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张西华老师无亲无故,不是同学,不是同事,也不是同龄人,但他给我的印象却很深。
在不认识张西华老师的时候,我已经早闻其名,略知其事。曾听别人说,张老师年轻的时候就很有正义感,学校里一位女教师无辜挨批斗,张老师对她非常同情。当然,同情而已,处在那个形势下,谁也不敢公开打抱不平,否则无济于事,连自己也会牵连进去。但是,在好人落难的时候,只要不落井下石就是好人,同情者当然是值得赞许的。
另外,我常听一中毕业的学生说,张西华老师讲课很生动,学生都愿意听,有人还举出例子证明,说他有一次讲夸张的修辞方法,用醉酒为例,甲说他看着酒就醉了,乙说他看着酒瓶就醉了,丙说他看着骂街的妇女就醉了,因为那个骂街的人姿势像酒壶。这样生动的例子,简直使人终生难忘。他教的班级,升学率也很高。
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岂止于此,一个教师,不光在学问上育人,在为人上,也应该为人师表。教师的性格、气质、品质、气度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学生。听人说,张老师绝不是那种唯唯诺诺的人,他相貌不错,但绝无女儿之态,而是一位堂堂正正的男子汉,其讲起课来,别致的姿势情态,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洪亮的声音,都是一般教师所不能比拟的。这样的教师,要说不影响学生才怪呢。
张老师也有严肃的一面,曾听说他在班上公开强调“师道尊严”,对学生要求非常严格。关于“师道尊严”,多年来都有争论。其实应当这样看:按照封建的伦理道德来要求学生绝对服从老师,这是不对的,但是要求学生严格对待自己、尊重师长,这没有什么不可。开放以来,独生子女多了,有一些家长溺爱孩子,对他们娇生惯养,使他们形成了一种任性胡为的习气,在学校拿老师不当老师,公开对抗老师的教诲,这样弄得老师管也不是,不管也不是,无所适从。如此,则老师宁可不管也不愿得罪学生及家长;而张老师公开地大胆地在课堂上提出“师道尊严”的口号,是适时而为。世界上没有绝对的真理,是否真理要看环境条件。
张西华老师是干部子女,其父在原莒南县委工作,家庭条件还不错。他在恢复高考以前被推荐为工农兵大学生,这是他幸运的一面。无论怎样,他总是进过大学门了。但有多少工农兵学员毕业以后,以为有了铁饭碗,从此不再努力,混了起来。有的从年轻混到老,在单位以自己的大学生身份傲视别人,业务上不求进取,工作上敷衍塞责。但是也有好多人意识到自己的工农兵大学生身份,虽然政治上没什么可说的,但知识上却有缺陷,于是把大学毕业当成起点,开始了新的征程,千方百计地弥补知识上的不足,成为国家的栋梁,或者某一行业的人才和骨干。
张西华老师就是这后一种工农兵大学生。他在微信上这样说:在泰安师专,“学校天天开门办学,学工学农学军,就是不学文化,我算是比较想看点书的,和管理图书的老头搞好了关系,经常让他把我偷偷锁进没开放的书库里随便翻阅当时还是禁书的外国文学和古代文学,算是胡乱读了点书。”这说明,张老师早就有读书的习惯,是喜欢读书的那种人。
他毕业后就在莒南一中教学,在工作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当国家开设了自学考试的课程之后,他便积极地参加了自考,开始了系统的学习。他知道,自考是一种非常严格的考试,其教材都是著名教授编写的正规大学教材,其考试命题难度高,考试监考严格,阅卷严格,如果能通过这样的考试,拿到自学考试的本科文凭,工农兵学员的皮自然就蜕去了。
参加自考拿文凭,张老师绝不仅仅是个面子的问题。他担负着送高考的任务,而这样的任务胆子之重,任何一个送过高考的人都懂得。如果自己不行,那就是误人子弟,也叫学生和家长看不起,只有掌握更多的知识,讲课才能左右逢源,得心应手,也才能送更多的优秀学生进入大学,这应该是他参加自考的真正动力。这当然也是我自己的体会。当时我在莒南二中送高考,开始也是想着增加点知识,以便更好地教学,为此才参加自学考试的。当然我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为了评职称。张西华老师跟我有区别,按照他原来的文凭,是完全符合评高级教师的条件的,因为当时上边规定,工农兵大学的文凭顶本科。但张老师却“自讨苦吃”,明知自考难度大,要吃很大的苦,却“偏向虎山行”,于评高级教师之前就参加了自考。而中间顺利地晋升为高级教师之后,本可以不再参加自考了,因为教师评上高级意味着在教育上功成名就了,而张老师却继续参加了自学考试,前后共用了八年时间,最终拿到了自考本科文凭,蜕去了工农兵大学生的皮。从此在工作上他更加积极,教学更加出色,受到学生、家长、同事、学校的好评。这就是张西华老师的非凡举动,不平庸之处。
我已经说过,我对张老师感觉很熟,但见面极少,也就是在开会的时候,或者各学校教师集中一起阅卷的时候,碰巧见过一面两面,但也仅仅互相认识而已,私下真正接触却只有寥寥的几次。一次,是在临沂参加自学考试的时候,我跟他在一个考场考现代文学。也奇怪,这么多次考试,我们的相遇却只有这一次。那是在考完现代文学之后,我们在院子里拉了几句。他好像一直为自己的工农兵大学生身份感到自卑,谈到一道试题是叫分析巴金《家》中的觉慧形象,他说他没答好。我倒好为人师地说了自己的答法:抓住觉慧性格的“叛逆”特点来分析。它说回去一定好好看看《家》,言谈表现很谦虚。我当时对他的谦虚很不理解:谁不知道大名鼎鼎的张西华,教学响当当的!至于知识面的问题,人人都有不足之处,那是正常的,也许在一方面不足,在另一方面又非常丰富。
另一次大概是在1995年,我跟张老师和夏兆法老师在邮电宾馆小酌交流,但因为急于上课,时间不长就散席了。
虚心好学,这正是张西华老师的一大优点。
这一优点,在他退休之后更加明显。退休之后,他不像有的人,将人生的剩余时光虚度过去,而是马上找到了感觉:学习写旧体诗。
现在写旧体诗已经成为一种风气,大有盛唐的风尚。但是我观察到,真正拿得出手的旧体诗并不多,好多人是在追风,大量的老干体,毫无意境,只是堆砌口号,堆砌辞藻,都是无感而发,按照平仄对仗凑字数,干干巴巴,把写诗变成了文字游戏。张西华老师避免了这些问题,自成格局,独抒性灵,绝不以格律限制内容。其诗歌我是比较欣赏的。且举几例供欣赏:
冬日菊花
曾傲寒霜开满院,残花败蕊证辉煌。
如烟往事成陈迹,笑立东篱沐暖阳。
冬日芦苇
一生傲岸未低头,唯与青竹作伴俦,
老去豪情仍不减,萧萧白发更风流。
以上是两首咏物诗。托物言志是张老师的特长,其每一首咏物诗都不是单纯地咏物,而是以物喻人,托物言志,立意高远。《冬日菊花》以菊花为意象,明写菊花,实写自己。张老师多年从事高中教学,可以说桃李满天下,这就是头两句表达的内容,虽然已经老了,但他为自己曾有过辉煌而骄傲。下面两句则表示自己退休以后的淡泊而幸福的生活。《冬日芦苇》则以芦苇为意象表现自己不低头阿贵的傲骨,将自己比成竹子,使人联想到郑板桥的《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并表示自己虽老,然豪情仍在,头白而不减英雄本色。
看这两首诗,足能见出张老师的人格。希望张老师将自己的诗作编成集子印刷出来以饷读者。
古人言: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我跟张西华老师之间的关系正是如此。他大概现在还在北京孩子那里吧?期望有朝一日能够与他见上一面,互相交流交流,共同在文学的游船上乐享夕阳时光。
2022.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