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篆刻的好友徐才友知晓吾对故人、旧事颇有兴趣,壬寅冬月,带吾去认识一位在愚园新村长大的人,此人名叫丁顺园。一来二回,便渐熟悉。愚园路丁顺园的祖籍在浙江绍兴,其姓名看似普通,其“园”取自“愚园”中的园字,顺是顺顺当当,岁月安好的寓意。
丁先生的孩童时代是在愚园路750弄15号度过的。常人可能不熟悉,但是说起愚园新村的前身,是维新派领袖康有为的豪华花园住宅,定会眼前一亮。此乃康有为于1921年建造的“游存卢”旧址,又称愚园新村。
话说1913年,康有为从海外归来,在上海创办《不忍》杂志,最后的七载光阴就在“游存卢”度过。其为愚园路构筑的花园住宅,园内有假山叠石,小亭相傍,小桥流水,花树果木千余种,并有珍贵动物驯养,另有弹子房、网球场,好比现在的中山公园,一派豪华气象。1927年,康有为过世。1930年,这块地转给浙江兴业银行,建成29幢假四层联立式洋房,总建筑面积约3190平方米,均有煤气、电话、卫生等设备。
丁顺园的父亲名为丁锡章,解放初期在闸北区公安局工作,父亲的同事是闸北区第一任公安局局长,叫严群芝。当时上海要成立长宁区,上面领导把严调到长宁区检察院当检察长,严让其父一起来长宁,两家好做邻居。这样丁家与严家就都搬进原江苏路警署的房子里,也就是愚园新村15号,做了上下楼的邻居,搬进来第二年,1956年丁顺园出生。愚园新村在愚园路上,愚园路这个路名的由来,有好几个版本,据丁先生考证,先有“愚园”两字,后又愚园路。
晚清辰光,有个名叫徐润的商人,他是“四大买办”之一,通过贸易在1860——1870年间,他成为中国最大的茶商,创办了中国第一家保险公司、第一件机器印刷厂等,此人别号愚斋,晚年派人在老家修筑“竹石山房”即愚园。坊间流传,1911年之前,他在上海今天的愚园路、常德路口买了一块地,依照城隍庙豫园的格局仿制一座园林,名为“愚园”。
小刀会起义园子被毁,成一片荒地。1911年,工部局接管之后,申请取名表决,徐润提议此路为“愚申”,经过再三表决,定为“愚园”。这就是“先有园,后有路”的版本之一。徐润与康有为同为广州府人士,相差20岁,有无交集,现未查到相关文献。愚园路沿线,密集分布着中国近现代的名人故居,从清末一直延续到解放初期,故事层层叠叠,也因这里特定的地理环境,式样众多的现代民居建筑内渗透与深化着艺术人文气息。
愚园新村更为如此,共有1—37号,每一幢房子内又可延伸出一部传奇,而恰恰丁先生从小生于斯,长于斯。现在愚园新村1号至7号没有了。当时上海建设地铁2号线,为了把愚园路754号西班牙独栋别墅保存下来,过街楼到弄堂口再到第一排房子2号相差30米左右,2号和第一排房子1号、3号、5号、7号是平排的,政府决定把别墅后面一排房子就是愚园新村1号至7号这排房子拆掉,拆掉的空地让给愚园路754号独栋别墅。愚园新村建于1930年,新村建造相当讲究,步入弄堂前有过街楼,进深近有10—15米。过街楼左转便是大弄堂,右边是双号、左边是单号,一排房子就如现在的联体别墅。愚园新村整体设计像只金蟾,没有后门,只进不出。当时买一个门牌号也得10根金条,据说18号门牌号,主人化了15根金条。
据丁先生考证,愚园新村的室内硬件布置大抵为西式。譬如,一楼有汽车间、煤气、电话、还有炮仗炉子(锅炉);二楼有壁炉,全部是意大利进口的大理石,每栋房子有烟囱。入冬时分,从壁炉的孔内接根管子出来,一边生火炉烧水,热气就从管子中通到壁炉的通道里,壁炉墙体内都是空心的,相互连通;三楼、四楼有英国进口的浴缸,冷热两只水龙头,热水龙头里出来的热水是锅炉烧的,墙壁与墙壁之间有20公分的隔音板。其建筑的水准,就隔音这项,近百年之后的现如今的城市高层楼还没普遍达到这样的格局。
吾与丁先生第二次见面已是癸卯仲夏,见面寒暄几句,海阔天空聊,无意间看到丁先生从工作室的玻璃柜子内拿出一只手掌心大小的红木小盒子递给吾。小盒子在手心里小巧玲珑,甚是可爱,用手掀不开,密不透缝,粗看无从下手,侧边一推,4厘米见长的小木块瞬间出位,盖子自动跟着前移,不由赞叹。里面安放着7方印,他取出其中一长方印递与吾,不由拿在手中把玩。看似普通灰中嵌白的料身,呈长方形,长约8厘米,宽近2.5厘米,工整地刻着隶书“思恭堂”三字阳文,边款为“乐只社制”,且为同样这三字也有一块匾,这三字的堂名也是上海大中华橡胶的创始人余芝卿在愚园路405弄花园洋房名。该洋房正厅挂着思恭堂匾额,而此匾现在由丁顺园保管。
细说这方印、那块匾,先从丁先生的同学说起。丁先生有个同学叫杨森,其外祖父是橡胶大王余芝卿,其母亲叫余墨卿。这小盒子就是杨家姆妈亲自递予丁,并淡淡地讲了句:阿拉屋里厢的一块匾谢谢侬嘎许多年保管着,滴个盒子里的章,侬也顺便保管着好嘞。丁顺园双手接过杨家姆妈从里屋书房里拿出这盒小东西,当时杨森还有另外一位同学也在场。话又得回到大中华橡胶厂的创始人余芝卿身上。余芝卿是宁波人(1874—1941),14岁开始从宁波闯荡上海滩,从一个打工仔学徒开始做起,后来东渡日本,数年后回到上海,投资国内企业。1926年创办大中华橡胶厂,聘请薛福基当经理,生意红火,名下拥有8家分厂。因余的几房太太生女不生男,无奈过继一位侄子为儿子,培养成才后为继承者,就是余介如。余介如成亲后,接连生了三个男孩,余芝卿希望能抱个孙女。1934年,大中华橡胶厂在研制国产橡胶轮胎档口,余芝卿的孙女余墨卿出世,随后国产轮胎技术有显著成效,余墨卿成了爷爷的掌上明珠,所以这位小孙女集家人宠爱于一身。余墨卿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中,快乐成长。在她4岁时,其祖父在愚园路668弄租地建了一栋花园洋房,后这里被改为405弄67号,这座大花园洋房就叫“思恭堂”。
宁波人每逢过年要祭奠祖宗,要祈福。过年也是谢年,余家上供都是在思恭堂正厅里。正厅上挂着匾额,长2.4米,宽80公分,厚6公分,且为整块的松木,理应是千年古松木,直径至少2.4米以上,多人合抱之木。上面提着行楷的“思恭堂”,落款为民国12年(1922年)7月张謇(著名近代实业家、书法家等)书。谢年这天,大人们都穿长袍马褂,孩子也得装扮齐整。思恭堂洋房布置乃中西合璧,极为讲究,东厢房与西厢房不同风格,东书房与西书房也有不同用场,室内布置由余墨卿的母亲一手操办,其母亲疼爱有加,晚年把代表橡胶大王家主要的几方掌权人的印让余墨卿保管,就是文章开头处所提到的盒子内的印,思恭堂印、余芝卿、薛福基(总经理)、余介如三人的姓名章,其中“思恭堂”这方印,是大中华橡胶厂的牌头,符号也是logo,家里人外出办事,购买物件,只要一说“思恭堂”的,店里的伙计就懂了,记在账上,隔了十天半月,伙计过来结账,管事的付款,最后钤印“思恭堂”,就明这笔账结了。
丁先生从小与杨森一起读书,他为人憨厚老实,乐于助人,所以周边的人缘可以,其母亲是里弄干部,丁先生后来又当兵,复员后,大家有啥事情需要解决,都会想到他。1992年时,他到同学杨森家玩,看到天井里搁着一块板,这块经过雨水浸泡,边角的松木有些腐烂,丁就对老同学说,这块板扔在天井里快烂光了,要不给我,也许派派用场呢。杨森也觉得放在天井里很碍事,就一挥手,让老同学拉走了。
杨森从美国回来探望老母时,与老同学丁先生相聚,发现了这块木板,很吃惊:“近廿年了,这块木板,侬还留着拉嗨?”“当然了,侬答应给阿拉,就好好保留着,记得有一年,张謇的孙子开价一万元收走,吾不同意,因为当初侬是送给吾,是不能买卖的。”过了两天,杨森告诉丁,伊的母亲余墨卿要见见丁。原来,伊回到母亲那里,开心地告诉伊拉娘:“老娘,侬晓得哇?这些年,侬一直拉寻的‘思恭堂’匾额在丁顺园屋里厢,而且还是老样子,好好的呢。”杨家姆妈听到这则消息,颇为感慨,经历了风风雨雨,如今过上了太平日子,不由想起老早的一些事情,自然想到母亲把大中华橡胶大陆的继承权给了她,到最后代表大中华的“思恭堂”匾额不晓得哪里去了,成了心病,“文革”时,抄家好几次,几乎是挖地三尺,又隔了几十多年,这块匾额就算幸免,也早就成了弄堂里生煤球炉的小木柴了吧,不由一声叹息。想不到还在。
这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就如当初市政府想把厂房改造成公园,杨家姆妈就要求留一点旧物有个念想。2000年,徐家汇公园开工建设,不但保留了大中华橡胶厂烟囱,还将原高28米的烟囱增高了11米,烟囱的背后,是国货百年自强不息的标记,也成为徐家汇的地标建筑。想到这些,杨家姆妈,尤为欣慰。于是就让儿子杨森叫他的同学丁顺园到家里来,要见伊。
杨虎的儿媳妇自从见到杨家姆妈之后,似乎杨森对丁顺园在原来老同学的情分上更深一层,甚至杨家姆妈谢世一事,也让丁同学帮着操办。此话得从2011年说起,丁顺园那时已经是一位藏家,收藏原本对于他是一项水相当深的行当,常人难以驾驭,丁打小在愚园新村里长大,愚园路和其他街区有一个最大的区别是这里的文化底蕴深厚,还有一个良好的治安环境。这里居住的居民素质也不同于其他街区。
丁先生说他们小时候不管捡到什么东西都要上交。文革抄家时,垃圾桶里、阴沟里都能看到金戒指和“小黄鱼”(金条),当时捡到全部上交。如果拿人家东西,也要经过父母的同意,否则坚决不拿。每天吃饭时,父亲不坐下来,小孩是不能动筷子的,父亲吃饭的位置是固定的,靠门的位置是父亲的,这些规矩现在很少能传承下来。
丁先生小学是在愚园路第五小学毕业的,也就是现在的长宁区教育学院。中学在市三中学度过的。文革后,男女混读。丁先生是74届,毕业后当了3年多兵,回来后分配到中山公园的钟表元件厂上班。丁先生打小与左邻右舍熟悉,人长得结实、憨厚,也受母亲的传教,颇为热心。远亲不如近邻,邻居这家需要买袋米,就让小丁带回来,那家需要买小东西,让他跑腿一下,一呼就应,而且办事利落,邻居们大抵是一些上来年纪的,当时愣头青的小丁不晓得,这些邻居每户都有一个惊天的故事,他们家有时挂的画,放在桌上的物件,他也会瞧见一二,老人们一般人也不会告知,他也只是瞅到而已,但是年轻的他,喜欢向老人们打听一些弄堂里的风土人情。
后到了90年代初,丁先生的战友转业后去了锦江车队开车。有次一位日本老板包车,问起上海还有什么老物件,战友就想到丁先生住在愚园路上,就找他帮忙。当时战友来找丁时,他已经搬出愚园路,但是与750弄的邻里关系没有断,弄堂里的老人喜欢这个小年轻,而且丁先生逢年过节还会去给他们拜年。这位日本老板过来收一些字画什么的,丁才晓得看似普通的一些字画里面有很多的名堂,感觉这是一种商机,也就慢慢学起来,邻居们看到他,也喜欢教他一些常识,主要是拿出家中仅有的私货与他分享,久而久之,他也收了邻居们的一些字画,也从此踏入收藏的圈子。
1992年,同学杨森后来要出国去,想把家里一些物件清理掉,就想到了丁先生,那个扔在亭子里的匾额,受日晒雨淋,丁拿走了。2011年,廿年后,保管好好的,觉得伊是很好的保管员,对伊更为信托。后来杨家姆妈递给他的“思恭堂”相关的一盒印章,杨森讲:滴个是阿拉姆妈给侬的,与吾勿搭界,由侬保管好了。到2016年的9月的一天,丁先生接到杨森的电话,说他最近在上海,叫丁过去。一般情况下,杨森回沪,同学们都是要聚一次,叙旧开怀,而且每次都是丁策划安排。这次杨森电话来让他到他家去,觉得有些不同寻常,因为上海人朋友之间聚会,很少在家中,一般是找个咖啡店或饭店里碰头。于是丁先生就到他家里了,才晓得,杨家姆妈年事已高,最近老是昏昏沉沉,有时不省人事,杨森预感老母亲有不测,平时里杨森与弟弟两人都在国外,就是轮流换班到国内照顾老母,弟兄二人在国外生活几十年,不晓得上海办丧事的一些规矩,他们自己是大户人家出来的,规矩也是特别多,绝对不能怠慢老母最后一桩大事体。马上想到丁同学,就请丁来家里商量一下,丁同学就一一告知。
过了没有几天,杨家姆妈安详离世。丁同学前前后后帮着操办,像儿子一样跟着守灵,彻夜不眠,使得杨森弟兄俩备受感动。丧事中,来吊唁的人络绎不绝,花圈都是有身份的,这里不一一表述。但是在这里务必把杨家姆妈的身份进一步阐述。杨家姆妈——余墨卿是大上海的名媛,名门闺秀。她不仅仅是橡胶大王家宠如公主的孙女,经过文革的洗礼,住在小庵堂二楼,一住就是19年,但依旧高贵脱俗;她还有一个身份,是杨虎的儿媳妇。
丁先生的孩童时代是在愚园路750弄15号度过的。常人可能不熟悉,但是说起愚园新村的前身,是维新派领袖康有为的豪华花园住宅,定会眼前一亮。此乃康有为于1921年建造的“游存卢”旧址,又称愚园新村。
话说1913年,康有为从海外归来,在上海创办《不忍》杂志,最后的七载光阴就在“游存卢”度过。其为愚园路构筑的花园住宅,园内有假山叠石,小亭相傍,小桥流水,花树果木千余种,并有珍贵动物驯养,另有弹子房、网球场,好比现在的中山公园,一派豪华气象。1927年,康有为过世。1930年,这块地转给浙江兴业银行,建成29幢假四层联立式洋房,总建筑面积约3190平方米,均有煤气、电话、卫生等设备。
丁顺园的父亲名为丁锡章,解放初期在闸北区公安局工作,父亲的同事是闸北区第一任公安局局长,叫严群芝。当时上海要成立长宁区,上面领导把严调到长宁区检察院当检察长,严让其父一起来长宁,两家好做邻居。这样丁家与严家就都搬进原江苏路警署的房子里,也就是愚园新村15号,做了上下楼的邻居,搬进来第二年,1956年丁顺园出生。愚园新村在愚园路上,愚园路这个路名的由来,有好几个版本,据丁先生考证,先有“愚园”两字,后又愚园路。
晚清辰光,有个名叫徐润的商人,他是“四大买办”之一,通过贸易在1860——1870年间,他成为中国最大的茶商,创办了中国第一家保险公司、第一件机器印刷厂等,此人别号愚斋,晚年派人在老家修筑“竹石山房”即愚园。坊间流传,1911年之前,他在上海今天的愚园路、常德路口买了一块地,依照城隍庙豫园的格局仿制一座园林,名为“愚园”。
小刀会起义园子被毁,成一片荒地。1911年,工部局接管之后,申请取名表决,徐润提议此路为“愚申”,经过再三表决,定为“愚园”。这就是“先有园,后有路”的版本之一。徐润与康有为同为广州府人士,相差20岁,有无交集,现未查到相关文献。愚园路沿线,密集分布着中国近现代的名人故居,从清末一直延续到解放初期,故事层层叠叠,也因这里特定的地理环境,式样众多的现代民居建筑内渗透与深化着艺术人文气息。
愚园新村更为如此,共有1—37号,每一幢房子内又可延伸出一部传奇,而恰恰丁先生从小生于斯,长于斯。现在愚园新村1号至7号没有了。当时上海建设地铁2号线,为了把愚园路754号西班牙独栋别墅保存下来,过街楼到弄堂口再到第一排房子2号相差30米左右,2号和第一排房子1号、3号、5号、7号是平排的,政府决定把别墅后面一排房子就是愚园新村1号至7号这排房子拆掉,拆掉的空地让给愚园路754号独栋别墅。愚园新村建于1930年,新村建造相当讲究,步入弄堂前有过街楼,进深近有10—15米。过街楼左转便是大弄堂,右边是双号、左边是单号,一排房子就如现在的联体别墅。愚园新村整体设计像只金蟾,没有后门,只进不出。当时买一个门牌号也得10根金条,据说18号门牌号,主人化了15根金条。
据丁先生考证,愚园新村的室内硬件布置大抵为西式。譬如,一楼有汽车间、煤气、电话、还有炮仗炉子(锅炉);二楼有壁炉,全部是意大利进口的大理石,每栋房子有烟囱。入冬时分,从壁炉的孔内接根管子出来,一边生火炉烧水,热气就从管子中通到壁炉的通道里,壁炉墙体内都是空心的,相互连通;三楼、四楼有英国进口的浴缸,冷热两只水龙头,热水龙头里出来的热水是锅炉烧的,墙壁与墙壁之间有20公分的隔音板。其建筑的水准,就隔音这项,近百年之后的现如今的城市高层楼还没普遍达到这样的格局。
吾与丁先生第二次见面已是癸卯仲夏,见面寒暄几句,海阔天空聊,无意间看到丁先生从工作室的玻璃柜子内拿出一只手掌心大小的红木小盒子递给吾。小盒子在手心里小巧玲珑,甚是可爱,用手掀不开,密不透缝,粗看无从下手,侧边一推,4厘米见长的小木块瞬间出位,盖子自动跟着前移,不由赞叹。里面安放着7方印,他取出其中一长方印递与吾,不由拿在手中把玩。看似普通灰中嵌白的料身,呈长方形,长约8厘米,宽近2.5厘米,工整地刻着隶书“思恭堂”三字阳文,边款为“乐只社制”,且为同样这三字也有一块匾,这三字的堂名也是上海大中华橡胶的创始人余芝卿在愚园路405弄花园洋房名。该洋房正厅挂着思恭堂匾额,而此匾现在由丁顺园保管。
细说这方印、那块匾,先从丁先生的同学说起。丁先生有个同学叫杨森,其外祖父是橡胶大王余芝卿,其母亲叫余墨卿。这小盒子就是杨家姆妈亲自递予丁,并淡淡地讲了句:阿拉屋里厢的一块匾谢谢侬嘎许多年保管着,滴个盒子里的章,侬也顺便保管着好嘞。丁顺园双手接过杨家姆妈从里屋书房里拿出这盒小东西,当时杨森还有另外一位同学也在场。话又得回到大中华橡胶厂的创始人余芝卿身上。余芝卿是宁波人(1874—1941),14岁开始从宁波闯荡上海滩,从一个打工仔学徒开始做起,后来东渡日本,数年后回到上海,投资国内企业。1926年创办大中华橡胶厂,聘请薛福基当经理,生意红火,名下拥有8家分厂。因余的几房太太生女不生男,无奈过继一位侄子为儿子,培养成才后为继承者,就是余介如。余介如成亲后,接连生了三个男孩,余芝卿希望能抱个孙女。1934年,大中华橡胶厂在研制国产橡胶轮胎档口,余芝卿的孙女余墨卿出世,随后国产轮胎技术有显著成效,余墨卿成了爷爷的掌上明珠,所以这位小孙女集家人宠爱于一身。余墨卿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中,快乐成长。在她4岁时,其祖父在愚园路668弄租地建了一栋花园洋房,后这里被改为405弄67号,这座大花园洋房就叫“思恭堂”。
宁波人每逢过年要祭奠祖宗,要祈福。过年也是谢年,余家上供都是在思恭堂正厅里。正厅上挂着匾额,长2.4米,宽80公分,厚6公分,且为整块的松木,理应是千年古松木,直径至少2.4米以上,多人合抱之木。上面提着行楷的“思恭堂”,落款为民国12年(1922年)7月张謇(著名近代实业家、书法家等)书。谢年这天,大人们都穿长袍马褂,孩子也得装扮齐整。思恭堂洋房布置乃中西合璧,极为讲究,东厢房与西厢房不同风格,东书房与西书房也有不同用场,室内布置由余墨卿的母亲一手操办,其母亲疼爱有加,晚年把代表橡胶大王家主要的几方掌权人的印让余墨卿保管,就是文章开头处所提到的盒子内的印,思恭堂印、余芝卿、薛福基(总经理)、余介如三人的姓名章,其中“思恭堂”这方印,是大中华橡胶厂的牌头,符号也是logo,家里人外出办事,购买物件,只要一说“思恭堂”的,店里的伙计就懂了,记在账上,隔了十天半月,伙计过来结账,管事的付款,最后钤印“思恭堂”,就明这笔账结了。
丁先生从小与杨森一起读书,他为人憨厚老实,乐于助人,所以周边的人缘可以,其母亲是里弄干部,丁先生后来又当兵,复员后,大家有啥事情需要解决,都会想到他。1992年时,他到同学杨森家玩,看到天井里搁着一块板,这块经过雨水浸泡,边角的松木有些腐烂,丁就对老同学说,这块板扔在天井里快烂光了,要不给我,也许派派用场呢。杨森也觉得放在天井里很碍事,就一挥手,让老同学拉走了。
杨森从美国回来探望老母时,与老同学丁先生相聚,发现了这块木板,很吃惊:“近廿年了,这块木板,侬还留着拉嗨?”“当然了,侬答应给阿拉,就好好保留着,记得有一年,张謇的孙子开价一万元收走,吾不同意,因为当初侬是送给吾,是不能买卖的。”过了两天,杨森告诉丁,伊的母亲余墨卿要见见丁。原来,伊回到母亲那里,开心地告诉伊拉娘:“老娘,侬晓得哇?这些年,侬一直拉寻的‘思恭堂’匾额在丁顺园屋里厢,而且还是老样子,好好的呢。”杨家姆妈听到这则消息,颇为感慨,经历了风风雨雨,如今过上了太平日子,不由想起老早的一些事情,自然想到母亲把大中华橡胶大陆的继承权给了她,到最后代表大中华的“思恭堂”匾额不晓得哪里去了,成了心病,“文革”时,抄家好几次,几乎是挖地三尺,又隔了几十多年,这块匾额就算幸免,也早就成了弄堂里生煤球炉的小木柴了吧,不由一声叹息。想不到还在。
这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就如当初市政府想把厂房改造成公园,杨家姆妈就要求留一点旧物有个念想。2000年,徐家汇公园开工建设,不但保留了大中华橡胶厂烟囱,还将原高28米的烟囱增高了11米,烟囱的背后,是国货百年自强不息的标记,也成为徐家汇的地标建筑。想到这些,杨家姆妈,尤为欣慰。于是就让儿子杨森叫他的同学丁顺园到家里来,要见伊。
杨虎的儿媳妇自从见到杨家姆妈之后,似乎杨森对丁顺园在原来老同学的情分上更深一层,甚至杨家姆妈谢世一事,也让丁同学帮着操办。此话得从2011年说起,丁顺园那时已经是一位藏家,收藏原本对于他是一项水相当深的行当,常人难以驾驭,丁打小在愚园新村里长大,愚园路和其他街区有一个最大的区别是这里的文化底蕴深厚,还有一个良好的治安环境。这里居住的居民素质也不同于其他街区。
丁先生说他们小时候不管捡到什么东西都要上交。文革抄家时,垃圾桶里、阴沟里都能看到金戒指和“小黄鱼”(金条),当时捡到全部上交。如果拿人家东西,也要经过父母的同意,否则坚决不拿。每天吃饭时,父亲不坐下来,小孩是不能动筷子的,父亲吃饭的位置是固定的,靠门的位置是父亲的,这些规矩现在很少能传承下来。
丁先生小学是在愚园路第五小学毕业的,也就是现在的长宁区教育学院。中学在市三中学度过的。文革后,男女混读。丁先生是74届,毕业后当了3年多兵,回来后分配到中山公园的钟表元件厂上班。丁先生打小与左邻右舍熟悉,人长得结实、憨厚,也受母亲的传教,颇为热心。远亲不如近邻,邻居这家需要买袋米,就让小丁带回来,那家需要买小东西,让他跑腿一下,一呼就应,而且办事利落,邻居们大抵是一些上来年纪的,当时愣头青的小丁不晓得,这些邻居每户都有一个惊天的故事,他们家有时挂的画,放在桌上的物件,他也会瞧见一二,老人们一般人也不会告知,他也只是瞅到而已,但是年轻的他,喜欢向老人们打听一些弄堂里的风土人情。
后到了90年代初,丁先生的战友转业后去了锦江车队开车。有次一位日本老板包车,问起上海还有什么老物件,战友就想到丁先生住在愚园路上,就找他帮忙。当时战友来找丁时,他已经搬出愚园路,但是与750弄的邻里关系没有断,弄堂里的老人喜欢这个小年轻,而且丁先生逢年过节还会去给他们拜年。这位日本老板过来收一些字画什么的,丁才晓得看似普通的一些字画里面有很多的名堂,感觉这是一种商机,也就慢慢学起来,邻居们看到他,也喜欢教他一些常识,主要是拿出家中仅有的私货与他分享,久而久之,他也收了邻居们的一些字画,也从此踏入收藏的圈子。
1992年,同学杨森后来要出国去,想把家里一些物件清理掉,就想到了丁先生,那个扔在亭子里的匾额,受日晒雨淋,丁拿走了。2011年,廿年后,保管好好的,觉得伊是很好的保管员,对伊更为信托。后来杨家姆妈递给他的“思恭堂”相关的一盒印章,杨森讲:滴个是阿拉姆妈给侬的,与吾勿搭界,由侬保管好了。到2016年的9月的一天,丁先生接到杨森的电话,说他最近在上海,叫丁过去。一般情况下,杨森回沪,同学们都是要聚一次,叙旧开怀,而且每次都是丁策划安排。这次杨森电话来让他到他家去,觉得有些不同寻常,因为上海人朋友之间聚会,很少在家中,一般是找个咖啡店或饭店里碰头。于是丁先生就到他家里了,才晓得,杨家姆妈年事已高,最近老是昏昏沉沉,有时不省人事,杨森预感老母亲有不测,平时里杨森与弟弟两人都在国外,就是轮流换班到国内照顾老母,弟兄二人在国外生活几十年,不晓得上海办丧事的一些规矩,他们自己是大户人家出来的,规矩也是特别多,绝对不能怠慢老母最后一桩大事体。马上想到丁同学,就请丁来家里商量一下,丁同学就一一告知。
过了没有几天,杨家姆妈安详离世。丁同学前前后后帮着操办,像儿子一样跟着守灵,彻夜不眠,使得杨森弟兄俩备受感动。丧事中,来吊唁的人络绎不绝,花圈都是有身份的,这里不一一表述。但是在这里务必把杨家姆妈的身份进一步阐述。杨家姆妈——余墨卿是大上海的名媛,名门闺秀。她不仅仅是橡胶大王家宠如公主的孙女,经过文革的洗礼,住在小庵堂二楼,一住就是19年,但依旧高贵脱俗;她还有一个身份,是杨虎的儿媳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