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会在云淡风轻的初秋,扫净门前一片空地,找出厦子里,在墙壁睡了一夏天的坯挂,长方形的坯挂。木头做得,用刀铲剔掉身体上的泥垢。让它清清白白登场,这是父亲多年养成的习惯,对任何一件农具,都视若珍宝。没有随便丢弃或者乱放。坯挂来到门口,安静的等待黄泥的出现。
父亲是用土篮子,一担一担从房后的山坡,挑回场地。拓坯必须是黄泥,它有筋骨,有韧性,发粘,加上一些切碎的稻草。拓出来的坯,坚硬如铁。
东北农村,头些年土坯房,土坯牛羊马厩,土坯鸡鸭鹅圈,土坯窝棚等等,冬暖夏凉,人们在土坯房住了一代又一代。祖父那会儿,盖的第一座房子,就是拓坯,自己慢慢盖起来的土坯房。三间房子,房顶苫着新鲜的稻草,招来一群一群麻雀,啄食遗留在稻棵上的穗子。祖父哄走一批,又来一批。土坯房屋檐底,悬着一嘟噜一嘟噜的辣椒,玉米,萝卜缨,红高粱。红红黄黄绿绿,衬托着土坯的褐色,很烟火,很生态,最接地气。土坯房,筑得好,不容易透风。不像砖石,动不动就被雨水冲出豁口,冰雪天气,寒风随着罅隙往里钻。土坯房踏实,地基垒得结实,就没什么问题。六年前,我坐火车去吉林松原,我爱人的工地,那是个叫四方坨子的村庄,举目望去,全是土坯房,没几家瓦房。土坯房矮墩墩的站在大地上,院子里住着几头羊,三两头牛。一棵合抱粗的刺槐树,杵在墙外。风一吹,一树的花香。又一吹,有花瓣飘落。土坯房身上长满了玉米,辣椒,玉米穗子。在那个村庄,一转身是土坯房,一回头是土坯墙,土坯院落,牲口们住得是土坯屋子,棚子,土坯的世界,统统是黄泥一个人的独角戏。就连他们搭建的戏台子,也是土坯铺的。空气里,呼吸一下,浓烈的泥土味儿。还有就是不用拓土坯,直接甩黄泥巴,堆起来的房子。原始,简单。自由自在的生活模式,恬淡舒适。隐居在此,过闲云野鹤般的日子,曾是多少都市人的梦。
黄泥和碎稻草,与井水一起搅拌均匀,坯挂不声不响上阵,一把抹板,一个坯挂,一柄铁锨。常常是母亲端来一铁锨黄泥,朝坯挂上一扣,父亲用抹板,摊平。若缺水,身边跟着一桶水,舀一些洒在黄泥,抹一抹,坯挂一抬,一块土坯大功告成,接着是第二块,第三块,一字儿排开。一行摆完,另摆一行。日头朗朗晴,风也吹得起劲。呼啦啦,沙沙沙,卷起一些落叶,扑过来,飞出去。
并排坐着的土坯,雁阵一样在大地刻出一幅画。父亲母亲拓一下午,或者一上午土坯。完工后,去河边洗洗坯挂,将它放在墙头晒干,收起。土坯呢?自诞生的那一天开始,就被父母呵护着。太阳在时,重新给土坯翻个身,晾完前面,晾后面。躺着,站着,侧身,仰卧,各个角度晒干,晒透。如遇风雨天气,一块一块土坯被搬到一起,落成坯垛。披上塑料布,后用稻草帘压实,选两块石头,棱角分明的那种,中间系一道草绳。压紧坯垛,这么一来,风吹不走,雨淋不到。土坯完全成型后,睡在院子一角,穿上塑料布,草苫子。辽南这旮旯,用土坯垒红薯,土豆窖子,我家的土坯房,在我八岁时,就掀了。改成四间稻草房,石头墙壁。没用土坯,村庄里的房子,基本是稻草房。土坯,除了垒炕面,建窖子,排不上用场了。
那年,高考名落孙山。我滚回村里,没再复读。恰好,北屯砖瓦厂招女工,架土坯。我去了,和一个叫曲晴的女孩,搭伙儿,架土坯。这个时候,土坯不是坯挂拓出来的,一台机器吐出来的。工人将黄泥,喂在机器里,那边我与曲晴守着五块长木板,五板摆着散发着泥土气息的土坯。上了一辆双轮车,被推到指定的地方。我们操作架坯,一横一竖,一横一树,搭成✖️图形。上下左右,一定平衡,不然站不稳,这样的空间比例,吸收光照,透风性强。干的也快,架坯的活儿,不轻松。土坯源源不断送来,我们就得快马加鞭的操作。有时候,浑身臭汗,衣服也被汗水湿透了。这对十八岁的我来说,的确是一个严峻的考验。不过,我没有退缩。也不娇气,从小就在苦水泡大。那点罪算什么?我在砖瓦厂一呆就是三年。闻惯了土坯的味儿,也成了架坯高手。也是在那三年里,我收获了我的第一次恋情,姓李的一个男生,皮肤白皙,家境也好。他拉土坯,我架坯。他给我借琼瑶的《窗外》看,还书的时候,他故意抓住我的手。每天早晨,他来得很早,目的就是想多看我一眼。他吹口琴给我听,吹得我的刘海歪了,我心上的月亮失眠了。我动心了,我们可谓是双向奔赴。后来,他父亲反对,他将来要接替父亲的班,进一家大厂子做工人。我是农民身份,没好工作。他父母讲究的是门当户对,我俩不合适。他离开砖瓦厂的那个秋天,我也辞职了。
那个男生,一直是我的心病。我很想知道他的近况,做不成夫妻,可以做朋友对吧?茫茫人海,一转身,一辈子。
拓坯这个行当,在屯里渐行渐远了。砖瓦厂,土窑也在村庄消失。父亲当年找木匠做得坯挂,至今尚在。闲置在东边厦子的墙上,满目疮痍,斑斑驳驳的身体,仿佛一个老态龙钟的人,波澜不惊的泊在墙体。
现在的村庄,不是容不下一块土坯,而是人们已经不怎么需要土坯了。土坯时代过去了,目前,建房,建桥梁,盘炕,铺地,基本是红砖,水泥砖,那份大一些的土坯,不再出现。父亲的土炕,三四年翻修一下,也用几十块土坯,这么一来,坯挂有了用武之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样子。父亲试一试坯挂,还能用。担泥,和水,母亲端一铁锨,一扣。父亲,抹板一抹,一摊,妥了。其实,用红砖也可以,父亲坚持自己拓坯,他喜欢那种浑汗如雨的劳动场面,在拓坯时,举手投足之间,每一个细节,动作都是对往昔的怀念,追忆。
父亲是用土篮子,一担一担从房后的山坡,挑回场地。拓坯必须是黄泥,它有筋骨,有韧性,发粘,加上一些切碎的稻草。拓出来的坯,坚硬如铁。
东北农村,头些年土坯房,土坯牛羊马厩,土坯鸡鸭鹅圈,土坯窝棚等等,冬暖夏凉,人们在土坯房住了一代又一代。祖父那会儿,盖的第一座房子,就是拓坯,自己慢慢盖起来的土坯房。三间房子,房顶苫着新鲜的稻草,招来一群一群麻雀,啄食遗留在稻棵上的穗子。祖父哄走一批,又来一批。土坯房屋檐底,悬着一嘟噜一嘟噜的辣椒,玉米,萝卜缨,红高粱。红红黄黄绿绿,衬托着土坯的褐色,很烟火,很生态,最接地气。土坯房,筑得好,不容易透风。不像砖石,动不动就被雨水冲出豁口,冰雪天气,寒风随着罅隙往里钻。土坯房踏实,地基垒得结实,就没什么问题。六年前,我坐火车去吉林松原,我爱人的工地,那是个叫四方坨子的村庄,举目望去,全是土坯房,没几家瓦房。土坯房矮墩墩的站在大地上,院子里住着几头羊,三两头牛。一棵合抱粗的刺槐树,杵在墙外。风一吹,一树的花香。又一吹,有花瓣飘落。土坯房身上长满了玉米,辣椒,玉米穗子。在那个村庄,一转身是土坯房,一回头是土坯墙,土坯院落,牲口们住得是土坯屋子,棚子,土坯的世界,统统是黄泥一个人的独角戏。就连他们搭建的戏台子,也是土坯铺的。空气里,呼吸一下,浓烈的泥土味儿。还有就是不用拓土坯,直接甩黄泥巴,堆起来的房子。原始,简单。自由自在的生活模式,恬淡舒适。隐居在此,过闲云野鹤般的日子,曾是多少都市人的梦。
黄泥和碎稻草,与井水一起搅拌均匀,坯挂不声不响上阵,一把抹板,一个坯挂,一柄铁锨。常常是母亲端来一铁锨黄泥,朝坯挂上一扣,父亲用抹板,摊平。若缺水,身边跟着一桶水,舀一些洒在黄泥,抹一抹,坯挂一抬,一块土坯大功告成,接着是第二块,第三块,一字儿排开。一行摆完,另摆一行。日头朗朗晴,风也吹得起劲。呼啦啦,沙沙沙,卷起一些落叶,扑过来,飞出去。
并排坐着的土坯,雁阵一样在大地刻出一幅画。父亲母亲拓一下午,或者一上午土坯。完工后,去河边洗洗坯挂,将它放在墙头晒干,收起。土坯呢?自诞生的那一天开始,就被父母呵护着。太阳在时,重新给土坯翻个身,晾完前面,晾后面。躺着,站着,侧身,仰卧,各个角度晒干,晒透。如遇风雨天气,一块一块土坯被搬到一起,落成坯垛。披上塑料布,后用稻草帘压实,选两块石头,棱角分明的那种,中间系一道草绳。压紧坯垛,这么一来,风吹不走,雨淋不到。土坯完全成型后,睡在院子一角,穿上塑料布,草苫子。辽南这旮旯,用土坯垒红薯,土豆窖子,我家的土坯房,在我八岁时,就掀了。改成四间稻草房,石头墙壁。没用土坯,村庄里的房子,基本是稻草房。土坯,除了垒炕面,建窖子,排不上用场了。
那年,高考名落孙山。我滚回村里,没再复读。恰好,北屯砖瓦厂招女工,架土坯。我去了,和一个叫曲晴的女孩,搭伙儿,架土坯。这个时候,土坯不是坯挂拓出来的,一台机器吐出来的。工人将黄泥,喂在机器里,那边我与曲晴守着五块长木板,五板摆着散发着泥土气息的土坯。上了一辆双轮车,被推到指定的地方。我们操作架坯,一横一竖,一横一树,搭成✖️图形。上下左右,一定平衡,不然站不稳,这样的空间比例,吸收光照,透风性强。干的也快,架坯的活儿,不轻松。土坯源源不断送来,我们就得快马加鞭的操作。有时候,浑身臭汗,衣服也被汗水湿透了。这对十八岁的我来说,的确是一个严峻的考验。不过,我没有退缩。也不娇气,从小就在苦水泡大。那点罪算什么?我在砖瓦厂一呆就是三年。闻惯了土坯的味儿,也成了架坯高手。也是在那三年里,我收获了我的第一次恋情,姓李的一个男生,皮肤白皙,家境也好。他拉土坯,我架坯。他给我借琼瑶的《窗外》看,还书的时候,他故意抓住我的手。每天早晨,他来得很早,目的就是想多看我一眼。他吹口琴给我听,吹得我的刘海歪了,我心上的月亮失眠了。我动心了,我们可谓是双向奔赴。后来,他父亲反对,他将来要接替父亲的班,进一家大厂子做工人。我是农民身份,没好工作。他父母讲究的是门当户对,我俩不合适。他离开砖瓦厂的那个秋天,我也辞职了。
那个男生,一直是我的心病。我很想知道他的近况,做不成夫妻,可以做朋友对吧?茫茫人海,一转身,一辈子。
拓坯这个行当,在屯里渐行渐远了。砖瓦厂,土窑也在村庄消失。父亲当年找木匠做得坯挂,至今尚在。闲置在东边厦子的墙上,满目疮痍,斑斑驳驳的身体,仿佛一个老态龙钟的人,波澜不惊的泊在墙体。
现在的村庄,不是容不下一块土坯,而是人们已经不怎么需要土坯了。土坯时代过去了,目前,建房,建桥梁,盘炕,铺地,基本是红砖,水泥砖,那份大一些的土坯,不再出现。父亲的土炕,三四年翻修一下,也用几十块土坯,这么一来,坯挂有了用武之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样子。父亲试一试坯挂,还能用。担泥,和水,母亲端一铁锨,一扣。父亲,抹板一抹,一摊,妥了。其实,用红砖也可以,父亲坚持自己拓坯,他喜欢那种浑汗如雨的劳动场面,在拓坯时,举手投足之间,每一个细节,动作都是对往昔的怀念,追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