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生哲理 读书感悟
文章内容页

张道德:向着希望而行——读肖勤的小说

  • 作者:自由盟主
  • 来源: 手机原创
  • 发表于2024-06-27 01:25:04
  • 被阅读0
  •   与每一本书相遇,都是读书的缘分,在文字里与故事沉浮、与作者神交,可以消弭世间杂念。书海浩瀚,能留在手里的只是极少数,若因为先认识了某作者,进而去找他的书读,往往并不多,除非这个作者给了你很深的印象,有种动力促使你要去读他的书。肖勤老师是少数例外之一,我是先认识了她这个人,再主动寻她的书而读的。

      01

      认识著名作家肖勤是件很偶然的事。去年“包公故里杯”《小说选刊》年度颁奖典礼在我县举办,一批全国各地的获奖者云集而来。肖勤是其中的中篇小说获奖者之一。颁奖典礼上,肖勤老师的获奖感言显得很特别,她说:“文学是一个如此神圣的东西,它让我们跟千年以前的名人(包公)相会在肥东;文学也是如此美好的东西,它让我们历经千帆之后,仍然怀揣着理想跟梦想。”其实她在台上的感言也就几分钟时间,这么短时间的发言,能让人留下深刻印象往往很难,但肖勤老师做到了。她用“千年”串起了文学与包公、与肥东的关系,用“千帆”素描了文学之路的艰辛与梦想,当时就觉得这位作家的语言很有思想深度。接下来的两天里,因忙于匆匆的接待,设定的行程也只是走马观花,居然和肖勤老师一句话也没说过。

      所有获奖者回去后,先后写下了在肥东短暂逗留后的美文,算是对包公故里行的一次文学“留痕”。每一篇文章我都认真拜读,每一位作者都尽可能用自己的强劲笔力写下了此行的印象,他们对肥东都是第一次走近,而且时间很短,所了解极为有限,却能洋洋洒洒写下数千字的美文实属不易。我没有能力去点评这些文学大咖们的作品,仅是只言片语作了些粗线条概括,纯属不尽其意而勉力为之。当读到肖勤老师的《从肥东撒下满天星辰》一文时,不禁被其独特的语言魅力而深深触动。肖老师是贵阳人,时令十二月,温度22摄氏度,而一千五百公里之外的肥东却是零下二度,她说“贵阳十二月的冬天能有这温度,堪比中奖三百万还意外。我守着三百万不要,却要去一个零下二度的肥东,我疯了么?”哈哈!这大跨度的想象和极具夸张的对比运用,诙谐得有张力,更有吸引力,谁不爱读下去呢!这个作家的语言组织很有味道,她的小说作品必定有可读之处。我做如是想。

      于是,从那天起,我在网上下单了肖勤的书。第一本书是长篇小说《守卫者长诗》,几乎是一口气读完,比我期待中的书写方式更有魅力。接着马不停蹄买下了她的其它四本著作《去巴林找一棵树》《水土》《丹砂》,以及最新出炉的长篇小说《血液科医生》。皆是手不释卷,一气呵成。

      读完肖老师的五本书,内心有点失重而又温暖的感觉。生命里的确会有些不能承受之重,小说里某些角色常会浮在脑海里,立体鲜活,挥之不去。似乎总有些话挤在胸腔里,不时地要跳出来挤兑我:这些书,你读出什么味儿了吗?我没有自信对一个成熟作家的作品妄谈什么,只想粗浅地写点读后感悟。仅以《守卫者长诗》和《血液科医生》为例,因为这两部作品有个共同点,就是“守护”,前者守护的是良知正义,后者守护的是生命之树。

      02

      有种痛感穿行在作品的叙事里。这种痛或深或浅、忽隐忽现,却无时不在。《守卫者长诗》一书讲述了一位有着正义良知的中学老师东门长安,为一个穷困孩子圆大学梦而做了种种努力,几乎穷其一生且历经磨难,与邪恶势力展开不屈的斗争,自始至终坚守着人间正道。故事中的主角徐明月连续两次高考都因犯“考场恐惧综合症”,出现胃痉挛、人虚脱等症状,导致每张试卷都没做完,尽管如此离达线也只差十来分。为了这十分,徐明月在屋檐下跪了整整一夜,才被允许第三年补习。从此,他是“拿命在读书”,总是“拼命地做题,拼命地背书,拼命地跑食堂,拼命地抢菜”,因为家穷,高考的报名费还是东门长安老师垫的,因为东门长安要为这个穷孩子圆大学梦。当高考分数公布时,徐明月不幸又一次落榜了,而全班成绩最差的那个同学(名字与徐明月相差一个字)却榜上有名。徐明月的世界顿时陷入混乱,母亲上吊自杀,而东门老师的怀疑从此埋下深深的种子,他下决心要为这个穷孩子寻求真相,守卫正义。

      参与守卫的还有个叫小哑巴的孤儿。为了把四只从早摊点讨来的隔夜冷馒头焐热,硬是“穿过半个县城的北风”,偷偷钻进一家砖瓦厂,小哑巴把“整个人贴着窑面像面饼一样正面、侧面、背面地暖身子”。身体热了,馒头也就热了。

      徐明月的苦,有我们那一代人的影子:家境贫寒,希望靠读书改变命运,那种拼命挤独木桥的经历至今记忆犹新,至今还时常在梦里反刍。东门长安老师从被人仰望的青年才俊,遭到一路打压直至贬到收发室里打杂,但他只为心中那点微弱的亮光,矢志不移,坚守信念。他的苦,在于内心的良知一直在呼唤公平正义而不得。小哑巴的苦是孤独和贫困的叠加,求生的本能驱使他必须面对一切困难的环境。有明有暗,各有其苦,每每读到此处,几乎成了一部新的《悲惨世界》。正是应了那句话“幸福是相似的,不幸则是各有各的不幸。”

      《血液科医生》里那位病人小松,从小父母离异,又各自成家,而他成了无人问津的孤儿。某一天下着雨,“我端着一只空碗,从这边走到那边,又被那边撵到这边......成了一个多余的人。”这个孤儿被离异的父母视为负担,两边推搡着,一日三餐都无去处,一直在苦水中泡大,却又不幸患上上了白血病。所幸的是,他遇到了一位善良的女友,尽管也是个穷孩子,但他们能够相互取暖。因为没钱治病,两个年轻人依偎在一起“肃穆、绝望、认真地讨论了一夜,不是谈未来,而是商量怎样自杀”,因为他们实在扛不动了,“每天一睁眼就是钱,进医院得要钱、租房子得要钱......”

      书中还有一例苦难的讲述,更加考验人性。一位身患白血病的少年男孩,好不容易与她姐姐的干细胞配型成功。在手术前,姐姐要求母亲给三十万块钱,而母亲坚决不同意,僵持了许久,最终迫于各方压力之下,姐姐成功捐献了干细胞。就在男孩各项指标渐渐向好之时,姐姐却对着弟弟失控大吼:“明明不该来到这个世界的是你!凭什么你可以活得好好的?凭什么你要一次次抢走我的东西?凭什么死的不是你!”原来,姐姐从小被生身父母遗弃在大雪天的厕所里,是一对好心的残疾人夫妇发现并养大了她。二十多年来,生父母没看她一眼,而残疾的养父母给了她温暖的家,用摆小摊挣来的钱,供她上了大学。她今天要的三十万块钱,不是什么亲情补偿,而是给患绝症的哑巴养母治病。现在她也不需要钱了,因为养母已经自杀走了,她说她不想拖累她的孩子。而姐姐对弟弟那一连串的“凭什么”输出,直接打击了男孩的治疗信心,最终男孩也走上了不归之路。可谓是一根藤上结了几只苦瓜。

      故事的调性是低婉沉郁的,叙事的苦味融在各种细节里,像是一道道伤口被揭开,恣意地流着鲜红的血,却迟迟等不到包扎的人。此时,读者会被压抑、愤懑的情绪所感染,甚至令人窒息。这种痛,体现在人类的情感共鸣,也挖掘了社会底层奋斗者的艰辛困境。苦难是人世间的客观存在,也是文学永恒的主题,经由作家笔下的苦难叙事不仅是现实反映,更有人文关怀。和鲁迅的《祝福》,余华的《活着》一样,肖勤老师的很多作品都具有这种痛感的挖掘,像一位医术高明的外科医生,锐利的刀尖游走在病患的部位,看准了则坚决切下一刀。手术会有些疼痛,但更是治愈的希望。

      03

      有种质感活跃在小说的字里行间。一部文学作品是否能吸引人持续读下去,语言的力量是必不可少的因素。我读肖老师的作品,常常被她形象的比喻、略带夸张的描述,以及信手拈来的风趣诙谐,充满睿智的思考而牵引。她对角色形象的勾勒简洁明快,呈现出高度的艺术化具象。如《守卫者长诗》里,“徐明月瘫倒在地上,人事不省,清瘦的身子弯曲着,在地上画出一枚孤独的下弦月。”寥寥数语就把一个身形瘦削、精神突遭重创后的萎顿者形象,清晰地刻在了读者的头脑里。

      行文中,恰到好处的讽刺或幽默往往有奇效。试看,“男人吃得越来越像催肥饲料喂的槽头猪,脖子背后的肉堆得一天比一天厚”“陡然脖子一仰,笑得大牙都黑了”“谁是谁的菜,谁也说不好,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以为自己是聪明的人,往往被人杀了下酒”这些语言不仅具有扑面的立体感,更有现实的讽刺意味,极大地提升了作品的趣味性、可读性。

      当代著名作家梁晓声说“一部好书一定是这样的书-----有意义而且有意思”。我理解的“有意思”大概是故事的可读性强,能吊起读者的胃口,具有吸引力;而“有意义”,则是作品里社会及人文价值的蕴含和提炼,具有启示和思考价值。

      在肖老师的这两本书里就有很多具有哲思性的金句子,如“风景的壮美程度与人达到的高度有关”“经济这条腿有多粗,文明这条腿有多残”。这些简洁而又充满睿智的句子,把人的思想境界,社会文明程度与物质文明的发展作了浓缩式提炼和形象的表达,在鲜明的对比中,触发强烈的震撼力。在《血液科医生》里有句话很戳人心,“能治愈的喜讯有时候比立即就会来临的噩耗更让人难以接受”,因为其背后既涉及亲情的真伪,也关乎金钱的付出,二者孰轻孰重是个非常沉重的话题,被作者毫不留情地端到了道德审判的台面,而这种人性的考验在现实生活中常常上演。如此而言,质感的文字让故事有了趣味,更有深长的意味。

      04

      有种情感带你飞翔。小说的叙事情节设计,考量着作者全景式统筹力,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和严密细致的逻辑推理力。肖老师的作品里,故事被整合的张弛有度,关键环节山重水复,却又丝丝入扣,总能在绝望中看到微茫的希望,她带着你跨越山海一直保持飞翔的姿势。

      以《血液科医生》为例,当“二把刀”黄栀子被确诊为白血病后,面对需要砸锅卖铁来治疗的现实之困,她一番“冷静”的思考后决定放弃治疗,而唯一放心不下的是单亲儿子尚未成年。于是黄栀子设计了种种“退路”,只要把儿子托付给她认为放心的人,自己就可以安心地走了。这种消极态度被科主任夏曦(老大)敏锐察觉,虽然苦口婆心的劝解也未能改变黄栀子的决定。眼看百般劝解无效,老大围绕黄栀子的“撤退路线”做足了功课,下了一盘背水一战的精神围堵大棋,最终逼得黄栀子消极退路全无,转而向着希望迈开脚步。

      在这些篇章里,打破“熊猫血”的困扰,熄灭初恋者的火焰,断绝儿子生父的“好心”,最终让黄栀子抬起头来走向沙漠里的那棵生命之树,完成了一次洗礼,守护了生命的希望。在小说的末段嫁接了疫情期间血液科医生的抗疫之路,更是升华了温暖与大爱的主题。

      同样是守护,在《守卫者长诗》一书里,呈现给我们的是另一种悲伤的梦想。东门长安老师一生都在守卫着那位因梦想折翅的“鸟人”,即使到了老迈之年甚至重病缠身,也坚持在真相的道路上艰难跋涉,儿子由最初的不理解,转而认为父亲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侠客”,毅然接过父亲的接力棒,与小哑巴一道继续为正义良知守护飞翔的翅膀。这些“沉默的人”无怨无悔的守护,牵动着读者渴望正义到来的情感,像是一群纯洁高贵的灵魂始终在夜空里飞翔;这种飞翔,是在挣脱枷锁、冲破混沌后向光明的执意前行。他们的力量,看起来是那么微弱,但坚持走下去,必将看到希望所在。

      我读书少,文学理论更是零,偶尔写些文章多是涂鸦之笔,不成气候。尝试写下这篇薄文,纯属个人理解和兴趣使然,权当读书的自励吧。已故著名作家陈忠实说:“文学创作是一种追求,追求真实,追求美好,追求真理。”肖老师的作品多,涉猎范围广,但每一部作品都是向着希望而行,走在追求的路上。

    【审核人:站长】

        标题:张道德:向着希望而行——读肖勤的小说

        本文链接:https://www.meiweny.cn/zheli/aiqingzheli/183054.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美文苑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阅读记录

          关注美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