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故事大全历史故事
文章内容页

曹其明:世代簪缨 籍籍域中

  • 作者:薛兰英
  • 来源: 手机原创
  • 发表于2023-04-27 22:35:45
  • 被阅读0
  •   引言

      长江左岸,灵秀青阳。在安徽池州青阳县南境,九华山东麓的陵阳山区,生活着一支庞大的曹姓家族,自谓“墩头曹氏”。自南宋肇始,陵阳墩头曹氏(一般谱学界称“青阳墩头曹氏”)历数百年繁衍、发展后,便逐步成为该区域有着较强影响力的姓氏群体,享誉一方,位列“陵阳八大姓氏”首位至今。

      陵阳历史上被称着“吴头楚尾”,是江北进入皖南徽州文化圈的门户,人文历史久远楚顷襄王六年(公元前293年),楚国三闾大夫屈原为奸小谗陷,曾放逐陵阳,居九年,其作品《九章﹒哀郢》便创作于这一时期。

      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析泾县西境置陵阳县,县邑即今陵阳镇上街头香池里。至隋大业年间(公元605-618年)废县,陵阳为一邑政治、文化、经济中心,历时七百二十余年,其文化文明积淀与历史地位,不言而喻。在时光的淘洗中,陵阳地区最初的原居民,或者说最初的吴越山民已了无踪迹,是外迁,还是自然消亡,或是在外来移民的融合中消解、同化,亦无据可考。可据的史实是,自西汉初始元年(公元8年),官礼陈氏避王莽祸卜居陵阳所村始,陵阳的主要人口成份均系外来定居者,尤以曹、宁、李、谢,陈、鲍、章、林“八大姓”为主,兼少量其他姓氏。他们祖先大多是北方士族,或逃避战乱,或家族避祸,或歆慕皖南山水,甘居其间。曹姓迁入陵阳始于南宋绍兴十四年甲子(公元1144年),在八大姓氏中并不是最早的迁入者,较陈、谢等姓氏要晚得多。但这方土地似乎很适合曹姓人的生存,数百年后,曹姓人口便迅速占据现今的桥头店以北,陵阳老街以东至南的大片驻地。曹姓在陵阳后来居上,位冠“八大姓”,人丁基数自然是一个重要方面,但若仅限于此,又似乎不足以令人信服。因为,任何势力的凸显,都取决于各项实力的综合,于一个姓氏家族而言,它一定有着合族综合力量的长久蓄积。当我们翻开那些尘封已久的历史史料,沿着陵阳墩头曹氏的源流发展的轨迹,便不难发现,所有的疑惑,都豁然开朗。

      一、曹姓缘起,以国为姓

      史上曹姓缘起甚多,有史可据的,有以官为姓,以封国为姓,帝王赐姓,各种原因改姓,及部分少数民族中的曹姓。其中少数民族中的曹姓,究其实也是由少数民族姓氏改为曹姓,统而概之,也可归类于改姓。

      陵阳墩头曹姓始出姬姓,受姓始祖叔振铎,为周文王姬昌与太姒所生第六子,周武王姬发同母弟,周代诸侯国曹国的始封之君。据《史记•周本纪》及《史记•五帝本纪》所载,周之先祖后稷,为帝喾与元妃姜嫄所生。帝喾,姬姓,名俊,黄帝长子玄嚣(少昊)之孙。太姒与周文王生有十子,长子伯邑考、次子周武王姬发、三子管叔鲜、四子周公旦、五子蔡叔度、六子曹叔振铎、七子郕叔武、八子霍叔处、九子康叔封、十子冉季载。《史记·管蔡世家》:“……曹叔振铎者,周武王弟也。武王已克殷纣,封叔振铎于曹。”周武王十一年(公元前1046年),武王起兵伐商,牧野之战,商朝君主帝辛战败,于鹿台自焚,商朝灭亡。周初,武王为巩固政权,大封功臣昆弟,“以藩屏周”,封同母六弟(周文王十三子)叔振铎于“天下之中”的膏腴之地,山东兖州(晋曰:济阳;隋曰:济阴;后周曰:曹州,今山东荷泽市定陶区)济水之阳,立曹国,子孙遂以国为氏。支下后世曹姓宗谱“济阳”堂号及北宋曹彬的济阳王(追封),逐本溯源,想必也出于此。“堂号”也叫“郡号”,郡是行政区域的建置,也是一个姓氏发祥的本源,后世源远流长,惧有所失,立“堂号”为信。这一类堂号是带有姓氏特征的,就像曹氏发源于济水之阳。也有一类无姓氏特征,只是一个类似徽标性作用,仅是一种族姓间的区分,如“叙伦堂”、“崇德堂”等。曹姓堂号在北宋之前曾为“谯国堂”。谯为县名,春秋时设谯邑,秦置县,西汉时属沛郡,东汉时属沛国,三国魏时为郡之一。曹姓曾是谯郡十姓之首,为第一郡望。东汉末年,曹操得三分天下之魏,次子曹丕称帝,显赫一时,古谯县成为皇室帝籍,故曹姓多以“谯国”为堂号。“但琮辈荷皇恩更沃,义当易谯国为济阳郡。”这是北宋曹彬次子曹琮(字宝璋)在谱跋中的原话,他在编订《曹氏宗谱》时便易“谯国堂”为“济阳堂”,个中原由,一是如上所述,认为其父子两辈蒙正统皇恩隆大,二则也是追认曹氏发轫地“济水之阳”的意思。但我想,应当还有另一层深意,即“此曹非彼曹”,有正本清源的意思。当然也或许有不太瞧得上曹操的意思。曹氏向为世家传承,自认的一世祖曹参相汉,而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其子又废汉建魏,在传统宗法思想体系下,总有谋逆不道之嫌。虽然魏武曹氏在作家传时自谓曹叔振铎之后,汉丞相曹参裔孙,曹操三子曹植(字子建)也世居谯,然而,后世墩头曹氏对曹操支下不予认归,此点将于下文有详叙。曹氏在谯国堂之前,曹彬的父亲曹芸曾立过“咸通堂”号,但未被曹琮复名,时间很短。叔振铎曹国国祚传至四世孙宫伯侯,宫伯侯立长子云承继国祚,次子风支衍一脉即为陵阳墩头曹氏祖源。陵阳曹氏这一源奉叔振铎二十八世孙,西汉第二任相国平阳侯曹参为一世祖,二千二百余年,传承有序,脉络清晰。

      以官为姓也是曹姓的一个重要源流。史载,远古黄帝之孙颛顼帝曾孙吴回,为火正祝融。吴回之子陆终,娶鬼方氏之女嬇为妻,生六子。五子名晏安,助大禹治水有功,被舜帝封为曹官(掌管国中监狱),赏今河南灵宝曹水(即今河南灵宝市东北好阳河)之地为族人食邑(采邑),晏安随之改为曹安,子孙氏曹。这一支溯源,与叔振铎也同出姬姓。至周时,武王灭商,封曹安后裔曹挟于邾国。战国后期,邾国为楚宣王所灭,邾人有的以国为氏,改为朱姓,此朱姓与曹姓属“同源不同氏”;有的仍以曹为氏,此为曹姓另一支。

      再说绍曹为姓的,如汉魏王曹操可以作为这一个例子。曹操的曾祖父曹诘是汉平阳侯曹参第十三世孙,叔振铎曹氏后裔。《三国志•武帝纪》:“太祖武皇帝,沛国人也,姓曹,讳操,字孟德,汉相国参之后。”可见,历史与曹操后人都认祖于叔振铎曹氏。但实际上曹诘的儿子曹腾是宦官,无亲生子。曹操的父亲曹嵩本姓夏侯,过继予曹腾为螟蛉子,其后世子孙嗣曹姓,世居沛(今安徽亳州)。曹操一代雄主,曹操、曹丕、曹植,更是享誉中国古代文学史的“三曹”,辈受世荣。就血源而论,从曹操父亲曹嵩始,支下曹姓已非叔振铎正源,与陵阳墩头曹氏一脉已属同姓不同源,世称“谯国魏武派”曹氏。陵阳墩头曹氏属曹参第十三世孙曹潀(曹洁弟)支下,为曹参的正传血脉,世称“平阳派”。这也是上文所述曹琮改“谯国堂”为“济阳堂”的原因。后世曹氏宗祠中有一幅楹联:“平阳绵世泽,魏武振家声。”说的正是这一段曹姓史话。当然,从这一幅对联内容看,后世也有把谯国魏武曹氏认归于曹氏一脉的,只是分堂别类而已。

      曹姓中另一些是由帝王赐改姓为曹的,子孙也绍继为曹。如曹魏名将曹真。曹真本姓秦,后为曹操赐姓为曹。站在历史的维度上看,曹操的父姓已是异姓夏侯氏所改,曹操又改他人姓曹,也是一个历史的小幽默。

      另一个与叔振铎曹姓有着渊源的是卞氏。春秋鲁国大夫卞庄子系叔振铎次子卞叔田后裔。叔振铎长子曹太伯继任曹国国君,次子卞叔田始封卞国国君,食邑于卞,子孙遂以卞为氏,与陵阳墩头这一源曹氏为“同宗不同姓”。

      二、随任卜居,曹氏南渡

      叔振铎裔孙薪火衍传,蔓延天下,大多与曹姓子孙外任为官分不开。曹姓子孙,世代仕宦,子孙也多随官卜居,广布天下。曹氏始于叔振铎,始居山东济水之阳,至叔振铎九世孙曹进仕鲁公子晖,邑宰,世居鲁孝廉里(薛地,今山东滕州一带)。至叔振铎十五世孙曹騋,为曹成公使蔡,遂居蔡(今河南上蔡县)。至叔振铎二十六孙曹蕕任秦沛令,居沛(今江苏徐州),这也是曹参藉贯沛的缘起。至叔振铎三十二世孙曹爽(其兄曹襄,袭爵位),曹参五世孙,先是敇葬太祖妣(按推算应是太祖母,曹参妻)于谯东三十里,后奉祀居谯(今亳州,这也是后世曹氏世居谯的缘起)。至叔振铎三十五世孙,曹参八世孙,曹爽曾孙曹曾,字伯山,谏议大夫,居济阴。又至叔振铎三十九世孙,曹参十二世孙曹田,字仲耕,任兰台令史,又复居谯。再至叔振铎四十六世孙,曹参十九世孙曹沛任广阳令,嗣后隐居于县治之东的泾阳乡殿头里(属今黄山区,昔太平县)。陵阳墩头曹氏,系曹沛支下。曹沛生三子,长子伯鍊,次子仲铸,三子季铜。伯鍊、仲铸在《墩头曹氏宗谱》中没有后续记载,应当世居祖地无变化,也或他迁失载失传,也或在别的曹氏谱中有另传。三子季铜之子曹毂,叔振铎四十八世孙,曹参二十一世孙,仕晋,任开封刺史,遂家汴(今河南开封)。至叔振铎五十一世孙,曹参二十四世孙曹景宗,为梁武帝表为竟陵太守,居新野(今河南南阳)。至叔振铎六十世孙,曹参三十三世孙,曹珙,曹沛(十五世孙)于咸通年间(公元860-873年)为猷州令,辖地即泾县西地,今泾县、旌德县,黄山区,池州市的东至县、青阳县、石台县部分地区。曹珙算是复归其祖曹沛始居地任职。不过没多久,便迁任淮安太守。其孙曹翱(曹沛十七世孙),随祖父曹珙之任猷州。曹翱当是一个性情中人,不恋宦海,爱泾溪山水,复居泾阳故里。合上叔振铎七十二世孙,曹参四十五世孙曹邦美迁居陵阳,以上也便是墩头曹氏世居迁徙脉络。当然,上面也只是按照墩头曹氏这一支世居地摘记,曹氏子孙随任卜居的众多,如曹参三十三世诸孙中,曹瑭,字尧宾,元和中(公元806-821年)举进士,任桂州刺史,遂家桂。曹新,任山东益都教授,迁左拾遗,遂卜居益都(今山东青州)仁涉乡弥水里等。要说明的是,本文所有记录的地名,很多均是《墩头曹氏》旧谱中记载的古地名,也许今天已不一定是这个名字了。所以,本文对一些能查核到的都作了一个括号补充。曹姓子孙除因任卜居外,战乱迁徙,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如曹参三十五世孙中曹尚质、曹尚贤、曹尚宾,因唐末战乱,分别自原居地青州迁往江西河头口,安徽新安海宁,湖广荆州。太平天国期间,陵阳墩头曹氏子孙为避战乱,外迁者不计其数。还有其他原因迁徙,如婚娶,谋生等,曹姓子孙分居南北东西。

      东晋以前,本源曹姓大多集中生活在长江以北,具有较大影响的一次集体性南渡江南,发生于晋元帝大兴四年(公元321年)中秋。晋怀帝永嘉元年(公元307年),司马睿在王导、王敦辅佐下优礼当地士族,获得支持,得以立足江左。建兴四年(公元316年)西晋亡,建武元年(公元317年)司马睿即晋王位,改元建武。太兴元年(公元318年)即皇帝位,改元太兴,据有长江中下游及淮河珠江流域地区。曹参十七世孙曹彥,因得王导、周顗主荐,为晋元帝辟为(召见任命之意)翰林中书,入朝授太常札院秘书郎。曹彦率家眷宗族一千三百余口,渡江南下,卜居京口镇(今江苏镇江)。永昌壬午(公元322年)曹彦拜金紫光禄大夫。同年,王敦以诛刘隗为名,举兵叛乱,后为晋室反击,追剿王敦党众。江左曹氏惧怕牵连,宗族兄弟,纷纷潜离,有往吴、越、广、豫章、新安,也有转回北行,江南曹氏离析一十八处。这一次的曹氏集体南渡,对曹氏人口流动与发展是一个很大的促进。

      三、初隐泾阳,池州联谊

      陵阳曹氏先祖定居皖南,发端于晋太和中(公元366-370年),曹参第十九世孙曹沛任广阳令。广阳县即古陵阳县。晋咸康四年(公元338年),为避晋成帝皇后杜陵讳,改陵阳县为广阳县。东晋权臣桓温,自负才能过人,素怀异志。太和六年(公元371年)十一月,桓温带兵入朝,以司马奕不能生育,后宫三子系宠臣相龙、计好、朱炅宝等人与后宫美人私通所生,胁迫褚太后下诏,废司马奕为东海王。桓温亲率百官至会稽王邸,迎司马昱入朝,拥立为帝,是为晋简文帝,改元咸安。曹沛不满桓温行径,无意为官,遂解绶隐于县治之东,踰(古通“逾”)山十里许的泾阳乡殿头里。据《晋书•陶潜传》,陶渊明于“义熙二年,解印去县,乃赋《归去来兮辞》”。彭泽令解印辞官的义熙二年为公元406年,这样算来,曹沛解绶归隐要早于陶渊明34年。想陶渊明之所以享誉中国历史归隐第一人,一是他个人气节为人称颂,另一个重要因素当与他为开创中国田园诗歌第一人的身份不无关系。曹沛就地归隐,首开曹氏落根皖南古陵阳县境之先河,成为陵阳墩头曹氏这一支脉的祖源——泾阳曹氏。

      宋开宝七年(公元974年),曹参第三十九世孙(曹沛第二十世孙)曹彬,奉诏平南唐克池州。曹彬的六世祖,就是那位曾任猷州令的曹珙,后迁任淮安太守。曹彬的高祖曹翔,曾授河东节度使,奉诏讨窦瀚,克之。曹翔封护国上将军,食邑八百户,秩金紫光禄大夫,为兄曹翊立祠,奉祀黄墩(歙西三十里,今歙县境),遂家居。曹翊,字崇唐,僖宗(873年)时登第,授福州牧,追剿黄巢于歙西三十里黄墩,战殁,于阵封岩将,谥忠武,追赠奉义大夫。曹翔后随其父归汴(河南开封别称)。曹彬父,名芸(谱名榧),字文德,生后唐庄宗癸未(公元923年),世居黄墩,曾被封钜鹿郡君赐宁晋、灵寿(今河北邢台地区)为汤沐邑(汤沐邑指收取赋税的私邑,即食邑之地),这应当是曹彬籍贯“真定灵寿”的缘起。曹彬族叔祖,泾阳殿头里曹镐傑,曹参三十七世孙,号正南,闻曹彬率兵攻克池州,遂携孙曹瞻及族中子弟赴池,与曹彬共叙族谊,并留任军中,参与平定南唐。曹镐傑素以勇略称著乡里,五季(五代)时,盗贼接踵哨聚,肆虐泾阳一带,曹镐傑曾率一方子弟于族左洪口,据险立寨,拒敌于门外,一方百姓得以幸免于难。乡人感念曹镐傑率众拒贼,“祀之,称其地曰:曹公坑。”宋开宝八年(公元975年)十一月,曹彬挥师东进南唐都城,金陵即克。史书盛赞曹彬仁厚,金陵破城,没有发生滥杀劫掠事件,这是事实,也是古代战争史上的一个特例。只是世人并不知道,故事的背后,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曹彬能做成这一历史性功德,还得益于上文中提到的同门族叔祖曹镐傑。一日,曹镐傑见曹彬面带忧色,便道:“三军之命司于一人,敌之不臧,自取灭亡,又何忧焉?”在当时,南唐后主李煜已是早无斗志,只等宋军前来受降,曹镐傑说的也大致就是这么一个意思,没什么好担心的。曹彬叹道:“李煜一门无加害,已有旨矣,如全城赤子何?”这意思是说,奈何这全城百姓呢?(“如全城赤子何?”这个句子看上去有点难懂,都是《墩头曹氏宗谱》中的原话。“如”可作“奈”之意;“何”为“怎么样之意”。句式同《愚公移山》之“如太行王屋何”。)曹镐傑献策说:“是不难,剖心以示,誓师而入,谁敢有逆命者?”不能说这不是一个好方法。于是就有曹彬号令三军,戒约诸将。“是以金陵城破之日,兵不血刃,无一起枉杀之人。”这也说明曹镐傑之能非止于勇,亦有谋。平定南唐,曹彬上表曹镐傑之功,只是曹镐傑终因积劳成疾,未及录用便病死营中。其孙曹瞻随军凯旋归汴,并遵曹彬之命,与曹彬次子曹琮共索曹姓之源,撰曹氏宗谱一十八帙,这便是陵阳墩头曹氏一脉的首部宗谱。池州联谊,使泾阳一支曹氏得以寻源归宗,载入谱牒。谱成,时年为宋真宗咸平六年癸卯(公元1003年)。

      四、入赘陵阳,散枝墩头

      宋高宗绍兴十四年甲子(公元1144年),陵阳墩头曹氏开山始祖曹采,名邦美,曹参第四十五世孙,时年十七,华年正好。曹邦美性资聪颖,风采俊伟,胸怀洒落,世居泾阳殿头里。青邑陵阳墩头方氏爱惜曹邦美风采,礼聘为婿,入赘方家。不久,便从方家搬出,于长護山下的墩头(一个土山包)构屋肇基,另起门户,开枝散叶。这也是陵阳曹氏自谓“墩头曹氏”的由来。曹邦美入赘方家,旋又出方家,子孙姓氏还归曹姓,似不合常态,个中原因无考。但可以肯定的是,曹氏素以尊礼守义传家,此举必是得到方家的鼓励。想曹氏原本圣贤后裔,家族背景及势力自不言而喻,兼财雄一方,也许是方家自知不能久居其上,所谓“德”不配位,不如作出两好的选择。曹邦美一生共育有六子(谱称“老六房”)十九孙,耕读墩头,晚年更是含饴弄孙,尽享安适之乐。曹采六十四岁寿诞,召集诸子,分付家业,乃卜居太平泾阳终老。曹氏在陵阳发展很快,人口鼎盛时,旧谱籍所载人口有六千之众。后世谱记曹氏“老八房”子孙,实为原“老六房”中的第五房大任公支下子孙。其他五房子孙皆因元末战乱,所持本房谱牒丢失,子弟或外迁,或被掳,或战死,或人员失终,致使其他五房后代子孙无从查考,后世谱中世系图表,也仅为原老五房子孙谱系。仅此八房子孙,也继继承承,人文蔚起,中科第,膺民社,任儒学博士,绵延后世,生齿万余丁,烟火不下数千家,形分其世,均有谱可考。在外迁的墩头曹氏裔孙中,有一支迁居江苏徐州,2010年3月,江苏徐州曹念启、曹念磊等老先生率族亲一行十二人寻亲陵阳。徐州曹氏系陵阳曹氏“老八房”第四房子孙曹保四(名贞,字文正,曹参五十五世孙)后裔,目前在除州也是一个不小的族群。墩头曹氏子孙之繁盛,可管窥全豹。

      五、文相武将,世代簪缨

      陵阳墩头曹氏源出帝王世家,文相武将,世家显赫,后世子孙亦都忠于历代的王家帝室。周叔振铎立国以降,曹国历二十六代国君,享国祚636年。另一支传就是叔振铎五世孙风以下的曹氏,也是墩头曹氏这一源流。在这一源流的列代曹氏子孙中,以功勳卓著名显天下者,代不乏人。春秋曹刿,叔振铎十世孙,鲁庄公十一年“长勺之战”,因“三鼓克齐”解鲁国之围,曹刿彪炳青史。曹卹,字子循,叔振铎二十世孙,从学孔门,列七十二贤,唐封曹伯,宋封上蔡侯从祀,为万世景仰。叔振铎二十八世孙,汉平阳侯曹参(为陵阳墩头曹氏一脉敬为一世祖),功在立国,位居西汉第二任丞相,其子孙亦五世袭侯。虽于征和二年(公元前93年),曹参六世孙曹宗,因受其舅舅戾太子刘据“巫蛊”事件牵连,国除(指废除爵位),但哀帝时(公元6年),曹参后世子孙再蒙皇恩,“复诏封参元孙之孙本始平阳侯”。元孙,即玄孙的意思,也即在曹参七世孙时复封了其上祖的平阳侯爵位,子孙承荫。曹景宗,梁朝名将,曹参二十四世孙,以勇略闻世,爱书史。梁武帝萧衍任雍州刺史时,便与曹景宗结为深交,常至家中饮酒,纵论国事,为萧衍看重,表荐曹景宗为竟陵太守。时天下纷乱,及梁武帝起兵,曹景宗聚众相从,为右卫将军。曹景宗文武双全,文思敏捷。天监六年(公元507年),魏梁第二次钟离之役,“魏中山王英(元英)与将军杨大眼众,数十万围钟离,日夜苦攻……”曹景宗巧用火攻,大败魏军,解钟离之围。梁武帝光华殿设宴,兴致所至,命尚书左仆射沈约设若干字为韵,各人分拈,依韵作诗。南朝宋人作诗都先赋韵,这也算是古人的一种雅兴,此事《南史·曹景宗传》亦有记载:“詔令约(沈约)赋韵。时韵已尽,唯餘‘竞、病’二字。景宗便操笔,斯须而成,其辞曰:‘去时儿女悲,归来笳鼓竞。借问行路人,何如霍去病?’帝叹不已。”以“竞”“病”二字入诗,既要合韵,又要在立意品格上不落下风,确实不易,况且局限之下。曹景宗急就成章,诗韵流畅,合时合景。当然,这里面也确实是他彼时彼境的内心真实写照,纵使这样,也需一等一的武略文采。梁武帝大赞,封曹景宗为湘西侯郢州刺史,加都督。这段梁史中的佳话,也收录于《墩头曹氏宗谱》,晓谕子孙。曹業(业),曹参二十七世孙,隋开皇己酉(公元589年)登进士,与刘文靖,房元龄(即房玄龄)同修刑统律令,贞观辛丑(公元641年)拜封荆公。曹瑭,曹参三十三世孙,任桂州刺史。曹斯,任康州刺史。曹全晸,曹参三十四世孙,晚唐名将,也为此一辈中最为杰出。曹全晸,字文渊,号伯海,谱赞:“英伟忼爽,博涉书传,谙韬略。”乾符二年,曹全晸以平卢节度副使与宋威数败王仙芝、黄巢。乾符六年已亥(公元879年),黄巢、王铎率军五十万进攻襄阳。时曹全晸与山东道节度使刘巨容合兵荆门关,拒之。是以荆门至今有“曹将港”(旧址,不知现在可易名)。“设伏,大获全胜,俘斩渠魁(首领之意)十七人,黄巢残部渡江东奔。”曹全晸约刘巨容协同追击,刘巨容以“国家喜负人,有急,犹抚惜将士,事成,则弃之,或更得罪。不若留贼,以为富贵之资。”为由,停止追击。行文至此,忽然感到历史是多么地惊人相似,古往今来,“刘巨容现象”总是在不断地重演。这是当政制度使然,也是民族的悲哀。无奈,曹全晸作诗明志,与其分道扬镳:“朔风卷树冻岚消,报国何辞岭外劳。自顾疆场甘百战,敢将功业负三朝?剑横黑水曾芟虎,箭劈黄云惯射雕。地北天南尽人事,此心肯许霍嫖姚。”这首诗有些地方收录为作者佚名,但《墩头曹氏宗谱》记载,此诗系曹全晸所作。诗中的霍嫖姚就是西汉抗击匈奴名将霍去病,以其受封嫖姚校尉故名,全晸自况,其志也明。大丈夫各取其志,曹全晸遂自率子弟与司空郑传余、雷宁赓等追至歙西。曹全晸后以战功迁检校兵部尚书,疾卒军中。曹全晸生于元和十四年已亥(公元819年),卒年虽不详,至庚子年(公元820年)已六十有二,一生南北转战,具文武全才,于晚唐风雨飘摇中苦苦支撑。曹全晸同门从兄弟同列将相的还有,曹全易,尚书右仆射,同平章事,出为镇海节度使,以抵御庞勳(起义军领袖)军功,加太子太师,与毕诚同为相,世称“曹毕”。曹全忠,真定灵寿丞。曹全综,开成四年(公元838年)登第,忠武节度使,入为户部,判度支,与全易兄弟同列将相之列。曹鄴(邺),曹参三十六世孙,唐大中间(公元846-859年)举进士,为中书门下评事,官至吏部侍郎。曹桐(谱名),名英,字文宗,后汉侍卫步军都指挥使,兖州行营都部署。北宋曹彬,曹参三十九世孙,为《宋史》称“宋良将第一”,佐宋太祖定天下,授枢密使镇武宁昭庆军节度使,都总帅宣徽南院使,左金吾卫大将军,上柱国鲁国公。谥武惠,追封济阳王,从祀太祖庙。其父曹榧,名芸,后周承德军节度使,封赵国公。宋初进礼部尚书,追封魏王。曹彬长子曹璨,字韬光,富州刺史,尝为绥夏等州钤辖(钤辖,宋武官名,节制管制意),善抚士卒,契丹入寇,屡战有功,授同平章事赠中书令,谥武懿。曹琮,字宝章,营州刺史,宋仁宗策其兄女为后时,迁任卫州团练使,为琮婉拒:“‘陛下以至公御天下,臣既备后族,不宜冒滥恩泽,以乱朝庭正法’,固辞,乃止。旋拜定国军节度使,赠侍中,谥武襄,又云忠恪。”(语出《墩头曹氏宗谱》)。在中国的皇权社会,后族外戚势力历来为皇族及朝野所顾忌,稍有不慎,乃至招来家族灾祸。团练使是掌管军队的实权人物,曹琮为宋一代重臣名将,知道轻重,懂得取舍,这也体现出他极高的政治智慧。在此一点上,曹彬父子都十分睿智。据《墩头曹氏宗谱》记载:曹彬为人低调,居官清慎仁厚,“在朝未尝忤旨,亦未言人过失。位兼将相,不以等威而自异。遇士大夫于途,必引车避之。不名下吏每白事,必冠而后见。居官俸入,给宗族,无余积。”这也是曹彬父子虽居功至伟,却不为皇权忌惮,也不为朝野嫉恨,安享太平原因。曹玮,曹彬三子,是曹彬诸子中军事能力最为曹彬看重的一个,知渭州时,年仅十九,行事老成。史赞其沉勇有谋略,驭军严明。其历知镇戎军,知泰州佥书枢密院事章武节度使,与其父曹彬同列二十四功臣,死后享谥“武穆”殊荣。在中国古代,将军死后能谥“武穆”的,都是战神级的人物,说明其军功武力均卓越超群。曹玘,官居太尉,封吴王。在《墩头曹氏宗谱》中,曹玘排名第八,应是八子,这与一些地方说成是曹彬长子不符。原《曹氏宗谱》为曹彬次子曹琮与族叔曹瞻合编,当时人记当时事,况且古人书写名讳应当是很讲究先后次第,其谱文为:“……彬仁恕清慎能保功名,守法度为宋第一良将。生八子,璨琮玮珝玹琦珣玘。”《墩头曹氏宗谱》也是承十八帙《曹氏宗谱》下来的,应当不会错。再从谱中记录曹琮因宋仁宗册其兄女为后“除卫州团练使”一事,也可从另一个侧面予以佐证。此外,曹琮次嗣的序次第二的身份是肯定的,这在十八帙《曹氏宗谱》曹瞻的《曹氏族谱誌》与樊若水的《曹氏宗谱赞序》均有明确的记载,分别为:“彬命次嗣同溯本宗源流……”“彬率予抵汴城,居累岁,命次子琮同予索曹氏之源……”可见,曹琮的兄只能是曹璨,曹皇后应是曹璨之女,与一般说是曹玘之女亦不相符。虽然《墩头曹氏宗谱》与《宋史》均未说明曹皇后的父亲是谁,只说是曹彬的孙女。如《宋史•列传•卷一》:“慈圣光献曹皇后,真定人,枢密使周武惠王彬之孙也。明道二年,郭后废,诏聘入宫。景祐元年九月,册为皇后……”但《墩头曹氏宗谱》在记录曹璨嗣传时,记载得还是很明确:“璨子佾,字公伯,光宪皇后弟也,累官同中书门下评章事兼侍中,神宗封济阳郡王。”因此,我们可以推定那位光宪皇后的父亲就是曹璨无疑。当然,以上也只是一注闲笔,算是厘正曹彬八子序次,还历史一个史实,就此搁住。再说曹氏子孙中的佼佼者曹利用,曹彬从子,官至宰相,曾为宋主持签订“澶渊之盟”。曹彬子侄均封相拜将,此不一一罗列。在南宋以前,曹氏子孙中大小仕宦不计其数,以上,也只是墩头曹氏上溯一脉中功著位显者。曹氏自风(叔振铎五世孙)以下的曹氏子孙,于汉以后历代能从祀帝庙的三十二人中,曹氏居其二(曹参、曹彬),二人子孙亦数代袭爵。此外,曹氏与皇家、世族间的联姻,也使曹氏倍显尊荣,且获得较好的仕家族背景。《墩头曹氏宗谱》记录在册的有:曹参曾孙曹时,尚阳信长公主;曹参五世孙曹襄,尚卫长公主。晚唐名将曹全晸之女为晋王李克用妃,封晋国夫人。曹彬四子曹珝尚秦王之女兴平郡主。曹彬孙女曹氏(谱未详名,此亦是古人重男轻女,视女子为外人的习规所致),为宋仁宗的第二位皇后。民间传说中的“八仙”曹国舅,即是这位曹皇后的弟弟。另有自带显贵嫁入曹门的世家女,东汉著名史学家班昭,其父兄班彪、班固、班超均名显于当世。对于这位曹门媳妇,《墩头曹氏宗谱》如是载录:“……族有寿,妻名昭,字惠姬,班彪之女也……后妃诸贵人师事焉,号曰:曹大家……”诸如此类,是有谱可考的,也许还有诸多因各种原因未曾录入本谱的,此不作探究。从古人崇尚门当户对这一维度看,也充分说明曹氏一脉的显赫。衍至陵阳墩头曹邦美支下后世子孙中,也代有英才。曹日辅,由功加任徐州营千总,升本营守备。曹日德,由功加任山海关千总。曹冠保,从戍陕西宁夏卫,立功受千户职。曹英,字菊人,花翎三品衔刑部郞中广西行走。曹汝骧,刑部云南主事,掣改兵部武选司主事兼武库存司行走。曹汝麟,工部主政虞衡司兼司务厅行走。曹正讬,任江苏武卫千总,调通州直隶左所领千总,升江阴营守备,都司衔。曹廉,字洁庵,由教职候选直隶州判,任日本、古巴国总领事。依据《青阳县志》(清光绪版)“仕宦”记载,陵阳墩头曹氏子孙中,居“京秩”四人,“守令”三人,其它诸如典史、县丞、经历、主簿、知县、巡检、县尉、吏目等“佐杂”三十一人。其中,曹参四十八世孙,曹邦美曾孙曹廷襃(谱名铨),登宋嘉熙二年(公元1238年)进士,是有宋一朝陵阳八大姓中获得科考的四位进士之一。此外,曹维城(随父任贵州寄籍)于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癸示武甲乎联捷会元、状元,为本邑历代科举中唯一的武状元。在陵阳的八大姓中,一般兴盛大多为一朝一时,像曹氏这样长盛不衰,人才辈出的,无出其右。不可否认,在古代宗法社会体系下,任何家族背后的宗亲势力,都会对势力之下的本门亲族有很好的助力与保护。墩头曹氏亦然。

      六、崇礼尚学、文华昭昭

      再从历史的经度看,陵阳墩头曹氏这一脉,上接两千余年的传承,子孙崇礼尚学,从春秋曹卹始,至曹参后世子孙,文华昭昭,星光璀灿。曹曾,曹参八世孙,东汉藏书家。曹曾官至谏议大夫,积石为仓,世称“曹氏书仓”。曹曾师从欧阳歙,受《尚书》。欧阳歙,东汉光武时政治家,是《伏生尚书》(《尚书》的一个流派)嫡传人。曹曾门下弟子三千。曹充、曹襃父子治“庆氏礼”,曹充字子浤,是曹曾次子。汉光武帝建武三十二年(公元56年)巡泰山行封禅礼,国中逐渐出现“太平乃制礼”的呼声。东汉前期,社会认定西汉承秦制,礼阙,没能接续中断的先王之道(周礼),于是便开启“汉当自制礼”的呼吁与实践。汉章帝时,曹褎为博士,上书定汉礼。曹襃学植深受章帝信任,如何制礼,虽然朝中也有不同的声音,如班固曾奏表,“宜广集诸儒,共议得失。”章帝依然力排众议,说:“谚言,作舍道旁,三年不成。会礼之家,名为聚讼,互生疑异,笔不得下。昔尧作《大章》(古乐名),一夔足矣。”遂成《汉礼》一百五十篇。此事在《墩头曹氏宗谱》与《后汉书•曹襃传》均有记载。世称曹襃父子与冯鲂为“三叶侍中”。侍中,秦汉为少府属下宫官群中直接供皇帝指派的散职,西汉时又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文武大臣加上侍中之类名号可入禁中受事。西汉武帝以后,侍中地位渐高,等级超过侍郎,是皇帝身边的信臣。曹氏也将曹䘏、曹曾、曹充、曹襃,合称为“曹氏四儒宗”。曹兴,字不兴,又丕兴,居吴,曹参第十四世孙,三国时著名的画家,也是迄今画史文献所记画家第一位。其佛画造诣颇高,被称为“佛画之祖”,与东晋顾恺之,南朝宋陆探微,南朝梁张僧繇并称“六朝四大家”。“落墨成蝇”说的就是他的一个故事。曹不兴还擅画马、龙、虎。孙权赤乌元年(238年)冬十月,孙权游青溪,见一条赤龙飞于水上,便让曹不兴把龙形状画下来。曹不兴所画飞龙深得孙权赞赏,珍藏于秘府。刘宋文帝时,曾逢久旱,田地干裂,庄稼焦枯。有人提意,将曹不兴画的龙张之水上,云起,风雨大作。画至封神,说明画艺是何等的高妙。这个故事《墩头曹氏宗谱》也有记载,只是关涉人物吴主不是孙权,而是孙皓,但根据曹不兴生活的时代看,《墩头曹氏宗谱》记录成孙皓应当是一种谬误。曹攄,曹参十五世孙,字颜远,“至孝好学,通经学,善文章。曹攄的诗文于《文选》(南朝梁萧统主持编撰)、《文馆词林》(唐许敬宗奉敕编纂的一部大型诗文总集)、《古诗纪》(明代冯惟讷编撰)均有收录。曹攄为官宽仁,且用事颇具胆略。“晋武帝太始年间,太尉王衍见而器之,补临淄令,辩诬决狱无一冤。悯狱死囚,岁夕放归,克日令还。果还……一县称曰:圣君。”“曹攄约囚”故事在《墩头曹氏宗谱》与《晋书·良吏传》中均有详细的记载,可谓中国吏治史上第一人。曹毗,曹参二十一世孙(曹毂从兄),东汉文学家,著有《曹氏家传撰》、《黄帝赞嗣》(诗)。还有曹大宗,撰《姓源韵谱》四卷。曹宪,曹参第二十七世孙,仕隋,为秘书学士;隋唐学者、文字学家,善于文字训诂。大业年间,受隋炀帝命,与诸儒注《桂苑珠丛》《广雅》《古今字图杂录》,隋末归隐。唐贞观中,曹宪征为弘文馆学士,太宗屡召不起,居家,拜为朝散大夫(属文散官,有官称而无实职),积极研究《昭明文选》。唐太宗读书,每遇奇字,则遣使问之。曹宪尝以《文选》教授生徒,所居称为文选巷。曹鄴(邺),曹参三十六世孙,有诗名闻世,有诗六十余首收录在《全唐诗》。曹鄴(邺)的诗具有较高的艺术性与现实意义,超越了时代的局限,即使放在一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依然能体会到它所作诗作的艺术魅力与价值获取。如《捕渔谣》:“天子好征战,百姓不种桑。天子好年少,无人荐冯唐。天子好美女,夫妇不成双。”辛辣讥讽时人乱象,是不是颇有似曾相识之感。再如其诗《杂戒》:“带香入鲍肆,香气同鲍鱼。未入犹可悟,已入当何如。”告诫世人当洁身自好,免误歧途。再如他的边塞诗《长城下》:“远水犹归壑,征人合忆乡。泣多盈袖血,吟苦满头霜。楚国连天浪,衡门到海荒。何当生燕羽,时得近雕梁。”诗中满目怆然,思乡念亲之情在戍边将士中泛然开来,恨不能两翼生翅,跨越千山万水,做一回故园雕梁上的飞燕。文学作品虽然不是史志纪传,却无不深深镌刻着时代的烙印,折射着现实生活的场景,这也是文学艺术作品的历史性功用。这里还有一个值得特别一书的人物,他便是中国四大古典名箸之一《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根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研究馆员张书才的研究及现今诸红学家的考证,曹雪芹系北宋曹彬的后世子孙,与陵阳墩头曹氏有着共同的血源与祖先。曹氏子孙,崇文尚儒之风世代相传。迁居陵阳的墩头曹氏子孙,亦依然禀承祖训,尊儒重教,育化子孙。据清光绪版《青阳县志》记载,墩头曹氏子孙中,有明一代有曹绳祖,字其武,博群书,能文章。访学吴浙诸郡,从游名士王云衢、方朴山门下。制艺、诗诂、书法无不精妙,晚年邃于理学,得王文成公(王阳明)宗旨。另据《江南通志》记载,晚清民国时期国学大儒曹赤霞,青阳人。曹赤霞曾于晚清宣统二年(1910年),在南京先后任《南洋商报》(旬刊)、《江宁实业杂志》(月刊)主编。1931年9月“安徽通志馆”开馆,先后特聘曹赤霞、胡适、黄宾虹、谢无量、金松岑等学界专家名流为编纂,并由曹赤霞负责承担“教育考”类目编撰。1932年10月,曹赤霞被聘为通志馆文书股主任。1934年《安徽通志稿》出版印刷曹赤霞《教育考·学制》及《书院》《试院》《学校》共6册,《教育考·学宫》1册。曹赤霞原师事太谷学派第三代山长,泰州学派名宿黄葆年研修国学,儒佛皆通,尤精于《易》,一代宗儒马一浮称其为论学诤友,常与之论学。马一孚的《蠲戏斋文选》之《与曹赤霞论学》,便是曹赤霞与国学大师马一孚的论学信札汇编。陵阳墩头曹氏自南宋肇始,历明、清三朝(元一朝,陵阳曹氏几无人仕、学记载),共收录陵阳曹氏进士、举人(含武甲科)、贡生有三十五人之多,陵阳《墩头曹氏宗谱》所载太学生、太学士,也多达数十人。赫赫曹氏,以文华名世,不一而足,此权当挂一漏万了。

      七、淡名薄利,乐耕田园

      上溯曹氏一脉子孙,都是志在王室,功在千秋的积极入世观,但纵观陵阳墩头曹氏这一支脉就有一些例外,多有子孙学而不仕,“耻与世豪争雌雄”。不知是不是陵阳山水锦秀,旱涝无虞的原故,这些生活在陵阳的曹氏子孙大多甘于田园,与世无争。溯其源头,也或许这一支曹氏的血脉传承中,本来就携带着崇尚无为自由的基因。从泾阳曹氏开山祖曹参十九世孙广阳令曹沛始,代有好隐之人。像上文提及的曹宪(曹沛九世孙),为唐太宗屡征不起是一例,曹参第三十五世孙曹翱(曹沛十七世孙),随祖父曹珙之任猷州令时便爱上泾溪山水,后曾返汴,最终还是复居泾阳里,这也是一例。至宋,曹参第三十九世孙曹瞻,十八岁便随祖父曹正南谒彬于池州,随军收南唐,凯旋后随曹彬至汴(开封别称),受命与曹彬次子曹琮撰修《曹氏宗谱》十八帙。完谱后,曹彬欲以曹瞻的才能上奏授官。但曹瞻并不愿意出仕,以“鄙性疏庸,耕助尽可终吾事”拒辞。曹瞻在汴生活数年后,再次回归泾阳故里,过起了晴耕雨读的自在生活。时年曹瞻应不足三十岁,正是春风得意马蹄急的风华少年,能不为鲜衣怒马所动,甘于平淡,也只有发自骨子里的人方能做到。再说曹彬的弟弟曹彩(谱名),名谏,字国辅,后周时举明经(通过明经科考试),历左补阙,后隐居赵州宁晋封龙山中。曹参四十世孙,曹利用长子曹清,承韩国公,虽身份显赫,最后还是卜隐秋浦(今贵池棠溪镇曹村),为贵池礼和曹氏始祖。曹清曾任彭泽令,后世人称“怀陶公”。曹参五十五世孙,陵阳墩头曹保四,明永乐十五年贡,入监不仕,归隐故里,以潜心治修宗谱为乐事。在《墩头曹氏宗谱》中,学而不仕的太学士有很多。可见,在陵阳墩头曹氏这一支血脉里,天然葆有一种归于自然,乐于田园安静生活的执念。这种理想与执念,虽不是全部,却可以肯定,为大多数陵阳曹氏子孙所认同接受,并时不时体现于他们的言行表达中,现摘录两则诗为证。其一是陵阳墩头曹氏始祖曹采(名邦美)的抒怀诗:“怪石穿云,长松栖鹤,四围山色如城郭。招携儿童傍山坡,耕锄此处无拘缚。採山茆,饮溪水,藜藿那管世人情薄。结屋墩头权住着,竹影摇风金错落,疏簾淡月称幽怀,倩鸟吟风相对乐,煮黄雀,篘(chōu滤酒之意)白酒,频酌。”其二是曹保四(谱名)入监不仕,归乡修谱既成兴怀诗:“家世墩头安乐窝,苍松古柏参天矗。更有猗猗竹百竿,四时不改三般绿。溪水潺潺无断续,流过山头绕我屋。锄云犁雨老山涧,此是田家无限福。提纲挈领人知否,我祖传来远且久。子孙世世能相守,惟有宗派束人心。提纲挈领人知否,瞻公后周我始祖,秉笔开先第一谱。遗书至今不问年,前后相继五十五。我丁此时遊泮雍,耻与世豪争雌雄。欣逢帝世赋归田,抱膝高歌乐残年。不能尽忠须尽孝,追倣(追访之意,追随模仿)前人志所好。悬知谱事难永传,朝暮孜孜勤须校。瞻公到我十七世,一一序编无失次。谱成鼓掌笑呵呵,花下有酒旨且多。庞眉老髦饮天和,随时过。”不难看出,无论是陵阳墩头曹氏始祖曹采,还是曹采的后世曹保四,对于那种安于田园,乐享山水,欢喜与世无争的心迹,都坦然无遗。所以说,这种“耻与世豪争雌雄”,“追倣前人志所好”,既是个人心性,也可以说是血脉里的传承。这也许就是后世陵阳墩头曹氏子孙,在取仕为官方面弱于先人的原因。曹氏子孙,不图名,不争显的处世哲学,于乱世之世,其实也不失为一种高超的生存智慧。已故曹承志老先生生前曾对我的朋友章小兵先生讲述过一件其叔祖的故事。1934年,国民党八十八师驻军青阳木镇,地方官吏为讨好师长孙元良,策划一起“献捐”活动。师长孙元良早就觊觎木镇商贾财富,遂以年终“关饷”为由,向木镇商会强行“借款”六万大洋。时木镇商埠商户百十来户,多为面坊、饭店、酱坊、旅社、豆腐坊类小号铺,资财丰厚者廖廖。几经陈情,陈元良最终同意让至“借款”四万,纵然四万,于一方小镇也是一项巨额。木镇商会几番努力,也只募集一万三千块,尚余两万柒千无处着落。会长宁树芬找到同乡,源盛商号老板曹维广讨主意。讨主意是名义上的,实质也是寻求帮助,曹维广岂能不知,再说,也是保一方商户平安的事,便答应倾力相助,凑足差额。其时曹维广生意广事业大,是有一定实力的产业主,这点会长宁树芬是知道的。但曹维广有一个要求,就是不要对外泄露补足差额的款项来源,按曹维广的原话:“这个年头,莫求荣去露头,宜敛藏,忌张扬!”这便是智者的生存智慧。试想,如果让人知道是盛源商号补足两万柒千元巨额,会是什么结果呢?也许,他能一时收获到众人一堆的感激话,甚或得一块匾额,但这些虚枉的名声又有什么用呢?于乱世,接下来或许会是财富遭人觊觎,弄不好家破人亡。好善而不显善,助人而不表功。是美德,也是智慧。处守正之道,方能化育子孙。这也许正是陵阳曹氏能源源不断,瓜瓞绵绵的原因。

      八、谱牒辉光,千载流芳

      《曹氏宗谱》发轫之始,系曹彬命次子曹琮订谱十七帙,成谱为十八帙。大宋开宝七年(公元974年),曹彬奉诏平定江南,十月,曹彬由荆南顺流而东,攻克池州。太平殿头里曹瞻(陵阳墩头曹氏开山祖曹采的六世祖,曹彬族弟)随其祖父曹正南,率家族子弟赴池州联谊,曹彬乃知其祖出自皖南太平殿头里,与泾阳曹氏是一脉宗亲,遂将原订十七帙谱增至十八帙,依据曹琮谱跋落款,成谱时间为“咸平癸卯”(公元1003年)。十八帙《曹氏宗谱》系由曹琮、曹瞻共同完成,曹琮自跋,曹瞻作《曹氏族谱誌》。十八帙《曹氏宗谱》以十八字诗“荷天地德,仰日月光,礼义世代守,忠孝永传芳。”为谱本编号,俱压曹彬宝铨为记。十八字诗既为谱册序号,又阐明本族宗义。本源曹姓堂号改谯国堂为济阳堂也始于此谱,曹琮在谱跋中还专门阐明原由。《曹氏宗谱•总传》除了叙述本门曹氏姓氏源流传承,还记录了曹氏历代杰出人物,收录了不同时期的达官、名人,为《曹氏宗谱》标题、诗赞、序跋,人员达二十三人之多,这从另一侧面也显示出曹氏“豪门旺族”的气象与昌盛。具体说来,为《曹氏宗谱》标题的有:“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文学家苏辙,书“元勳谱牒”。宋宣谟阁学士,知翰林院事兼枢密院枢密使右丞相梁克家,书“曹相后谱宝裔藏”。宋参知政事,迁枢密院使左丞相,益国公周必大,书“文华巨干,谱牒辉光。”宋国子祭酒兼太子左谕德赐金紫中书舍人,集英殿修撰林光朝,书“南渡曹氏,将相世家”。清乾隆四十九年太子太保户部尚书曹文埴,书“墩头曹氏秘书家乘”。为谱作序的有:宋功臣樊若水;宋太平兴国端明殿学士,左朝议大夫,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公,上饶郡开国公侯汪应辰;宋上柱国广平郡开国公程琳;北宋史学家、经学家、散文家,彭城开国公刘敞;南宋宝文阁权发遣静江宣府西路兵马部軨辖兼主管本路经略安抚使,赐金鱼袋张栻;南宋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马廷鸾;南宋著名理学家(创“西山真氏学派”)、户部尚书,改翰林学士知制诰,升任参知政事,进资政殿学士真德秀(号西山);南宋奉议郎充徽猷阁传制仕尹焞;元承事郎徽州路休宁县尹兼管内勸农事唐棣敬;明江西道监察御使方新;明南京应天府尹布政使司布使历左参政奉勅提督浙江学校毕铿;明南京户部尚书兼督察院右副都御史倪思辉;明赐进士第监察御史宋琮(字万钟);明徽州府祁门县儒学博士曹来凤;清翰林院侍讲学士广东正主考提督湖北学政王懿修;清翰林院修撰提督安徽学政吴鲁;清赐进士出身刑部尚书李振祜;清赐进士出身翰林院编修赵畇(清李鸿章岳父,现当代社会活动家、宗教领袖赵朴初高祖父);清赐进士出身,池州府学教授前任束鹿县朱性堂。南宋敕翰林院说书典籍使,金紫光禄大夫江万里诗题:“平阳侯曹丞相谱:一本由来无后先,支分派别各纷然。能从谱牒关心久,自得源流指掌间。血脉亲疏方有辨,子孙远迩克相传。君家独衍名贤裔,千载流芳永不谖。”凡此种种,历代名流显达为曹氏宗谱添墨生辉,足见曹氏一族的辉煌兴盛。作为曹氏后裔分支一脉,陵阳墩头曹氏背靠“大树”,得享尊荣,也就不足为奇了。

      《墩头曹氏宗谱》自北宋开宝八年(公元975年)曹彬平定南塘归汴始,即命次子琮与曹瞻索本宗源流,考世传支派,成《曹氏宗谱》一十八帙。南宋曹邦美(谱名采),思先人而绍其志,以所传十八帙《曹氏宗谱》接续,绘为六图分传六子收藏,此即《墩头曹氏宗谱》(续修时间无详注)。后再经元泰定元年(公元1324年)曹彩(谱名祐万),明正统丁卯年(公元1448年)曹贞(谱名保四),明隆庆丁卯(公元1567年)曹煌,明崇祯十六年(公元1645年)曹来凤,清乾隆甲辰(公元1784年)合族,清道光乙巳(公元1845年)合族,光绪二十年岁次甲午(公元1894年)合族,累计八次续修订补,每次修订,均有重修谱序及修订说明,记录清晰。

      九、乱世保境,盛世修懿

      陵阳墩头曹氏,禀承盛世养学,捐建学宫,教化子孙;修桥补路,纾难解困,倡导义行,立懿立德,睦邻乡里。逢处乱世,则不惜资财民力,保民安境,力求一方平安。

      五季之乱,泾阳曹镐傑率一方子弟拒敌纾难,此一例不再赘述。至清太平天国战乱期间,陵阳曹氏子弟积极投身于拒敌保境,组织三都(陵阳镇中心一带,在旧都图制中含十都、十一都、十二都)义勇,出力献资,守护家园。自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九月二十六日太平军攻占青阳,至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太平军败离青阳,陵阳一带为太平军与清军犬牙相争之地,争夺最为惨烈。十年间,三都子弟或战死、或被掳、或受伤、或流失男女人口,累以万计数。其中曹氏子弟战死、殉难、死节男女千计。三都天地荒秽,贩运断绝,百姓断粮断炊,数月未食油盐、升米,千钞难求粒食,烹树皮、草根、革履、皮箧度日,兵燹之祸,惨不忍睹。十年战乱,陵阳曹氏偕同三都青壮子弟,驻守陵阳崇觉寺,协防戡乱。为慰藉战乱创痕,曹氏合族慷慨醵金数千,赡养族中老弱,自助自救,安抚乡里,使一方生民得以存续。

      太平岁月,陵阳曹氏子孙也始终禀承行善积德的祖训,多有义行,留芳于世。曹绳祖,邑廪生,筑书舍教授门徒,所有俸金给资寒儒膏火(学习费用之意),士子赖其作育(耕作养护之意)成就者百数十人。曹期怀,捐洋百元兴义学。曹惇元,邑痒生,捐米百石救贫乏。曹一曷,虽家贫,但好义行,每逢岁歉,出谷周济族邻穷乏。雍正年间,为朝廷褒奖,钦赐八品冠带,给以“龙章宠锡”匾额。曹如瓖,国学生,赈饥寒,修桥补路,负债不追,临终焚券,为地方志旌表。曹一嵩,贡生,谨饬慷慨。乾隆庚申、辛未、丙子三值歉岁,共捐谷一千五百石助赈,为有司旌表……在众多曹氏子孙的义行中,曹承铎是最值得为之一书的一位。曹承铎,字翰得,号苏斋,邑庠生。一生义行有:捐建青阳县县城东门富阳桥;捐修石埭(今石台县前身,现已淹入太平湖库底)县城打伞路;于休宁县置义地掩埋本邑在外贫不能葬者;直隶山东水灾,捐洋四百五十元赈济,不邀奖叙;兵燹后阖族饥荒,捐纹银五百余两赡族;宗祠大修,捐本洋一千元(初捐八百,续捐二百);修县志乐输本洋一百元。其它如太平县定心桥,陵阳东冲石桥,陵阳上首石桥,休宁、祁门路桥均有捐献,义行善举难以细举。从陵阳曹氏子孙的作为中,我们不难看出,中华文明之所以生生不息,正是因为有千千万万像曹氏这样的百家子孙,临危不惧,相扶相助,使得每一个家族都能得以承承继继。而这一份保留于骨子里的厚德品行与文化基因,都是中华文明绵绵相承的膏火,也是社会当今最值得光大的传统。

      结语

      考陵阳墩头曹氏先祖,派衍姬周,肇封伯爵,后嗣子孙,或封为公,或封为侯,或封为护国上将军,或封为相,或为政地方,或从学儒林,或耕读传家……曹氏子孙,多忠孝仁爱,怜贫惜弱。居官清廉,悯狱囚者,如晋之曹攄,歌传妇孺。决胜疆场,功勳绩著者,如春秋之曹刿,三鼓而克齐。鼎钟其竭力效忠者,如汉之曹参,宋之曹彬子侄,开疆拓土,护国重臣。冲锋陷阵,不恤其身,如晚唐之曹翊(曹全晸长子),血染征袍,战殁歙西三十里黄墩;清之曹冠保,守疆固土,功授千户。从祀文庙,受万世景仰者,如春秋曹䘏,列七十二贤。尊礼尚儒,治汉礼篇者,有曹充、曹褎父子。以孝嘉纳于帝与世人者,有曹彦(曹彦事母至孝,为晋元帝征为翰林中书)、曹娥(曹参十一世孙,上虞令曹池的孙女,其父曹盱于汉安二年(公元143年)五月五日迎涛神淹溺(古有端午节迎涛神习俗),“时娥年十四岁,号慕思盱,哀吟泽畔,旬有七日,遂自投江死,经五日抱父尸出。”上虞令度尚命门生邯郸淳作诔辞,立曹娥碑为世人旌表)。以诗称赏于上(指皇帝)者,如曹景宗光华殿赋诗……综其曹氏祖先,出类拔萃,皆有丰功骏业,震耀寰宇。至墩头子孙,簪缨科第,代不乏人。今日曹氏子孙欣适盛世,虽不及先祖青史标名,但身处士、农、工、商、文、教、卫,不忘祖训,光大祖德;不求闻显于世,但能服务于社会,利己利人,利家利国,若此,自当可慰先贤所望。

      行文至此,拨云见日,陵阳墩头曹氏何以位列八姓之首,也就豁然开朗了。

      附注:本文主要参阅资料为《墩头曹氏宗谱》《青阳县志•清光绪版》及《史记》《汉书》《宋史》等相关史料,互相印证。文中未特别说明的引征文字为皆语出《墩头曹氏宗谱》。

    【审核人:雨祺】

        标题:曹其明:世代簪缨 籍籍域中

        本文链接:https://www.meiweny.cn/gushi/zlgs/60951.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美文苑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阅读记录

          关注美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