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燕山东风地区,有一位农庄主大姐,她拥有着一块充满生机的自留地。这块土地,就像是大自然馈赠的宝藏之地,孕育着各种各样的菜蔬和树木。
当深秋的脚步悄然来临,万木开始凋零,然而,那高大的柿子树却宛如一位盛装的舞者,在这个季节里开始绽放出独特的魅力。叶子渐渐凋落,枝头上却亮起了一串串如红灯笼般的柿子,红焰焰的,远远望去,仿佛是万点火光汇聚,又似一天星斗闪耀,构成了一幅无比壮观的“霜打柿子红如火”的美妙景象。这热烈的红色,不仅点亮了整个农庄,更让每一个看到它的人心里都暖洋洋的,仿佛被一种温暖而美好的希望所感染。
“床头春酒百花香,醉里谁知柿子黄。想道故人消渴久,秋来为摘满林霜。”霜降,这个承载着丰收与感恩的节气,正是柿子成熟的黄金时刻。此时的柿子,宛如大自然精心雕琢的艺术品,皮薄肉厚,色泽诱人,散发着诱人的光泽,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它的甜美与丰富的营养。每一口品尝下去,都是满满的甘美滋味,让人陶醉其中,无法自拔。
大姐作为蓝天救援队的一名队员,是一个热心肠的人,她始终秉持着“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独食食亦不如众食食”的美好观念。这不,在霜降前夕,大姐在群里发出了热情的邀请:“明天霜降节,也是我们的大柿子丰收节。诚邀大家一起体验采摘乐趣。午餐铁锅炖大骨头、秋豆角,蒸大倭瓜及各色时令小菜。有时间的一定要来呦。”这简单而真挚的邀请,就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
第二天,令人惊喜的是,呼啦啦来了四十多位朋友,他们来自不同的地方,南来的,北往的,却都因为大姐的邀请,在这块充满魅力的田地里聚齐了。这块田地,宛如闹中取静的世外桃源,有着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迷人的风景。北面隔一条河是东岭郊野公园,南面有一大间天然的石洞房,绕过房子,随处都可以爬坡上山,篱笆墙外便是燕化公司的教培中心,西面是一果园公园,走出东门,沿原木筑成的台阶拾级而上,穿过一片杨树林,便走进了生活小区。在这霜降的日子里,白菜绿盈盈的,萝卜水灵灵的,然而,今天在众多美景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那三十多棵柿子树。看着那红焰焰的一片,仿佛能感受到空气中都弥漫着甜蜜的气息,让人不禁口中生津。
要采摘这高大的柿子树上的柿子,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必须得有专门的工具和方法。只见大家分工明确,默契配合,有的搬凳架梯,有的挎筐提篓,负责接住从树上采摘下来的柿子,他们小心翼翼,眼神专注,生怕一个不小心就让这珍贵的果实受到损伤;有的登高举杆,仰脸采摘,骑在树杈上的他们身手矫健,仿佛已与柿子树融为一体。为了收获那甜美的果实,一次次地举起细长的夹杆,慢慢地靠近柿子根部的枝桠处,再用力向上顶举,以便柿柄恰好卡于夹杆顶端的夹口里,然后,慢慢扭动手腕,向左或向右一别,沉甸甸的柿子便与母体分离,挂在杆子上,像摘下鲜艳的红灯笼一般,再慢慢移动夹杆,递给下面接柿子的人。有的干脆把藤篮挂在枝杈上,摘柿子的人只靠上下移动夹杆,就可以独立完成采摘再放进篮子里的任务,最后再用绳子把满篮的柿子顺到地上。这一套动作,如行云流水。让看着的人既为他担惊受怕又佩服有加。那一刻,欢呼声、赞叹声此起彼伏,响彻在农庄上空。
还有一拨人则忙着准备丰盛的饭菜,红彤彤的果木火,噼噼啪啪,地锅里的咕咕嘟嘟,香气袭人。大家欢声笑语不断,你一句说笑,他一句逗闷儿,呈现出一派“大干快上”社会主义的热闹景象,让人感受到了浓浓的生活气息和团结协作的强势力量。
不一会儿,摘下来的柿子就堆积如山了。大家将柿子分软硬分别放置,一筐筐累积起来,那红彤彤的颜色,简直亮炫了人的双眼,真的就像把新疆的火焰山搬了过来一样。大家伙不分男女,牵手围成一圈,在“火焰山”旁跳起了丰收舞。那一张张红彤彤的笑脸,充满了喜悦和满足,仿佛连太阳都被这份欢乐所感染,时不时扯过一片云纱,遮住自己的脸庞,似乎是在为大家的欢乐而感到羞涩。
大姐更是贴心地给大家伙分开打包,让每个人都能带着这份丰收的喜悦回去与家人分享。而大家也纷纷帮忙,把剩下的柿子搬进天然的“冷藏室”——一个深深的石洞里。这个石洞就像是大自然赐予的保鲜库,能够让柿子一直保鲜到春节,让这份甜蜜在冬日里也能延续。
说到柿子,不得不介绍一下房山的磨盘柿。房山磨盘柿特别有名,因果实缢痕明显,位于果腰,将果肉分成上下两部分,形似磨盘而得名。它的果色艳丽,呈橘黄色,果味甘甜,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高度赞美。曾有“色胜金依,甘逾玉液”之美誉,诗人张仲殊在《咏柿》中也赞美道:“味过华林芳蒂,色谦阳井沉朱,轻匀降蜡裹团酥,不比人间甘露。”而且,房山磨盘柿还有着悠久的历史。据网络资料显示,早在明朝洪武年间,房山一带已栽培磨盘柿。明成祖定都北京后,磨盘柿作为贡品年年进奉皇宫。明万历年间编修的《房山县志》更是记载了当时柿子的盛景:“柿,为本镜(境)出产之大宗,西北河套沟,西南张坊沟,无村不有,售出北京者,房山最居多数,其大如拳,其甘如蜜。”不过,在了解这些历史的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小插曲。房山文史专家赵思敬老师指出,文中把民国十七年(1928年)修的《房山县志》说成是明朝万历年间了,虽然这可能是因为时间久远而产生的一些混淆,但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对待历史必须要严谨与诚敬。
这让我不禁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小时候,家乡是没有见过柿子树的。曾记得1996年姐姐去我保定的家,吃了一个顺平老乡送给的柿子,觉着特别好,婆婆就劝我姐在老家种几棵柿子树。林学院毕业的姐姐竟说“平原上不长柿子树”,却因此让婆婆取笑了好多年。现在老家也有了柿子树,但不是磨盘柿,而是那种可晒柿饼的小红柿。弟弟那院里有棵柿子树,每年摘下来的柿子拿给母亲一些去晒,可晒来晒去都晒进了小鸟的肚子里。看到这种情况,母亲不但不恼,反而说谁吃不是吃,小鸟也是生命之类的话。母亲的这份宽容和善良,让我深受触动。此刻,帮大姐收拾好一切,看着枝头给鸟儿们留下的冬粮,我又想起了母亲。在这满是欢喜又满是思念的氛围中,我满载而归。
这次在农庄的经历与见闻,不仅让我收获了丰收的喜悦,更让我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的温暖、大自然的美好以及家乡和亲情的珍贵。我会将这份美好的记忆深深珍藏,期待着下一次的相聚和更多美好的故事发生。
当深秋的脚步悄然来临,万木开始凋零,然而,那高大的柿子树却宛如一位盛装的舞者,在这个季节里开始绽放出独特的魅力。叶子渐渐凋落,枝头上却亮起了一串串如红灯笼般的柿子,红焰焰的,远远望去,仿佛是万点火光汇聚,又似一天星斗闪耀,构成了一幅无比壮观的“霜打柿子红如火”的美妙景象。这热烈的红色,不仅点亮了整个农庄,更让每一个看到它的人心里都暖洋洋的,仿佛被一种温暖而美好的希望所感染。
“床头春酒百花香,醉里谁知柿子黄。想道故人消渴久,秋来为摘满林霜。”霜降,这个承载着丰收与感恩的节气,正是柿子成熟的黄金时刻。此时的柿子,宛如大自然精心雕琢的艺术品,皮薄肉厚,色泽诱人,散发着诱人的光泽,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它的甜美与丰富的营养。每一口品尝下去,都是满满的甘美滋味,让人陶醉其中,无法自拔。
大姐作为蓝天救援队的一名队员,是一个热心肠的人,她始终秉持着“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独食食亦不如众食食”的美好观念。这不,在霜降前夕,大姐在群里发出了热情的邀请:“明天霜降节,也是我们的大柿子丰收节。诚邀大家一起体验采摘乐趣。午餐铁锅炖大骨头、秋豆角,蒸大倭瓜及各色时令小菜。有时间的一定要来呦。”这简单而真挚的邀请,就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
第二天,令人惊喜的是,呼啦啦来了四十多位朋友,他们来自不同的地方,南来的,北往的,却都因为大姐的邀请,在这块充满魅力的田地里聚齐了。这块田地,宛如闹中取静的世外桃源,有着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迷人的风景。北面隔一条河是东岭郊野公园,南面有一大间天然的石洞房,绕过房子,随处都可以爬坡上山,篱笆墙外便是燕化公司的教培中心,西面是一果园公园,走出东门,沿原木筑成的台阶拾级而上,穿过一片杨树林,便走进了生活小区。在这霜降的日子里,白菜绿盈盈的,萝卜水灵灵的,然而,今天在众多美景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那三十多棵柿子树。看着那红焰焰的一片,仿佛能感受到空气中都弥漫着甜蜜的气息,让人不禁口中生津。
要采摘这高大的柿子树上的柿子,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必须得有专门的工具和方法。只见大家分工明确,默契配合,有的搬凳架梯,有的挎筐提篓,负责接住从树上采摘下来的柿子,他们小心翼翼,眼神专注,生怕一个不小心就让这珍贵的果实受到损伤;有的登高举杆,仰脸采摘,骑在树杈上的他们身手矫健,仿佛已与柿子树融为一体。为了收获那甜美的果实,一次次地举起细长的夹杆,慢慢地靠近柿子根部的枝桠处,再用力向上顶举,以便柿柄恰好卡于夹杆顶端的夹口里,然后,慢慢扭动手腕,向左或向右一别,沉甸甸的柿子便与母体分离,挂在杆子上,像摘下鲜艳的红灯笼一般,再慢慢移动夹杆,递给下面接柿子的人。有的干脆把藤篮挂在枝杈上,摘柿子的人只靠上下移动夹杆,就可以独立完成采摘再放进篮子里的任务,最后再用绳子把满篮的柿子顺到地上。这一套动作,如行云流水。让看着的人既为他担惊受怕又佩服有加。那一刻,欢呼声、赞叹声此起彼伏,响彻在农庄上空。
还有一拨人则忙着准备丰盛的饭菜,红彤彤的果木火,噼噼啪啪,地锅里的咕咕嘟嘟,香气袭人。大家欢声笑语不断,你一句说笑,他一句逗闷儿,呈现出一派“大干快上”社会主义的热闹景象,让人感受到了浓浓的生活气息和团结协作的强势力量。
不一会儿,摘下来的柿子就堆积如山了。大家将柿子分软硬分别放置,一筐筐累积起来,那红彤彤的颜色,简直亮炫了人的双眼,真的就像把新疆的火焰山搬了过来一样。大家伙不分男女,牵手围成一圈,在“火焰山”旁跳起了丰收舞。那一张张红彤彤的笑脸,充满了喜悦和满足,仿佛连太阳都被这份欢乐所感染,时不时扯过一片云纱,遮住自己的脸庞,似乎是在为大家的欢乐而感到羞涩。
大姐更是贴心地给大家伙分开打包,让每个人都能带着这份丰收的喜悦回去与家人分享。而大家也纷纷帮忙,把剩下的柿子搬进天然的“冷藏室”——一个深深的石洞里。这个石洞就像是大自然赐予的保鲜库,能够让柿子一直保鲜到春节,让这份甜蜜在冬日里也能延续。
说到柿子,不得不介绍一下房山的磨盘柿。房山磨盘柿特别有名,因果实缢痕明显,位于果腰,将果肉分成上下两部分,形似磨盘而得名。它的果色艳丽,呈橘黄色,果味甘甜,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高度赞美。曾有“色胜金依,甘逾玉液”之美誉,诗人张仲殊在《咏柿》中也赞美道:“味过华林芳蒂,色谦阳井沉朱,轻匀降蜡裹团酥,不比人间甘露。”而且,房山磨盘柿还有着悠久的历史。据网络资料显示,早在明朝洪武年间,房山一带已栽培磨盘柿。明成祖定都北京后,磨盘柿作为贡品年年进奉皇宫。明万历年间编修的《房山县志》更是记载了当时柿子的盛景:“柿,为本镜(境)出产之大宗,西北河套沟,西南张坊沟,无村不有,售出北京者,房山最居多数,其大如拳,其甘如蜜。”不过,在了解这些历史的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小插曲。房山文史专家赵思敬老师指出,文中把民国十七年(1928年)修的《房山县志》说成是明朝万历年间了,虽然这可能是因为时间久远而产生的一些混淆,但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对待历史必须要严谨与诚敬。
这让我不禁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小时候,家乡是没有见过柿子树的。曾记得1996年姐姐去我保定的家,吃了一个顺平老乡送给的柿子,觉着特别好,婆婆就劝我姐在老家种几棵柿子树。林学院毕业的姐姐竟说“平原上不长柿子树”,却因此让婆婆取笑了好多年。现在老家也有了柿子树,但不是磨盘柿,而是那种可晒柿饼的小红柿。弟弟那院里有棵柿子树,每年摘下来的柿子拿给母亲一些去晒,可晒来晒去都晒进了小鸟的肚子里。看到这种情况,母亲不但不恼,反而说谁吃不是吃,小鸟也是生命之类的话。母亲的这份宽容和善良,让我深受触动。此刻,帮大姐收拾好一切,看着枝头给鸟儿们留下的冬粮,我又想起了母亲。在这满是欢喜又满是思念的氛围中,我满载而归。
这次在农庄的经历与见闻,不仅让我收获了丰收的喜悦,更让我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的温暖、大自然的美好以及家乡和亲情的珍贵。我会将这份美好的记忆深深珍藏,期待着下一次的相聚和更多美好的故事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