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家庭的梦,是每个人的梦。这一路漫漫长远,这一路苦辣酸甜。这一路啊,有多少欢笑和泪水。
--题记
1、祸兮,福之所倚
我家的故事首先要从我的老爷爷说起。
我的老爷爷当然就是我的曾祖父,我爹的爷爷,我爷爷的爹。
我老爷爷80余年的生命虽然卑微如尘,却也是整个中华民族某些历史大事的组成元素之一。所谓积土成山,此之谓也。无数卑微如尘的个人命运,就这样共同组成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命运。
村里的白胡子爷爷们拉呱时常说,我老爷爷曾到日本当过劳工。
他是自愿去的还是被抓着绑着去的,不详。在那个邪恶畸形的国度里,他到底看到过什么?经历过什么?不知。这段经历,和我同睡一盘炕达八年之久的老爷爷从没有和我说起过。
我成年后的猜测无所顾忌、荒诞无据,又并非不可能:要么那段经历对于我老爷爷来说是段无比惨痛的回忆,他不想提。要么就是他在那边有过一段缠绵悱恻且以悲剧结尾的爱情,他不敢提......
不知多少年前的某天,弹丸之国的日本某地,一个高大英俊、强悍健壮的中国青年站在船头。他伸着脖子向岸上眺望着,神色焦急、无助。
伴随着撕心裂肺的汽笛声,一个日本姑娘远远跑来了。她身穿和服,美丽无比。但船已经离开岸边驶向茫茫大海,驶向一个她永远不可能到达的地方。
姑娘一下子扑倒在岸边尘埃中,放声大哭。哭声感天动地,穿云裂石。而中国青年也在船上泪流满面,捶胸顿足:“美代子,美代子!你等着我,我一定会回来接你的!”
这姑娘叫美代子,或者叫麻生美代子,或者叫浅田美代子。彼时,她已珠胎暗结,有了几个月身孕。而青年并不知道。
船远去天际,美代子艰难起身,泪眼朦胧:“我一定把我们的孩子养大成人,让他们到中国认祖归宗!”
......
那个英俊强悍的中国青年当然就是我的老爷爷。
五十多年以后,我们村忽然来了一大群日本人,有男有女,有老有少。他们是我老爷爷在日本留下的血脉后代。其中两个五十多岁的日本男人是我老爷爷的双胞胎儿子。论起来,和我爷爷是同父异母的兄弟。
当十几个从天而降的儿孙举着已逝去多年的美代子的照片齐刷刷跪倒在我老爷爷面前的时候,正优哉游哉晒太阳捉虱子的老爷爷傻啦。其他数十个一起晒太阳的老头子、老太太傻啦。
顿时,天雷滚滚,天塌地陷。
不一会儿,从来都是拄着拐杖慢慢挪步的我老奶奶手持笤帚疙瘩,从胡同口冲出对着我老爷爷如飞奔来,怒目圆睁,嘶声咆哮着。年逾七旬的我老爷爷顿时返老还童,一脚踢飞屁股下的马扎,蹦起来一溜烟落荒而去......
构想到这里,我不由“嘿嘿嘿”偷笑出声。
美代子老奶奶存在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但毋庸置疑的是,老爷爷是幸运的。因为他毕竟活着回到了中国,回到了生他养他的故乡。这是他老人家的幸运,更是我们这一家人的幸运。没有天哪有地,没有地哪有家。没有他,哪有我们这一家。道理简单之极,不用赘述。
据市井传说,我老爷爷回来后不久就置下了很大的家业,至少四五处宅院,数十亩好地。钱哪来的?估计十有八九是老爷爷从日本带回来的血汗钱。其他可能性应该也有,却无从考证。但后来,这庞大的家产全被老爷爷在日以继夜地喝酒、抽烟和赌博中输得精光。
某个月光明亮秋高气爽的夜晚,我陪着已经六十多岁的爹在村里的大街小巷溜达着散步。爹扫视四周的目光复杂诡异,不时指点着说,这里曾经是咱家的宅子,那里曾经是咱家的宅子,这里曾经是咱家的地,那里曾经是咱家的地……语气中有自豪,更多的是痛心和遗憾。
爹怎么会知晓得这么清楚?
我的眼前马上浮现出一个场景:
一个高瘦的老人拉着自己小孙子的手在村里的大街小巷走着,一边指点着周围的宅院一边给孙子吹嘘:“这里当初是咱家的,那里当初是咱家的,都是你爷爷我买下的。”
小孙子看着爷爷一脸崇拜,仰头问道:“那,现在怎么不是咱家的了呢?”
爷爷的笑容顿时一收,尴尬道:“哎,爷爷赌博给输掉啦。孙子啊,你长大了可千万不要赌博啊,那个东西太害人啊!”
孙子似懂非懂点着头……
里面的两个人物不言而喻。高瘦老人自然是我老爷爷了。小孙子自然是我爹了。
但世上的事不到最后,结果谁又说得准呢?总是祸福相依,吉凶转折,变幻莫测。
如果不是我老爷爷歪打正着迷上了赌博把那些家产输得一干二净的话,那我家铁定会被划到地主一类里去。我爷爷、我爹也铁定会被骂作“地主羔子”和“地主羔子的羔子”……而不论是地主也好,地主羔子也好,地主羔子的羔子也好,在历史的滚滚车轮碾压到某一阶段的时候,其命运都是注定无比凄惨的。
村里就有一个凄惨例子摆在面前:
有位貌相绝对堂堂的大爷就因为是地主成分好多年里找不上媳妇。虽然有无比心仪的姑娘,人家却无论如何看不上他。无奈下闭着眼娶了一个丑陋女子。这个丑陋女子我是要叫“大娘”的,为人极好,也能生养,给大爷一口气生了几个儿子、几个闺女,让他最终儿孙满堂。
但此大爷每酒必醉,每醉必哭,边哭还边打大娘。那是真打,往死里打,摸起笤帚用笤帚,摸起棍子用棍子。左邻右舍隔三差五总听见大娘不似人声的哭喊,最后习以为常。儿子们幼时虽然心疼娘亲但无力阻拦,等大了以后就坚决不让了。有时不免上演父子对殴,双双流血的人间惨剧。到后来强弱互换,自然完全是老父亲挨打了,很多时候还是群殴。被殴后的老父亲更加悲愤郁闷,放声嚎哭。闺女们虽然不曾参战,但也对父亲打母亲的劣迹很是愤怒,出嫁后个个都和他疏远,形同陌路。此大爷七十多岁病死床上,孩子们没有一个哭的。没人打没人骂了,大娘终于过了几年最后的安生日子。
我爹和这位大爷从小相识,对他们家的事了如指掌,所以多次愤恨自己爷爷败家之余,总是心有余悸:“幸亏啊,幸亏啊!”幸亏啥?幸亏老爷爷赌博啊。幸亏自己没变成“地主羔子”啊。原来的浪子行径,后来看竟然似乎是先见之明。所以,人有时候看待一些事情要放在广阔的时空背景上,目光要长远,不可短浅。背景一变,结论就变。
老爷爷把家产输个精光以后,痛定思痛,洗心革面,不再赌博。在村里人的帮助下,花费数月功夫在村子西北角新盖了一座宅子。虽说新盖,但也不过是土坯房、泥天井、栅栏门。那时候家家户户都一样寒酸、简陋,所以这宅子也并不显得多么贫穷、落后。
就在这座新盖的宅子里,高大英俊、强壮健美、腰杆挺直的老爷爷骑着一头同样高大英俊、强壮健美、背脊挺直的大青骡子迎娶了我那美若天仙的老奶奶。于是,夫妻恩爱举案齐眉,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羡鸳鸯不羡仙。到一九六四年的时候,老爷爷开枝散叶,有了儿子、儿媳,有了孙子、孙女,也就是我爷爷、我奶奶,我爹、我大姑。
2、一片汪洋都不见
一九六四年,是个空前绝后的时间段。它深深烙印在当地人的生命中,直到如今,那印痕仍在。
那年夏天,麦子刚刚入仓就开始下雨。老天爷连气都不喘一口,一场又一场从六月初下到八月底,不过数十里方圆的县域竟一连下了四十多场雨,至少七八次是持续数小时的特大暴雨。
彼时整天乌云密布,天昏地暗,电闪雷鸣,狂风大作……家家户户大白天点着油灯,一家人团团围坐,心惊肉跳瞪大眼睛看着外面。
这是从来没有过的恐怖事情。
老人们都说:“天上开了口子了!”也是,这种下法,只有“开了口子”可堪形容,“瓢泼”一词远远不够。
天开口子大地接。很快,河里的水就漫上了堤岸,灌满了壕沟,进而灌进了庄稼地,最后穿街过巷,登堂入室。远远近近一片汪洋。
我家的井就在天井南边的灶屋里,水面离井口的距离越来越小,最后竟然不过几指,做饭取水前所未有的方便,直接拿瓢往锅里舀就是。奶奶一边很是方便地做饭,一边腿软脚软。
地下水全面饱和,天井还有屋里的地面只要有洞的地方就“咕嘟”“咕嘟”冒水。
水无孔不入,无坚不摧。
大片大片的虫子漂浮在昏黄的水面上,蚂蚁、蚰蜒、蜈蚣……或知名或不知名,应有尽有。有的已经死去,有的还在抱团挣扎。大大小小的老鼠携家带口凫水逃命,还有长长短短花花绿绿的蛇群也忽然出现在水面上。
我奶奶言辞凿凿地说,她曾亲眼看到一条黝黑黝黑的大蛇在胡同里“哗啦啦”游,大腿粗细,水壶般的头高高昂起三尺。她老人家瞥了一眼哆嗦了半天,捂着心口动都不能动。
我初听惊悚,后来怀疑。大腿粗细?水壶般大小?那是蛇精吧?
各家各户的土坯地基早被泡透,离地一米多的地方也吸水变色,屋子摇摇欲坠。房梁上“簌簌”飞土,偶或“扑嗒”一声从墙上掉下一大堆土坯,奇声怪响不断。人在屋里,吃饭、睡觉都战战兢兢、东瞧西看。
一切都在暗示,要出大事了。
发水的那天恰逢中午,墨云压顶,闷雷滚滚,天地昏暗如夜。忽听到远处“轰隆隆隆”一阵巨大闷响,随后一声悠长的老牛叫声传来:“哞----------”远远近近不少人就没人声般一齐嘶喊:“发大水啦,发大水啦!……”满村顿时鸡飞狗跳......
“轰隆隆隆”的闷响后来证实了是堤坝被冲开,但发大水怎么会有老牛叫?对此,我百思不得其解。后来读书多了才知道,龙吟乍听便如牛吼。难道真有龙?
昏黄的洪水吼叫着扑到村子里,巨龙般到处游走,顷刻间汪洋一片,旮旮旯旯也不放过。好在水位并不是很深,大多数地方不过刚刚没过大人的膝盖或胸口。
我老爷爷见惯世面不慌不忙,何况以他的超卓水性也确实没啥值得害怕的。三言两语一番安排后他拉着老奶奶率先凫水离开。我爷爷、我大姑在后面紧紧跟随。我奶奶不会水。才十六岁的我爹从灶头上搬下大铁锅让奶奶坐进去,一路“扑腾扑腾”打着巨大的水花一边推着铁锅游向村外高地,用的是传统狗刨。
生死一线。
一家人刚离开几百米,大北屋便“扑通通”趴倒,巨大的烟尘直冲屋后那棵十几米高的大杨树顶梢,弥久不散,像是爆炸了一颗原子弹。南屋、北屋、东屋、西屋、厕所、猪圈......无一幸免,接二连三匍匐在地,复归泥土。
四邻八舍的房子也排着队纷纷倒下,“轰轰轰”“通通通”的大响不绝于耳,最后还能站着的十不存一。
全村人慢慢在村外高地会合聚集,劫后余生惊恐四望,但见到处尘烟冲天,简直像是一下子到了古战场。
......
多日之后水息了,一家人在我老爷爷的正确领导下克服重重困难再次将宅子盖了起来。这回的地基全是石头,不再是土坯。
盖的过程中,先后闻讯来帮忙干活的达数十人。男人们光着膀子打夯,光着脚和泥、脱坯(用木制的模子制作土坯)、吆喝着盖房、上梁......女人们手巾包着头烧水、做饭、搬这递那......都是挥汗如雨,都像是给自己家干活。
一大群人热火朝天,亲密无间,没人想到要钱,甚至饭都是回家去吃。事实上,那年月谁家的房子也是这样盖起来的,邻里之间、乡亲之间情浓意真,充满人间味道。
我曾亲眼见过几次打夯。
所谓“夯”无非是一块圆柱形的大石头或者长方形的大石头,约百十斤。其一侧固定着一根结实的木棍,是给掌夯的用。底座四面八方绑上十几根麻绳给拉夯的用。
打夯一般是夜里。
电石灯的光影里,十几个光着膀子的男人站在地基的槽沟里兴高采烈挥霍着力气。周围是一片片飞舞的各样飞虫,还有一些站在高处的大姑娘、小媳妇,当然也少不了一帮抿着鼻涕大呼小叫的娃娃们。掌夯的负责控制落夯点,确保每一寸地基都打结实。拉夯的只管使劲,齐心协力把夯拉到足够的高处。
由于大姑娘、小媳妇们的热情围观,本来艰苦卓绝的劳动竟有点像是舞台表演。电石灯下,男人们汗流浃背,却个个笑脸飞扬。而同时,古老的号子也在飞洒着汗水的夜空里动人心魄地唱响:
同志们哪—哎嗨哟哇。
我们使劲抬呀—哎嗨哟哇。
地基打得好哇—哎嗨哟哇。
房子永不倒哇—哎嗨哟哇。
谁要不使劲呀—哎嗨哟哇。
是个小狗子啊—哎嗨哟哇。
地基使劲打呀—哎嗨哟哇。
水灾也不怕呀—哎嗨哟哇。
我们用劲打啊—哎嗨哟哇。
主家乐开花呀—哎嗨哟哇
……
这样的夜晚,这样的号子,这样的场景,这样的乡情,令人一见难忘!
就在这号子声里,我家的新宅子第二次落成。
后来的若干年间,我老奶奶、我老爷爷、我爷爷在这座宅子里先后走完了自己的人生,与世长辞。我、我妹妹、我弟弟三人则在这宅子里先后出生、成长,度过了我们贫穷而幸福的童年和少年。
岁月流淌,春秋更替,新宅子在一大家人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琐碎故事中慢慢变成了老宅子。
--题记
1、祸兮,福之所倚
我家的故事首先要从我的老爷爷说起。
我的老爷爷当然就是我的曾祖父,我爹的爷爷,我爷爷的爹。
我老爷爷80余年的生命虽然卑微如尘,却也是整个中华民族某些历史大事的组成元素之一。所谓积土成山,此之谓也。无数卑微如尘的个人命运,就这样共同组成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命运。
村里的白胡子爷爷们拉呱时常说,我老爷爷曾到日本当过劳工。
他是自愿去的还是被抓着绑着去的,不详。在那个邪恶畸形的国度里,他到底看到过什么?经历过什么?不知。这段经历,和我同睡一盘炕达八年之久的老爷爷从没有和我说起过。
我成年后的猜测无所顾忌、荒诞无据,又并非不可能:要么那段经历对于我老爷爷来说是段无比惨痛的回忆,他不想提。要么就是他在那边有过一段缠绵悱恻且以悲剧结尾的爱情,他不敢提......
不知多少年前的某天,弹丸之国的日本某地,一个高大英俊、强悍健壮的中国青年站在船头。他伸着脖子向岸上眺望着,神色焦急、无助。
伴随着撕心裂肺的汽笛声,一个日本姑娘远远跑来了。她身穿和服,美丽无比。但船已经离开岸边驶向茫茫大海,驶向一个她永远不可能到达的地方。
姑娘一下子扑倒在岸边尘埃中,放声大哭。哭声感天动地,穿云裂石。而中国青年也在船上泪流满面,捶胸顿足:“美代子,美代子!你等着我,我一定会回来接你的!”
这姑娘叫美代子,或者叫麻生美代子,或者叫浅田美代子。彼时,她已珠胎暗结,有了几个月身孕。而青年并不知道。
船远去天际,美代子艰难起身,泪眼朦胧:“我一定把我们的孩子养大成人,让他们到中国认祖归宗!”
......
那个英俊强悍的中国青年当然就是我的老爷爷。
五十多年以后,我们村忽然来了一大群日本人,有男有女,有老有少。他们是我老爷爷在日本留下的血脉后代。其中两个五十多岁的日本男人是我老爷爷的双胞胎儿子。论起来,和我爷爷是同父异母的兄弟。
当十几个从天而降的儿孙举着已逝去多年的美代子的照片齐刷刷跪倒在我老爷爷面前的时候,正优哉游哉晒太阳捉虱子的老爷爷傻啦。其他数十个一起晒太阳的老头子、老太太傻啦。
顿时,天雷滚滚,天塌地陷。
不一会儿,从来都是拄着拐杖慢慢挪步的我老奶奶手持笤帚疙瘩,从胡同口冲出对着我老爷爷如飞奔来,怒目圆睁,嘶声咆哮着。年逾七旬的我老爷爷顿时返老还童,一脚踢飞屁股下的马扎,蹦起来一溜烟落荒而去......
构想到这里,我不由“嘿嘿嘿”偷笑出声。
美代子老奶奶存在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但毋庸置疑的是,老爷爷是幸运的。因为他毕竟活着回到了中国,回到了生他养他的故乡。这是他老人家的幸运,更是我们这一家人的幸运。没有天哪有地,没有地哪有家。没有他,哪有我们这一家。道理简单之极,不用赘述。
据市井传说,我老爷爷回来后不久就置下了很大的家业,至少四五处宅院,数十亩好地。钱哪来的?估计十有八九是老爷爷从日本带回来的血汗钱。其他可能性应该也有,却无从考证。但后来,这庞大的家产全被老爷爷在日以继夜地喝酒、抽烟和赌博中输得精光。
某个月光明亮秋高气爽的夜晚,我陪着已经六十多岁的爹在村里的大街小巷溜达着散步。爹扫视四周的目光复杂诡异,不时指点着说,这里曾经是咱家的宅子,那里曾经是咱家的宅子,这里曾经是咱家的地,那里曾经是咱家的地……语气中有自豪,更多的是痛心和遗憾。
爹怎么会知晓得这么清楚?
我的眼前马上浮现出一个场景:
一个高瘦的老人拉着自己小孙子的手在村里的大街小巷走着,一边指点着周围的宅院一边给孙子吹嘘:“这里当初是咱家的,那里当初是咱家的,都是你爷爷我买下的。”
小孙子看着爷爷一脸崇拜,仰头问道:“那,现在怎么不是咱家的了呢?”
爷爷的笑容顿时一收,尴尬道:“哎,爷爷赌博给输掉啦。孙子啊,你长大了可千万不要赌博啊,那个东西太害人啊!”
孙子似懂非懂点着头……
里面的两个人物不言而喻。高瘦老人自然是我老爷爷了。小孙子自然是我爹了。
但世上的事不到最后,结果谁又说得准呢?总是祸福相依,吉凶转折,变幻莫测。
如果不是我老爷爷歪打正着迷上了赌博把那些家产输得一干二净的话,那我家铁定会被划到地主一类里去。我爷爷、我爹也铁定会被骂作“地主羔子”和“地主羔子的羔子”……而不论是地主也好,地主羔子也好,地主羔子的羔子也好,在历史的滚滚车轮碾压到某一阶段的时候,其命运都是注定无比凄惨的。
村里就有一个凄惨例子摆在面前:
有位貌相绝对堂堂的大爷就因为是地主成分好多年里找不上媳妇。虽然有无比心仪的姑娘,人家却无论如何看不上他。无奈下闭着眼娶了一个丑陋女子。这个丑陋女子我是要叫“大娘”的,为人极好,也能生养,给大爷一口气生了几个儿子、几个闺女,让他最终儿孙满堂。
但此大爷每酒必醉,每醉必哭,边哭还边打大娘。那是真打,往死里打,摸起笤帚用笤帚,摸起棍子用棍子。左邻右舍隔三差五总听见大娘不似人声的哭喊,最后习以为常。儿子们幼时虽然心疼娘亲但无力阻拦,等大了以后就坚决不让了。有时不免上演父子对殴,双双流血的人间惨剧。到后来强弱互换,自然完全是老父亲挨打了,很多时候还是群殴。被殴后的老父亲更加悲愤郁闷,放声嚎哭。闺女们虽然不曾参战,但也对父亲打母亲的劣迹很是愤怒,出嫁后个个都和他疏远,形同陌路。此大爷七十多岁病死床上,孩子们没有一个哭的。没人打没人骂了,大娘终于过了几年最后的安生日子。
我爹和这位大爷从小相识,对他们家的事了如指掌,所以多次愤恨自己爷爷败家之余,总是心有余悸:“幸亏啊,幸亏啊!”幸亏啥?幸亏老爷爷赌博啊。幸亏自己没变成“地主羔子”啊。原来的浪子行径,后来看竟然似乎是先见之明。所以,人有时候看待一些事情要放在广阔的时空背景上,目光要长远,不可短浅。背景一变,结论就变。
老爷爷把家产输个精光以后,痛定思痛,洗心革面,不再赌博。在村里人的帮助下,花费数月功夫在村子西北角新盖了一座宅子。虽说新盖,但也不过是土坯房、泥天井、栅栏门。那时候家家户户都一样寒酸、简陋,所以这宅子也并不显得多么贫穷、落后。
就在这座新盖的宅子里,高大英俊、强壮健美、腰杆挺直的老爷爷骑着一头同样高大英俊、强壮健美、背脊挺直的大青骡子迎娶了我那美若天仙的老奶奶。于是,夫妻恩爱举案齐眉,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羡鸳鸯不羡仙。到一九六四年的时候,老爷爷开枝散叶,有了儿子、儿媳,有了孙子、孙女,也就是我爷爷、我奶奶,我爹、我大姑。
2、一片汪洋都不见
一九六四年,是个空前绝后的时间段。它深深烙印在当地人的生命中,直到如今,那印痕仍在。
那年夏天,麦子刚刚入仓就开始下雨。老天爷连气都不喘一口,一场又一场从六月初下到八月底,不过数十里方圆的县域竟一连下了四十多场雨,至少七八次是持续数小时的特大暴雨。
彼时整天乌云密布,天昏地暗,电闪雷鸣,狂风大作……家家户户大白天点着油灯,一家人团团围坐,心惊肉跳瞪大眼睛看着外面。
这是从来没有过的恐怖事情。
老人们都说:“天上开了口子了!”也是,这种下法,只有“开了口子”可堪形容,“瓢泼”一词远远不够。
天开口子大地接。很快,河里的水就漫上了堤岸,灌满了壕沟,进而灌进了庄稼地,最后穿街过巷,登堂入室。远远近近一片汪洋。
我家的井就在天井南边的灶屋里,水面离井口的距离越来越小,最后竟然不过几指,做饭取水前所未有的方便,直接拿瓢往锅里舀就是。奶奶一边很是方便地做饭,一边腿软脚软。
地下水全面饱和,天井还有屋里的地面只要有洞的地方就“咕嘟”“咕嘟”冒水。
水无孔不入,无坚不摧。
大片大片的虫子漂浮在昏黄的水面上,蚂蚁、蚰蜒、蜈蚣……或知名或不知名,应有尽有。有的已经死去,有的还在抱团挣扎。大大小小的老鼠携家带口凫水逃命,还有长长短短花花绿绿的蛇群也忽然出现在水面上。
我奶奶言辞凿凿地说,她曾亲眼看到一条黝黑黝黑的大蛇在胡同里“哗啦啦”游,大腿粗细,水壶般的头高高昂起三尺。她老人家瞥了一眼哆嗦了半天,捂着心口动都不能动。
我初听惊悚,后来怀疑。大腿粗细?水壶般大小?那是蛇精吧?
各家各户的土坯地基早被泡透,离地一米多的地方也吸水变色,屋子摇摇欲坠。房梁上“簌簌”飞土,偶或“扑嗒”一声从墙上掉下一大堆土坯,奇声怪响不断。人在屋里,吃饭、睡觉都战战兢兢、东瞧西看。
一切都在暗示,要出大事了。
发水的那天恰逢中午,墨云压顶,闷雷滚滚,天地昏暗如夜。忽听到远处“轰隆隆隆”一阵巨大闷响,随后一声悠长的老牛叫声传来:“哞----------”远远近近不少人就没人声般一齐嘶喊:“发大水啦,发大水啦!……”满村顿时鸡飞狗跳......
“轰隆隆隆”的闷响后来证实了是堤坝被冲开,但发大水怎么会有老牛叫?对此,我百思不得其解。后来读书多了才知道,龙吟乍听便如牛吼。难道真有龙?
昏黄的洪水吼叫着扑到村子里,巨龙般到处游走,顷刻间汪洋一片,旮旮旯旯也不放过。好在水位并不是很深,大多数地方不过刚刚没过大人的膝盖或胸口。
我老爷爷见惯世面不慌不忙,何况以他的超卓水性也确实没啥值得害怕的。三言两语一番安排后他拉着老奶奶率先凫水离开。我爷爷、我大姑在后面紧紧跟随。我奶奶不会水。才十六岁的我爹从灶头上搬下大铁锅让奶奶坐进去,一路“扑腾扑腾”打着巨大的水花一边推着铁锅游向村外高地,用的是传统狗刨。
生死一线。
一家人刚离开几百米,大北屋便“扑通通”趴倒,巨大的烟尘直冲屋后那棵十几米高的大杨树顶梢,弥久不散,像是爆炸了一颗原子弹。南屋、北屋、东屋、西屋、厕所、猪圈......无一幸免,接二连三匍匐在地,复归泥土。
四邻八舍的房子也排着队纷纷倒下,“轰轰轰”“通通通”的大响不绝于耳,最后还能站着的十不存一。
全村人慢慢在村外高地会合聚集,劫后余生惊恐四望,但见到处尘烟冲天,简直像是一下子到了古战场。
......
多日之后水息了,一家人在我老爷爷的正确领导下克服重重困难再次将宅子盖了起来。这回的地基全是石头,不再是土坯。
盖的过程中,先后闻讯来帮忙干活的达数十人。男人们光着膀子打夯,光着脚和泥、脱坯(用木制的模子制作土坯)、吆喝着盖房、上梁......女人们手巾包着头烧水、做饭、搬这递那......都是挥汗如雨,都像是给自己家干活。
一大群人热火朝天,亲密无间,没人想到要钱,甚至饭都是回家去吃。事实上,那年月谁家的房子也是这样盖起来的,邻里之间、乡亲之间情浓意真,充满人间味道。
我曾亲眼见过几次打夯。
所谓“夯”无非是一块圆柱形的大石头或者长方形的大石头,约百十斤。其一侧固定着一根结实的木棍,是给掌夯的用。底座四面八方绑上十几根麻绳给拉夯的用。
打夯一般是夜里。
电石灯的光影里,十几个光着膀子的男人站在地基的槽沟里兴高采烈挥霍着力气。周围是一片片飞舞的各样飞虫,还有一些站在高处的大姑娘、小媳妇,当然也少不了一帮抿着鼻涕大呼小叫的娃娃们。掌夯的负责控制落夯点,确保每一寸地基都打结实。拉夯的只管使劲,齐心协力把夯拉到足够的高处。
由于大姑娘、小媳妇们的热情围观,本来艰苦卓绝的劳动竟有点像是舞台表演。电石灯下,男人们汗流浃背,却个个笑脸飞扬。而同时,古老的号子也在飞洒着汗水的夜空里动人心魄地唱响:
同志们哪—哎嗨哟哇。
我们使劲抬呀—哎嗨哟哇。
地基打得好哇—哎嗨哟哇。
房子永不倒哇—哎嗨哟哇。
谁要不使劲呀—哎嗨哟哇。
是个小狗子啊—哎嗨哟哇。
地基使劲打呀—哎嗨哟哇。
水灾也不怕呀—哎嗨哟哇。
我们用劲打啊—哎嗨哟哇。
主家乐开花呀—哎嗨哟哇
……
这样的夜晚,这样的号子,这样的场景,这样的乡情,令人一见难忘!
就在这号子声里,我家的新宅子第二次落成。
后来的若干年间,我老奶奶、我老爷爷、我爷爷在这座宅子里先后走完了自己的人生,与世长辞。我、我妹妹、我弟弟三人则在这宅子里先后出生、成长,度过了我们贫穷而幸福的童年和少年。
岁月流淌,春秋更替,新宅子在一大家人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琐碎故事中慢慢变成了老宅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