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宇呀,起床咯,太阳都晒屁股啦!”爷爷那带着浓浓乡音的呼喊声,如同清脆的晨钟,悠悠地传进屋内,将我从甜美的梦乡中唤醒。
我揉着惺忪的睡眼,缓缓坐起。此时,那缕调皮的阳光,正透过那扇老旧的、糊着粗纸的窗户,挤了进来。那粗纸因年久已变得有些泛黄,上面还隐隐约约能瞧见曾经糊纸时留下的不规则褶皱,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阳光斑驳地洒在简陋却无比亲切的土炕上,土炕的边缘历经岁月的摩挲,已变得有些圆润,炕面上的席子也因多年的使用而泛出淡淡的光泽。
爷爷就会迈着他那略显迟缓却无比稳重的步伐,从堂屋一步一步地缓缓走进来。他身上穿着的,总是那件洗得发白、补丁摞补丁的粗布衣裳。那衣裳的布料早已褪去了最初的色泽,呈现出一种质朴的灰白色。补丁的颜色也是各有不同,有的是深蓝色,像是从一件旧得不能再旧的衣服上裁剪下来的;有的是深灰色,仿佛在诉说着它曾经也是另一件衣服的组成部分。每一个补丁的针脚都细密而又整齐,从中不难看出爷爷缝补时的那份用心。
爷爷微微弯着腰,脸上挂着和蔼的笑容,眼睛眯成一条缝,那饱经风霜的脸上,每一道皱纹都仿佛是岁月用刻刀精心雕琢而成的。那些皱纹或深或浅,有的如沟壑般纵横交错,那是多年来风吹日晒、辛勤劳作留下的深深印记;有的则似细细的水纹,记录着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喜怒哀乐。而这些皱纹里,满满当当都是对我藏不住的疼爱。他会用那带着独特腔调的乡音,轻轻唤着我的小名“震宇”,那声音不高不低,恰到好处,宛如这乡间最动人的旋律,悠悠扬扬地将我从甜美的梦乡中缓缓拉出,带入新一天的温暖与关怀之中。
爷爷可是个地地道道的庄稼人呐,一辈子都与这片土地紧紧相依,在那片肥沃得如同母亲怀抱般的土地里,挥洒着自己的汗水,也孕育出了他身上最为质朴、最为可贵的品质——勤俭。“世上饿不死勤快人,勤俭人。”这句话呀,从爷爷那满是岁月痕迹、带着浓浓乡音的嘴里说出来,就如同古老而神圣的箴言,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深深地印刻在我的脑海里,成为我一生都难以忘怀的人生准则。
吃饭的时候呢,便能最为真切地感受到爷爷的勤俭了。一家人围坐在那张有些斑驳、满是岁月痕迹的八仙桌旁,桌上摆放着的,都是些简单却又充满乡土风味的饭菜。那八仙桌的桌面,因多年的使用而有些磨损,边角处甚至露出了里面的木头纹理,仿佛在诉说着它见证过的无数次家庭聚餐。
爷爷总是最后一个动筷子的,他会先静静地坐在那里,目光缓缓地从桌上的每一道饭菜上掠过,那眼神里透着一种对食物发自内心的敬重与珍惜,仿佛这些饭菜不仅仅是用来果腹的食物,更是这片土地上生活赐予的珍贵礼物,承载着一家人辛勤劳作的汗水与期盼。
当爷爷终于拿起筷子时,他吃饭的模样,那可真是细致入微,让人印象深刻极了。他吃得很慢很慢,每一口都像是在进行一场庄重的仪式,细细咀嚼,仿佛要从简单的饭菜中品味出这片土地上生活的百般滋味。爷爷是绝对见不得碗里有剩饭的,哪怕只是一粒米,在他眼中那也如同珍珠般珍贵无比。
就说有那么一次吧,我吃饭时心不在焉的,东张西望,手里的筷子也是胡乱扒拉着饭菜,结果碗里就剩下了好几颗饭粒。爷爷本来正吃得慢条斯理的,眼神偶然间扫到了我碗里的饭粒,瞬间,他脸上那温和的笑容就像被一阵寒风掠过,一下子凝固住了,那原本透着和蔼的神情仿佛被一层阴霾笼罩,变得凝重起来。
他先是愣了一下,仿佛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紧接着,眉头紧紧地皱成了一个疙瘩,那皱纹就像一道道沟壑般更深更明显了,每一道沟壑里似乎都填满了对粮食浪费的痛心疾首。他的目光死死地盯着那几颗饭粒,眼神里满着焦急与心疼,那目光炽热得好似要把饭粒重新熔回到碗里去。
然后呢,爷爷极为缓慢地放下了手中的筷子,动作轻得几乎没有一点声响,就好像生怕惊扰了这几颗饭粒似的。他缓缓地抬起那只饱经风霜的手,那手背上青筋凸起,像一条条蜿蜒的小蛇,皮肤粗糙得如同砂纸一般,上面布满了老茧,每一个老茧都是他多年劳作的印记。他的手指微微颤抖着,一点点地朝着那几颗饭粒伸过去,动作轻柔得如同在呵护着世间最脆弱的珍宝。
当他的手指快要触碰到饭粒时,他的手指动作越发小心谨慎了,几乎是屏住了呼吸,仿佛这是一个无比神圣的时刻。他轻轻一捏,那几颗饭粒就稳稳地夹在了他粗糙的指尖之间,在他指尖的衬托下,饭粒显得更加渺小而又醒目。
爷爷小心翼翼地把夹着饭粒的手抬出来,那动作就像是在托举着一件稀世珍宝,缓缓地送到嘴边。他微微张开嘴,嘴唇有些干裂,那是长期在田间劳作,风吹日晒的结果。他把饭粒轻轻地送进嘴里,然后慢慢地闭上嘴,开始咀嚼起来。
他咀嚼的动作很慢很慢,每一下都像是在细细品味着什么珍贵的东西,嘴巴轻轻蠕动着,有条不紊地把饭粒嚼碎。他一边嚼着,一边用那满含深意的眼神看着我,眼神里除了刚才的心疼,又多了几分深深的责备和殷切的希望。过了好一会儿,他才缓缓的咽下那几颗饭粒,然后重重地叹了口气,语重心长地说:“震宇呀,你可知道,一粒米,来得有多不容易哦。从播种到收割,要经过多少道工序,要费庄稼老汉七十二道脚手呢。咱们能有饭吃,那都是老天爷的眷顾,也是咱自己辛苦劳作的成果,吃得再多,我不心痛;可要是抛洒了,那就是作孽呀,我这心子可痛得厉害呢。”那一刻,我望着爷爷那认真而又严肃的神情,心中虽有些懵懂,但也隐隐约约明白了粮食的珍贵,以及爷爷对勤俭持家的那份坚守。
除了吃饭这件小事,爷爷在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无不体现着他的勤俭。他身上的衣服,总是那几件洗得发白的粗布衣裳,补丁摞补丁,可爷爷却总是把它们穿得整整齐齐,干干净净。每一个补丁的位置、每一道针线的痕迹,都仿佛在诉说着爷爷对生活的尊重和不浪费的态度。他常说:“衣服嘛,能遮体保暖就行,没必要讲究那么多。”家里的农具,在爷爷的精心呵护下,虽然也都有些年头了,但依旧好使,每次用完,爷爷都会仔仔细细地擦拭干净,摆放得规规矩矩。他说:“这些家伙什儿,可都是咱庄稼人的好帮手,得爱惜着点儿。”
爷爷平日里,天不亮就会起床。他会先到院子里,拿起那把用得有些旧了但依旧结实的扫帚,慢慢地清扫着院子里的落叶、尘土。那扫帚的竹柄因长时间握持,已被磨得十分光滑,上面还残留着爷爷手心的温度。他扫地的动作很有节奏,一下一下,不紧不慢,仿佛在和这片院子进行着一场无声的对话。扫完院子后,他会走到鸡窝旁,打开鸡窝门,看着那些鸡欢快地跑出来,嘴里还念叨着:“鸡儿们,出来吃食咯。”然后他会细心地把准备好的鸡食撒在,看着鸡们争食的样子,脸上露出淡淡的笑容。鸡食是爷爷用自家种的粮食和一些野菜混合而成的,散发着一种质朴的农家气息。那鸡食的颜色是淡淡的黄绿色,夹杂着一些褐色的末,可能是晒干的野菜碎块。鸡们看到食物后,纷纷围拢过来,有的伸长脖子,急切地啄食着,有的则在旁边跳来跳跳,等待着更好的机会。爷爷站在一旁,微微弯着腰,眼睛里满是温和的笑意,看着这些鸡们欢快的样子,仿佛自己也感受到了它们的喜悦。
做完这些,爷爷会去看看他平日里悉心照料的小菜园。那小菜园用一圈简陋的篱笆围着,篱笆上爬满了一些不知名的藤蔓植物,有的还开着小小的碎花,在微风中轻轻摇曳着。爷爷走进菜园,先弯下腰仔细查看每一株蔬菜的生长情况,用他那粗糙的手指轻轻拨开叶片,查看叶片背面是否有虫子,嘴里还念叨着:“这些菜可得好好长呀,都是咱一家人的吃食呢。”他会小心地拔掉那些杂草,动作很轻,生怕伤到蔬菜的根系。对于那些长得稍高一些的蔬菜,如西红柿、豆角等,爷爷会用一些细长的木棍给它们搭起简易的架子,让它们能更好地生长。在浇水的时候,爷爷会提着一个破旧的水桶,从院子里的水缸里舀满水,然后慢慢地沿着菜畦边走边浇,水从桶里缓缓流出,在阳光下闪烁着点点光芒,滋润着每一株蔬菜。
到了中午,爷爷也不不来及回家吃饭。他会找个树荫下,从随身带的布袋里拿出几个自家烙的饼,就着从井里打来的凉水,简单对付一下。那烙饼的外皮金黄酥脆,里面却是软软的,散发着麦子的清香。井水冰凉刺骨,却也在炎热的中午给爷爷带来了一丝清凉。吃完饭后,他会在树荫下休息一会儿,闭上眼晴,享受着片刻的宁静。但没一会儿,他又会起身,继续投入到劳作中。爷爷吃饼时,会先把饼掰成小块,然后慢慢地放进嘴里,细细咀嚼,感受着麦子的香味在口腔里散开。他喝井水时,会先捧起一捧水,感受一下水温,然后再慢慢喝下去,那井水凉凉的,带着一丝甘甜,沁人心脾。
傍晚时分,在夕阳的余晖洒遍院子的时候,爷爷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家。他会先把农具在院子里摆放好,那摆放的位置都是固定的,仿佛农具们也有了自己的“家”。然后走进屋里,坐在那张老旧的椅子上,轻轻捶打自己的双腿,缓解一天的疲劳。那椅子的靠背有些倾斜,坐垫也因多年使用而有些凹陷,爷爷坐在上面,身体微微向后靠,双手有节奏地捶打大腿和小腿,嘴里偶尔发出一声轻轻的叹息,仿佛在感慨一天的劳累,又仿佛在回味这一天的劳作成果。爷爷捶腿时,会先用手掌轻轻拍打大腿外侧,从大腿根部开始,一路拍打到膝盖,然后再换小腿,力度适中,既能缓解肌肉的酸痛,又不会让自己觉得太疼。
在我准备去南方上学的头一天,那本是一个充满着对未来憧憬与期待的日子,阳光透过窗户洒在脸上,暖暖的,仿佛在为我即将开启的新旅程送上祝福。然而,一通电话,却如同一记闷雷,瞬间打破了这份美好的宁静。电话是爸爸打来的,电话那头,爸爸的声音带着明显的颤抖和哽咽:“你爷爷快不行了。”那一刻,我只感觉大脑一片空白,仿佛整个世界都在瞬间停止了运转。紧接着,一种无法言喻的悲痛如汹涌的潮水般向我席卷而来,我双腿一软,差点瘫倒在地。泪水不受控制地夺眶而出,我张着嘴,却发不出任何声音,只是一个劲儿地哽咽着。
我慌乱地收拾好东西,心急如焚地往家里赶。一路上,我望着车窗外飞逝而过的乡村景色,脑海里却全是爷爷的身影。我想起小时候,爷爷总是会在清晨,带着我去村头那口老井打水。井口的青石上,布满了岁月的青苔,滑溜溜的。爷爷会先把水桶小心翼翼地放到井里,然后熟练地摇动着辘轳,那辘轳发出的“嘎吱嘎吱”的声音,仿佛是一首古老的歌谣,在清晨的空气中回荡。不一会儿,水桶就被打了上来,爷爷会笑着把水桶提到岸边,然后用瓢舀起一瓢水,递给我,说:“震宇呀,来,喝口井水,甜着呢。”我接过瓢,仰头喝下,那井水凉凉的,带着一丝甘甜,沁人心脾。
又想起夏日的午后,太阳火辣辣地炙烤着大地,爷爷会带着我去屋后的的片竹林里乘凉。竹林里,凉风习习,竹叶沙沙作响,仿佛在演奏着一首美妙的乐曲。爷爷会在竹林里找一块平整的大石头,铺上一块旧布,然后让我躺在上面。他自己则坐在旁边,拿着那把用了多年的蒲扇,轻轻地为我扇着风,驱赶着蚊虫。我躺在那里,望着头顶上那一片翠绿的竹叶,听着爷爷讲着那些古老的故事,渐渐地,困意袭来,我便在这清凉的竹林里,在爷爷的守护下,进入了梦乡。在乘凉时,爷爷扇风的动作很轻很轻,生怕用力过大把我弄醒。他会时不时地停下来,看看我是否睡得安稳,然后再继续扇风。他讲的故事也很有趣,有的是关于神仙鬼怪的,有的是关于村里的老一辈人的传奇经历,每一个故事都能让我听得入神。
又想起秋收时节,田野里一片金黄,那是丰收的颜色。爷爷会带着我走进那片金色的海洋,手把手地教我如何收割庄稼。他递给我一把小镰刀,然后自己拿起一把大镰刀,示范着给我看:“震宇呀,看爷爷这样,把镰刀拿稳了,顺着庄稼的茎秆割下去,可别伤着自己啊。”我照着爷爷的样子做,可总是显得笨手笨脚的,不是割得太高,就是差点割到自己的手。爷爷看到了,并没有责备我,而是耐心地走过来,握住我的手,带着我一起收割,嘴里还念叨着:“慢慢来,别急,多练练就好了。”在爷爷的带领下,我渐渐掌握了收割的技巧,也体验到了丰收的喜悦。在收割过程中,爷爷会不时地提醒我注意安全,比如镰刀的使用角度、步伐的移动等等。他还会和我的朋友,如怎样割得更快又不伤庄稼,怎样把割下来的庄稼堆放得更整齐。
当我赶到家时,家里已经弥漫着一种沉重的哀伤氛围。爷爷躺在那张他睡了多年的土炕上,脸色苍白,双眼紧闭,呼吸微弱得几乎难以察觉。我冲到爷爷炕前,“扑通”一声跪了下来,握住爷爷的手,那手,已经没有了往日的温热,变得冰凉冰凉的。我声泪俱下地喊着:“爷爷,爷爷,我回来了,您看看我呀。”可爷爷依旧静静地躺在那里,没有任何回应。那一刻,我感觉自己的心仿佛被一只无形的大手狠狠地揪住,痛得无法呼吸。
我揉着惺忪的睡眼,缓缓坐起。此时,那缕调皮的阳光,正透过那扇老旧的、糊着粗纸的窗户,挤了进来。那粗纸因年久已变得有些泛黄,上面还隐隐约约能瞧见曾经糊纸时留下的不规则褶皱,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阳光斑驳地洒在简陋却无比亲切的土炕上,土炕的边缘历经岁月的摩挲,已变得有些圆润,炕面上的席子也因多年的使用而泛出淡淡的光泽。
爷爷就会迈着他那略显迟缓却无比稳重的步伐,从堂屋一步一步地缓缓走进来。他身上穿着的,总是那件洗得发白、补丁摞补丁的粗布衣裳。那衣裳的布料早已褪去了最初的色泽,呈现出一种质朴的灰白色。补丁的颜色也是各有不同,有的是深蓝色,像是从一件旧得不能再旧的衣服上裁剪下来的;有的是深灰色,仿佛在诉说着它曾经也是另一件衣服的组成部分。每一个补丁的针脚都细密而又整齐,从中不难看出爷爷缝补时的那份用心。
爷爷微微弯着腰,脸上挂着和蔼的笑容,眼睛眯成一条缝,那饱经风霜的脸上,每一道皱纹都仿佛是岁月用刻刀精心雕琢而成的。那些皱纹或深或浅,有的如沟壑般纵横交错,那是多年来风吹日晒、辛勤劳作留下的深深印记;有的则似细细的水纹,记录着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喜怒哀乐。而这些皱纹里,满满当当都是对我藏不住的疼爱。他会用那带着独特腔调的乡音,轻轻唤着我的小名“震宇”,那声音不高不低,恰到好处,宛如这乡间最动人的旋律,悠悠扬扬地将我从甜美的梦乡中缓缓拉出,带入新一天的温暖与关怀之中。
爷爷可是个地地道道的庄稼人呐,一辈子都与这片土地紧紧相依,在那片肥沃得如同母亲怀抱般的土地里,挥洒着自己的汗水,也孕育出了他身上最为质朴、最为可贵的品质——勤俭。“世上饿不死勤快人,勤俭人。”这句话呀,从爷爷那满是岁月痕迹、带着浓浓乡音的嘴里说出来,就如同古老而神圣的箴言,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深深地印刻在我的脑海里,成为我一生都难以忘怀的人生准则。
吃饭的时候呢,便能最为真切地感受到爷爷的勤俭了。一家人围坐在那张有些斑驳、满是岁月痕迹的八仙桌旁,桌上摆放着的,都是些简单却又充满乡土风味的饭菜。那八仙桌的桌面,因多年的使用而有些磨损,边角处甚至露出了里面的木头纹理,仿佛在诉说着它见证过的无数次家庭聚餐。
爷爷总是最后一个动筷子的,他会先静静地坐在那里,目光缓缓地从桌上的每一道饭菜上掠过,那眼神里透着一种对食物发自内心的敬重与珍惜,仿佛这些饭菜不仅仅是用来果腹的食物,更是这片土地上生活赐予的珍贵礼物,承载着一家人辛勤劳作的汗水与期盼。
当爷爷终于拿起筷子时,他吃饭的模样,那可真是细致入微,让人印象深刻极了。他吃得很慢很慢,每一口都像是在进行一场庄重的仪式,细细咀嚼,仿佛要从简单的饭菜中品味出这片土地上生活的百般滋味。爷爷是绝对见不得碗里有剩饭的,哪怕只是一粒米,在他眼中那也如同珍珠般珍贵无比。
就说有那么一次吧,我吃饭时心不在焉的,东张西望,手里的筷子也是胡乱扒拉着饭菜,结果碗里就剩下了好几颗饭粒。爷爷本来正吃得慢条斯理的,眼神偶然间扫到了我碗里的饭粒,瞬间,他脸上那温和的笑容就像被一阵寒风掠过,一下子凝固住了,那原本透着和蔼的神情仿佛被一层阴霾笼罩,变得凝重起来。
他先是愣了一下,仿佛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紧接着,眉头紧紧地皱成了一个疙瘩,那皱纹就像一道道沟壑般更深更明显了,每一道沟壑里似乎都填满了对粮食浪费的痛心疾首。他的目光死死地盯着那几颗饭粒,眼神里满着焦急与心疼,那目光炽热得好似要把饭粒重新熔回到碗里去。
然后呢,爷爷极为缓慢地放下了手中的筷子,动作轻得几乎没有一点声响,就好像生怕惊扰了这几颗饭粒似的。他缓缓地抬起那只饱经风霜的手,那手背上青筋凸起,像一条条蜿蜒的小蛇,皮肤粗糙得如同砂纸一般,上面布满了老茧,每一个老茧都是他多年劳作的印记。他的手指微微颤抖着,一点点地朝着那几颗饭粒伸过去,动作轻柔得如同在呵护着世间最脆弱的珍宝。
当他的手指快要触碰到饭粒时,他的手指动作越发小心谨慎了,几乎是屏住了呼吸,仿佛这是一个无比神圣的时刻。他轻轻一捏,那几颗饭粒就稳稳地夹在了他粗糙的指尖之间,在他指尖的衬托下,饭粒显得更加渺小而又醒目。
爷爷小心翼翼地把夹着饭粒的手抬出来,那动作就像是在托举着一件稀世珍宝,缓缓地送到嘴边。他微微张开嘴,嘴唇有些干裂,那是长期在田间劳作,风吹日晒的结果。他把饭粒轻轻地送进嘴里,然后慢慢地闭上嘴,开始咀嚼起来。
他咀嚼的动作很慢很慢,每一下都像是在细细品味着什么珍贵的东西,嘴巴轻轻蠕动着,有条不紊地把饭粒嚼碎。他一边嚼着,一边用那满含深意的眼神看着我,眼神里除了刚才的心疼,又多了几分深深的责备和殷切的希望。过了好一会儿,他才缓缓的咽下那几颗饭粒,然后重重地叹了口气,语重心长地说:“震宇呀,你可知道,一粒米,来得有多不容易哦。从播种到收割,要经过多少道工序,要费庄稼老汉七十二道脚手呢。咱们能有饭吃,那都是老天爷的眷顾,也是咱自己辛苦劳作的成果,吃得再多,我不心痛;可要是抛洒了,那就是作孽呀,我这心子可痛得厉害呢。”那一刻,我望着爷爷那认真而又严肃的神情,心中虽有些懵懂,但也隐隐约约明白了粮食的珍贵,以及爷爷对勤俭持家的那份坚守。
除了吃饭这件小事,爷爷在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无不体现着他的勤俭。他身上的衣服,总是那几件洗得发白的粗布衣裳,补丁摞补丁,可爷爷却总是把它们穿得整整齐齐,干干净净。每一个补丁的位置、每一道针线的痕迹,都仿佛在诉说着爷爷对生活的尊重和不浪费的态度。他常说:“衣服嘛,能遮体保暖就行,没必要讲究那么多。”家里的农具,在爷爷的精心呵护下,虽然也都有些年头了,但依旧好使,每次用完,爷爷都会仔仔细细地擦拭干净,摆放得规规矩矩。他说:“这些家伙什儿,可都是咱庄稼人的好帮手,得爱惜着点儿。”
爷爷平日里,天不亮就会起床。他会先到院子里,拿起那把用得有些旧了但依旧结实的扫帚,慢慢地清扫着院子里的落叶、尘土。那扫帚的竹柄因长时间握持,已被磨得十分光滑,上面还残留着爷爷手心的温度。他扫地的动作很有节奏,一下一下,不紧不慢,仿佛在和这片院子进行着一场无声的对话。扫完院子后,他会走到鸡窝旁,打开鸡窝门,看着那些鸡欢快地跑出来,嘴里还念叨着:“鸡儿们,出来吃食咯。”然后他会细心地把准备好的鸡食撒在,看着鸡们争食的样子,脸上露出淡淡的笑容。鸡食是爷爷用自家种的粮食和一些野菜混合而成的,散发着一种质朴的农家气息。那鸡食的颜色是淡淡的黄绿色,夹杂着一些褐色的末,可能是晒干的野菜碎块。鸡们看到食物后,纷纷围拢过来,有的伸长脖子,急切地啄食着,有的则在旁边跳来跳跳,等待着更好的机会。爷爷站在一旁,微微弯着腰,眼睛里满是温和的笑意,看着这些鸡们欢快的样子,仿佛自己也感受到了它们的喜悦。
做完这些,爷爷会去看看他平日里悉心照料的小菜园。那小菜园用一圈简陋的篱笆围着,篱笆上爬满了一些不知名的藤蔓植物,有的还开着小小的碎花,在微风中轻轻摇曳着。爷爷走进菜园,先弯下腰仔细查看每一株蔬菜的生长情况,用他那粗糙的手指轻轻拨开叶片,查看叶片背面是否有虫子,嘴里还念叨着:“这些菜可得好好长呀,都是咱一家人的吃食呢。”他会小心地拔掉那些杂草,动作很轻,生怕伤到蔬菜的根系。对于那些长得稍高一些的蔬菜,如西红柿、豆角等,爷爷会用一些细长的木棍给它们搭起简易的架子,让它们能更好地生长。在浇水的时候,爷爷会提着一个破旧的水桶,从院子里的水缸里舀满水,然后慢慢地沿着菜畦边走边浇,水从桶里缓缓流出,在阳光下闪烁着点点光芒,滋润着每一株蔬菜。
到了中午,爷爷也不不来及回家吃饭。他会找个树荫下,从随身带的布袋里拿出几个自家烙的饼,就着从井里打来的凉水,简单对付一下。那烙饼的外皮金黄酥脆,里面却是软软的,散发着麦子的清香。井水冰凉刺骨,却也在炎热的中午给爷爷带来了一丝清凉。吃完饭后,他会在树荫下休息一会儿,闭上眼晴,享受着片刻的宁静。但没一会儿,他又会起身,继续投入到劳作中。爷爷吃饼时,会先把饼掰成小块,然后慢慢地放进嘴里,细细咀嚼,感受着麦子的香味在口腔里散开。他喝井水时,会先捧起一捧水,感受一下水温,然后再慢慢喝下去,那井水凉凉的,带着一丝甘甜,沁人心脾。
傍晚时分,在夕阳的余晖洒遍院子的时候,爷爷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家。他会先把农具在院子里摆放好,那摆放的位置都是固定的,仿佛农具们也有了自己的“家”。然后走进屋里,坐在那张老旧的椅子上,轻轻捶打自己的双腿,缓解一天的疲劳。那椅子的靠背有些倾斜,坐垫也因多年使用而有些凹陷,爷爷坐在上面,身体微微向后靠,双手有节奏地捶打大腿和小腿,嘴里偶尔发出一声轻轻的叹息,仿佛在感慨一天的劳累,又仿佛在回味这一天的劳作成果。爷爷捶腿时,会先用手掌轻轻拍打大腿外侧,从大腿根部开始,一路拍打到膝盖,然后再换小腿,力度适中,既能缓解肌肉的酸痛,又不会让自己觉得太疼。
在我准备去南方上学的头一天,那本是一个充满着对未来憧憬与期待的日子,阳光透过窗户洒在脸上,暖暖的,仿佛在为我即将开启的新旅程送上祝福。然而,一通电话,却如同一记闷雷,瞬间打破了这份美好的宁静。电话是爸爸打来的,电话那头,爸爸的声音带着明显的颤抖和哽咽:“你爷爷快不行了。”那一刻,我只感觉大脑一片空白,仿佛整个世界都在瞬间停止了运转。紧接着,一种无法言喻的悲痛如汹涌的潮水般向我席卷而来,我双腿一软,差点瘫倒在地。泪水不受控制地夺眶而出,我张着嘴,却发不出任何声音,只是一个劲儿地哽咽着。
我慌乱地收拾好东西,心急如焚地往家里赶。一路上,我望着车窗外飞逝而过的乡村景色,脑海里却全是爷爷的身影。我想起小时候,爷爷总是会在清晨,带着我去村头那口老井打水。井口的青石上,布满了岁月的青苔,滑溜溜的。爷爷会先把水桶小心翼翼地放到井里,然后熟练地摇动着辘轳,那辘轳发出的“嘎吱嘎吱”的声音,仿佛是一首古老的歌谣,在清晨的空气中回荡。不一会儿,水桶就被打了上来,爷爷会笑着把水桶提到岸边,然后用瓢舀起一瓢水,递给我,说:“震宇呀,来,喝口井水,甜着呢。”我接过瓢,仰头喝下,那井水凉凉的,带着一丝甘甜,沁人心脾。
又想起夏日的午后,太阳火辣辣地炙烤着大地,爷爷会带着我去屋后的的片竹林里乘凉。竹林里,凉风习习,竹叶沙沙作响,仿佛在演奏着一首美妙的乐曲。爷爷会在竹林里找一块平整的大石头,铺上一块旧布,然后让我躺在上面。他自己则坐在旁边,拿着那把用了多年的蒲扇,轻轻地为我扇着风,驱赶着蚊虫。我躺在那里,望着头顶上那一片翠绿的竹叶,听着爷爷讲着那些古老的故事,渐渐地,困意袭来,我便在这清凉的竹林里,在爷爷的守护下,进入了梦乡。在乘凉时,爷爷扇风的动作很轻很轻,生怕用力过大把我弄醒。他会时不时地停下来,看看我是否睡得安稳,然后再继续扇风。他讲的故事也很有趣,有的是关于神仙鬼怪的,有的是关于村里的老一辈人的传奇经历,每一个故事都能让我听得入神。
又想起秋收时节,田野里一片金黄,那是丰收的颜色。爷爷会带着我走进那片金色的海洋,手把手地教我如何收割庄稼。他递给我一把小镰刀,然后自己拿起一把大镰刀,示范着给我看:“震宇呀,看爷爷这样,把镰刀拿稳了,顺着庄稼的茎秆割下去,可别伤着自己啊。”我照着爷爷的样子做,可总是显得笨手笨脚的,不是割得太高,就是差点割到自己的手。爷爷看到了,并没有责备我,而是耐心地走过来,握住我的手,带着我一起收割,嘴里还念叨着:“慢慢来,别急,多练练就好了。”在爷爷的带领下,我渐渐掌握了收割的技巧,也体验到了丰收的喜悦。在收割过程中,爷爷会不时地提醒我注意安全,比如镰刀的使用角度、步伐的移动等等。他还会和我的朋友,如怎样割得更快又不伤庄稼,怎样把割下来的庄稼堆放得更整齐。
当我赶到家时,家里已经弥漫着一种沉重的哀伤氛围。爷爷躺在那张他睡了多年的土炕上,脸色苍白,双眼紧闭,呼吸微弱得几乎难以察觉。我冲到爷爷炕前,“扑通”一声跪了下来,握住爷爷的手,那手,已经没有了往日的温热,变得冰凉冰凉的。我声泪俱下地喊着:“爷爷,爷爷,我回来了,您看看我呀。”可爷爷依旧静静地躺在那里,没有任何回应。那一刻,我感觉自己的心仿佛被一只无形的大手狠狠地揪住,痛得无法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