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鸟,是北京土话,是对知了的叫法,跟知了的发音相近。我在北京客居20多年,早就习惯了老北京的很多土话,也喜欢季鸟这个叫法,一季之鸟。一年有四季,它只存在于夏季,“朝菌不知晦朔,惠姑不知春秋”,(庄子《逍遥游》)仿佛为夏而生,为夏而唱。这几天季鸟又开始在枝头歌唱,我喜欢它的声音,从来不觉得蝉声吵闹,倒是有“鸟鸣山更幽”的静谧感。中午午休听着蝉声入眠,仿佛又回到了小时候:在树荫下放一扇门板,母亲摇着蒲扇,帮我驱赶着蚊虫,可以睡得很香很沉。
一
我从小就是捉季鸟的高手,无论是刚在地皮破开了一个小洞的季鸟猴,还是隐藏在树梢上引吭高歌的季鸟,我都能轻松找到,收入囊中。
我的村庄有纵横两条深沟,沟底有三个泥塘,不长荷花,不生鱼虾,只有青蛙和癞蛤蟆整天“呱呱呱”。泥塘周边遍植杨柳,绿荫如盖,填满整个沟槽。这里就是蝉的家园,也是我的乐园。
听到夏日第一声蝉鸣起,我的心就开始痒起来。每天傍晚放学下课,我必须沿着沟底从北往南来回兜上两大圈,直到天黑,把随身携带的塑料袋装满才肯回家。找季鸟我是有技巧的,先是扫视树干,把爬上树的先收入囊中,高一些的就用树棍捅下来;再巡视脚下,脚下的泥土早被上下学和来回找季鸟的孩子们踩得光溜溜。要想发现季鸟猴一点儿也不难,我总结的是要找不规则的小洞口,轻轻挑开土层,十拿九稳。洞口形状规则的一般是蚂蚁或者其他虫子的窝,大的洞口预示着里面的季鸟猴一般早就钻出去了,不用耽误工夫。
中午,炎炎的烈日炙烤着大地,树叶都变得卷曲,季鸟叫得更加起劲了,一只领唱,随后无数和鸣,整个村庄响成一片欢乐的海洋。趁着大人们休息,我用铁丝把洗衣粉袋子撑起来做一个网兜状的陷阱,绑在长竹竿细的那端,这就是一个简单的季鸟抄子。季鸟虽然被赋予了一个鸟字,但它的飞行技巧确实不咋地,身子重,翅膀薄,受到惊吓起飞时候,身子先要往下一沉,往往还要借助一泡尿的反作用力(或者这样做是为了减轻体重,吓唬天敌)才能一起一伏莽莽撞撞地飞行。所以这个简易抄子就是它的克星。比老辈子传下来的用马尾巴毛做的活扣套,或者用嘴嚼烂青麦穗得到的面筋去粘,高效得多。发现季鸟,只要轻轻地把竹竿顺过去,慢慢把袋子扣在季鸟所在的枝条上,它一飞,就会落在袋子里,无论它怎么挣扎,根本出不去。沟底的树木太高,竹竿一般够不到,为了捉季鸟,我经常在村庄各家的屋顶上,院墙上攀爬、行走,也曾刮烂了裤子,弄掉了扣子。这个季节村子里为数不多的杏儿和桃子成熟了,抄子便有了另一个作用,从屋顶,从院墙悄悄地探过去,抄一个果子回来,找个阴凉处偷偷吃掉,是一个当年不可言说的乐趣。
到了暑假那就更疯狂地捉季鸟,一天至少要出门三趟,除了晚上和中午的两趟,多了早上一趟。清晨的季鸟大多数在树木不高处,出壳不久,草绿或者黄绿色,翅膀还不够硬,捉起来容易。多的时候一天能捉到50多只。有些小朋友屁颠屁颠地跟在我后面,哥哥,哥哥地叫,希望我分给他们一两个去玩儿。今年清明上坟,遇见小时候的玩伴儿二鹏,他很小就跟父母离开了村庄,父亲说,你们哥俩还认识吗?当父亲说出我的名字时,二鹏跟我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哦,是勇哥,小时候你太能捉季鸟了,还经常分给我们呢。
大概是在四年级,一次期末考试没考好,老师家访,父母和老师一致认为是因为捉季鸟耽误了我的学习。我心中不服,但那段时间也不敢明目张胆地找季鸟了。蝉翼本来就单薄,再为我背锅,它们飞起来更吃力了。
那个年代找回来的季鸟猴,基本上都是用铁筛子一扣,等它们变成季鸟,得到季鸟皮(蝉蜕)。这个是药材,据说采购站曾经收过,我几年间攒了很多,可采购站不收。变得畸形的直接喂鸡喂鸭了,变得好的,折掉一半翅膀,看它们仰着身子,屁股贴在地上飞,我叫它“耍猴”。不知道是不是没有吸食到晨露的原因,这样的季鸟不会长鸣,挤压它的腹部才会发出“咯咯咯”的声音。当然这指的是公季鸟。偶尔也烧烤来吃,也只吃中间脊梁处的瘦肉,味道非常不错,其他全部丢弃喂鸡鸭。而当下,网上有很多养殖、销售季鸟猴的,饭店也有油炸来卖的,价格不菲。去年我一个山东的朋友还特意给我带了两矿泉水瓶冷冻的季鸟猴,让我尝鲜。想想小时候人们普遍缺少蛋白质,却没有吃季鸟的习惯,而今,物质极大丰富,这小小的季鸟猴倒登堂入室,成了珍馐美味,世间的事情就是这么奇妙。
我从小就心软,也特别喜欢小动物,但对季鸟是个例外,大概当年听老师和大人们说季鸟是害虫。它们幼年在大树下吸食树根的营养,成虫在树枝上吸食汁水,我亲眼见到我家的那棵幼小的柿子树遭到季鸟吸食后,留下数十个小孔,枯萎了。所以当年我是抱着为树、为民除害的心态去捉季鸟的。现在想来,都是为了生存,它们何罪之有呢,是人类以自己的好恶定义罢了!
二
可能是小时候残害季鸟太多了,它们的冤气太重,始终纠缠着我,长大后我成了一只季鸟。
上大学那会儿,学习上突然地轻松,让我开始放飞自我,开始跟着大家唱流行歌曲,最喜欢的旋律就是李宗盛作词,赵传老师演唱的《我是一只小小鸟》。我被那歌词,旋律,还有赵传魔幻般的声音深深折服。虽然嘴上唱小小鸟,心里想的还是毕业后要“扶摇直上九万里”“海阔凭鱼跳跃,天高任鸟飞”。年少轻狂的我哪知道世事的艰难和险恶!
毕业后我如愿进入县外贸,哪知道计划经济的产物——县外贸已是“昨日黄花”,马上要被市场经济取代。没过两年,我就只得只身背着行囊来北京闯荡寻找生路。
我先后在饭店打工,当过工地壮工,摆过地摊,当过群众演员,做过直销。最后进入纸张销售这个行业,做起了业务员才算慢慢站稳了脚跟。每当身心疲惫的时候我都会不自觉的哼起这首歌“有时候我觉得自己像一只小小鸟……我怀疑是不是只有我的明天没有变得更好……”唱这支歌的时候我的眼前浮现的不是常见的黄鹂、麻雀,而是一只受到惊吓,振着小小的翅膀一起一伏笨拙飞行的季鸟。是啊,即便是普通的小鸟,也有自己熟悉的父母和兄弟姐妹,遇到困难可以抱团取暖,相互照应,分享快乐,舔舐伤口。而我呢,几乎举目无亲,抬头无故,且囊中羞涩,没人介绍和分享经验,一切都靠摸索。就像地下的季鸟猴,在地下蛰伏几年,好不容易长成成虫,摸索着要钻出地面。这个过程中,有时会遇到草根枯根,碎石瓦砾,我就在那里独自面对,傻愣愣地挖呀挖,不知耗费多少精力和时日才能挖开一条生路。
茫然的时候,我想到我曾经在秋分时候树干上捉到过一只知了猴,那时候就连树上的季鸟都归于死寂,这只季鸟猴也不知道遇到了什么困难,才爬出地面。我就怕我成了这样一只季鸟,浪费太多的时日,等好不容易熬出头,面对的却是一片萧瑟秋风。即便是勉强鸣叫,也大概只是“寒蝉凄切”,索然无味。
慢慢地,这首歌歌在我的嘴里变成了“我是一只小小小季鸟……”季鸟是真的飞不高,除了淘气的孩子,也没有猎人把它当成狩猎目标。
我本性喜欢静,不喜欢和陌生人打交道,也不善交际、言谈。刚上大学那会儿,大舅向我母亲问起我学的专业,母亲告知“市场营销”。大舅笑道,我外甥也不爱说话呀,这能行吗?在外贸待的两年更是把人待坏了,大部分上班时间大眼瞪小眼干坐着扯闲篇,甚至老员工带我们到宿舍去偷偷“打升级”。腼腆和懒惰是我要克服的两座大山。父母和亲友的期盼还有我所谓的雄心壮志就是我这只季鸟臃肿的身体,迈开的两条腿就是我薄薄的蝉翼,我不能停,我没有依靠,也没有回头路。我跑业务后,把钢筋水泥的高楼、桥梁当做绿树森林,把自己当成那只拼命想生存下来,四处寻找安全感的季鸟。
那时候的公交车基本是红黄色调,无轨电车还会拖着两条大辫子,这和季鸟猴的外观有些相似,尤其是当满身尘土的公交车喘着粗气从桥洞或者隧道驶出的时候,就像是一只季鸟猴从洞里钻出。那些脸上带着迷茫、执着的打工人在车站上上下下,也像是一只只寻找安全感的季鸟。我突然觉得我并不孤单,原来我有这么多的同类,都来到这个城市寻找放声歌唱的机会。不,也许他们更喜欢候鸟这个称呼,成群结队来城市,每到年节,又要成群结队地飞回故乡。
三
候鸟大多数一年一次往返故乡,多数的北漂也过着这样的日子。我这只季鸟在工作稳定以后,开启了每月回家一趟的生活。一月就是我的一季,一年就是12季,每个月底往返故乡。
开始的时候,是我自己,周六一早五点起来,在西三旗等头班315公交车,德胜门转5路,天安门转20路到达北京南站,8点的火车,中午就能到家吃上中午饭。周日回北京,列车倒是很多,基本从东北发车的一个小时一趟,都在滦县停留,我到了火车站赶上哪趟有票就坐哪趟。有时候到了北京太晚了,错过了末班车,只能坐小公共。这些交通工具就成了我回家的蝉翼。
后来,老板让我介绍业务员,我叫来了几个老乡、同学,我们就一起这样往返。这样的日子过了五年,我终于有了人生的第一辆车,一辆小面,平时我用它代步,拉些散货,我们几个回家就靠它,戏称它是快乐小巴。小巴就成了我的蝉翼。
就这样20多年间,我换了多辆车,算是翅膀逐渐硬了。同时,我身上的负担越来越重,父母逐渐衰老,两个儿子逐渐长大。我还是那只季鸟,不敢有丝毫麻痹,小心地避开各种捕食者,避开风雨,吸吮一点上天恩赐的阳光雨露,保持体力,飞不了直线就尽量少走弯路,飞飞停停,坚定目标,做一只快乐的季鸟。
我在北京低调做人做事,别管是酷暑严寒,那些时日,宁可在站台多停留受罪,也要坐月票有效的车,哪怕挤成相片,一身臭汗。中午在外几乎永远是一碗拉面,吃饱了,也喝足了,每天出门都带水,喝完了就去银行里面饮水机上接。我像一只季鸟猴,只知道埋头干活儿,默不作声,不知道休息。可每当我回到家的时候,就像枝头的季鸟,叫个不停。我喜欢给家人们买买买,衣服,新鲜的水果,贵重的首饰。我欠父母的养育之恩,让他们能够在曾经瞧不起他们的人前,能够抬起头走路,把最好的买给他们;我欠媳妇儿的更多,结婚那会儿都没有新房,婚后还要跟我一起还外债,伺候常年身体不好的母亲,我要给她最好的生活;孩子们是我的心头肉,我小的时候几乎享受不到玩具和美食,我都要买给他们,还要去游乐场,甚至旅游,不留遗憾。村里哪里热闹我往哪里去,红白喜事,人情来往我都尽量参与。
来到江山文学后,我在群里也是一只小小的季鸟,虽然写作水平一般,但一直坚持,也积极参与社团的活动。
孩子期末考试结束了,我准备回家陪他们待上几天,路上自然少不了音乐的陪伴。或许我还会把“小小鸟”唱成“小季鸟”,这里面多了些调侃,少了些心酸。我还要带孩子们去树林里找季鸟猴,讲讲季鸟的故事。
一
我从小就是捉季鸟的高手,无论是刚在地皮破开了一个小洞的季鸟猴,还是隐藏在树梢上引吭高歌的季鸟,我都能轻松找到,收入囊中。
我的村庄有纵横两条深沟,沟底有三个泥塘,不长荷花,不生鱼虾,只有青蛙和癞蛤蟆整天“呱呱呱”。泥塘周边遍植杨柳,绿荫如盖,填满整个沟槽。这里就是蝉的家园,也是我的乐园。
听到夏日第一声蝉鸣起,我的心就开始痒起来。每天傍晚放学下课,我必须沿着沟底从北往南来回兜上两大圈,直到天黑,把随身携带的塑料袋装满才肯回家。找季鸟我是有技巧的,先是扫视树干,把爬上树的先收入囊中,高一些的就用树棍捅下来;再巡视脚下,脚下的泥土早被上下学和来回找季鸟的孩子们踩得光溜溜。要想发现季鸟猴一点儿也不难,我总结的是要找不规则的小洞口,轻轻挑开土层,十拿九稳。洞口形状规则的一般是蚂蚁或者其他虫子的窝,大的洞口预示着里面的季鸟猴一般早就钻出去了,不用耽误工夫。
中午,炎炎的烈日炙烤着大地,树叶都变得卷曲,季鸟叫得更加起劲了,一只领唱,随后无数和鸣,整个村庄响成一片欢乐的海洋。趁着大人们休息,我用铁丝把洗衣粉袋子撑起来做一个网兜状的陷阱,绑在长竹竿细的那端,这就是一个简单的季鸟抄子。季鸟虽然被赋予了一个鸟字,但它的飞行技巧确实不咋地,身子重,翅膀薄,受到惊吓起飞时候,身子先要往下一沉,往往还要借助一泡尿的反作用力(或者这样做是为了减轻体重,吓唬天敌)才能一起一伏莽莽撞撞地飞行。所以这个简易抄子就是它的克星。比老辈子传下来的用马尾巴毛做的活扣套,或者用嘴嚼烂青麦穗得到的面筋去粘,高效得多。发现季鸟,只要轻轻地把竹竿顺过去,慢慢把袋子扣在季鸟所在的枝条上,它一飞,就会落在袋子里,无论它怎么挣扎,根本出不去。沟底的树木太高,竹竿一般够不到,为了捉季鸟,我经常在村庄各家的屋顶上,院墙上攀爬、行走,也曾刮烂了裤子,弄掉了扣子。这个季节村子里为数不多的杏儿和桃子成熟了,抄子便有了另一个作用,从屋顶,从院墙悄悄地探过去,抄一个果子回来,找个阴凉处偷偷吃掉,是一个当年不可言说的乐趣。
到了暑假那就更疯狂地捉季鸟,一天至少要出门三趟,除了晚上和中午的两趟,多了早上一趟。清晨的季鸟大多数在树木不高处,出壳不久,草绿或者黄绿色,翅膀还不够硬,捉起来容易。多的时候一天能捉到50多只。有些小朋友屁颠屁颠地跟在我后面,哥哥,哥哥地叫,希望我分给他们一两个去玩儿。今年清明上坟,遇见小时候的玩伴儿二鹏,他很小就跟父母离开了村庄,父亲说,你们哥俩还认识吗?当父亲说出我的名字时,二鹏跟我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哦,是勇哥,小时候你太能捉季鸟了,还经常分给我们呢。
大概是在四年级,一次期末考试没考好,老师家访,父母和老师一致认为是因为捉季鸟耽误了我的学习。我心中不服,但那段时间也不敢明目张胆地找季鸟了。蝉翼本来就单薄,再为我背锅,它们飞起来更吃力了。
那个年代找回来的季鸟猴,基本上都是用铁筛子一扣,等它们变成季鸟,得到季鸟皮(蝉蜕)。这个是药材,据说采购站曾经收过,我几年间攒了很多,可采购站不收。变得畸形的直接喂鸡喂鸭了,变得好的,折掉一半翅膀,看它们仰着身子,屁股贴在地上飞,我叫它“耍猴”。不知道是不是没有吸食到晨露的原因,这样的季鸟不会长鸣,挤压它的腹部才会发出“咯咯咯”的声音。当然这指的是公季鸟。偶尔也烧烤来吃,也只吃中间脊梁处的瘦肉,味道非常不错,其他全部丢弃喂鸡鸭。而当下,网上有很多养殖、销售季鸟猴的,饭店也有油炸来卖的,价格不菲。去年我一个山东的朋友还特意给我带了两矿泉水瓶冷冻的季鸟猴,让我尝鲜。想想小时候人们普遍缺少蛋白质,却没有吃季鸟的习惯,而今,物质极大丰富,这小小的季鸟猴倒登堂入室,成了珍馐美味,世间的事情就是这么奇妙。
我从小就心软,也特别喜欢小动物,但对季鸟是个例外,大概当年听老师和大人们说季鸟是害虫。它们幼年在大树下吸食树根的营养,成虫在树枝上吸食汁水,我亲眼见到我家的那棵幼小的柿子树遭到季鸟吸食后,留下数十个小孔,枯萎了。所以当年我是抱着为树、为民除害的心态去捉季鸟的。现在想来,都是为了生存,它们何罪之有呢,是人类以自己的好恶定义罢了!
二
可能是小时候残害季鸟太多了,它们的冤气太重,始终纠缠着我,长大后我成了一只季鸟。
上大学那会儿,学习上突然地轻松,让我开始放飞自我,开始跟着大家唱流行歌曲,最喜欢的旋律就是李宗盛作词,赵传老师演唱的《我是一只小小鸟》。我被那歌词,旋律,还有赵传魔幻般的声音深深折服。虽然嘴上唱小小鸟,心里想的还是毕业后要“扶摇直上九万里”“海阔凭鱼跳跃,天高任鸟飞”。年少轻狂的我哪知道世事的艰难和险恶!
毕业后我如愿进入县外贸,哪知道计划经济的产物——县外贸已是“昨日黄花”,马上要被市场经济取代。没过两年,我就只得只身背着行囊来北京闯荡寻找生路。
我先后在饭店打工,当过工地壮工,摆过地摊,当过群众演员,做过直销。最后进入纸张销售这个行业,做起了业务员才算慢慢站稳了脚跟。每当身心疲惫的时候我都会不自觉的哼起这首歌“有时候我觉得自己像一只小小鸟……我怀疑是不是只有我的明天没有变得更好……”唱这支歌的时候我的眼前浮现的不是常见的黄鹂、麻雀,而是一只受到惊吓,振着小小的翅膀一起一伏笨拙飞行的季鸟。是啊,即便是普通的小鸟,也有自己熟悉的父母和兄弟姐妹,遇到困难可以抱团取暖,相互照应,分享快乐,舔舐伤口。而我呢,几乎举目无亲,抬头无故,且囊中羞涩,没人介绍和分享经验,一切都靠摸索。就像地下的季鸟猴,在地下蛰伏几年,好不容易长成成虫,摸索着要钻出地面。这个过程中,有时会遇到草根枯根,碎石瓦砾,我就在那里独自面对,傻愣愣地挖呀挖,不知耗费多少精力和时日才能挖开一条生路。
茫然的时候,我想到我曾经在秋分时候树干上捉到过一只知了猴,那时候就连树上的季鸟都归于死寂,这只季鸟猴也不知道遇到了什么困难,才爬出地面。我就怕我成了这样一只季鸟,浪费太多的时日,等好不容易熬出头,面对的却是一片萧瑟秋风。即便是勉强鸣叫,也大概只是“寒蝉凄切”,索然无味。
慢慢地,这首歌歌在我的嘴里变成了“我是一只小小小季鸟……”季鸟是真的飞不高,除了淘气的孩子,也没有猎人把它当成狩猎目标。
我本性喜欢静,不喜欢和陌生人打交道,也不善交际、言谈。刚上大学那会儿,大舅向我母亲问起我学的专业,母亲告知“市场营销”。大舅笑道,我外甥也不爱说话呀,这能行吗?在外贸待的两年更是把人待坏了,大部分上班时间大眼瞪小眼干坐着扯闲篇,甚至老员工带我们到宿舍去偷偷“打升级”。腼腆和懒惰是我要克服的两座大山。父母和亲友的期盼还有我所谓的雄心壮志就是我这只季鸟臃肿的身体,迈开的两条腿就是我薄薄的蝉翼,我不能停,我没有依靠,也没有回头路。我跑业务后,把钢筋水泥的高楼、桥梁当做绿树森林,把自己当成那只拼命想生存下来,四处寻找安全感的季鸟。
那时候的公交车基本是红黄色调,无轨电车还会拖着两条大辫子,这和季鸟猴的外观有些相似,尤其是当满身尘土的公交车喘着粗气从桥洞或者隧道驶出的时候,就像是一只季鸟猴从洞里钻出。那些脸上带着迷茫、执着的打工人在车站上上下下,也像是一只只寻找安全感的季鸟。我突然觉得我并不孤单,原来我有这么多的同类,都来到这个城市寻找放声歌唱的机会。不,也许他们更喜欢候鸟这个称呼,成群结队来城市,每到年节,又要成群结队地飞回故乡。
三
候鸟大多数一年一次往返故乡,多数的北漂也过着这样的日子。我这只季鸟在工作稳定以后,开启了每月回家一趟的生活。一月就是我的一季,一年就是12季,每个月底往返故乡。
开始的时候,是我自己,周六一早五点起来,在西三旗等头班315公交车,德胜门转5路,天安门转20路到达北京南站,8点的火车,中午就能到家吃上中午饭。周日回北京,列车倒是很多,基本从东北发车的一个小时一趟,都在滦县停留,我到了火车站赶上哪趟有票就坐哪趟。有时候到了北京太晚了,错过了末班车,只能坐小公共。这些交通工具就成了我回家的蝉翼。
后来,老板让我介绍业务员,我叫来了几个老乡、同学,我们就一起这样往返。这样的日子过了五年,我终于有了人生的第一辆车,一辆小面,平时我用它代步,拉些散货,我们几个回家就靠它,戏称它是快乐小巴。小巴就成了我的蝉翼。
就这样20多年间,我换了多辆车,算是翅膀逐渐硬了。同时,我身上的负担越来越重,父母逐渐衰老,两个儿子逐渐长大。我还是那只季鸟,不敢有丝毫麻痹,小心地避开各种捕食者,避开风雨,吸吮一点上天恩赐的阳光雨露,保持体力,飞不了直线就尽量少走弯路,飞飞停停,坚定目标,做一只快乐的季鸟。
我在北京低调做人做事,别管是酷暑严寒,那些时日,宁可在站台多停留受罪,也要坐月票有效的车,哪怕挤成相片,一身臭汗。中午在外几乎永远是一碗拉面,吃饱了,也喝足了,每天出门都带水,喝完了就去银行里面饮水机上接。我像一只季鸟猴,只知道埋头干活儿,默不作声,不知道休息。可每当我回到家的时候,就像枝头的季鸟,叫个不停。我喜欢给家人们买买买,衣服,新鲜的水果,贵重的首饰。我欠父母的养育之恩,让他们能够在曾经瞧不起他们的人前,能够抬起头走路,把最好的买给他们;我欠媳妇儿的更多,结婚那会儿都没有新房,婚后还要跟我一起还外债,伺候常年身体不好的母亲,我要给她最好的生活;孩子们是我的心头肉,我小的时候几乎享受不到玩具和美食,我都要买给他们,还要去游乐场,甚至旅游,不留遗憾。村里哪里热闹我往哪里去,红白喜事,人情来往我都尽量参与。
来到江山文学后,我在群里也是一只小小的季鸟,虽然写作水平一般,但一直坚持,也积极参与社团的活动。
孩子期末考试结束了,我准备回家陪他们待上几天,路上自然少不了音乐的陪伴。或许我还会把“小小鸟”唱成“小季鸟”,这里面多了些调侃,少了些心酸。我还要带孩子们去树林里找季鸟猴,讲讲季鸟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