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故事大全历史故事
文章内容页

历史故事《古代的近视眼诗人》

  • 作者:刘琪瑞
  • 来源: 原创
  • 发表于2024-04-18 16:46:09
  • 被阅读0
  •   感谢我本潇遥发布历史故事《古代的近视眼诗人》,内容如下:

      当下,国人中近视眼患者十分常见。有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我国近视患者多达6亿,占总人口的近50%。2021年,我国儿童青少年近视的患病率已超60%。近视已成为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一大因素,这与国人过度使用电子设备、用眼习惯不良有很大关系。

      可古代是没有电子产品的,充其量也就是点灯熬油看书写字,或者是借用月光雪光萤光,头悬梁、锥刺股,闻鸡起舞,发奋苦读。可古人中的近视眼也不罕见,一些出了名的文人雅士也是近视眼。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就是个不折不扣的近视眼,这从他的几首诗中可见一斑。白居易在《眼病二首》诗中,历数了近视的症状:

      散乱空中千片雪,

      蒙笼物上一重纱。

      纵逢晴景如看雾,

      不是春天亦见花。

      赏花看雪,朦朦胧胧,恍如雾中观景,形象地表达了近视眼看东西模糊的情况。他还写有《病眼花》一诗,更加详细地描述了近视看书写字的痛苦之状:

      头风目眩乘衰老,

      只有增加岂有瘳。

      花发眼中犹足怪,

      柳生肘上亦须休。

      大窠罗绮看才辨,

      小字文书见便愁。

      必若不能分黑白,

      却应无悔复无尤。

      到年岁大了,近视加上花眼,更为痛苦。经常暗昏昏眼前花发,越来越厉害。大的东西方能看得清楚,小字的书典因为模糊不可辨,见了就发愁。由此可见,白居易属于高度近视眼了。

      他还在《眼暗》诗里,表达了自己年少时不知道保护眼睛的懊悔:

      早年勤倦看书苦,

      晚岁悲伤出泪多。

      眼损不知都自取,

      病成方悟欲如何。

      夜昏乍似灯将灭,

      朝暗长疑镜未磨。

      千药万方治不得,

      唯应闭目学头陀。

      年轻的时候不好好地保护眼睛,等老了什么药方都不起作用,只有舍下书籍,闭目养神,学那老僧入定,苦苦修行。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被后世称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据考证也是近视眼。我们从他的一首《读书》中不难看出端倪:

      吾生本寒儒,老尚把书卷。

      眼力虽已疲,心意殊未倦。

      他本是一介寒儒,年轻的时候就手不释卷。现在眼力不济,可读书的意趣一点没有消泯。公元1056年,欧阳修为即将去扬州赴任的刘敞(字原甫)送行,写下清新别致的《朝中措·送刘仲原甫出守维扬》,并迅速流传开来,首句:“平山阑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意境虽美,却招来后人质疑:晴朗天气,站在平山堂上,四面风光尽收眼底,清清楚楚,绝不会隐隐约约,何来“山色有无中”?好事者于是得出大胆结论:欧阳修是近视眼!

      不过,从“南渡词人”代表人物叶梦得的《石林燕语》中,可以得到佐证。其中记载:“欧阳文忠近视,常时读书甚艰,惟使人读而听之。在政府数年,每进文字,亦如常人,不以为异。贵人真自有相也。”文忠是欧阳修的谥号,他在政府当差,因为近视,读书阅文尤为艰辛。欧阳修采取的方法是让仆人把书籍、公文读给他听,没有影响到读书和公务。欧阳修近视程度可见一斑。

      同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北宋名臣王安石,据考证也是近视眼。因为眼睛近视,他生活相当不便,据传吃饭只吃眼前的菜,因为太远的就看不清了。一次,宋仁宗招来一些大臣来皇宫赏花钓鱼,因为分辨不清,王安石把鱼饵当成了点心吃。王安石的名作《梅花》今人耳熟能详: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感谢我本潇遥发布历史故事《古代的近视眼诗人》,内容如下:

      有人结合他近视眼的症状,调侃说:他是因为近视,没看出是梅花,而是闻出来的!猜测归猜测,调侃归调侃,我们从他的一首《东皋》诗中,亦可觉察到王安石近视的症状:

      东皋揽结知新岁,

      西崦攀翻忆去年。

      肘上柳生浑不管,

      眼前花发即欣然。

      “肘生柳”为典故名,比喻疾病发生了变化;眼前花发,说明视物模糊,昏昏花花的。由此看出,王安石的近视程度也不浅。

      当然,也有臆断的。唐代文学家韩愈在《祭十二郎文》中云:

      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

      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

      且在传诵千古的《早春》有句:“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据此说明韩愈近视,缺乏充分的证据。还有少时砸缸救人、后来写出了《资治通鉴》的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司马光,说他是个近视眼,依据是他曾自述:“素有眼疾,不能远视。”眼疾不一定是近视,没有其他佐证,不足为信。还有人说苏轼也是近视眼,依据是其《病中夜读朱博士诗》前几句:

      病眼乱灯火,细书数尘沙。

      君诗如秋露,净我空中花。

      其实,苏东坡倒是得过“红眼病”,他用烫水敷面,缓解症状,听上去就像蒸汽眼罩,用以治疗红眼病。苏轼不仅是文学家、诗人、书画家、美食家,还对医术颇有研究,先后撰成《苏学士方》和《圣散子方》。说他是近视眼,无凭无据,主观臆造而已。

      到了清代,历史上两位大名人确是名副其实的近视眼。我们熟知的乾隆年间大学者纪昀纪晓岚,能言善辩,博览群书,实际上史书记载的纪昀“貌寝短视”,所谓“貌寝”,就是相貌丑陋;所谓“短视”,就是近视眼。乾隆皇帝也是近视眼,据说他近视到连璎珞和皇后都分不清,但即便因视力原因“迷茫”一生,却依旧坚持做自己。

      后来有了眼镜,且乾隆时期眼镜颇为普遍,但乾隆一直坚持不佩戴眼镜。还写了一首诗《咏眼镜》,排斥戴眼镜,诗曰:

      器有眼镜者,用助日昏备。

      或以水晶成,或以玻璃制。

      玻璃云害眼,水晶则无弊。

      水晶贵艰得,玻璃贱易致。

      老年所必须,佩察秋毫细。

      然我厌其为,至今未一试。

      挥毫抚笺际,原可蝇头字。

      抑更有进焉,挈矩具精义。

      赖彼做斯明,斯明已有蔽。

      敬告后来人,吾言直深思。

      诗的前几句赞扬戴眼镜的好处,说明乾隆对眼镜的效果十分清楚,可他为何厌恶它以至于坚持不戴呢?诗中说得很清楚,一是因为材料,他认为西洋的玻璃眼镜对身体有所损害,不如传统的水晶镜片;二是因为佩戴之后形成习惯,难以摆脱,人为物役。他认为,戴眼镜是借助了别人的东西,而做到了“目明”,是一种不真实的目明,是自欺欺人。

      

    【审核人:站长】

        标题:历史故事《古代的近视眼诗人》

        本文链接:https://www.meiweny.cn/gushi/zlgs/161925.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美文苑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阅读记录

          关注美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