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流传一句话:你若是有事,想找人帮忙,是找帮过你的,还是你帮过的人?答案是找帮过你的。人有惯性,你帮助过的人,习惯接受你的帮助,而不是反过来帮助你;经常帮助你的人,也有一种帮助你的心理惯性。也就是说,生活中,做事有瘾。
前段时间,儿子迷恋捡矿泉水瓶,拿它卖废品,换点小钱。为避免他沉迷电视,我鼓励他,支持他,带着他沿着大街,穿过小巷,走进已经完工但安全设施良好的工地,拿着塑料袋,一个个捡,积少成多。一天赚两三元钱,数量不多,但乐在其中,特别是仅六岁的儿子,高兴万分,每天吵着嚷着去捡瓶子。
夕阳下,吃过晚饭,我戴着头盔,骑着电瓶车,儿子坐在身后,手臂抱着我。我们两个人差不多骑完半个县城,捡到一个,装进塑料袋,满载而归。看着儿子眯起的眼神,月牙似的嘴角,我觉得挺值。
九月一日,儿子开学,读一年级,背起书包走进新校园,认识新同学,在新老师带领下学习新的知识,如果再去捡瓶子,似乎不太合适。况且在我心里,尽管工作无贵贱,但忍着臭、赶着蝇,翻找垃圾桶捡“垃圾”,总有些掉价。至少,我不想干。
但是,奇怪的是,很长一段时间里,将近半个多月,我每天骑着车上班下班,看到公路两旁,若是有个瓶子,在太阳下闪着光泽,总想着停下车,跑过去,捡起来,攒起来拿去卖掉。这种欲望,一直如藤蔓一样,缠绕在我心头,久久没改。大概,捡瓶子上瘾。
大家知道,我喜欢写文章,断断续续,前后二十年时间。只是,中间数日,甚至数月,因为各种琐事,我曾经很长时间未写作,一个字都没有,脑海中毫无思绪,根本无从动笔。电脑上停满灰尘,拿起抹布,抹一抹的想法都没有,任凭它自生自灭。放下就放下,反正写作并非我生活的全部,家庭与事业才是我的重心所在,再说写文章常常头痛腰痛脖子痛,令我难受,我以为,就此远离写作,还兴致勃勃地发朋友圈:此后戒文,配上一个搁笔的小人。
如同老舍先生戒烟:戒烟太简单,这一辈子戒了好多次。他曾留下著名话语,多次申明:先上吊,后戒烟!刚发完朋友圈,还不足一天,手机铃声响起,学校领导打电话过来:“单老师,我这里有篇文章,需要你帮忙写下。你是‘大师’,没你出马不行。”
领导瞧得起我,肯定我的写作能力,才开口吩咐,作为普通老师的我,当然不能拒绝,唯剩点头同意。下班后,打开电脑,泡上一杯浓茶,坐在凳子上,绞尽脑汁,终于写完一篇文章,交给领导,完成任务。看看地面,短短的落发如雪。写作之人都有一个习惯,或抽烟或吃糖,我爱揪头发,差点把自己揪成秃头。也许,这揪头发也是种瘾。
一篇写完,再来一篇。两三篇之后,细胞好像有了记忆,曾经多少日艰苦写作的情景袭上心头——大夏天,太阳酷热,高温,我一个人在学校办公室,头顶风扇呼呼,窗户大开,脱光上衣忍着大汗淋漓,也要写完《班主任的工作艺术点滴》。整整两千字,简直要命。要知道,当年写作水平有限,一篇千字文章都要花费数小时。
一切如在眼前,仿佛都回来了,新的构思出现在脑海,层次的分明又提上心头,举例外加论证的手法手到擒来,熟悉的教学叙事套路重新上演,一天加一天,写作的大幕拉开,写啊写,根本停不下来。大概,写作有瘾。
从小,女儿跟在我身边,我陪伴着她长大。我作为教师,深知习惯的重要性,作业可以不教,但每天的检查很有必要。多看一眼,她就少偷懒一点。因此,从一年级起,每天女儿都要把作业拿给我看,风雨无阻,绝无改变。哪怕再晚,我都要翻开她书包,看看她的作业,已经形成习惯。
时间一晃,她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都这样走过。2024年九月,秋风吹起,黄菊绽放,她通过中考选拔,踏进家乡婺源最好的高中——天佑中学,成为一名高中生。一头短发,洁白校服,干净利落,青春气息浓厚。
高中,我没上过。那些年,家穷,首选中专,毕业包分配,有稳定工作。对于高中知识,我一窍不通,女儿每晚十点回家,已经月明星稀,还是把作业拿给我。我对着资料书附着的答案,批改一下,面对错误,还细心斟酌,虽然基本不会,最后只能装模作样,指点两句。
妻子在一旁提醒:做不来,就别硬撑。女儿已经十六岁,快成年了,让她自己改。虽然我和女儿知道,她说的是事实,可是检查作业,这件事哪能说改就改。到了第二天,女儿还是把作业摆在我的桌前,我顺手拿起红笔,翻开答案,是那样自然随意。毕竟,已经习惯,如同毒品上瘾,难以戒除。
每天里,似乎做的事都有瘾:喝多了白开水,就觉得茶叶很苦,口干后只想着烧一壶水冷却;喝多了绿茶,对红茶就不屑一顾,店里的高档红茶,怎样都不顺眼;整天听老婆话,就难免“粑耳朵”,她吼上几句,全身的骨骼都在颤抖;习惯了走路,听别人说出去玩时,就首选步行……
生活长河中,每个人都不可逃脱,或多或少地被一些习惯所牵引,如同一根无形的线,拴住我们的鼻子,牵动着前行。这些习惯,或许源自兴趣爱好,或许来自执着追求,更可能责任与担当。它们如同瘾,让我们欲罢不能,却又乐此不疲。
这些“瘾”,或许看似微不足道,但它们却是我们内心深处最真实的写照。它们让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乐趣与意义,也让我们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更加坚定与执着。我们应该珍惜这些“瘾”,因为它们是我们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我们不断前行的动力源泉。
前段时间,儿子迷恋捡矿泉水瓶,拿它卖废品,换点小钱。为避免他沉迷电视,我鼓励他,支持他,带着他沿着大街,穿过小巷,走进已经完工但安全设施良好的工地,拿着塑料袋,一个个捡,积少成多。一天赚两三元钱,数量不多,但乐在其中,特别是仅六岁的儿子,高兴万分,每天吵着嚷着去捡瓶子。
夕阳下,吃过晚饭,我戴着头盔,骑着电瓶车,儿子坐在身后,手臂抱着我。我们两个人差不多骑完半个县城,捡到一个,装进塑料袋,满载而归。看着儿子眯起的眼神,月牙似的嘴角,我觉得挺值。
九月一日,儿子开学,读一年级,背起书包走进新校园,认识新同学,在新老师带领下学习新的知识,如果再去捡瓶子,似乎不太合适。况且在我心里,尽管工作无贵贱,但忍着臭、赶着蝇,翻找垃圾桶捡“垃圾”,总有些掉价。至少,我不想干。
但是,奇怪的是,很长一段时间里,将近半个多月,我每天骑着车上班下班,看到公路两旁,若是有个瓶子,在太阳下闪着光泽,总想着停下车,跑过去,捡起来,攒起来拿去卖掉。这种欲望,一直如藤蔓一样,缠绕在我心头,久久没改。大概,捡瓶子上瘾。
大家知道,我喜欢写文章,断断续续,前后二十年时间。只是,中间数日,甚至数月,因为各种琐事,我曾经很长时间未写作,一个字都没有,脑海中毫无思绪,根本无从动笔。电脑上停满灰尘,拿起抹布,抹一抹的想法都没有,任凭它自生自灭。放下就放下,反正写作并非我生活的全部,家庭与事业才是我的重心所在,再说写文章常常头痛腰痛脖子痛,令我难受,我以为,就此远离写作,还兴致勃勃地发朋友圈:此后戒文,配上一个搁笔的小人。
如同老舍先生戒烟:戒烟太简单,这一辈子戒了好多次。他曾留下著名话语,多次申明:先上吊,后戒烟!刚发完朋友圈,还不足一天,手机铃声响起,学校领导打电话过来:“单老师,我这里有篇文章,需要你帮忙写下。你是‘大师’,没你出马不行。”
领导瞧得起我,肯定我的写作能力,才开口吩咐,作为普通老师的我,当然不能拒绝,唯剩点头同意。下班后,打开电脑,泡上一杯浓茶,坐在凳子上,绞尽脑汁,终于写完一篇文章,交给领导,完成任务。看看地面,短短的落发如雪。写作之人都有一个习惯,或抽烟或吃糖,我爱揪头发,差点把自己揪成秃头。也许,这揪头发也是种瘾。
一篇写完,再来一篇。两三篇之后,细胞好像有了记忆,曾经多少日艰苦写作的情景袭上心头——大夏天,太阳酷热,高温,我一个人在学校办公室,头顶风扇呼呼,窗户大开,脱光上衣忍着大汗淋漓,也要写完《班主任的工作艺术点滴》。整整两千字,简直要命。要知道,当年写作水平有限,一篇千字文章都要花费数小时。
一切如在眼前,仿佛都回来了,新的构思出现在脑海,层次的分明又提上心头,举例外加论证的手法手到擒来,熟悉的教学叙事套路重新上演,一天加一天,写作的大幕拉开,写啊写,根本停不下来。大概,写作有瘾。
从小,女儿跟在我身边,我陪伴着她长大。我作为教师,深知习惯的重要性,作业可以不教,但每天的检查很有必要。多看一眼,她就少偷懒一点。因此,从一年级起,每天女儿都要把作业拿给我看,风雨无阻,绝无改变。哪怕再晚,我都要翻开她书包,看看她的作业,已经形成习惯。
时间一晃,她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都这样走过。2024年九月,秋风吹起,黄菊绽放,她通过中考选拔,踏进家乡婺源最好的高中——天佑中学,成为一名高中生。一头短发,洁白校服,干净利落,青春气息浓厚。
高中,我没上过。那些年,家穷,首选中专,毕业包分配,有稳定工作。对于高中知识,我一窍不通,女儿每晚十点回家,已经月明星稀,还是把作业拿给我。我对着资料书附着的答案,批改一下,面对错误,还细心斟酌,虽然基本不会,最后只能装模作样,指点两句。
妻子在一旁提醒:做不来,就别硬撑。女儿已经十六岁,快成年了,让她自己改。虽然我和女儿知道,她说的是事实,可是检查作业,这件事哪能说改就改。到了第二天,女儿还是把作业摆在我的桌前,我顺手拿起红笔,翻开答案,是那样自然随意。毕竟,已经习惯,如同毒品上瘾,难以戒除。
每天里,似乎做的事都有瘾:喝多了白开水,就觉得茶叶很苦,口干后只想着烧一壶水冷却;喝多了绿茶,对红茶就不屑一顾,店里的高档红茶,怎样都不顺眼;整天听老婆话,就难免“粑耳朵”,她吼上几句,全身的骨骼都在颤抖;习惯了走路,听别人说出去玩时,就首选步行……
生活长河中,每个人都不可逃脱,或多或少地被一些习惯所牵引,如同一根无形的线,拴住我们的鼻子,牵动着前行。这些习惯,或许源自兴趣爱好,或许来自执着追求,更可能责任与担当。它们如同瘾,让我们欲罢不能,却又乐此不疲。
这些“瘾”,或许看似微不足道,但它们却是我们内心深处最真实的写照。它们让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乐趣与意义,也让我们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更加坚定与执着。我们应该珍惜这些“瘾”,因为它们是我们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我们不断前行的动力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