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从老家回来的时候,母亲让我们带回来了一小罐她刚做的酱豆,乖高兴得如获至宝。回来以后,乖又在菜园里摘了几个辣椒切碎,然后和酱豆掺一起炒了一下,酱豆瞬间变得更加美味了。
乖说想吃自己蒸的馒头夹酱豆,于是我又发了面,蒸了一锅香喷喷的馒头。最近,每天早起我们都不炒菜了,新蒸的馒头夹上酱豆,一口气能吃两个。小时候,因为家里条件差,没钱买菜吃,酱豆就成了常吃的一种下饭菜。小时候经常吃酱豆,很少吃到新鲜的蔬菜,觉得酱豆并不是那么美味。而现在这种小时候常吃的菜,却觉得非常美味。除了酱豆,还有其他小时候因为贫困不得不吃的食物,现在都觉得非常美味。我想不是因为这些食物美味,而是童年的味道最美味。
我们这批八零九零后的孩子,小时候的生活条件跟现在的小孩子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那时,谁家要是能隔三差五的吃炒菜,那生活简直羡煞旁人。夏天的时候,自家地里能种些茄子、辣椒、西红柿之类的菜,深秋的时候种些白菜和萝卜。除了等这些菜收获的时候,能吃上蔬菜。一年到头,大部分下饭的菜就是开水沏干辣椒面、捣蒜泥、还有就是母亲做的各种咸菜、酱豆和豆糁饼。相比较辣椒面和捣蒜泥,酱豆、咸菜和豆糁饼那简直是美味了。酱豆、咸菜和豆糁饼虽然美味,但也不是天天都能吃到的,它们算是季节性的食物。这些菜都是夏末秋初的时候才能做的,每次做那么一坛,最多也就能吃两三个月。这些替代性的下饭菜,算是劳动人民在困难时期的智慧结晶。
我们豫东地区是黄泛区,土质以沙土为主,每年秋季作物主要种植棉花和玉米,会种少量的大豆、花生和芝麻。棉花和玉米是当时主要的经济作物,大豆、花生和芝麻主要是自家吃的。大豆可以换豆腐、做酱豆和豆糁饼;芝麻可以换香油;花生大部分好的卖钱,留下少量的自己留着吃。本世纪初,农村的商品流通模形式,主要还是以物换物。所以小时候吃的东西,大多都是用自家粮食换的。
大豆每家基本都会种一些,每年大豆收获之后,都会保存起来。等到冬天的时候,用品相差的豆子换豆腐吃。那时,豆腐算是难得的高质量蛋白了。
小时候,每天清晨都会听到胡同里有人吆喝:“豆腐,谁换豆腐哎?”。
这时,小孩子们都会急着喊大人去换豆腐,生怕换豆腐的人走远了。主妇们这时就会去窊一碗豆子,拿去换豆腐。我小时候最爱跟着母亲去换豆腐了,因为我比较喜欢看换豆腐的师傅切豆腐。师傅先用秤盘称一下豆子的重量,计算一下该换多少豆腐。然后拿起长柄刀,在一整块的豆腐上切下来一小块,然后称称够不够。一般师傅都会先少切一些,然后看看称,再给少切一点儿。换来的豆腐,不会舍得一顿就吃完。要是再能配上一些黄豆芽炒,那简直是珍馐美味。可惜,黄豆芽需要用钱买,五毛钱就能买一塑料袋,但是谁会舍得天天去买黄豆芽啊?能吃上一顿炒豆腐,就已经是天大的福分了。
大豆除了换豆腐,主要的就是做酱豆和豆糁饼了。新豆子收获以后,要等到来年夏天才能做酱豆和豆糁饼。每年夏天的时候,母亲都会做一坛子酱豆。我们豫东地区做的酱豆主要是西瓜酱豆,做法比较复杂,做酱豆要选在一个晴朗的好天。首先,要把大豆筛选好,把品相不好的大豆和灰尘筛选出来。第二步,把大豆洗净然后泡上一天。第三步,把泡好的大豆倒入地锅中,烧大火煮,把大豆煮到软烂。第四步,把煮好的大豆晾干水分,拌上曲子,然后捂着让其进行第一次发酵。第五步,等上三四天大豆发酵好以后,黏糊软烂,拌上切碎的辣椒、小茴香、还有去皮后切碎的西瓜、再加上盐、味精等作料。第六步,把拌好的大豆,装入坛子中,封上口,放在通风阴凉处进行第二次发酵。剩下的就交给时间了,天气好的话,再发酵上半月左右就可以吃了。
酱豆做好后,蒸上一锅地锅馒头,新出锅的馒头夹上一勺子酱豆,那味道简直是人间美味。如果想更有味道的话,可以把酱豆放到锅中炒一炒。这一坛子酱豆,基本上是下半年的主要下饭菜。
母亲虽然每年都做酱豆,但是她没有二奶做的好吃。二奶跟母亲的关系很好,每次做了咸菜或者酱豆,都会送给我家一些。她做的酱豆品相和味道,都要胜出母亲一筹。虽然母亲也跟她请教过几次做酱豆的秘诀,但是母亲仍然做不出她做的那个味道。可惜在我上初中时,二奶去世了,从那以后再也吃不到她做的酱豆了。
酱豆虽然好吃,但是有一个很恶心人的事。酱豆在发酵的时候,味道比较大,常常吸引很多苍蝇飞到封口上。刚吃的时候还没事,后面剩下少的时候,慢慢的就能在酱豆中吃出蛆虫,让人食欲全无。虽然生了蛆虫,但是也不舍得把剩下的酱豆扔掉。母亲会把剩下酱豆倒出来,挑挑拣拣,然后把酱豆在锅中炒一下,还是能吃的。现在想起来生蛆虫的原因,可能是酱豆坛子一直都在屋外放着,要是能及时搬回屋里,情况应该会好一些。但是那个时候屋子里的地面都是泥土地,地面上潮气很大,把酱豆搬回屋里,又怕受潮坏掉了,真是左右为难。虽然母亲做的酱豆常常生蛆虫,但是二奶做的却很少生,不是不生,不过没有我家的严重。可能还是母亲的手艺没有二奶的手艺好。
除了做酱豆,豆糁饼也是每年必做的。做豆糁饼和做酱豆的步骤差不多,不过没有那么麻烦。在煮好豆子后,等豆子晾干,就可以直接放入调料。然后把豆子碾碎,用手拍成饼状。把拍成饼状的豆子,放在锅拍上进行晾晒。天气好的话,两天就可以晒干了。等豆饼晒干后,就可以用塑料袋装起来保存了,这样豆糁饼就做成了。豆糁饼要比酱豆好保存,而且比酱豆保存的时间长,也不容易坏掉。豆糁饼可以直接吃,也可以切成条和鸡蛋一起炒着吃。那时,要是能吃上一顿鸡蛋炒豆糁,别提多高兴了。酱豆和豆糁都偏咸,所以吃的很少,吃的时间比较长。
除了酱豆和豆糁饼,咸菜也是每年必吃的下饭菜。每年秋末的时候,因为要种麦子,自家地里的辣椒就要全部铲除了,这时母亲就会腌咸菜。说到腌咸菜,还是不得不提二奶,她做的腌黄瓜和咸菜堪比卖的咸菜。每年黄瓜要薅秧子的时候,她就会把自家的黄瓜全部摘完,然后再买一些品相差的便宜的黄瓜进行腌制。腌好的黄瓜,二奶会送给母亲一些,味道脆爽下饭,真的很好吃。
母亲不会做腌黄瓜,也从来没有做过腌黄瓜,母亲腌的咸菜算是大杂烩。每年辣椒铲除后,母亲会买一些便宜的芹菜、韭菜。后来那几年,舅舅家种了菜园,做起了卖菜的生意,我家就不断菜吃了。姥姥会时常让表妹给我家送来一些菜,其中就有韭菜、芹菜,这些是腌菜的上好菜品。母亲把韭菜、芹菜、辣椒清洗干净,然后晾干切条。把它们撒上作料进行搅拌,装进菜坛子,封口保存一周左右就可以食用了。我觉得腌咸菜是吃面条时最好的下饭菜,吃馒头时咸菜没有酱豆下饭。除了咸菜,母亲还做过辣豆。辣豆是豆子煮过以后,不用发酵直接腌,不是发酵的酱菜,不过味道也是一流。
在我初三的时候,母亲外出打工后,我就再也没有吃过酱豆了。直到结婚以后,乖也在网上学会了做酱豆。前年夏天,乖说想做些酱豆尝尝,我们就去超市买了二斤黄豆。乖学着网上的做法,做成了新式的酱豆。在做酱豆的时候,又把买的黄豆酱加入了里面,另外加了辣椒等作料,最后做成了两小瓶的酱豆。我尝了以后,感觉比母亲做的还要好吃。
乖说:“咱爸咱妈他们也爱吃酱豆,把做好的酱豆给他们寄过去一瓶吧。”
我听了以后很感动,说:“好的。”
这些琐事乖要比我想的周到。几天后,母亲在北京收到了我们寄给她的酱豆,说她和父亲都爱吃,感觉比炒菜都好吃。母亲和他们邻居炫耀儿媳妇给她寄的酱豆,惹得众人纷纷投来羡慕的目光。
前年深秋,乖在河沿刨了一些洋姜,然后又买了一些韭菜和线椒,说要试试腌咸菜,找找童年的味道。乖把洋姜洗净切片、晾干,把韭菜,线椒洗好晾干。我把菜坛子洗净,先用开水涮一遍,又用白酒涮一遍备用。我们把洋姜片、晾好的韭菜和线椒切段放入盆中。按着在网上学的方法,依次放入盐,白糖,白醋,鸡精和生抽进行搅拌。搅拌均匀后,装入坛子,洒上一点儿白酒封口,一套流程下来,咸菜算是做好了。
几天后,我们开坛尝了一下,感觉味道虽好,但是总觉得少了什么。于是,给母亲打电话,询问母亲以前怎么做的咸菜。父亲在旁边也在指点,说需要熬制些大料水,这样味道更好。我们才恍然大悟,原来关键在这里。爸妈说的时候,就像小时候教孩子走路一样,语气里充满欣慰和爱。感觉孩子成家立业了,知道怎么生活了。虽然长大了,但是仍有很多生活技巧需要学习。最后嘱咐道咸菜虽然好吃,但是你们要少吃点,对胃不好。
后来,乖又照着母亲说的方法,做了一些咸菜,味道确实比前面做的好吃。
酱豆和咸菜算是困难时期,人们为了改善生活,创造出来的美食。虽然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但是在超市中还能看到酱豆和咸菜的身影,而且现在的品种要比以前更多,也更美味。时代不断变迁,承载着人们记忆的美食却永不过时,依旧在国人的餐桌上占据一席之地。我想这些承载时代记忆的美食,永远不会过时,而且在时间的沉淀中,只会越来越厚重,因为它们是中国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角色。
乖说,等十一放假回老家,再做些酱豆,也让母亲再尝尝她做的酱豆的味道。
乖说想吃自己蒸的馒头夹酱豆,于是我又发了面,蒸了一锅香喷喷的馒头。最近,每天早起我们都不炒菜了,新蒸的馒头夹上酱豆,一口气能吃两个。小时候,因为家里条件差,没钱买菜吃,酱豆就成了常吃的一种下饭菜。小时候经常吃酱豆,很少吃到新鲜的蔬菜,觉得酱豆并不是那么美味。而现在这种小时候常吃的菜,却觉得非常美味。除了酱豆,还有其他小时候因为贫困不得不吃的食物,现在都觉得非常美味。我想不是因为这些食物美味,而是童年的味道最美味。
我们这批八零九零后的孩子,小时候的生活条件跟现在的小孩子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那时,谁家要是能隔三差五的吃炒菜,那生活简直羡煞旁人。夏天的时候,自家地里能种些茄子、辣椒、西红柿之类的菜,深秋的时候种些白菜和萝卜。除了等这些菜收获的时候,能吃上蔬菜。一年到头,大部分下饭的菜就是开水沏干辣椒面、捣蒜泥、还有就是母亲做的各种咸菜、酱豆和豆糁饼。相比较辣椒面和捣蒜泥,酱豆、咸菜和豆糁饼那简直是美味了。酱豆、咸菜和豆糁饼虽然美味,但也不是天天都能吃到的,它们算是季节性的食物。这些菜都是夏末秋初的时候才能做的,每次做那么一坛,最多也就能吃两三个月。这些替代性的下饭菜,算是劳动人民在困难时期的智慧结晶。
我们豫东地区是黄泛区,土质以沙土为主,每年秋季作物主要种植棉花和玉米,会种少量的大豆、花生和芝麻。棉花和玉米是当时主要的经济作物,大豆、花生和芝麻主要是自家吃的。大豆可以换豆腐、做酱豆和豆糁饼;芝麻可以换香油;花生大部分好的卖钱,留下少量的自己留着吃。本世纪初,农村的商品流通模形式,主要还是以物换物。所以小时候吃的东西,大多都是用自家粮食换的。
大豆每家基本都会种一些,每年大豆收获之后,都会保存起来。等到冬天的时候,用品相差的豆子换豆腐吃。那时,豆腐算是难得的高质量蛋白了。
小时候,每天清晨都会听到胡同里有人吆喝:“豆腐,谁换豆腐哎?”。
这时,小孩子们都会急着喊大人去换豆腐,生怕换豆腐的人走远了。主妇们这时就会去窊一碗豆子,拿去换豆腐。我小时候最爱跟着母亲去换豆腐了,因为我比较喜欢看换豆腐的师傅切豆腐。师傅先用秤盘称一下豆子的重量,计算一下该换多少豆腐。然后拿起长柄刀,在一整块的豆腐上切下来一小块,然后称称够不够。一般师傅都会先少切一些,然后看看称,再给少切一点儿。换来的豆腐,不会舍得一顿就吃完。要是再能配上一些黄豆芽炒,那简直是珍馐美味。可惜,黄豆芽需要用钱买,五毛钱就能买一塑料袋,但是谁会舍得天天去买黄豆芽啊?能吃上一顿炒豆腐,就已经是天大的福分了。
大豆除了换豆腐,主要的就是做酱豆和豆糁饼了。新豆子收获以后,要等到来年夏天才能做酱豆和豆糁饼。每年夏天的时候,母亲都会做一坛子酱豆。我们豫东地区做的酱豆主要是西瓜酱豆,做法比较复杂,做酱豆要选在一个晴朗的好天。首先,要把大豆筛选好,把品相不好的大豆和灰尘筛选出来。第二步,把大豆洗净然后泡上一天。第三步,把泡好的大豆倒入地锅中,烧大火煮,把大豆煮到软烂。第四步,把煮好的大豆晾干水分,拌上曲子,然后捂着让其进行第一次发酵。第五步,等上三四天大豆发酵好以后,黏糊软烂,拌上切碎的辣椒、小茴香、还有去皮后切碎的西瓜、再加上盐、味精等作料。第六步,把拌好的大豆,装入坛子中,封上口,放在通风阴凉处进行第二次发酵。剩下的就交给时间了,天气好的话,再发酵上半月左右就可以吃了。
酱豆做好后,蒸上一锅地锅馒头,新出锅的馒头夹上一勺子酱豆,那味道简直是人间美味。如果想更有味道的话,可以把酱豆放到锅中炒一炒。这一坛子酱豆,基本上是下半年的主要下饭菜。
母亲虽然每年都做酱豆,但是她没有二奶做的好吃。二奶跟母亲的关系很好,每次做了咸菜或者酱豆,都会送给我家一些。她做的酱豆品相和味道,都要胜出母亲一筹。虽然母亲也跟她请教过几次做酱豆的秘诀,但是母亲仍然做不出她做的那个味道。可惜在我上初中时,二奶去世了,从那以后再也吃不到她做的酱豆了。
酱豆虽然好吃,但是有一个很恶心人的事。酱豆在发酵的时候,味道比较大,常常吸引很多苍蝇飞到封口上。刚吃的时候还没事,后面剩下少的时候,慢慢的就能在酱豆中吃出蛆虫,让人食欲全无。虽然生了蛆虫,但是也不舍得把剩下的酱豆扔掉。母亲会把剩下酱豆倒出来,挑挑拣拣,然后把酱豆在锅中炒一下,还是能吃的。现在想起来生蛆虫的原因,可能是酱豆坛子一直都在屋外放着,要是能及时搬回屋里,情况应该会好一些。但是那个时候屋子里的地面都是泥土地,地面上潮气很大,把酱豆搬回屋里,又怕受潮坏掉了,真是左右为难。虽然母亲做的酱豆常常生蛆虫,但是二奶做的却很少生,不是不生,不过没有我家的严重。可能还是母亲的手艺没有二奶的手艺好。
除了做酱豆,豆糁饼也是每年必做的。做豆糁饼和做酱豆的步骤差不多,不过没有那么麻烦。在煮好豆子后,等豆子晾干,就可以直接放入调料。然后把豆子碾碎,用手拍成饼状。把拍成饼状的豆子,放在锅拍上进行晾晒。天气好的话,两天就可以晒干了。等豆饼晒干后,就可以用塑料袋装起来保存了,这样豆糁饼就做成了。豆糁饼要比酱豆好保存,而且比酱豆保存的时间长,也不容易坏掉。豆糁饼可以直接吃,也可以切成条和鸡蛋一起炒着吃。那时,要是能吃上一顿鸡蛋炒豆糁,别提多高兴了。酱豆和豆糁都偏咸,所以吃的很少,吃的时间比较长。
除了酱豆和豆糁饼,咸菜也是每年必吃的下饭菜。每年秋末的时候,因为要种麦子,自家地里的辣椒就要全部铲除了,这时母亲就会腌咸菜。说到腌咸菜,还是不得不提二奶,她做的腌黄瓜和咸菜堪比卖的咸菜。每年黄瓜要薅秧子的时候,她就会把自家的黄瓜全部摘完,然后再买一些品相差的便宜的黄瓜进行腌制。腌好的黄瓜,二奶会送给母亲一些,味道脆爽下饭,真的很好吃。
母亲不会做腌黄瓜,也从来没有做过腌黄瓜,母亲腌的咸菜算是大杂烩。每年辣椒铲除后,母亲会买一些便宜的芹菜、韭菜。后来那几年,舅舅家种了菜园,做起了卖菜的生意,我家就不断菜吃了。姥姥会时常让表妹给我家送来一些菜,其中就有韭菜、芹菜,这些是腌菜的上好菜品。母亲把韭菜、芹菜、辣椒清洗干净,然后晾干切条。把它们撒上作料进行搅拌,装进菜坛子,封口保存一周左右就可以食用了。我觉得腌咸菜是吃面条时最好的下饭菜,吃馒头时咸菜没有酱豆下饭。除了咸菜,母亲还做过辣豆。辣豆是豆子煮过以后,不用发酵直接腌,不是发酵的酱菜,不过味道也是一流。
在我初三的时候,母亲外出打工后,我就再也没有吃过酱豆了。直到结婚以后,乖也在网上学会了做酱豆。前年夏天,乖说想做些酱豆尝尝,我们就去超市买了二斤黄豆。乖学着网上的做法,做成了新式的酱豆。在做酱豆的时候,又把买的黄豆酱加入了里面,另外加了辣椒等作料,最后做成了两小瓶的酱豆。我尝了以后,感觉比母亲做的还要好吃。
乖说:“咱爸咱妈他们也爱吃酱豆,把做好的酱豆给他们寄过去一瓶吧。”
我听了以后很感动,说:“好的。”
这些琐事乖要比我想的周到。几天后,母亲在北京收到了我们寄给她的酱豆,说她和父亲都爱吃,感觉比炒菜都好吃。母亲和他们邻居炫耀儿媳妇给她寄的酱豆,惹得众人纷纷投来羡慕的目光。
前年深秋,乖在河沿刨了一些洋姜,然后又买了一些韭菜和线椒,说要试试腌咸菜,找找童年的味道。乖把洋姜洗净切片、晾干,把韭菜,线椒洗好晾干。我把菜坛子洗净,先用开水涮一遍,又用白酒涮一遍备用。我们把洋姜片、晾好的韭菜和线椒切段放入盆中。按着在网上学的方法,依次放入盐,白糖,白醋,鸡精和生抽进行搅拌。搅拌均匀后,装入坛子,洒上一点儿白酒封口,一套流程下来,咸菜算是做好了。
几天后,我们开坛尝了一下,感觉味道虽好,但是总觉得少了什么。于是,给母亲打电话,询问母亲以前怎么做的咸菜。父亲在旁边也在指点,说需要熬制些大料水,这样味道更好。我们才恍然大悟,原来关键在这里。爸妈说的时候,就像小时候教孩子走路一样,语气里充满欣慰和爱。感觉孩子成家立业了,知道怎么生活了。虽然长大了,但是仍有很多生活技巧需要学习。最后嘱咐道咸菜虽然好吃,但是你们要少吃点,对胃不好。
后来,乖又照着母亲说的方法,做了一些咸菜,味道确实比前面做的好吃。
酱豆和咸菜算是困难时期,人们为了改善生活,创造出来的美食。虽然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但是在超市中还能看到酱豆和咸菜的身影,而且现在的品种要比以前更多,也更美味。时代不断变迁,承载着人们记忆的美食却永不过时,依旧在国人的餐桌上占据一席之地。我想这些承载时代记忆的美食,永远不会过时,而且在时间的沉淀中,只会越来越厚重,因为它们是中国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角色。
乖说,等十一放假回老家,再做些酱豆,也让母亲再尝尝她做的酱豆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