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生哲理 美丽人生
文章内容页

家井(散文)

  • 作者:农言
  • 来源: 原创
  • 发表于2024-08-29 20:12:26
  • 被阅读0
  • 乡村家的院子里有口老井,简称家井。诞生于改革开放初期,屈指一算,也就大概三四十年的时间吧。不算老,之所以叫它一声老井,只是出于对它毕生源源不断奉献的尊重;之所以称之为家井,是因它伴随我家几十年光景的情感所致。

      记得,分田到户的那些年,农村种田逐渐不施基肥,而改用速效的尿素、磷肥、复合肥等化肥了。所以,家乡的河里没人罱河泥,冬天也不干河清河泥了。几年下来,河里的淤泥越积越多,水花生河草覆盖了整个河面。河水也不怎么流动了,久而久之,变成了死水、污水,连鱼虾都无法生存,更不能像小时侯那样下河游泳了。慢慢的,农家没有了干净的饮用水。可叹的是,那时候乡村还没有通上自来水,怎么办呢?为了保障身体健康,寻觅清洁的生命之水,只有家家打井,用井水淘米洗菜,煮饭饮用,浣衣。

      那时候,农家打水井不用机器,只是人工开挖。大概是1987年的秋收后吧,我约了本村的瓦匠阿宝师傅,他虽是瓦匠,但也会打井。我选择在院子里的西边一块地方打井。一个吉日,一大早,阿宝带了一位师傅如约而来,我给了每人一包香烟。阿宝在指定的地方用白石灰粉画了一个圆圈后,叫我拿来一挂鞭炮,在圆圈内燃放,算是吉祥的动工仪式。然后,手握一把短柄子的铁锹,开挖。地面挖了直径约一米的井口,小王师傅就一桶一桶地运泥土。两个人轮流地挖。挖到深约二米的样子,王师傅提泥桶开始费力了。阿宝叫我找来三根三米多长的木棍,用麻绳将木棍的一端梱绑起来。然后,在开挖的井口张开,支撑成一个三角架子。确认稳定好后,在三角架顶端系一个转动的轱轮。一根十几米的长绳穿在轮子上,一头系着泥桶放到井下。阿宝将挖的土装进桶里,井上面的王师傅就抓住绳子拽,轱轮转动,泥桶就吊上来了,快捿,不吃力。

      家乡地处长江不远,且周边有三阳河等许多小河,所以地下水源十分丰富。井开挖至六七米就开始渗水了,要是在低凹的地方的打井,只需挖五六米深就有水了。阿宝挖井是很有经验的,越到下面,井的直径就越大,大概扩大至一米五的样子。一是人在下面空间大活动方便,二是有利于多渗水。但是,越到下面越难挖,因为上面土是黑色的,土比较松,好挖。而下面是黄色的硬土,家乡人叫刚土,锹难挖,费劲。在上面往下面看,只见阿宝师傅的头和肩晃动,桶里的土装满了,就喊一声“好了!”那发自大地深处的声音,如同古筝弹奏的旋律,在井筒里悠悠地回荡。阿宝师傅说,挖井必须要在一天内完成,否则时间长,大量水渗出来就不好施工了。所以,两人就不停地挖,累了就憩一支烟的功夫,紧赶慢赶半天井就挖好了。人从长梯子爬上地面,身上全是泥斑。下午就用砖头砌。最底层的约有50公分高不用水泥沙浆砌,就用砖头干垒,主要是便于泉水能从砖缝隙间渗出来。一直砌到距地面一米的样子,天色已晚。

      第二天,继续砌,越到上面越小,也就五十几公分的直径,形如喇叭口朝下的喇叭。然后,砌高出地面的井座,青砖井座是六角形的,高有约四十公分,井口内径有四十几公分,比水桶大几圈。有的人家讲究的买石头制的井座,往井上一放即可。上面还刻有“饮水思源”等字样,或是雕花式的,既好看,又显得有文化价值感。阿宝将井座用水泥沙浆粉刷好后,又拌了混凝土,在井周围浇一块两米见方的水泥地。这样一是遇到雨天也好打井水,二是雨水或洗用后的脏水不会渗入到井里,免得井水遭污发浑。最后,又往井里倒了一些碎石子,以免打井水时有泥浆从井底翻上来。阿宝师傅特别关照我,务必做个井盖子,如没有铁皮做,就先用木头做,也可用锅盖临时代替一下,防止小孩到井口玩耍的隐患,还有防脏东西掉入井里。阿宝师傅还交待,井水一两天内不可用,须把井里的水用桶全部打掉(用潜水泵抽更好),最好是淘三遍,这样的水清澈纯洁,才能放心使用。

      打井全部结束了,阿宝师傅说:“竣工了,按规矩来,放鞭炮!”我一边说:“还搞这么隆重呀!”一边拿来一挂小鞭子和四个炮仗,掏出香烟给每人递了一支。地上小鞭子“噼里啪啦”爆出一连串的火星,炮仗在空中炸响开花。至此,一口造福一家人的水井诞生了。阿宝师傅一本正经地说:“今天我把井打好了,还在你家井里安放了一枚月亮哦,不信,你只要在月半的夜晚打开井盖朝里看,还闪闪发光呢。”我听得出来,阿宝这既是开玩笑话,又是说的吉兆话哩。不过,经他这么一说,井便有了灵性。

      晚上,我付了工钱(打井不按工日算,是按一口井多少钱算,因为打井比做瓦匠活要苦,记不清当时给多少钱了,反正比做瓦匠工资高),并留二位师傅在家喝竣工酒。桌上我们边喝,边吃,边聊。其实,阿宝是本村人,比我大一岁,从小在起玩大的,他学了瓦匠手艺,后来又出去到城市建筑工地上打工。我说:“你小时候水性特好,记得夏天,我们几个玩伴,一起常到老三阳河里洗澡,摸河蚌,那么宽的河面,你一个猛子扎下去,从河的这边潜到河的那边哩。”他说:“那时候,河里的水比现在干净多了。”我说:“是的,我们曾经用纱布和柳条绷起来,再用一根长线扣在长竹杆上,做成虾网,然后到河边钓河虾吃呢,拿回家在锅灶上烧,屋外老远就嗅到鲜香味了,唉!像以前的野生河虾,已成了美好的回忆,现在再也没有啰。”我招呼师傅吃菜,阿宝说:“记得,我每回夏天,就拿个洗脚盆到小河里摸河蚌,一个下午能摸一脚盆哩,现在河里全是污泥,不敢下水摸了。”我接着说:“以前到河边水榻上淘米,乳白的米浆水一漾,一撮一撮的小鲹鱼就游过来了,还有,一大早,女人到河边汰衣裳,男人就到河边挑水,回去倒进水缸里,作一天的生活用水。”我挟了一筷菜放在碗里:“现在呀,水不但不能用,连一条小鱼的影子都看不到了,水榻上已长满了草哎。”阿宝说:“就是,河草没人清理,河泥也没人罱了,时间长了罱泥船都沉到河里了,岸边那空荡荡的河泥塘里杂草丛生。”我说:“还有现在,庄稼虫多病多,使用的都是超标的农药,加上周边的乡镇企业,无环保意识,把废水直接排放到河里,污染了河水,夏天秧田、沟塘里青蛙声都是稀稀拉拉的,你说河水还能吃吗?”阿宝咂了一口酒,半开玩笑地说:“所以嘛,地上的水吃不成了,就吃地下的水啰,家家打水井,你看看,现在我的活都已忙不过来了。”我放下筷子,叹息道:“以前农村人生活靠河水,现在要靠井水了!”

      晚饭吃过了,阿宝说:“不聊了,我们先回去休息了,明天一大早还到下家打井呢。”

      次日,我站在井旁俯首望,水中清晰可见我的头影,还有天上流动的云朵。“喂!”我喊一声,井有灵气地发出“嗡嗡”的回音哩。我从井里打出了第一桶井水(那只不锈钢铁皮桶是特地从街上买的,系了一根长约四米的塑料绳,并打了一段一段的绳结,便于打水时手中的井绳不打滑)看那满满一桶碧水,透亮见底,像一面圆镜子,照映人影。因那年是秋暮,井水温温的,还散发着丝丝的热气哩。放到锅里烧开了饮用,确实水质甘洌。这源自地下无污染的水,对人体健康没有什么隐患,吃起来也放心。我就想,一棵上百年的大树,根须深入地里,吮吸的是地下泉水,难怪那么健硕如塔,狂风吹不倒;生命力那么强大,雷劈不枯竭呢。

      自打有了井水,再也不用挑河水,从此家里告别了水缸;自打有了井水,悠悠的热度温暖了岁月,温暖了日子。早上,奶奶打水烧早饭,母亲打水洗衣裳,用井水漱口洗脸,家人用水方便多了。从早到晚,院子里时不时传出“咕咚咕咚”的打水声音,像是家里多了一个成员似的。后来,家里砌房子,就近取井水搅拌水泥黄沙,砌墙。用水量大,即便井水没了,到第二天井里又有水了。

      取之不竭,用之不完的家井,引流生活向前。到三夏大忙时,天气炎热,父亲在田里挑麦把,身上汗流浃背。中午一到家放下扁担绳子,就去打一盆凉凉的井水,洗把脸,再擦擦身上的汗渍。在田里割麦子的母亲,同样一回到家放下镰刀,就打井水擦洗。井水是冬暖夏凉。晚上,奶奶烧一锅大麦彩粥,然后,舀到一只大口的钵子里,放进竹篮子内,用绳子扣好,吊在井中散热。父母晚归来,喝上一碗凉爽的彩粥,顿时暑气消散,怦怦跳的心才会平复下来。以前,农家没有冰箱。大热天烧的鱼肉等菜,一下子吃不完,奶奶又舍不得浪费掉,同样放到井里冰,这样菜不会馊,下顿还可以吃。到了冬天,锅碗瓢盆用温热的井水洗,脏衣服也不到河边洗汰,这样手也不容易生冻疮。岁月中,老井以一个家庭成员的身份,经历了许多大事小情。比如:奶奶过大寿,几十桌宴席的用水都是取自井水。父母和家人的生日宴,还有我女儿出嫁的喜宴等,都有它的一份贡献。

      如今,家家户户用上了自来水了。老井渐渐地失去了往日的活力。有的人家到城里居住了,院里的老井无人问津,只能是静等岁月的沧桑。而我对相伴了三四十年的家井怀有深深的感情——它曾解决了乡村人的忧患;它曾润泽过家乡人平淡的日子;它曾见证了一个家的变化;它的井壁上留下一代代人的印迹。多年前,我在井口安装了一个压水器,不用井桶打水了,改用半自动的手压式。现在,家里除了吃用自来水外,其它用水还一如既往的用井水。早晨,我用井水浇花、洗脸,晚上,我用井水浇菜、泡脚……今年春天,我还叫来瓦匠师傅,将暗淡的水泥井壁贴上了瓷砖,起名为“碧水泉”刻在瓷砖上,涂上红漆,看上去是那么的光鲜亮丽。

      时光里,家井依然“啪哒!啪哒!”地叙说着昨天的故事,畅响今天、明天的心声。声声汇入清泉碧水,沽沽流淌的是乡情,亲情,温情……
    【审核人:站长】

        标题:家井(散文)

        本文链接:https://www.meiweny.cn/zheli/chenggongzheli/200273.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美文苑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阅读记录

          关注美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