先贤庆幸,深感荣耀。

      周矩除了体察民情,了解民生疾苦,为朝廷分忧,对子孙也首重教育,倾注毕生精力培育人才。在他“以德育人”的家训诫勉和言传身教下,爵誉周氏子孙人文蔚起,人才辈出。宋时,周氏出了“一门四进士”。据周氏家谱记载,历史上周矩家族共出现了24位进士。出仕者众多,他们勤政爱民,廉洁自律,大多都清廉终老,这都是周矩这位开基祖祖训家风的教化之功。

      我越深入了解越钦佩不已,由此对爵誉充满好奇。这个小小的古村,占地才四平方公里,远离城市,怎么会有那么辉煌的历史,耀眼的文化?爵誉村地处赣中南吉泰盆地,世代耕种,可以说极其贫困。农家子弟要跨越阶层,出人头地,唯有读书一途。在当地,就有“团箕晒谷,教儿读书”的民谣。寒门出贵子,白屋出公卿。在这乡野农村,世世代代耕读之风极盛。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风土人情,流淌千百年不变的血脉基因。处江湖之远,却胸怀天下,忧社稷庙堂;居偏僻乡野,仍不失鸿鹄之志,锐意图变。加上前辈先贤的榜样示范作用,激励后辈子孙悬梁刺股,发愤苦读,以致人才辈出,俊杰纷陈。前面说了,仅一个爵誉村,历代中进士者就有42人之多,与吉水县谷村史上有78名进士,一南一北,各领风骚。这在整个江南,就是放眼全国,也应当是不多见的。

      爵誉村后紧靠牛吼江。江河是一个地方文明的发源地,是摇篮。就象黄河、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一样,牛吼江也是吉泰盆地的母亲河。她源自井冈山,奔腾而下,涌入禾水,再汇入赣江。牛吼江、禾水、赣江,浩浩荡荡,千年奔流,孕育了辉煌灿烂的庐陵文化,是吉安庐陵的母亲河。

      庐陵文化也叫江右文化,是吉安江右人创造出来的一种地域文化,是江西独特的文化现象,在中国文化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庐陵历史上名人辈出,群星璀璨,辉映着中华历史天空,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国独领风骚。“三千进士冠华夏,文章结义写春秋”。在宋、明时代,庐陵文化的学子占据了中华文明的半壁江山。庐陵府历史上考取进士2823人(天下第一)和状元21人(天下第二)。学而优则仕,吉安历史上有宰相22名,各朝六部尚书、都御史、布政使等145名。吉安民间有“一门六进士,隔河两宰相。五里三状元,十里九布政”的美传。明《永乐大典》中即有“天下多举子,朝中半江西,翰林多吉安”的记载。吉安历史上这种人才井喷的景象蔚为壮观,为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和文明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庐陵文化的精髓是“追求一流,坚守气节”。这两大精髓相互交织,相互影响。一代代庐陵人在追求一流中坚守气节,在坚守气节中追求一流,创造了辉煌灿烂、经久不衰的庐陵文化,涌现出了欧阳修、文天祥、杨万里、胡铨、刘辰翁、解缙、周必大、杨士奇、罗钦顺、罗洪先等等一大批名垂千古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史学家和科学家,浩瀚如星辰大海,真是群星璀璨,光耀千秋。

      庐陵文化的鼎盛时期是宋、明两代,到了清朝以后就逐步衰败。满清入主中原之后,杀戮过重,加上科考不公,文字狱,无数学子惨遭屠戮,书院毁于战火。太平天国与清廷在庐陵一带激战八年,对吉安造成毁灭性的破坏。之后清末王权更替,军阀混战,外敌入侵,内战不休。新中国建立后,又有几十年折腾。由是庐陵文化一蹶不振,终于泯然众人。

      现在不要说吉安庐陵,就是整个江西省,在全国好象也没什么存在感。赣鄱文化、庐陵文化日渐式微。辉煌只是过去,以前有多少骄傲和荣耀,现在就有多少落寞和黯淡。白云苍狗,风水流转,近几百年来,不管是小到爵誉,还是大到整个吉安庐陵,再没有涌现出在全国叫得响的文化人物,更不要说出现象欧阳修那样文坛领袖般的大文豪了。

      当然,潮起潮落很正常,但沉寂了这么多年,庐陵文化应该抖落蒙在身上的灰尘,重新焕发光芒了。我们庐陵文化的灵魂是什么?“追求卓越,坚守气节”,“放眼天下,崇文重教,传扬家风,团结拼搏,忠义报国”。庐陵先贤既是治国安邦的宰辅栋梁,又是名震天下的饱学鸿儒。欧阳修,唐宋八大家之首,宋代文学史上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不屑官场倾轧,纵情山水,“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何其悠然超脱;文天祥是坚守民族气节的典范,“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成千古绝唱;胡铨名震朝野,被称为“脖子最硬的人”,是第一个提出杀秦桧谢天下的硬汉子;明代邹元标也是一名忠节义士,一直忠言直谏,多次被贬谪,被称“割不尽的韭菜蔸,打不死的邹元标”……这些庐陵先贤做天下廉吏清官,著天下一流文章。我们新一代庐陵学子应当秉承祖训,发扬祖德,忧国忧民,奋发进取,读书报国。不立志做大官,但立志做大事,做实事。把自己的人生奋斗融入到民族复兴、吉安振兴的伟大事业中去。

      牛吼江日夜奔流,赣江水滔滔向前。愿我们年轻一代的庐陵才俊挺身而出,扛起大旗,负起大任,重振吉安雄风,再现庐陵辉煌!

    【审核人:雨祺】

        标题:陈利国:爵誉古风•庐陵魂

        本文链接:https://www.meiweny.cn/sanwen/jingdianmeiwen/46851.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美文苑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阅读记录

          关注美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