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尽完美才是人生常态
李江斌
网上有这样一段话让人很感慨:“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生活中,有的人为了能让自己更快融入到身边人的圈子里去,在做人的方式上就首先考虑的是他人的需求,从而隐藏自己的内心,只为迎合他人。尽管你本意不是溜须拍马,但是行为让人感觉是阿谀奉承。
如果站在另一个角度看这个问题,虽然表面看起来你很擅长社交,比如你看见某领导忙得连给自己倒杯水的时间都没有,你慌忙给他/她泡了杯茶递过去,或者你看纯净水桶里已经没有水了,又不知道怎么要水,为了体现你的灵性,你到门口买了一瓶冰镇“农夫山泉”一瓶饮料,放到了领导的桌子上。来办公室找领导办事的同僚们,有人向你投来敬意的目光,认为你比他们悟性好;有人向你射来鄙夷的眼神,认为你太会讨好。领导虽然喜欢身边多几个像你这样有“眼色”的人,但不喜欢你这种盲目热情的人:领导只喝白开不喝茶水;领导不能喝冰镇水和含糖量高的饮料;领导更不喜欢让你汇报工作时,那种唯唯诺诺的样子,因为你本是个才华横溢的中坚力量,但社交场合中却活成了别人期待的样子,丢掉了自己原本的个性。
有句话说:“不要为了迎合别人而忘了原本的自己。”
这个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圈子,有各种各样的人,不必因为向往和所图,就不停地迎合他人,而失去自己的秉性和人格。
只有忠于自己内心的人,才不会被各种情绪束缚,才能活成自己的样子。
那么自己应该是个什么样子?最起码是个正直、善良、有责任感和能够担当的人。这种人,在社交中才可以表现得更加自信,从而摆脱焦虑,找到真正的快乐。
当然不必过度追求完美,因为人无完人。太过于在意把自己做得怎么样和别人相比较,结果累的是自己,同时长期和你相处在一起的人也会觉得累。
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尽善尽美,然而不尽完美才是人生常态。
有时候,敢于接受自己的不完美,不过度去追求完美,既能使自己快乐,也能使他人快乐,这才是真正的智慧。
这里几乎每个人都可能涉及到“社交焦虑”这个问题。适度的焦虑,可以帮助我们在社交中保持分寸感,但过度的社交焦虑,却会极大阻碍我们的成长。
有一种成长,叫克服社交焦虑。然而很多人面对社交焦虑时,往往都是选择回避。比如领导安排他/她去接洽一个项目,他/她就有严重的“社交焦虑症”:第一,这个项目是前任办理的,突然接手感觉心中没数;第二,双方的职称悬殊太大,担心对方搞难看;第三,以前都是跟班,肩上压担子这是第一次,怕承受不起。相反,如果没有社交焦虑症的人,他/她就会跃跃欲试:充分准备自己的资料,设法搞清对方的意图,给接洽人号脉,便于对“症”下药,成与败正好说明自己的能力。殊不知,回避它,只会让我们越来越损耗自己的能量,也会让我们越来越停滞不前。
没有人能成为一座与世隔绝的孤岛,拒绝社交并不是明智之举,久而久之就可能变得敏感脆弱、过分紧张。
社交既是能力的体现,更是艺术的展示。
一个项目,让你去跟业主进行对接,绝不只是你把资料送给对方,你们的合同就可以签订了,因为送资料的少则三个单位。这不是跑腿送个外卖,为什么有的人就能折服对方,涉及到社交中的语言艺术,因为语艺不仅关乎智商,更关乎情商。常言说: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再举个通俗的例子,警察审讯犯罪嫌疑人:你不要抵赖了,我们没有证据能把你抓来吗?只要稍有一点法律常识的人,马上就会接上:我知道你们重证据,不轻信口供,所以我说了没用,你们有证据直接把我送法院判决不就行了。这就叫没有审讯技巧,势必造成双方对峙,这也是社交焦虑的表现。
焦虑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一个人对待焦虑的态度。面对社交焦虑,不要总想着对抗它,而是面对它,接受它,再克服它。
这是一个人的认知提升,也是一个人的快速成长。
学会接纳人生的不完美,找到自己内心的快乐。不必迎合他人,做真正的自己。
尽善尽美本是积极心态,不尽完美才是人生常态——审核编辑: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