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久没有专心地看电视剧了。闻《风语》值得一看,也就不跟着电视台走了,专门买张碟一览无余。
从故事结构看,此剧不算新,题材是抗战时期围绕国民党军统谍报密码的破译所发生的故事,但在最主要的人物塑造上却别具一格。虽然剧中人物的角色有正反之分,在思想行为领域编导另辟蹊径,引人作更深入的思考。
在抗战最艰难的时候,重庆政府要建立一个破译日寇电报密码的的机构——“黑室”。军统在选择这个秘密机构的负责人时,在一些值得信任的有情报才能的杰出人物中,把意志作为了最后的考核标准,从而塑造了一个另类英雄。这个英雄就是剧中主人公国民党军统上校陆从骏。
陆从骏(胡军饰)在接受秘密任务后,遭到不明组织的抓捕,随即受到严刑拷打乃至死刑的考验,他挺过来了,赢得国民党高层的认可,其表现完全不亚于我们在大量文艺作品中看到的最坚强的最优秀的共产党员。在组建和运作“黑室”工作时,他面临着难以想象的三重巨大压力,一是日本人处心积虑的破坏,其中包括暗杀、轰炸、离间等非常手段,二是上峰下达的繁重的秘密任务,同时自己还被监视、逼迫、干预,三是必须保护黑室成员的安全和安抚黑室的核心人物的思想情绪,否则一事无成。设身处地地为这个人物想一想,不能不为之惊叹其忍耐力和智商的不凡。有的人可以和敌人斗智斗勇,却受不了委屈,有的人工作任劳任怨,却不一定开创局面,有的人自恃有才,不能容人等等,而这位陆上校身兼谍报军官、敢死队员、政工干部、铁血领导于一身,令人眼界大开。
在以往的很多文艺作品中,国民党中的军政人物除了阴险狡诈,自负残忍,贪生怕死等卑劣的性格品质外,还有就是贪污腐化,吃喝嫖赌,无情无义,自私自利等不良的道德品质。《风语》中的陆从骏不在此列,恰恰相反,他生活简单,行为清廉,对身边暗恋他的美女毫不动情,对家中的佣人有礼貌,并且非常专一地爱着自己的太太。当后来得知自己的太太居然是汪精卫集团的卧底,怒不可遏,凛然怒斥,最后毅然抑制自己的情感让子弹了结。虽然其中有复杂的自保成分,但在没人的时候,他哭了。联想起那些“当官不发财,请我都不来”为宗旨,与配偶沆瀣一气的官人们,何啻天壤之别!
这样一个人在那样一个历史环境中,剧中的结局只有一个,就是自杀。遗憾的是,抗战还没有结束,这种结局来得早了一点,我想这可能是编剧有为难之处,因为剧情在重庆的日本间谍遭到覆灭打击的时候,国共两党之间的纠葛浮出了水面。
每一个人在社会中都有自己的道德底线或客观环境的束缚而不可为所欲为。那么,在剧中抑或是社会上为什么会发生一些匪夷所思的事情?杜先生对陆从骏有一句话,可为答案之一:“我不问过程,只要结果!”而且这句话从拥有一定国家权力的人嘴中说出更为可怕,这意味着为达到某个目的不惜一切代价,不计一切后果,甚至可以践踏人类社会的道德规范和法律权威。这是一种非常危险的思维方式,一些人以为自己的某个目标是“正义”的,就认为可以为所欲为了,结果产生出新的不公的罪恶。为了逼你上梁山,就杀你全家,这就是不讲道理。西方近代法学理论特别讲究程序,含义深远。一个罪犯或一个战犯即使最该伏诛也一定要经过审判才能处罚,如果随便一个人就把他干掉了,算谁的?人们甚至可以怀疑这个人杀人灭口。世界上的事情就会更加复杂起来。
深而思之,陆从骏的精神支柱是什么呢?是他的忠诚。用他的话说,就是忠于三民主义,忠于党国。古往今来,忠诚就意味着牺牲。岳飞忠于大宋,袁崇焕忠于大明……
剧中的其他几个人的点评
“黑室”的中心人物陈家鹄,此人是剧中的核心,没有他就没有“黑室”,但是作为角色他只是陆从骏的陪衬。作为知识分子,他可以有思想、有性格、有脾气,在民族危亡之际,最重要的是什么,他仿佛并不清楚。即使讲大道理,他的理论也是“难道报国非得在你这里报国?”于是大闹、绝食等等不休。因为他的小家子气和不配合,引发了种种事端,置他本人和“黑室”于危险之中,直至造成不幸事件。也因为他,故事好往下编了。从剧中可以看出国民党对付不老实的知识分子的办法是哄、骗、消灭,其实他们不知道还有更有创意的办法如划右派、办学习班、群众专政、劳改等等。
杜先生(陆从骏的上级),这个形象不错,饰演该角色的冯恩鹤再现《潜伏》中特工上级的风采。他的语言逻辑性强,鼓动性大,且有亲和力,处事决断高人一筹。如果不是用心险恶,堪为运筹帷幄的领导干部“楷模”。
林蓉蓉,打入黑室的中共地下党员。本来这个人物是非常有戏的,可惜设计得苍白。应该有点感情戏,结果没有体现,弄得不明不白。最后的暴露,纯属败笔。本来当时的形势和地下党都要求她利用自己的身份保护自己,继续潜伏。她却故意大张旗鼓向延安发报并不是特别重要的消息,授人以柄,莫名其妙。
孙立仁,黑室的保卫处长。陆从骏的一条狗,但是一条非常讲义气的狗。为了完成陆从骏交代的任务,杀人不眨眼,管你是日本人、共党,还是老百姓。他只有行动准则,没有思想。
阎少秋,黑室的侦听处长。典型的小人,厚颜无耻,挑拨离间,暗设圈套,打小报告,忘恩负义。这么机密的“黑室”也有这种人,不知是剧情的需要,还是原本生活中就有?
人物是文艺作品的灵魂,只有故事没有人物,就没有戏,只是一场热闹而已。某部作品流行若干年后,人们可能记不住其中的情节,但会记住里面的人物,若是这个人物深入人心的话。谍战剧最容易弄些玄妙,所以好的不多。《风语》整个来看,有不少毛病,前部分拖沓,后部分仓促,细节安排不尽人意,国共关系体现不足等等,然而,它留下了一个国民党军统上校的新形象,也给人留下更多的历史思考。