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河屯不大,五十多户人家,不大的南河屯却有一个好景象:花,随处可见的花。从县城坐四十分钟的客车,在南河屯与县城紧紧贯通的柏油路尽头下车,就是我笔下常出现的小站,我和母亲的车站。两棵杏树,一株枣树,贴着公路一侧的高坡儿。春天,一树的鸟鸣,一阵风,一场雨,杏花一夜之间绽放。杏花底下一片草坪,野花也跟着次第盛开。花,成了一座村庄的窗户。小站有一条土路,平坦,板正。脚一踏上土路,心一下子沉稳了。城市的喧嚣,瞬间被卸载。花,住在原野、沟壑、山岗、田间地埂,住在院子的四周。一堵墙上,偏偏有一朵朵草花儿,开得如火如荼,不管顺境逆境,该开花的时候,一点不含糊。即便凋谢,也不卑不亢。
每个院落,均住着花儿。这些花虽然不是什么名贵的花卉,甚至在书本上也没落下名字,却活得十分坦荡,昂着头,挺着胸。我在村庄住了四十年,知道许多花的土名字,就像我们小时候,父母给起的小名,比如,粉豆花,绣球花,麻菜花、松毛花(书名:格桑花)、土豆花、鸡冠花、鬼子花、夹竹桃花等等,它们能在短时间内,很快适应生存环境。不择土壤,一粒种子落在瓦楞间,石头缝里,烟囱旁,猪圈内,只要有一点点泥土,必会开出幸福的花蕊。
我家的房子有一百年了,从老刘的爷爷,爷爷的爷爷,好几代人都住过这栋老房子。我嫁过来时,老刘那会还是小刘,年富力强,觉得老屋磕碜,愧对我。就请瓦匠掀了草屋房盖,捋了黑瓦。他雇四轮车到北屯窑厂拉黑瓦那天下午,我也陪他一起去的。小黑瓦四四方方,古香古色,拿起一块掂在手里,一股子新鲜的泥土烧灼味儿,令人浮想联翩。拉了足足两车小黑瓦,才将五间房顶灌满。
这么一装扮,老宅子焕发出勃勃生机,小刘问我:“院子里还需要什么?”我撒目一看,除了东西两块菜园子,大门口左边一棵桃树,右边一棵桃树,显得沉闷空洞。少点什么呢?抬头瞥见石头墙头,站着的一棵棵麻菜花,红的,粉的,白的,黄的,五彩缤纷,在初秋的季节里格外惊艳,吸引人眼球。我脱口而出:“栽花吧。”
小刘没和我结婚前,表现得不错,耐心听取我的意见和建议,说话也文绉绉的。谁知,办了证,进了门,他狐狸尾巴露出来,大嗓门像高音喇叭,不吵吵把火就难受似的。那就栽花,小刘给邻居三婶讨了好几种花苗,蔷薇,月季,松毛花,从风门台阶下,甬道两边,直至大街,延伸到河套,栽满了各种各样的花儿。
村庄的花不矫情,你今年栽一茬,待晚秋,霜降后,枯萎过冬。来年,燕归来。落在地上的花种,破土而出,不用操心这花苗长不长,或者是否枯萎。它们在春风细雨中,有着坚韧不拔的精神。看吧,南河屯的大街小路,被花簇拥,花香自有清风与蝴蝶来。更多的是一群一群的蜜蜂,围着花朵采蜜、唱歌。村庄里最勤劳的园丁,花儿朵朵,陪衬着一架架黄瓜,一藤一藤葡萄,绿草,蓝天,云彩。夏天一胡同蝉鸣,夜间一窗蛙声。秋季大地一片金黄,这个节气,刚立秋。南河屯的几棵芙蓉树开花了,扇状的花朵,在树枝上燃起一团彩虹,如梦如幻,如诗如画。天竺葵也不甘落后,几种颜色的天竺葵一般长在一处院子的大门口,斗志昂扬,外表波澜不惊,内心则宏韬伟略。一八年写过一篇《永远的天竺葵》发在《青年博览》上,记得是不到二千字的心灵鸡汤文。主要讲的是一个故事,我初来小城,做慈善义工,被一名叫小乔的中学生,励志故事感染,那时候,我没有工作,给人代写文章,小乔是我资助对象,他从小患小儿麻痹症,腿不能走路,在轮椅上过了十三年,家里很穷,他家在步云山一个村子,读书还得靠他父亲天天接送,幸亏学校距离他家不远。我拿出一部分钱,为小乔交学杂费,买校服、课外书。小乔很努力,去他家我完全被疼到了,就连灵魂都疼痛。家徒四壁,墙上还糊着报纸,一层摞一层,他母亲没有右手,是一场车祸夺走的,左手干家务,重活干不了,一家三口人,靠他父亲给人家打零工赚生活费。
小乔没有被生活环境吓倒而消沉,反而积极乐观,勤奋好学,适当帮家里做事,干点力所能及的活儿。我资助他六年,高考结束后,有一位企业老总为他安了假肢,由他继续资助小乔。我隔三差五去看看他,去年,我到步云山采风,顺路去他家看看。好家伙!在民政的扶持下,小乔家盖了一栋平房,房前屋后开满格桑花,杜鹃花,月季花,大门口涛声依旧,伫立着十几棵天竺葵,赴宴会似的,一片姹紫嫣红,争奇斗艳。听小乔母亲喜滋滋地说,小乔已经工作了,在乡村的一所中学教语文,还是班主任呢。
小乔的母亲说这话的时候,我面前是大团大团的天竺葵花,色彩斑斓,像极了人生的某个高处。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我现在仍然是慈善义工,目光和心灵伸向弱小无助的人,人到什么境地,都不要丢了善良。善良就是一朵朵盛绽的花儿,千娇百媚,构架出一个一个和谐美好的家园。好像有些年了,市妇联在评选城乡优秀文明家庭,上榜的家庭,除了干净整洁的庭院,最博眼球的是那些花儿。村子里的花儿,遍地生长,亭亭玉立,将一个院落打扮得漂漂亮亮,风光无限。最励志的是这些家庭的男女主人公,发家致富,是奔小康的能手。窗明几净,房间一尘不染。他们都有一个书架,上边摆满科技、果树的管理、畜牧业等有关的书籍,文学方面的书籍也有。他们是新农村建设的典范,事实上,你走进哪一座村庄,都能发现一个共同点,干净利索,花开四野,触目皆是祥和安静、欣欣向荣的景象。
大地上一座座钢架结构的大棚,前前后后,只要有闲着的地方,花儿们肆意绽放。没有牡丹的尊贵娇艳,也无木棉花的炽热绯红,却有着温室花苗缺少的气质:风度、坚强和执着。
忘了告诉你,我老家的房子尚在,那是我通向故乡的门,我们每隔一些日子,一周或者一个月开车回去一趟,梳理梳理花苗,打点打点菜园儿,和老亲旧邻叙叙旧,问花种,花苗儿栽满甬道、菜园子空闲地儿、门前的土路两旁、柏油路两边的空档儿,让花香飘满村庄,飘满人间。
我想过,老了,日暮西山了,我就回老家,房前屋后养花草,养一院子猫、几头猪、几只鸡、几只羊,建一座生态小院,栽满葡萄、梨子、桃儿,再办一个养老院,你来吗?
每个院落,均住着花儿。这些花虽然不是什么名贵的花卉,甚至在书本上也没落下名字,却活得十分坦荡,昂着头,挺着胸。我在村庄住了四十年,知道许多花的土名字,就像我们小时候,父母给起的小名,比如,粉豆花,绣球花,麻菜花、松毛花(书名:格桑花)、土豆花、鸡冠花、鬼子花、夹竹桃花等等,它们能在短时间内,很快适应生存环境。不择土壤,一粒种子落在瓦楞间,石头缝里,烟囱旁,猪圈内,只要有一点点泥土,必会开出幸福的花蕊。
我家的房子有一百年了,从老刘的爷爷,爷爷的爷爷,好几代人都住过这栋老房子。我嫁过来时,老刘那会还是小刘,年富力强,觉得老屋磕碜,愧对我。就请瓦匠掀了草屋房盖,捋了黑瓦。他雇四轮车到北屯窑厂拉黑瓦那天下午,我也陪他一起去的。小黑瓦四四方方,古香古色,拿起一块掂在手里,一股子新鲜的泥土烧灼味儿,令人浮想联翩。拉了足足两车小黑瓦,才将五间房顶灌满。
这么一装扮,老宅子焕发出勃勃生机,小刘问我:“院子里还需要什么?”我撒目一看,除了东西两块菜园子,大门口左边一棵桃树,右边一棵桃树,显得沉闷空洞。少点什么呢?抬头瞥见石头墙头,站着的一棵棵麻菜花,红的,粉的,白的,黄的,五彩缤纷,在初秋的季节里格外惊艳,吸引人眼球。我脱口而出:“栽花吧。”
小刘没和我结婚前,表现得不错,耐心听取我的意见和建议,说话也文绉绉的。谁知,办了证,进了门,他狐狸尾巴露出来,大嗓门像高音喇叭,不吵吵把火就难受似的。那就栽花,小刘给邻居三婶讨了好几种花苗,蔷薇,月季,松毛花,从风门台阶下,甬道两边,直至大街,延伸到河套,栽满了各种各样的花儿。
村庄的花不矫情,你今年栽一茬,待晚秋,霜降后,枯萎过冬。来年,燕归来。落在地上的花种,破土而出,不用操心这花苗长不长,或者是否枯萎。它们在春风细雨中,有着坚韧不拔的精神。看吧,南河屯的大街小路,被花簇拥,花香自有清风与蝴蝶来。更多的是一群一群的蜜蜂,围着花朵采蜜、唱歌。村庄里最勤劳的园丁,花儿朵朵,陪衬着一架架黄瓜,一藤一藤葡萄,绿草,蓝天,云彩。夏天一胡同蝉鸣,夜间一窗蛙声。秋季大地一片金黄,这个节气,刚立秋。南河屯的几棵芙蓉树开花了,扇状的花朵,在树枝上燃起一团彩虹,如梦如幻,如诗如画。天竺葵也不甘落后,几种颜色的天竺葵一般长在一处院子的大门口,斗志昂扬,外表波澜不惊,内心则宏韬伟略。一八年写过一篇《永远的天竺葵》发在《青年博览》上,记得是不到二千字的心灵鸡汤文。主要讲的是一个故事,我初来小城,做慈善义工,被一名叫小乔的中学生,励志故事感染,那时候,我没有工作,给人代写文章,小乔是我资助对象,他从小患小儿麻痹症,腿不能走路,在轮椅上过了十三年,家里很穷,他家在步云山一个村子,读书还得靠他父亲天天接送,幸亏学校距离他家不远。我拿出一部分钱,为小乔交学杂费,买校服、课外书。小乔很努力,去他家我完全被疼到了,就连灵魂都疼痛。家徒四壁,墙上还糊着报纸,一层摞一层,他母亲没有右手,是一场车祸夺走的,左手干家务,重活干不了,一家三口人,靠他父亲给人家打零工赚生活费。
小乔没有被生活环境吓倒而消沉,反而积极乐观,勤奋好学,适当帮家里做事,干点力所能及的活儿。我资助他六年,高考结束后,有一位企业老总为他安了假肢,由他继续资助小乔。我隔三差五去看看他,去年,我到步云山采风,顺路去他家看看。好家伙!在民政的扶持下,小乔家盖了一栋平房,房前屋后开满格桑花,杜鹃花,月季花,大门口涛声依旧,伫立着十几棵天竺葵,赴宴会似的,一片姹紫嫣红,争奇斗艳。听小乔母亲喜滋滋地说,小乔已经工作了,在乡村的一所中学教语文,还是班主任呢。
小乔的母亲说这话的时候,我面前是大团大团的天竺葵花,色彩斑斓,像极了人生的某个高处。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我现在仍然是慈善义工,目光和心灵伸向弱小无助的人,人到什么境地,都不要丢了善良。善良就是一朵朵盛绽的花儿,千娇百媚,构架出一个一个和谐美好的家园。好像有些年了,市妇联在评选城乡优秀文明家庭,上榜的家庭,除了干净整洁的庭院,最博眼球的是那些花儿。村子里的花儿,遍地生长,亭亭玉立,将一个院落打扮得漂漂亮亮,风光无限。最励志的是这些家庭的男女主人公,发家致富,是奔小康的能手。窗明几净,房间一尘不染。他们都有一个书架,上边摆满科技、果树的管理、畜牧业等有关的书籍,文学方面的书籍也有。他们是新农村建设的典范,事实上,你走进哪一座村庄,都能发现一个共同点,干净利索,花开四野,触目皆是祥和安静、欣欣向荣的景象。
大地上一座座钢架结构的大棚,前前后后,只要有闲着的地方,花儿们肆意绽放。没有牡丹的尊贵娇艳,也无木棉花的炽热绯红,却有着温室花苗缺少的气质:风度、坚强和执着。
忘了告诉你,我老家的房子尚在,那是我通向故乡的门,我们每隔一些日子,一周或者一个月开车回去一趟,梳理梳理花苗,打点打点菜园儿,和老亲旧邻叙叙旧,问花种,花苗儿栽满甬道、菜园子空闲地儿、门前的土路两旁、柏油路两边的空档儿,让花香飘满村庄,飘满人间。
我想过,老了,日暮西山了,我就回老家,房前屋后养花草,养一院子猫、几头猪、几只鸡、几只羊,建一座生态小院,栽满葡萄、梨子、桃儿,再办一个养老院,你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