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每到春天来临,就会有个提示音在我耳边响起:“呱呱呱的青蛙声要开始闹腾了,你的耳朵准备好了吗。”我会在心里嘀咕:我早准备好了,妈妈说,它们是田地的警察,是农民的好帮手,大家都非常喜欢它。它的闹腾,我不讨厌。它们欢畅,证明它们健康;它们健康,田里地里的害虫命就不长,农民就可以多收粮,我们就有饭吃。这是我简单的思维,最原始的想法,我喜欢听它们高高低低的“呱”声。
特别是夏天的夜晚,部分老农仍在田地抓稍退热的傍晚,一些晚归的人正在路上急急回赶,太多乘凉人还在吃晚饭,蛙们的“呱”声已迫不及待上演。没有门票,它们同样卖力;没有掌声,它们同样精彩。蛙声此起彼伏,它们自己既是演员又是听众。“呱呱呱”,“呱呱呱”,在寂静的夜晚演奏着一曲一曲的激情悠扬的交响乐。它们全是即兴发挥,不用彩排,且贯穿始终。它们有时候是一个一个的唱,你“呱”几声,它“呱”几声,像是比赛,有裁判打分?有时候是大合唱,他们的“呱”声像密集的鼓点,似“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节奏明快、清脆响亮,恨不得将黑空划破,将害虫尽数驱赶,像是在激情的岁月里演唱着生命的力量。有时候,又是婉转悠扬的“呱”声,节奏缓慢、韵律优美、平仄起起伏伏,它们俨然成了散曲高手,得到了宋代某些词人的真传。
这样的夜晚,我会静静地躺在床上,专心致志听青蛙的叫声。什么也不想,什么也不做,我只当青蛙的忠实粉丝,沉醉在自己的世界里,陶醉在无边的遐想中,与它们进行隔空对话,感受彼此的快乐时光。什么时候进入梦乡,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在梦中可以继续享受天籁之音,直到天明。它们的催眠功效比妈妈自编自导的摇篮曲还要丰富多彩。
青蛙是由小蝌蚪慢慢变化而来。春天到,气温升高,水田边上、沟渠边上、池塘水草边,会出现成片成片密密麻麻的黑色小不点。这里一群,那里一窝,随处可见。我们叫它“摆摆虫”。我觉得“摆摆虫”比“小蝌蚪”的名更加生动形象。小时候的我和所有的孩子一样,对新鲜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大到天上的飞机,小到飞虫蚂蚁,我都会歪着脑袋看上半天。心中有十万个为什么得不到解答。问爸妈,爸妈倾尽所能。余下的自己装在心里,日后寻求答案。“摆摆虫”开始还不到芝麻大小,漂浮在浅水。我用小手故意搅动,它们被动散开。我手停下,它们又很快集聚,相互拥抱在一起。俨然它们也会抱团取暖,知道团结就是力量的真谛。
不久它们的小脑袋旁,长出细丝线的小尾巴,它们一个个在浅水边欢快游动,整个水边都是黑黑的摆摆虫。此时它们像小孩一样,胆子仍小,成群结队,只在浅水边玩。这些小小精灵,轻盈穿梭,在小小世界里尽情游玩。它们长得很快,黑头越来越大,细尾巴也渐长,摇摇摆摆,煞是好看。我便和小伙伴商量如何带回家,在家中欣赏。大家出谋,找来空墨水瓶,小心翼翼将它们捧进瓶中。妈妈回家看见,让我赶紧给它们放生,说它们的世界在有水的田里,在池塘边,在溪里、沟里、河里,在大自然。它们在瓶中活不了几天,长不大的。还说,我不能当刽子手,不要将它们扼杀在摇篮里。
后来渐渐知道,各种生物有各自的生存环境。蚯蚓只适合生活在潮湿的泥土中;鱼离不开水,青蛙同样离不开水,且还要生活在活水里。破坏了它们的生态平衡,它们会渐渐消失死亡。
当小蝌蚪长大,开始蜕变,渐渐长出四肢,尾巴也逐步退化,慢慢就成了蛙。
青蛙的身体形态丰富多样,肌肤光滑湿润,有绸缎般的触感。大概是因为它们长期生活在水中,与水有着不解之缘吧。它们的后退强劲有力,一伸一屈,弹力大;它们的眼睛鼓鼓的,向外突出。我常担心它们眼眶里的晶莹剔透的宝石,会不会掉下来。哪怕漆黑的夜晚,它也可以洞察周围的一切,发现猎物,精准捕杀。它们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他们通过捕食昆虫,有效地抑制了昆虫的繁衍速度,将昆虫的数量得到了很好的控制。它们是大自然的忠诚卫士,为生态农业、绿色农产品长期保驾护航。
然而,就是这样的益虫,就是这样的人类好帮手,却没有好好保护,它们正在灭绝的边缘徘徊,在做最后挣扎,想通过它们的顽强再次获得新的生命,得到繁衍。
因为青蛙的美味;因为它可以药食同源;因为它的对手——人,太聪明强大,成了人们餐桌上的佳肴,进了人的脾胃。无所不能及的大量捕杀,致使它们无处藏身,繁衍速度大打折扣。它们害怕了!
因为农药的泛滥,生态遭到破坏。农药在杀死病虫害的同时,像青蛙之类的益虫难免不被殃及。就像给癌症患者化疗,癌细胞给杀死,好细胞也难躲过灾难一样。尤其是多种多样的除草药,对青蛙等的残害更为突出。不少农药除草药的说明上标明里面含有某某成分,残留物不要倒进池塘,也不要倒进沟渠,对栖息动物有危害。“人往高出走,水往低处流”,残留物不被雨水集中带走到沟渠到池塘?青蛙等之类的活动场所有限,躲过了初一,能躲过十五?它们的生存状态,犹如笼罩在浓浓的阴霾之下,如履薄冰,时刻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不知从那一年开始,长期生活在农村的我不再听到青蛙的叫声。有时候,我会关闭家里所有可能发出声响的东西,竖起耳朵仔细聆听,希望能捕捉到蛙的声音。从春到夏,从夏又到了秋,也不见有。我一度严重怀疑我的听力有问题,可鸡叫猫叫狗叫,我能第一时间听到,手机来铃声我不耽搁,电视的声音大一点我还嫌吵。我听力没问题!
我问周围的人是否听到过蛙叫。问了近十人,八人摇头,说蛙声已经远去,不知道还能不能回来。有两人说有听到过,一人是今年在湖区的某处听到几声正宗的蛙声,很零散的,明显青蛙不多。另一人是在某旅游地的乡村旅馆,夜深人静时听到过几声,也不多。虽然不多,证明还是有青蛙的生命迹象,我还是有点欣慰。希望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保护青蛙已刻不容缓,还清澈的水域、纯净的空气已刻不容缓。大家能行动起来吗?摒弃过去的捕杀行为,农药除草药能节制使用吗?从我做起,用爱心,用实际行动,为灵动的青蛙等小生命撑起保护伞。保护青蛙,就是保护自己,就是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2024年9月9日原创首发于江山文学
特别是夏天的夜晚,部分老农仍在田地抓稍退热的傍晚,一些晚归的人正在路上急急回赶,太多乘凉人还在吃晚饭,蛙们的“呱”声已迫不及待上演。没有门票,它们同样卖力;没有掌声,它们同样精彩。蛙声此起彼伏,它们自己既是演员又是听众。“呱呱呱”,“呱呱呱”,在寂静的夜晚演奏着一曲一曲的激情悠扬的交响乐。它们全是即兴发挥,不用彩排,且贯穿始终。它们有时候是一个一个的唱,你“呱”几声,它“呱”几声,像是比赛,有裁判打分?有时候是大合唱,他们的“呱”声像密集的鼓点,似“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节奏明快、清脆响亮,恨不得将黑空划破,将害虫尽数驱赶,像是在激情的岁月里演唱着生命的力量。有时候,又是婉转悠扬的“呱”声,节奏缓慢、韵律优美、平仄起起伏伏,它们俨然成了散曲高手,得到了宋代某些词人的真传。
这样的夜晚,我会静静地躺在床上,专心致志听青蛙的叫声。什么也不想,什么也不做,我只当青蛙的忠实粉丝,沉醉在自己的世界里,陶醉在无边的遐想中,与它们进行隔空对话,感受彼此的快乐时光。什么时候进入梦乡,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在梦中可以继续享受天籁之音,直到天明。它们的催眠功效比妈妈自编自导的摇篮曲还要丰富多彩。
青蛙是由小蝌蚪慢慢变化而来。春天到,气温升高,水田边上、沟渠边上、池塘水草边,会出现成片成片密密麻麻的黑色小不点。这里一群,那里一窝,随处可见。我们叫它“摆摆虫”。我觉得“摆摆虫”比“小蝌蚪”的名更加生动形象。小时候的我和所有的孩子一样,对新鲜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大到天上的飞机,小到飞虫蚂蚁,我都会歪着脑袋看上半天。心中有十万个为什么得不到解答。问爸妈,爸妈倾尽所能。余下的自己装在心里,日后寻求答案。“摆摆虫”开始还不到芝麻大小,漂浮在浅水。我用小手故意搅动,它们被动散开。我手停下,它们又很快集聚,相互拥抱在一起。俨然它们也会抱团取暖,知道团结就是力量的真谛。
不久它们的小脑袋旁,长出细丝线的小尾巴,它们一个个在浅水边欢快游动,整个水边都是黑黑的摆摆虫。此时它们像小孩一样,胆子仍小,成群结队,只在浅水边玩。这些小小精灵,轻盈穿梭,在小小世界里尽情游玩。它们长得很快,黑头越来越大,细尾巴也渐长,摇摇摆摆,煞是好看。我便和小伙伴商量如何带回家,在家中欣赏。大家出谋,找来空墨水瓶,小心翼翼将它们捧进瓶中。妈妈回家看见,让我赶紧给它们放生,说它们的世界在有水的田里,在池塘边,在溪里、沟里、河里,在大自然。它们在瓶中活不了几天,长不大的。还说,我不能当刽子手,不要将它们扼杀在摇篮里。
后来渐渐知道,各种生物有各自的生存环境。蚯蚓只适合生活在潮湿的泥土中;鱼离不开水,青蛙同样离不开水,且还要生活在活水里。破坏了它们的生态平衡,它们会渐渐消失死亡。
当小蝌蚪长大,开始蜕变,渐渐长出四肢,尾巴也逐步退化,慢慢就成了蛙。
青蛙的身体形态丰富多样,肌肤光滑湿润,有绸缎般的触感。大概是因为它们长期生活在水中,与水有着不解之缘吧。它们的后退强劲有力,一伸一屈,弹力大;它们的眼睛鼓鼓的,向外突出。我常担心它们眼眶里的晶莹剔透的宝石,会不会掉下来。哪怕漆黑的夜晚,它也可以洞察周围的一切,发现猎物,精准捕杀。它们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他们通过捕食昆虫,有效地抑制了昆虫的繁衍速度,将昆虫的数量得到了很好的控制。它们是大自然的忠诚卫士,为生态农业、绿色农产品长期保驾护航。
然而,就是这样的益虫,就是这样的人类好帮手,却没有好好保护,它们正在灭绝的边缘徘徊,在做最后挣扎,想通过它们的顽强再次获得新的生命,得到繁衍。
因为青蛙的美味;因为它可以药食同源;因为它的对手——人,太聪明强大,成了人们餐桌上的佳肴,进了人的脾胃。无所不能及的大量捕杀,致使它们无处藏身,繁衍速度大打折扣。它们害怕了!
因为农药的泛滥,生态遭到破坏。农药在杀死病虫害的同时,像青蛙之类的益虫难免不被殃及。就像给癌症患者化疗,癌细胞给杀死,好细胞也难躲过灾难一样。尤其是多种多样的除草药,对青蛙等的残害更为突出。不少农药除草药的说明上标明里面含有某某成分,残留物不要倒进池塘,也不要倒进沟渠,对栖息动物有危害。“人往高出走,水往低处流”,残留物不被雨水集中带走到沟渠到池塘?青蛙等之类的活动场所有限,躲过了初一,能躲过十五?它们的生存状态,犹如笼罩在浓浓的阴霾之下,如履薄冰,时刻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不知从那一年开始,长期生活在农村的我不再听到青蛙的叫声。有时候,我会关闭家里所有可能发出声响的东西,竖起耳朵仔细聆听,希望能捕捉到蛙的声音。从春到夏,从夏又到了秋,也不见有。我一度严重怀疑我的听力有问题,可鸡叫猫叫狗叫,我能第一时间听到,手机来铃声我不耽搁,电视的声音大一点我还嫌吵。我听力没问题!
我问周围的人是否听到过蛙叫。问了近十人,八人摇头,说蛙声已经远去,不知道还能不能回来。有两人说有听到过,一人是今年在湖区的某处听到几声正宗的蛙声,很零散的,明显青蛙不多。另一人是在某旅游地的乡村旅馆,夜深人静时听到过几声,也不多。虽然不多,证明还是有青蛙的生命迹象,我还是有点欣慰。希望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保护青蛙已刻不容缓,还清澈的水域、纯净的空气已刻不容缓。大家能行动起来吗?摒弃过去的捕杀行为,农药除草药能节制使用吗?从我做起,用爱心,用实际行动,为灵动的青蛙等小生命撑起保护伞。保护青蛙,就是保护自己,就是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2024年9月9日原创首发于江山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