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生哲理 美丽人生
文章内容页

贾母中秋赏月,林史山下吟诗(二)(随笔)

  • 作者:秋水翁
  • 来源: 原创
  • 发表于2022-10-21 11:21:32
  • 被阅读0
  •   一

      读小说这一回时,我们应该有一种美的享受,应带着艺术的鉴赏能力与贾府里的众小姐,贵夫人,俏丫环一起欣赏那朦朦的月光,倾听那缓慢的笛声。

      在这里,作者给我们展现了两个唯美的场景:一是贾母带着贾府里众多的媳妇小姐,还有一群俏丫头继续在大观园里赏月;二是两个年轻的小女孩趁众人赏月时,偷偷地溜走了,在月光下,用诗意写下了人生的悲欢离合。

      上一回我们趁着清风明月,宴饮游乐,看那充满着人间温情和烟火气息的中秋之景。而这一回,从月色到笛声,从喧闹到静寂,贾母带我们身临其境,深深地体会了一种很不一般的中秋之夜。

      古人说赏月怎么可以没有酒和诗。对着一轮皓月,沐浴着清风,举起酒杯,把美好的回忆从诗里牵引出来,尽情地抒发生命里的热情,随着月隐鸡鸣,兴尽悲来,感叹生命的孤独、无助和短暂……

      一袭生命的热情,一段热烈的回忆,一片冰冷的月色,一池秋风中的寒塘。在这一夜,读者的生命也随着诗意的月光成长了,豁达了,内心也随之变得强大——月色与人生,生活与艺术在这里展现得淋漓尽致。

      所以,孩子们!微闭你的双眼,把心放下去,静静地听那笛声的悠扬渺远;用美的心灵去感受那月光、笛声、寒塘、鹤影带给我们一种对生命深沉的思考吧!

      二

      夜已经很深了,时令又至中秋,清风中带着几缕凉意。然而平日里多一吃点,多喝一点都会感到身体不适的贾母,依然不肯离席,不愿错过这样的月色:

      因夜深体乏,且不能胜酒,未免都有些倦意。无奈贾母兴犹未阑,只得陪饮。贾母又命将毡毯铺在阶上,命将月饼、西瓜、果品等类都叫搬下去,命丫头媳妇们也都团团围坐赏月。

      倦意是对一事一物经历的太久后,失去了兴趣,便生起百般的无奈。大观园经抄检之后,园中所有人均已经心灰意冷,哪里还有多少激情和兴致来饮酒作乐、赏月观景呢?所以这一倦意里,也许是对家族、对人生的一种倦怠。只是此时贾母强撑着,然而时令之秋,生命已至暮年,她能撑多久呢?

      她借着这样的月色,一定在感叹生命之短、时光太窄。曾经她也如黛玉、探春、宝钗那样有着精致的容颜,美好的青春,过着富贵安逸的小姐生活,然而现在自己的满头发丝亦如那皎洁的月光一样霜白,生命多么美好,想留住,却不随人愿。

      也许此时此景,只借这样的月色,这样的音乐来抒发自己对人生的眷恋吧!

      贾母因见月至天中,比先越发精彩可爱,因说:“如此好月,不可不闻笛。”因命又将十番上女子传来,贾母道:“音乐多了,反失雅致,只用吹笛的远远的吹起来,就够了。”

      张潮在他的《幽梦影》里专门写过论声:“白昼听棋声,月下听箫声,山中听松声。”接着他又说:“凡声皆宜远听。”这很有意思。没有艺术鉴赏能力的人,怎么能说出这样的一番话来呢?凡能享受一种声音,而能从这种声音里生发出不同情感的人,他的人生一定与众不同。所以在这里贾母不仅是贾府里的长辈,她更懂生活的艺术,生命的节奏。

      这里众人赏了一回桂花,又入席换暖酒来,正说着闲话,猛不防那壁里桂花树下,呜咽悠扬,吹出笛声来。趁着这明月清风,天空地静,真令人烦心顿释,万虑齐除,肃然危坐,默然相赏。听约两盏茶时,方才止住。

      贾母说如此好月,怎么能让美景孤独呢?至少应该有音乐相伴,然音乐如何衬托月色呢?她说唯有笛声的清幽,才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皓月当空,清风袅袅,有一种悠远而静谧的境界。众人沉浸在朦胧的月光中,任笛声轻抚内心繁杂的情绪,让人凝神而肃穆,此时此刻,宠辱尽弃,万虑不存。那笛声悠扬而渺远,缓慢清脆,老人想到岁月的流失,人生时日不多,想留下那些美好的东西,而时光的纤瘦里,细细窄窄,却无情无恋……

      老人多么想让时光缓下来呀!

      贾母道:“这还不大好,须得拣那曲谱越慢的吹来越好听。”便命斟一大杯酒,送给吹笛之人,慢慢的吃了,再细细的吹一套来……

      鸳鸯拿巾兜与大斗篷来,说:“夜深了,恐露水下了,风吹了头,坐坐也该歇了。”贾母道:“偏今儿高兴,你又来催。难道我醉了不成?偏要坐到天亮!”因命再斟来,一面戴上兜巾,披了斗篷,大家陪着又饮,说些笑话。只听桂花阴里又发出一缕笛音来,果然比先越发凄凉,大家都寂然而坐。夜静月明,众人不禁伤感,——忙转身陪笑说语解释1,又命换酒止笛。

      贾母说这还不算太好,应该拣那些缓慢的曲子吹出来才可更动听。当此时,月更明,夜更静,笛声悠悠地从远处传来,像清泉滑入溪水之中,渐闻水声,隐隐约约,似有却无,像一阵烟雾,可听、可感,却不明其方向;更感触不到它的形态——伸出手来轻轻一抚,感觉到的是它从指缝间流去,一直流到心里。

      其实,月色并没有变化,只是笛声从悠远转到了凄凉,这是情感的转变。也许贾母再也无法忍住内心的感伤,她希望生命如这缓缓的笛声一样:慢点吧!再慢点吧!岁月是如此地美好,而老人却已是垂暮,想把自己的美好留住,然而生命如额头上的皱纹,想抚平它,而手松之时,褶皱依然;逝者如斯,流水悠悠,光阴早已不在,所以此时,众人皆动心移情,然而最伤者莫过于贾母,——也许笛声终时,她已经老泪纵横。

      此时尤氏看出了她的伤感,她想用笑话安慰一下贾母:

      尤氏笑说道:“我也就学了一个笑话,说给老太太解闷儿。”贾母勉强笑道:“这样更好,快说来我听。”尤氏乃说道:“一家子养了四个儿子:大儿子只一个眼睛;二儿子只一个耳朵;三儿子只一个鼻子眼;四儿子倒都齐全,偏又是个哑吧。”

      在这个冷笑话里,尤氏带着安慰的口气,说出了人生的遗憾——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我们不应该看到那十之八九的缺憾,而应该看到所得的一二,既然已经经历过了,又何必如此惆怅和恋恋不舍呢?

      也许贾母听懂了尤氏的话:人不能胜天,盛衰际遇,生老病死,都是人之常情,何必如此拘泥和执着呢?

      贾母笑道:“也罢。他们也熬不惯,况且弱的弱,病的病,去了倒省心。只是三丫头可怜,尚还等着。你也去罢,我们散了。”

      “也罢”的无奈声里,是一种放下,也是一种领悟:散,才是一个家族,一世人生的最终归属!

      三

      正当贾母及众人在月下伤感的时候,另一种生命情态正在大观园的中秋之夜悄悄上演。

      原来黛玉和湘云二人并未去睡。只因黛玉见贾府中许多人赏月,贾母犹叹人少,又想宝钗姐妹家去,母女弟兄自去赏月,不觉对景感怀,自去倚栏垂泪。宝玉近因晴雯病势甚重,诸务无心,王夫人再四遣他去睡,他从此去了。探春又因近日家事恼着,无心游玩。虽有迎春、惜春二人,偏又素日不大甚合,所以只剩湘云一人宽慰他。因说:“你是个明白人,还不自己保养。可恨宝姐姐、琴妹妹天天说亲道热,早已说今年中秋要大家一处赏月,必要起诗社,大家联句。到今日,便扔下咱们自己赏月去了,社也散了,诗也不做了。倒是他们父子叔侄纵横起来,你可知宋太祖说的好:‘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他们不来,咱们两个竟联起句来,明日羞他们一羞。”

      这是林、史二人联诗的前情铺垫。在这本小说里,诗词是这一群青春少年的生命特征——如诗如画的美好状态。然而经历过大观园这一抄检,似乎一夜之间,所有的少男少女都成熟了。在面对人生的不顺时,如何作出选择?如何看待生与死,聚与离?也许这才是人真正成熟的表现。这一段铺垫,总体写一种分散与离别,人生随着年龄的增长,似乎很多事是无法避免的,只能被动的选择。

      而林黛玉和史湘云是贾宝玉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女孩子,他们三人从小一起长大,吃一桌饭,睡一张床,在长期的耳鬓厮磨之中,彼此都能感受到对方的体温。林、史二人的生命状态,其实也是贾宝玉所向往的生命情态。

      也许作者借这二位年轻的女子联诗,是想在那悲戚的气氛里,给读者带来不一样的人生体验吧。

      为什么要在大观园里众人赏月其间,单独写到林、史二人呢?中秋之夜,中国人的传统思想里,那是团圆幸福,共享天伦的佳节。而从血缘关系上讲,林、史二人与贾府并没有直接的血缘关系,所以潜意识里,她们对贾府就有一种自然的疏离感,在贾府没有另行安排她们二人居住地的时候,她们不可能像宝钗一样离开大观园,因为她们是孤儿。人生从小为孤,自然对生命有一种不一样的感悟。

      从小说的整个情节来看,林黛玉的外在体质是柔弱的,她对四季之变特别敏感,然而她是用泪眼来看这个世界的,她的冷,她的清高孤傲也许说明了那柔弱的身体里其实包裹着一颗强大的心。唯强大,才能冷眼看清这个世界,才会把一切世俗的东西看得轻巧;唯强大,才会深刻地理解人生的真谛,才会专注于情。只不过这种强大表现得隐晦而含蓄,世俗的人怎么看得懂呢?而史湘云却与林黛玉不一样,她的表现热烈而奔放,在小说里,似乎我们根本看不出她是一个孤儿,也许那种奔放的气质里,正掩饰了内心的孤独。

      在贾府日渐衰微的情境之下,诗更能展示她们丰富的内心世界。大观园被抄检,马上又会面临着许多人被驱逐,然而这种压迫和禁锢,怎么能困住自由的灵魂,纯洁的生命呢?所以作者在这里借两个孤独的女孩子月下联诗,正说明她们对生命有一种成熟的领悟,她们已看到了人生的起伏和兴衰。

      湘云笑道:“这山上赏月虽好,总不及近水赏月更妙。你知道这山坡底下就是池沿。山凹里近水一个所在,就是凹晶馆。可知当日盖这园子,就有学问。这山之高处,就叫凸碧;山之低洼近水处,就叫凹晶。这‘凸’‘凹’二字,历来用的人最少,如今直用作轩馆之名,更觉新鲜,不落巢臼。可知这两处,一上一下,一明一暗,一高一矮,一山一水,竟是特因玩月而设此处。有爱那山高月小的,便往这里来,有爱那皓月清波的,便往那里去,只是这两个字俗念作‘洼’‘拱’二音,便说俗了,不大见用。只陆放翁用了一个‘凹’字,‘古砚微凹聚墨多’,还有人批他俗,岂不可笑?”黛玉道:“也不只放翁才用,古人中用者太多。如《青苔赋》,东方朔《神异经》,以至《画记》上云‘张僧繇画一乘寺’的故事,不可胜举。只是今日不知,误作俗字用了。实和你说罢:这两个字,还是我拟的呢。因那年试宝玉,宝玉拟了未妥,我们拟写出来,送给大姐姐,我们拟写出来,送给大姐姐瞧了。他又带出来,命给舅舅瞧过,所以都用了。如今咱们就往凹晶馆去。”

      凸凹隶属于六书的象形,是事物的一种外在形状。凸表示曲线的向上突起;凹表示曲线向下弯曲,也就是说只有曲线才能有这样的形状。人生多么像曲线,平直弯曲可以任意转变,所以人生也就像数学的函数那样,既有多解,又有凹凸性。林黛玉冰雪聪明,她早就预见到生命是一个起起伏伏的过程,所以她把大观园里这两处地用“凹凸”二字进行命名,又何其智慧!。

      然而史湘云却从艺术的角度进行了解释:上下、明暗、高矮、山水……既讲园林之美,又讲道家的自然法则。站在凸碧山庄赏月,有“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的豁达与空旷之感;傍近凹晶馆赏月、听笛,却又有“春江花月夜”的奇特和浪漫。从艺术的美到人生哲理的悟,作者借两个女孩子的对话,跨越了时间、空间的变幻,给我们展现了不一样的奇妙景色和人生境界:空灵、旷阔、细腻、缠绵、热情、豁达、感伤……竟一时难以言尽!

      真是千古之文!我想,一百年,两百年,五百年,一千年以至更久,当我们读到此文时,心中那美的享受,那对人生的思考,依然如初。

      所以当林、史二人把诗从热烈联到沉郁,再到孤独悲戚之时,我想每一个对生命有深切感触的人都会寂然而叹:

      “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诗魂。”

      两个孤独的人,两种生命形式,最终归于一种结局:不是孤独无助,就是香魂逝断。这一联诗是极富想象和意境的。寒塘上飞过一只孤独的身影,也许是惊鸿一瞥,没有啼鸣,只是形单影只的一种生命归属。冷月下无论是葬诗还是葬花,都是一种凄然的告别,她用最后的生命之力,写完了这一句诗。

      她的泪已经流干,从此以后是苦、是甜;是悲、是喜;是情、是恨……与她无关,她把生命交给了这一夜冷月,交给了那一杯泥土,只留下一冢香丘。

      2022年10月19日夜于金犀庭苑

    【审核人:站长】

        标题:贾母中秋赏月,林史山下吟诗(二)(随笔)

        本文链接:https://www.meiweny.cn/zheli/chenggongzheli/40860.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美文苑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阅读记录

          关注美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