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生哲理 读书感悟
文章内容页

我的祖国——现代文学里的爱国情怀

  • 作者:风清扬
  • 来源: 手机原创
  • 发表于2023-06-03 10:29:02
  • 被阅读0
  •   作家柯灵在《遥寄张爱玲》里说过这样一段话:“中国新文学从来就和政治浪潮配合在一起,因果难分。五四时代的文学革命──反帝反封建;三十年代的革命文学──阶级斗争;抗战时期──同仇敌忾,抗日救亡,理所当然是主流。”柯灵首先肯定了现代文学里的爱国意识,但他随后又颇有微词地提到文学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给文学本身带来了很大的伤害,“无形中大大削减了文学领地”。

      笔者必须承认柯灵讲的话是很有道理的,但笔者不能够接受这样一种平和的态度。二十世纪的中国经历了很多很多的大变动,这个世纪的历史对我们当今和以后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所以亲历其间的现代作家们又怎能够对社会、民众、多难的祖国熟视无睹!作家的作品和祖国的命运紧密相连并不是现代文学致命的缺点,而是我们应该尊重和了解的。这里,笔者想谈谈三位现代作家在他们作品里流露出来的强烈的爱国情怀。

      一、沈从文和《动静》

      沈从文是现代作家里很独特的一位。他早年投身行伍,后来为着心中的文学理想去了北京,开始了自己二十多年的文学创作生涯。我们常说沈从文是描写湘西的一面旗帜,他描写那里的水、那里的民俗、那里质朴的人们,把整个湘西写活了。长久以来,我们也这样定位沈从文,说他是“京派作家”,说他是倾向自由主义的作家。他似乎总与社会现实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但事实并不如此。沈从文的目光不是局限于故土湘西,他同样写下了洋溢着爱国热情的小说。仅以沈从文写于抗战中的小说《动静》为例。

      《动静》讲述的是一个简单的故事。在多雾的山城里住着一个年轻人,他过着看似安静的生活。抗战的炮火也烧到了这个小城里。小城里的青年学生们整天为着抗日宣传忙碌着,他们看不起那个年轻人,认为他是一个躲到大后方享乐的人。后来给青年人看病的医生把年轻人的故事讲给学生们听,他们这才明白这个年轻人是“因十月里在东战场受了重伤,失血过多,方回到这个后方来休养治疗”。他们终于把敬佩的目光投向了这位可敬的军人!小说的结尾是受伤军人不及身体痊愈就又回到了前线,继续为民族而战。

      我喜欢这位沉着的军人,也震惊于他对战争的冷静思考:“在生和死的边际上,虽有无数动人的壮烈惨痛场面,可是一切文学名词完全失去其意义,英雄主义更不能生根。凡使后方年轻人感动的记载,在前方就绝不会有谁感动。大家所知道的只有一件事,忍受。为国家前途忍受。为个人出路,忍受。”这位军人这样认同他的使命:“一个军人对于战争的态度,就是服从命令,保卫土地。无退却命令,炮火虽猛,必依然守定防线不动。死亡临头,沉默死去,腐烂完事。”

      我之所以大段引用作者的话,只是为了更清晰地把沈从文的观点表达出来。在抗日战争里,他绝不是一个逍遥派,他把对抗战的热情,对中国的希望全都倾注到了《动静》这篇小说里。他告诉我们有这样一批军人,他们把自己看得很轻很轻,把国家看得很重很重。他们个人的牺牲正是中国抗日战争得以坚持下去的重要支柱。

      在读完《动静》的几个月后,我偶然在沈从文的书信里找到了一点线索。《动静》里的军人形象是有原型的。他是沈从文的六弟,沈荃。沈荃是黄埔军校四期毕业生,在北伐中历任排长、连长。抗战时以团长身份在前线浴血奋战。《动静》描写的就是他受重伤后回乡休养的情况。

      二、林徽因对弟弟的哀思

      很多人难以忘记那个气质超俗的漂亮女诗人林徽因。林徽因去世六十多年了,可直到今天我们还是津津乐道于她当年浪漫的爱情故事。林徽因留给我们的永远是这样一个印象:洁白的莲花,没有染上一丝污泥。大家闺秀出身的林徽因的诗作是清新明快的,比如她的《别丢掉》《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等。但很多人可能不了解她在1944年写过一首直接表达自己感情的长诗《哭三弟恒》,诗里蕴涵的感情是异常悲伤痛苦的。这是一首纪念诗,纪念的是作者的弟弟,1941年死于空战中。女诗人这样写道:“弟弟,我没有适合时代的语言∕来哀悼你的死;∕它是时代向你的要求,∕简单的,你给了。∕这冷酷简单的壮烈是时代的诗∕这沉默的光荣是你。∕假使在这不可免的真实上∕多给了悲哀,∕我想呼喊,∕那是──你自己也明了──因为你走得太早,∕太早了,弟弟,难为你的勇敢,∕机械的落伍,你的机会太惨!”女诗人回顾了弟弟死后的三年抗战生活,缅怀着和她弟弟一样牺牲在空中的年轻的飞行员们。

      在悲伤亲人的哀思之后,女诗人继而留下了对自己祖国的祝福:“别说是谁误了你,是时代无法衡量,中国还要上前,黑夜在等天亮。”

      是的,中国已经迈着大步前进,光明早已划破黑暗。

      三、穆旦的从军经历

      诗人王佐良在《一个中国诗人》里写下了这样一段话:“那是1942年的缅甸撤退,他从事自杀性的殿后战。日本人穷追。他的马倒了地。传令兵死了。不知多少天,他给死去战友的直瞪的眼睛追赶着,在热带的暴雨里,他的腿肿了,疲倦得没有想到人能够这样疲倦,放逐在时间──几乎还在空间──之外。”王佐良透露的是现代文学史上享有盛名的诗人穆旦的一段鲜为人知的从军经历。

      抗日战争使穆旦这样的校园诗人离开了城市的学校,开始了艰难的长途跋涉,最后到了西南联大。战争给了这些诗人一生不能再有第二次的战争体验,这些体验同样反映到了他们的诗作里。不同于其他人的是,穆旦直接参加了抗战。他在1942年加入中国远征军,到缅甸战场参加抗战。稍微有一点近现代史常识的人都知道中国远征军命运多舛,在回国路途中,他们经过了一个死亡之地——野人山。穆旦在穿越野人山的时候侥幸地活了下来。

      他后来不提自己的这段经历,只在一首诗里有非常节制的表达。他在《森林之魅》中说:“静静的,在那被遗忘的山坡上,∕还下着密雨,还吹着细风,∕没有人知道历史曾在此走过,∕留下了英灵化入树干而滋生。”

      穆旦的爱国情怀一直被世人忘记,后来由于政治的原因,也就是他参加过远征军,在1958年,他被定为“历史反革命”,因为他担任过远征军司令部的翻译官,当时的司令是杜聿明。穆旦的后半生就变得非常苦闷,他被剥夺了写诗的权利,长期受到不公正的对待。

      尽管历史有时会出现短暂的黑白不分,但往远处看,历史对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我们今天终于可以透过历史层层云雾看到并了解一位爱国的年轻诗人。他没有被我们忘记。

      结语

      七十年后的今天,我们反观短短的现代文学三十年,评论家讲出了这样那样的缺点,甚至有人作出这样的预言——中国现代文学没有产生像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马佐夫兄弟》这样的巨著,和外国文学相比,它是微不足道的;中国的现代文学也没有三千年古典文学沉淀下来的底蕴和内涵,所以无法和古典文学比肩;百年以后现代文学终将湮灭,不被人们注意。笔者永远不认同这样的论断,现代文学的三十年是中华民族多灾多难的三十年。军阀混战和1937年的日本侵华战争都给这个原已贫瘠的中国大地带来了更深重的灾难。现代文学把这些都记录了下来,更为重要的是,它把中国人民的抗争、奋起,用饱含热泪的文字一一梳理下来。让我们后人了解我们的祖国永远都有着生生不息的青春与活力。

      也许若干年以后,当后来的人们再次回看现代文学,他们能够看到那些作品里有四个大字:我的祖国。后来的人们可能会说现代文学最可贵的是它里面浓浓的爱国情怀。

      我想会有这么一天。

    【审核人:雨祺】

        标题:我的祖国——现代文学里的爱国情怀

        本文链接:https://www.meiweny.cn/zheli/aiqingzheli/63719.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美文苑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阅读记录

          关注美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